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针灸心得 针灸疗法的作用

bostontcm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7/06/13
帖子
28
获得点赞
13
声望
3
年龄
72
所在地
Boston, MA, USA
一、针灸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现代实验观察表明,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运动、分泌与吸收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调理作用。这些作用的基本机制是和内脏植物神经的反应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植物神经与各个器官的平滑肌,植物神经与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的支配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针灸调理消化系统功能作用的基础。

针刺对食管运动、唾液分泌的影响

在对食管癌患者的实验观察中发现,针刺对食管运动功能有显著的影响。用钡餐透视、摄片,比较针刺前后食道运动的情况,发现针刺后食道增宽,肿瘤部位上下段的食管蠕动增强,钡剂通过肿瘤处的狭窄部位时速度增快。

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观察到,针灸对唾液的分泌量和成分(唾液淀粉酶)的多少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因为个体的差异,穴位、手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针灸对胃机能的影响是双向的

多数人体实验或动物实验证明,针灸对胃运动机能的影响是明显的且是双向的。针刺可以提高动物消化道平滑肌张力,引起胃蠕动的变化。但对胃功能亢进的患者又可减缓其胃蠕动。在胃液失调的患者中(如: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等)发现,针灸对胃液分泌具有良性调节作用。

针灸对胆汁排泄和胆囊运动的影响

临床观察证明,针灸具有显著的调节胆囊功能,并可促使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对胆汁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针刺足三里穴能使胆汁中K+含量升高,但对胆汁流量影响不明显;针刺太冲穴能降低胆汁的流量,但对胆汁中的K+含量影响不明显。

二、针灸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临床上,针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以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为多。特别是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不仅临床疗效确定,而且对针灸的作用机制研究也比较深入。在研究中发现,神经免疫内分泌因素在其作用机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针灸不仅对呼吸运动的频率和幅度,而且对支气管平滑肌运动、通气量、肺活量、气造阻力、呼吸肌电和隔肌运动等均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

在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中,针刺可使迷走神经的紧张性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从而使支气管痉挛解除,支气管粘膜的血管收缩,渗出减少,而使气道阻力减低,通气功能得到改善,从而使呼吸功能得到改善。

在研究由于免疫变态反应引起的哮喘病中还发现,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在一定的程度上是通过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实现的。针灸对免疫球蛋白的双向调节作用。在针灸抑制炎症介质产生的同时,也对控制变应性哮喘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抑制气道炎症细胞释放致炎因子有关。

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针刺后血浆中即刻的皮质醇含量明显升高。针灸能明显提高血清皮质酮水平,通过内分泌途径发挥其治疗作用。

三、针灸对泌尿系统的调节作用

针刺对肾脏泌尿功能、输尿管运动、膀胱运动和尿道括约肌舒缩功能等,均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对遗尿、尿失禁、尿潴留、排尿困难等有良好治疗作用。

针灸对肾脏泌尿功能及输尿管运动的调节

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肾脏的泌尿功能及输尿管运动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并与机体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这些功能作用的途径,考虑有神经和内分泌两种因素造成。从封闭动物的“肾俞”穴而导致的针刺抗利尿作用的消失,说明针灸作用途径中有神经反射的成分。而针刺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说明该途径中还包含有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针灸对膀胱运动功能的调节

研究表明针灸既能治疗糖尿病性膀胱病变(低张力性膀胱所致尿潴留),又能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兴奋盆丛神经、阴部神经或相应脊髓节段而起作用。


四、针灸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调节作用

针灸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针灸对心率、心律、血压及外周血管、冠状动脉、脑血管、内脏血管、左心功能有明显的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针刺作用的实现有赖于心交感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体液因素也参与针刺对心脏功能的调整作用

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整作用

针刺不仅对外周血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表面电荷密度、氧和二氧化碳含量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而且对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亦具有调整作用。研究者认为针刺是借助于血管周围交感神经纤维传入的针刺局部刺激冲动,并在垂体、肾上腺以及自主神经等系统的参与作用和影响下,完成对血液成分的生成与分配的综合调节的。

五、针灸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和多水平的:不仅对受损的周围神经功能和脊髓功能有调节作用,而且在高级中枢大脑皮质功能上也表现出其调节功能:针灸对条件反射活动和对大脑皮质生物电活动具有调整作用,对大脑皮层局部血流量也具有调节作用,能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量。

