•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伤寒论》第355条存在错误说法

杏林独行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7/11/21
帖子
236
获得点赞
44
声望
28
所在地
福建
第355小条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注解:脉紧,一般的说法,既主风寒束表汗不出,也主宿食。这就说明了内有积滞和外感病的关系。内有积滞,津液牵制于内,则外易受邪;里面过于空虚,气血虚弱,外也容易受邪。人体感受邪气,无非虚实二途。这里说“脉乍紧”,手足又厥冷,说是邪结在了胸中,后面的“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是结在胸中的证据。《伤寒论》的原则,病在上从上解,病在下从下解。自下而解时承气汤;自上而解用催吐法,就是瓜蒂散。
这句话有毛病,既然有邪结在胸中,这里的胸中应该是指胃中,否则如果是指胸腔中,也就是半表半里的部位,怎么能通过涌吐的办法呢?涌吐是从胃里吐出的,既然是邪结在胃中就不会感觉饥饿,里面有东西,胃中有饱胀感,怎么会感觉饿呢?而且是厥阴病脾胃虚寒怎么会有胃口,运化能力也不足啊。
这里的心下满是虚满,胸中有邪结,堵住气机上下不通,郁而化热故烦,否则,这里的心下满如果是实证,那就不可能有后面的饥不能食。
 
最后编辑:
个人理解:结在胸中,若心下到肚脐满硬(必然脉紧),大陷胸汤主之。若只是脉乍紧,心下满烦(提示可能会用到半夏泻心汤),但“饥不能食”,表明胃中是空的(所以饥饿),此时不能用半夏泻心汤。“不能食”是因为食物堵住在食管到贲门一带了,下不去(所以脉紧),用吐法。
 
心下、胃中、胸中是不同的概念。心下就是字面意思,剑突到胃正中处都叫心下,所以包括了食管和胃部上部分。胃中就是胃部正中以及下部分。胸中指的是剑突到肚脐之上的部分,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所以胸中包括心下和胃中。
 
我爸亲身经历过这种,用过瓜蒂散,胸口堵有痰用此药,我爸还说过几十年前,我一个远房姥爷就是痰堵胸口挂了,西医现在对付这种病人是采用人工吸痰的办法好像,伤寒论说过浮则为风,紧则为寒,今脉见寒结胸中非痰而何?吐之有理。不过不是很多痰一般流行化痰,如果很多痰不吐出来肯定堵死气管了,不挂都难,紧急时候等你化痰药来肯定来不及了,吐出痰最快,和食物噎住了一个样子,普通药丸来不及了若能吐出最好了,老年人最怕这种,年轻人痰堵胸口,因为年轻可以撑久一点,老年人可不同了,不亡何待?涌吐可以吐胸口痰,可见伤寒论病可吐条款,金元四大家张子和,就用过瓜蒂散催吐胸口痰多饮食不下的人,具体可见儒门事亲,催吐医案,确有伤寒论这理论案例
 
最后编辑:
内经说过,病在上者因而越之,正是此理。伤寒论并不独立于内经,里面的方法最后追根溯源还是能找到内经依据的。
 
我爸亲身经历过这种,用过瓜蒂散,胸口堵有痰用此药,我爸还说过几十年前,我一个远房姥爷就是痰堵胸口挂了,西医现在对付这种病人是采用人工吸痰的办法好像,伤寒论说过浮则为风,紧则为寒,今脉见寒结胸中非痰而何?吐之有理。不过不是很多痰一般流行化痰,如果很多痰不吐出来肯定堵死气管了,不挂都难,紧急时候等你化痰药来肯定来不及了,吐出痰最快,和食物噎住了一个样子,普通药丸来不及了若能吐出最好了,老年人最怕这种,年轻人痰堵胸口,因为年轻可以撑久一点,老年人可不同了,不亡何待?涌吐可以吐胸口痰,可见伤寒论病可吐条款,金元四大家张子和,就用过瓜蒂散催吐胸口痰多饮食不下的人,具体可见儒门事亲,催吐医案,确有伤寒论这理论案例
胸中应该是指气管,应该有痰的。脉乍紧是实证,所以可以涌吐。手足厥冷提示脾胃虚寒。应该说这是先救急用涌吐,涌吐后肯定还要用四逆汤之类治手足厥冷的阴证。
 
古人用词习惯和今人不同,今天我们说“”能不能“”吃,大多指的是吃不吃得下(食欲)。但千年以来,词语含义用法早就发生了改变。古人用字精当,往往一字之差,意义天渊之殊。请辨析:不食 与 不食 的差别。只有写的是“不欲食”,那才是因为胃气弱的原因。

研究医学不能不研究文字,本论坛@医乙丁 在这方面造诣很深,可以让他来说说看法。

如果还是有疑问,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伤寒论条文中含有 渴不欲饮 的词语为何不改成 渴不能饮,或者条文中应该二者皆有(如果这两个词意思是一样的话)?
 
楼主犯了一个想当然的错误。也就是说我认为该怎样。有的人能食却不饿。有的人饿而不能食。并不是脾胃受病就都不能吃,都不会饿。脾主运化,脾阳未衰,或衰的不是很严重,其运化功能还能运转,所以能有饥饿感。胃主受纳。阳不足则消化无力。所以不能食。脾与胃虽然经常连在一起说,但脾是脾,胃是胃,功能并不一样。
脾主四肢,病人手足厥冷,说明脾阳不是,运化无力。其脉乍紧,意思是说其脉象时而正常,时而出现紧脉。这说明气血时而通畅,时而不通明。这时要么在肝,要么在肠胃。脉紧,说明不在心,心之博动完全正常。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可简单理解为交通枢纽,把营养物质推送进血液,供身体机能运转。当营养物质不足,疏泄之功能会自动加强。病人心下满而烦,烦就是因疏泄加强却无物可供疏泄所至。满乃因气血不足,导至肠动变慢,食物久停,异常发酵产生气体。
病者饥不能食,这是脾阳未曾大衰,基本功能尚存,还能正常运化。不能食则是胃阳不足,已经不能正常运转。病人烦,而又知道饥饿,却不能食,这是脾热而胃寒。不过此热乃相对而言。此时用温热之药,脾热更甚,烦与饥将加重。因为使用热药,会使整个人体对营养物质消耗加快。此刻最大原因就是营养物质供应不足,肝无物可供疏泄。不能食乃因胃有寒,胃有寒,有可能以前有宿食停于胃中,也可能痰湿阻滞,此刻难以确定,只知道必有病邪,所以用吐法一吐了之。吐药入内,不管是食积,还是痰湿,都会随涌吐而减少。吐之后必伤津液,身体自我调整,必然自动补充不足之处。胃壁津血就会更充足。全身气血也会加快流动。胃血得到补充,消化功能必然开始恢复,能消化食物,也就能开始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最后编辑:
第355小条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注解:脉紧,一般的说法,既主风寒束表汗不出,也主宿食。这就说明了内有积滞和外感病的关系。内有积滞,津液牵制于内,则外易受邪;里面过于空虚,气血虚弱,外也容易受邪。人体感受邪气,无非虚实二途。这里说“脉乍紧”,手足又厥冷,说是邪结在了胸中,后面的“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是结在胸中的证据。《伤寒论》的原则,病在上从上解,病在下从下解。自下而解时承气汤;自上而解用催吐法,就是瓜蒂散。
这句话有毛病,既然有邪结在胸中,这里的胸中应该是指胃中,否则如果是指胸腔中,也就是半表半里的部位,怎么能通过涌吐的办法呢?涌吐是从胃里吐出的,既然是邪结在胃中就不会感觉饥饿,里面有东西,胃中有饱胀感,怎么会感觉饿呢?而且是厥阴病脾胃虚寒怎么会有胃口,运化能力也不足啊。
这里的心下满是虚满,胸中有邪结,堵住气机上下不通,郁而化热故烦,否则,这里的心下满如果是实证,那就不可能有后面的饥不能食。
谁说心下满是虚证的?你去看看五个泻心汤和旋覆代赭汤,有实有虚。
心下,我觉得是指的心脏和胃之间的一个小区域,因为上面是心脏--搏动产热,胃纳食又是产热的,稍有不慎,二者都或者其中一个产热增加,这里就容易生痰。因为这里属于厥阴心包所过,既是厥阴,阴液较少,加之地方狭窄,稍有过热,即成痰,所以清热则热除痰消,化痰则痰消路通!就连附子泻心汤也是清这里的热兼补肾中之阳蒸腾津液以济心火。所以心下和心有关,和胃也有关,单看主要是哪个脏器。所以心下上可连气管,下可接胃中,有人认为心下指胃中,不奇怪。
 