针灸对脑电活动的调整作用

脑电活动是直接反映大脑皮质细胞功能状态的一种指标,神经细胞功能稍有改变,其电活动也随之变化。众多试验表明:针灸能改善脑电活动,抑制或减弱过度增强的兴奋过程,这在癫痫的治疗过程中是极为有意义的。

针灸对周围神经系统的调整作用

通过针灸对周围性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周围神经损伤等的治疗,以及通过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的观察,证明针灸对周围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针灸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控作用
针灸对内脏病的治疗效应、对内脏功能的影响,以及对皮肤电反射、内脏组织的温度、容积脉搏波形等的影响,都进一步说明针灸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六、针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针灸对正常人体及动物均能增强其免疫功能,而对异常免疫状态则可以促进其恢复正常。尤其是近年来研究表明,针灸还能提高某些癌症、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针灸对于免疫调整作用,不仅对细胞免疫,对活性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和B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各种免疫指标,几乎都可以看到明显提高作用;同时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对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调理素、补体、抗体(凝集素、溶血素、溶菌素、杀菌素等)、溶菌酶和血浆杀菌力等均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在针灸抗炎机制中,我们可以看到,针灸可以调动免疫防御功能,增强机体抗炎能力;可以激活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抑制局部炎症过程;可以调节炎症灶的微循环,改善炎症灶的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的愈合。

七、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具有调整作用。针灸通过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整,一方面可提高机体的防卫、抗病能力,另一方面也是针灸实现对其他器官功能调节的途径之一。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调整,一般认为主要是通过下丘脑一垂体系统完成的,同时也可通过各内分泌腺之间的反馈作用来实现。

研究表明,在针刺穴位后,外周血中肾上腺素含量增加,而有关脑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呈现不同程度地降低,因而公认针刺对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的双相调节作用,是针刺升压与镇痛作用的基础之一。此外,针刺对其他内分泌系统,如垂体性腺系统,甲状腺系统也具有调整作用。

八、针灸对心理疾病的治疗作用探讨

针灸用于戒毒的研究


在戒毒的研究中提出了对成瘾性的一种全新提法:“海洛因成瘾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疾病”。 这种提法使戒毒研究成为当前国际上关注的医学研究热点之一。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在戒毒的治疗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经过多年研究,医学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药物成瘾的化学基础。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研究发现吗啡的分子结构与脑内的某种天然产生的特定的递质设制的分子结构极其相似,一旦吸食吗啡,吗啡分子就很容易被大脑中一些神经元上为这些特定递质设制的受体蛋白质抓住。这样,吗啡“骗过”这些神经元,使其错误地认为正在为天然正常的化学递质所激活。结果是外来的吗啡样物质侵占了正常递质的受体地位。于是,人们就会产生极度的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但是,同时吗啡也降低了这些神经元对正常天然递质的敏感性,原来正常的日常生活刺激也就不能使人体感觉幸福,从而产生了对吗啡这些药物的依赖。
  研究发现,人和动物的脑内有某种作用类似于吗啡、化学结构属于多个氨基酸串联而成的肽类物质,名为“内啡肽”,这是一类化合物的总称。若能设法加速这种内啡肽的生成及分泌,就可以显著减轻曾吸毒人员的戒断症状并解除心瘾。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在动物实验和人体观测中发现:针刺能够使人或动物大脑释放出作用类似于吗啡的脑啡肽。只要在人体的一定穴位上施以特定参数的电刺激,就能加速内啡肽的释放。大量的实验和观察结果显示,对解除戒断症状,高频刺激较低频刺激更为有效;对解除心瘾,低频刺激较高频刺激更为有效;低频和高频自动交替的DD波则对二者都有效。这就是针灸治疗成瘾性的工作原理和理论依据。