楼主提了个好问题,伤寒论中有不少相关条文,似是而非让人捉摸不透。
病胸上诸胸中郁郁而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第一条,痛而欲按,暗示虚证;下利日十余行,拉得这么厉害,人应该比较虚(津液气血虚)。脉迟,说明有虚寒,而前面又说有涎唾,心里猜想估计是寒痰,而寸口脉微滑,于是正好说明上焦有寒痰。按理说,虚证不能吐,但上面说可吐,为何?是否可理解为,该病为上实下虚,在上可吐之?注意,条文中两次提到了“反”字,作何解?

第二条,手足厥冷,说明血液推送不到四肢,见脉结,这就说明是邪气阻滞所致。还有心下满烦,想吃又不能吃,说明胸中堵塞,胃中空虚,故可吐。该是否这样理解?

但问题是,下面是一些特殊不能吐的情况,就比较让人难比较了。
太阳病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太阳病一二日一般不传,此时吐之则胃中空,故饥;不能食,因为气血调往太阳体表抗邪,太阴脉无充足气血可用,吃了也消化不动(比如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人感冒了没胃口),这个“不能食”按理说应该是“不欲食”,因为按照最上面第二条可知,不能食一般是因为堵塞或者气上冲所致,此处怎么理解?

少阳中风,胸烦满却不可吐,上面楼主引用条文以及本楼最上面引用的第二条,也是邪在胸中心下烦满,却可吐,为何?难道这说明,心下不等于胸中,而是胸中包括心下?

肋下满硬,按理属于肝疏泄障碍,干呕不能食,不可吐也不可下,用小柴胡,疏肝?

阳明病被下,但手足温,不结胸,说明没有阻滞,且脾胃也不虚寒;而心中懊憹(烦闷),饥不能食,是因为热能消谷(所以饥),热气上逆(故心烦闷),那么不能食则是因为啥?

少阴病手足寒欲吐,脉弦迟,说明脾胃虚寒且有积(故欲吐、脉弦迟),此胸中实(可见胸中是包含胃的一部分的,不单单指气管),所以吐之。但后面提到“膈上有寒饮”,膈上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胸腔,有寒痰干呕,按楼主引用的条文和他在后面对胸中的解释,气管有寒痰,当吐呀?可仲景却说不可吐,要急温之,这是为何?
 
kastin
声名鹊起
58 分钟以前
Add bookmark
#10

《楼主提了个好问题,伤寒论中有不少相关条文,似是而非让人捉摸不透。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这位同道提了一些疑问,我可以试着答一点。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好的解释出现。

上面条文,在我看来很清楚很明白。病胸上诸实,指胸上的各种实证。后面开始实际症状了。胸中郁郁而痛指胸中隐隐作痛,有痛感,但不是很厉害。不能食指想吃又吃不下。欲使人按之,是说想要别人帮着按压胸部那里。这是因为胸中郁郁痛,按着会舒服一点。虚则喜按,实则拒按。由此可知,胸中没有什么积聚痈肿,又没出现实热症状,那么就必然是虚寒之痛。这里就是一个段落,这些症状就是前面病胸上诸实所指的常见症状。此乃阳虚而阴血不足,血虚而瘀。
但是,这里却出现不常见特别情况了,病人出现涎唾,也就是稀痰和唾沫特别多。而且还下利日十余行。意思是说一天要拉十多次。下利必伤津液,也即水份丢失,按道理应该口渴,应该脉微弱。但是病人一不口渴,二不脉微,反而出现迟脉。迟为寒,迟也表示脉动变慢,也即心脏博动减弱。但是,迟脉只是脉动减缓,不是细,不是微,不是浮,不是洪,迟脉在此时除了表示脉动变慢,还表示大小浮沉都很正常。下利十余行,水份严重损失,脉却不微细,说明肾气未衰。在此处,又是一个段落。此时属于阳虚血微,水饮夹痰。这时候,治疗方案自然是温阳利湿兼祛痰。不过这种方法快不了。但也没办法,因为血虚阳微,经不起猛药。
但是,此处又出现一个意外情况,若是病人脉动出现滑脉的迹象,就表示阳气正转旺。寸口脉微滑。此处之微滑是指对前面脉迟而言。病人总体脉象为迟脉,但寸口却于迟中见微微的滑脉。这是阳气来复。因为寸口为阳,所以寸口微滑可判为阳气来复。阳气能自己转旺,说明身体机能不是太差,可以承受更凶一点的治疗方法。所以说此可吐之。意思是说这时候也可以用吐法治疗。并不是说必需要用吐法。
吐之,利则止。这是因为胃中水饮痰湿过多,必然阻碍饮食消化吸收,吐法能吐痰湿水饮,使得胃纳功能恢复正常,营养物质得到补充,气血就开始充盛,身体机能就开始恢复正常,肠的吸收消化也趋于正常,自然不会下利了。

伤寒论有些条文的确很不正常,但不多,一般多加思考,必有所得。当然啦,这是我一家之言。[/QUOTE]
 
最后编辑: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这位同道提了一些疑问,我可以试着答一点。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好的解释出现。

上面条文,在我看来很清楚很明白。病胸上诸实,指胸上的各种实证。后面开始实际症状了。胸中郁郁而痛指胸中隐隐作痛,有痛感,但不是很厉害。不能食指想吃又吃不下。欲使人按之,是说想要别人帮着按压胸部那里。这是因为胸中郁郁痛,按着会舒服一点。虚则喜按,实则拒按。由此可知,胸中没有什么积聚痈肿,又没出现实热症状,那么就必然是虚寒之痛。这里就是一个段落,这些症状就是前面病胸上诸实所指的常见症状。此乃阳虚而阴血不足,血虚而瘀。
但是,这里却出现不常见特别情况了,病人出现涎唾,也就是稀痰和唾沫特别多。而且还下利日十余行。意思是说一天要拉十多次。下利必伤津液,也即水份丢失,按道理应该口渴,应该脉微弱。但是病人一不口渴,二不脉微,反而出现迟脉。迟为寒,迟也表示脉动变慢,也即心脏博动减弱。但是,迟脉只是脉动减缓,不是细,不是微,不是浮,不是洪,迟脉在此时除了表示脉动变慢,还表示大小浮沉都很正常。下利十余行,水份严重损失,脉却不微细,说明肾气未衰。在此处,又是一个段落。此时属于阳虚血微,水饮夹痰。这时候,治疗方案自然是温阳利湿兼祛痰。不过这种方法快不了。但也没办法,因为血虚阳微,经不起猛药。
但是,此处又出现一个意外情况,若是病人脉动出现滑脉的迹象,就表示阳气正转旺。寸口脉微滑。此处之微滑是指对前面脉迟而言。病人总体脉象为迟脉,但寸口却于迟中见微微的滑脉。这是阳气来复。因为寸口为阳,所以寸口微滑可判为阳气来复。阳气能自己转旺,说明身体机能不是太差,可以承受更凶一点的治疗方法。所以说此可吐之。意思是说这时候也可以用吐法治疗。并不是说必需要用吐法。
吐之,利则止。这是因为胃中水饮痰湿过多,必然阻碍饮食消化吸收,吐法能吐痰湿水饮,使得胃纳功能恢复正常,营养物质得到补充,气血就开始充盛,身体机能就开始恢复正常,肠的吸收消化也趋于正常,自然不会下利了。