针灸用于治疗抑郁症的研究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大约有 12% 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需要治疗的抑郁症,尽管他们的大部分抑郁症发作不经治疗也能在 3 ~ 6 个月期间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你感到抑郁时可以不用管它。当抑郁的症状持续很久,远远超过了一般人对这些事件情绪反应,就可能是患上了抑郁症了。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性的心理疾病。近年来对治疗抑郁症的研究中发现:针灸治疗抑郁症安全而有效,而且副作用和依赖性不明显。
  国外的研究显示,针灸事实上可以阻塞情感脑中(边缘叶脑)负责痛楚和焦虑的区域的神经传导。这个机制的背后,和针灸镇痛以及针灸戒毒的机理是有相同的地方。针灸刺激内啡肽分泌,在抑郁症的治疗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研究人员也注意到了另外一个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针灸能够促进自主神经系统恢复平衡。交感神经是机体各个内脏活动的“加速器”,而副交感神经是生理的“制动器”,它活跃时会减慢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而这两者的平衡在多种情况下都担当了重要的脚色:情绪愉悦,身体健康,减慢衰老过程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正在深入当中。

针灸治疗疼痛可追溯到砭石时期,《帛书》中已有灸法镇痛的记载,《内经》中涉及疼痛的篇章有十余篇,有三篇是痛症专论,对疼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转归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疼痛的理论。在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一书中,针灸疗法最常用的是治疗局部或附近部位的各种疼痛,在所罗列的三百多个穴位中绝大多数有这种功能。

目前临床上,疼痛性疾病依然是针灸的主要适应症之一,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推荐的64种针灸适应症中,有32种与疼痛有关。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急性痛、慢性痛、癌痛等的治疗,针刺还可用于预防手术痛(针刺麻醉)。故进行针刺镇痛的机理研究是迫切而必须的。我国学者对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何为疼痛?它与痒的区别

疼痛(Pain)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份,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躯体和内脏反应,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的一起。

痒是一种不愉快的皮肤感觉引起搔抓或摩擦皮肤的欲望。

二、现代医学的镇痛方法

现代医学中的镇痛药物有很多,最有效的镇痛药物是吗啡。吗啡是如何产生镇痛作用的呢?在大脑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域中,有一部分脑细胞是和疼痛有密切关系的。当这部分脑细胞遇到吗啡的分子的时候,它们就和吗啡分子结合,降低了自身传递疼痛信号的能力。

三、针刺镇痛的穴位选择

可分为两类:①根据现代生理解剖学概念取穴,如选用与痛源同节段或临近脊髓节段的穴位,其镇痛效果都较好,无论弱针还是强针刺激都有效;选用属于远脊髓节段穴位,一般需要强针刺激;②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取穴,如循经取穴或以痛为腧取穴等,如牙痛选合谷穴,也可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其镇痛范围广,后效应长。

四、针刺的镇痛机制

针刺对近神经节段区域的镇痛效应:根据近几十年的研究,用较弱的手针或电针刺激穴位,常在局部观察到镇痛和痛阈升高的现象,这种镇痛效应在脊髓动物也能观察到,也就是说,脊髓的整合机制主要在“近节段取穴”时参与镇痛作用。近节段的针刺镇痛效应在刺激强度稍低,仅激活粗的传入纤维情况下就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应,这种效应在脊髓水平就可完成,在“闸门控制”系统下发挥作用。闸门控制的核心部位在脊髓的胶质区,它可被粗纤维的传入活动兴奋,并产生负的背根电位。针刺引起的节段性效应与闸门控制系统的关系已经基本得到证实。

针刺对远神经节段区域的镇痛效应,其机理与近节段的有明显不同。在远节段取穴所产生的镇痛效应,需要的刺激强度更大一些,这一点不同与同节段或近节段取穴。针刺的传入信息可分别经外周A类和C类纤维的传入到达脊髓背角;传递针刺信号的上行通路位于脊髓腹外侧束;触发针刺镇痛效应的下行通路主要是通过背外侧索下行的,涉及到5-HT能纤维、阿片能下行通路。强针刺引起身体广泛区域的镇痛效应需要脊髓上中枢的参与(需要脊髓-延髓-脊髓环路的完整):以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核为主体的内源性镇痛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是保障针刺引起躯体广泛区域镇痛效应的前提;中脑边缘系统、丘脑和大脑皮层等结构均参与其中。大量证据表明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机理与脑内抗痛系统的调节和参与有关。
 
波士顿 看 码山筑䎩 呵呵 针 看 医理诺丝 石 在 阴地安 呵呵 慢慢找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就是累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