伤寒论有些条文的确很不正常,但不多,一般多加思考,必有所得。当然啦,这是我一家之言。
感谢提供解释,我想了一下,有点想法供参考:通常我们说虚喜按,我估计指的是气血的虚实。比如心血管病人,有时候心痛,大多捂着胸口,有的需要按揉,很多是血管堵塞的原因,此时岂不是“实”?又比如,如果我们喝那个西药丸或者胶囊,有时候生吞没有用水冲下,梗塞在食道中,是不是都喜欢用手按,或者锤自己的胸口?这应该是“实”而不是“虚”呀?所以,上面胸中郁痛欲按,有涎唾,说明胸中痰饮堵塞,本来应该脉紧,用吐法。现在下利这么厉害,脉本应该微或者涩,却是迟,说明上焦有寒,下利也都是寒痰水饮(印证前面不能食,根本消化不了),而根据【平寸口脉法】可知,寸口微滑,为阳气尚实,胸中壅满(或吐逆)。由此可见,可用吐法。吐后痰饮消失,脾胃复归正常,利自止。
 
感谢提供解释,我想了一下,有点想法供参考:通常我们说虚喜按,我估计指的是气血的虚实。比如心血管病人,有时候心痛,大多捂着胸口,有的需要按揉,很多是血管堵塞的原因,此时岂不是“实”?又比如,如果我们喝那个西药丸或者胶囊,有时候生吞没有用水冲下,梗塞在食道中,是不是都喜欢用手按,或者锤自己的胸口?这应该是“实”而不是“虚”呀?所以,上面胸中郁痛欲按,有涎唾,说明胸中痰饮堵塞,本来应该脉紧,用吐法。现在下利这么厉害,脉本应该微或者涩,却是迟,说明上焦有寒,下利也都是寒痰水饮(印证前面不能食,根本消化不了),而根据【平寸口脉法】可知,寸口微滑,为阳气尚实,胸中壅满(或吐逆)。由此可见,可用吐法。吐后痰饮消失,脾胃复归正常,利自止。
你说气血瘀堵,似乎又该为实,这是没明白虚实的真正含义。虚虽然有气虚血虚,但这里主要是指虚而偏寒。若是胸中或者说肠胃中有物体堵塞,必然不能按,按之则痛。若是里面长疮肿,比较明显那种,也不能按,按之则痛的明显。你可以从人体外面的肿疮来间接理解。有的人某处肿了,虽红肿,却不太明显,痛也不是很厉害,不化脓,也不消散,很久都不好。揉揉反而更舒服。但有的人一出现红肿,马上痛不可忍,碰都不能碰,很快就化脓破溃。这种是因为热盛。若气血不足,虽能化脓,却不多,也不是很厉害。若气血充足,必然脓液偏多偏稠。这种就是实。前面那种肿而喜按就是虚。
你似乎偏向于里面痛而喜按是因为痰湿过多,其实不是那样。痰湿最终也是一种物体,其覆盖于肠胃中,能阻碍消化吸收,却不会引发疼痛。痛则不通,只有气血不畅才会导至疼痛。(是就此时而言)
至于你说下利乃因痰饮,此处也是,也不全是。胃中痰湿明显,但肠中则不尽然。因为日下利十余行,再多的痰饮也排光了。一个人肠道中能容纳的东西终究有限,怎么可能一天拉十几次还有得拉?主要是虚寒导至膀胱气化无力,不能正常小便,水液全部从肠道分泌出去了。此即所谓水谷不别。
 
你说气血瘀堵,似乎又该为实,这是没明白虚实的真正含义。虚虽然有气虚血虚,但这里主要是指虚而偏寒。若是胸中或者说肠胃中有物体堵塞,必然不能按,按之则痛。若是里面长疮肿,比较明显那种,也不能按,按之则痛的明显。你可以从人体外面的肿疮来间接理解。有的人某处肿了,虽红肿,却不太明显,痛也不是很厉害,不化脓,也不消散,很久都不好。揉揉反而更舒服。但有的人一出现红肿,马上痛不可忍,碰都不能碰,很快就化脓破溃。这种是因为热盛。若气血不足,虽能化脓,却不多,也不是很厉害。若气血充足,必然脓液偏多偏稠。这种就是实。前面那种肿而喜按就是虚。
你似乎偏向于里面痛而喜按是因为痰湿过多,其实不是那样。痰湿最终也是一种物体,其覆盖于肠胃中,能阻碍消化吸收,却不会引发疼痛。痛则不通,只有气血不畅才会导至疼痛。(是就此时而言)
至于你说下利乃因痰饮,此处也是,也不全是。胃中痰湿明显,但肠中则不尽然。因为日下利十余行,再多的痰饮也排光了。一个人肠道中能容纳的东西终究有限,怎么可能一天拉十几次还有得拉?主要是虚寒导至膀胱气化无力,不能正常小便,水液全部从肠道分泌出去了。此即所谓水谷不别。
嗯,上面我说的就是这样,指的就是气血的虚实。条文前面说的“胸中诸实”到底指的是气血的实还是有具体的病邪的实?后者痛而欲按则是气血的虚所致,这里我理解为痰饮堵塞了毛细血管,导致气血不通畅,引发疼痛,因而病人想要按。但按理说,此时脉紧,但显示的是迟,说明是因为寒所致(但没说是寸口,所以不确定寒是不是上焦),气血不行,痛而欲按。但是为何有郁?后面的寸口脉滑提示了上焦壅塞,这个壅塞是气逆,还是痰?伤寒论说:“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这个才是胸中有寒,但表现为寸脉浮(大概是气上冲咽喉的体现),而不是迟,用吐法。所以这里的迟就说明,可能并不单纯是寒所致。

至于日下利十余次,确实肠中基本没有什么东西了,我觉得有这么几种可能:1. 下利有涎或泡沫状物,说明肠中还是有痰的,虽然十余次,说明痰的来源没有切断,下利也无法干净;2. 下利全是清谷水样,那就是中焦虚寒所致,无法腐熟水谷(或者肝乘脾导致的下利,但大多是痛泻,这里不大可能);3. 若是肠胃中有痰,也是会造成疼痛的,只不过这种痰不是成群的有形的痰,而是无形的痰遍布于毛细血管以及组织中,造成血液流动不通畅,相应肠胃平滑肌失去养分,从而生发疼痛,关于这一点@江海余生 应该比我更有经验。

想要探讨的是,若是虚寒导致膀胱气化无力,这种情况按理说会出现小便不利且渴,或者小便数。但文中只说下利,没做过多说明,所以理解为大便利,或者大小便都利,但不渴。而且若小便不利,肾阳虚寒的话,身体会有水肿出现,并且脉是浮的,甚至数(因为阳虚外越了)。这种膀胱气化不利,多用五苓散一类,但若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可见,这两种下利都没有用吐法来解,那为何迟脉吐后下焦就不虚寒,膀胱气化就利了呢?实在难以从这个方向来理解。
 
观伤寒论全文,其涉及到脉迟的情况,大部分是寒(阳虚),但也有有胸中实、荣气不足血少、暑湿、热入血室胸肋满等情况的。可见,不独为寒。还是需要详细分析的。
 
观伤寒论全文,其涉及到脉迟的情况,大部分是寒(阳虚),但也有有胸中实、荣气不足血少、暑湿、热入血室胸肋满等情况的。可见,不独为寒。还是需要详细分析的。
我发现你把其他书的理论方式代入伤寒论,那我也没办法跟你深入探讨了。我是把伤寒论通读理解之后再看其他书,我觉得并不难理解。举例来说,虚寒导至膀胱气化无力,我理解为无法排泄,你理解为无法向全身运化津液。而就虚寒来说,本来就不会出现口渴,即便有特别情况,也是渴不欲饮。
我们学习方式大不同,你还是用你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吧。
 
我发现你把其他书的理论方式代入伤寒论,那我也没办法跟你深入探讨了。我是把伤寒论通读理解之后再看其他书,我觉得并不难理解。举例来说,虚寒导至膀胱气化无力,我理解为无法排泄,你理解为无法向全身运化津液。而就虚寒来说,本来就不会出现口渴,即便有特别情况,也是渴不欲饮。
我们学习方式大不同,你还是用你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吧。
我在14楼上面分析的依据和条文全部都是伤寒论中的东西。虚寒导致膀胱气化无力,你可以查阅伤寒论中相关条文,很清楚的。“就虚寒来说,本来就不会出现口渴”,这种情况要么口渴,要么口渴不能饮,或水入口即吐,伤寒论条文中已经有例子了。如果真是后面的情况,上面也不会只说下利而绝口不提渴不渴的症状(这么有用的辩证依据,居然放弃不提,显然仲景不会犯这种错误)。
 
我在14楼上面分析的依据和条文全部都是伤寒论中的东西。虚寒导致膀胱气化无力,你可以查阅伤寒论中相关条文,很清楚的。“就虚寒来说,本来就不会出现口渴”,这种情况要么口渴,要么口渴不能饮,或水入口即吐,伤寒论条文中已经有例子了。如果真是后面的情况,上面也不会只说下利而绝口不提渴不渴的症状(这么有用的辩证依据,居然放弃不提,显然仲景不会犯这种错误)。
应该是条文里没有的,就表示没有。
要照你那么说,必需说明渴或不渴才能证明是渴或不渴,我估计伤寒里面有问题的条文就多的去了。你们读书的方法很不同。没办法了。反正我读伤寒只有很少难以解释的,不光解释得通,也能行之有效。也许各人读书方式不同吧。
 
这段是为了和内痈还有寒饮做鉴别的。已经见厥,而虽烦而未有神昏谵语,虽不能食而知饥,可见阴阳已漓而尚未离决,所以,病本还是在阳明和三焦。说是吐剂,其实用瓜蒂散吐的还是少数,我用瓜蒂,就没有吐的。豆豉也没有吐的,不知道是古人体质的问题,还是药物的问题,亦或是书本身的问题。反而我用麻辛附吐的多。
如果是内痈化脓,脉见洪滑,不能是紧弦迟,手足也不会见厥,如果是寒饮,不会有烦和饥,所以可以用瓜蒂散来开上焦的闭。一旦化脓,只能往下通。寒饮就得温开了,不能用瓜蒂。
 
对比以下条文可知,病机都是胸中实,被堵塞了,所以用吐法。跟病人的脾胃没有任何关系,跟他能不能消化没有任何关系。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人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还有一些不能用吐法的,则是因为病已经不再是胸中实,而是虚实夹杂的痞、结胸,烦热、宿食之类,当用小柴胡、泻心汤、大小陷胸汤、栀子豉汤、承气汤之类。

而对于条文“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这个则是支气管之类,不是食道,吐法不起作用,古代没有吸痰工具,所以只能用四逆汤来温化寒饮。因此胸中概念并不包括气管,而是食道到胃中部。有反例为证:“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如果胸中就是胃中,这里胃里面已经空虚了,哪来“结胸”一说?可见胸中是包括心下的(也就是剑突到胃上部),也包括胃的一部分。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