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开合枢的意义

第十三刀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7/04
帖子
3318
获得点赞
579
声望
113
所在地
绍兴
心肺之阳出来先输阳明,再在太阳扩散,而末梢的一些则为少阳。经脉大体如此划分。就如一棵树,树冠树叶是太阳,树枝是阳明,树的末梢是少阳。
三阴的理也差不多,太阴散而广,少阴次之,厥阴最小。

所以内经说太阳主外,太阴主内。太阴太阳为气血的气化区。六经中所以以太阴为主,脉之所以取寸口太阴脉。
三阳脉是阳气的扩散区,脉不通阳气就满,太阳满,太阳病。太阳满是因为太阳脉络受邪使太阳脉络的整体气血空间减少而满,所以发热(阳分血液中含氧气,这是发热的根本原因,氧气过多),头项症(太阳区的薄弱环节)。阳明满则阳明病,阳明病可以从传邪而来,也就是说可以因其他地方气血过多,最终压力传到阳明而使其满。少阳满则少阳病,少阳若满则表示整个阳分的气血真的满了,末梢的地方气血都满了,其他地方可想而知,所以少阳禁汗,禁下。汗法是鼓动阳气却邪,而下法必定有伤阴的存在,所以少阳治法调气以下气为主,半夏下气,甘味入脾入太阴,使气下于阴。柴胡,本经曰去肠胃中积气,也是在治太阴。其实很多病,只要做到使阳气加速入太阴,都会有效,太阴者,大的的阴,气下于阴则大气平。少阳病者,壮火之气,相火当令,火气处于饱和状态,。少阳者,口苦,咽干,目眩也,此三症提示的是内之阳气满了。
 
最后编辑:
经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太阳,太阴,是担任主要作用的,气的最终目的,气血扩散的区域
阳明,厥阴是气血集中的地方。
少阳,少阴是气血扩散备用的余地,起调节作用,在阳分气血扩散之后不能满,少阳必须作为有余,否则就是壮火之气。在阴分,少阴必须作为阴气对阳气吸收保持有余,否则就气满。
 
开合枢:于三阳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于三阴,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于三阳: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浮,命曰一阳。于三阳: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沉,名曰 一阴。三阳命曰 一阳,由于阳化气。三阴名曰一阴,,由于阴成形。阳化气者:圣人南面而立,前曰 广明后曰 太冲,太冲之地,名曰 少阴,少阴之上,名曰 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 阴中之阳;阴成形者: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 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 阴中之阴。而阳予之正,阴中之阳,则气里也——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为枢。阴为之主,阴中之阴,而形表也,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为枢。一阴一阳谓之道。昼为阳,夜为阴,冬至以后,昼渐长夜渐短,太阳为开;夏至以后,夜渐长昼渐短,太阴为开。太阳为开者,天运当以日光明。于昼形表,三阴博而勿沉,太阳为开,阳以化气。卫外而为固也;于夜气里,三阳博而勿浮,太阴为开者,阴以成形,藏精而亟极也。阳明厥阴为合者,阳予正,阴为之主,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最后编辑:
开合枢:于三阳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于三阴,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于三阳: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浮,命曰一阳。于三阳: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沉,名曰 一阴。三阳命曰 一阳,由于阳化气。三阴名曰一阴,,由于阴成形。阳化气者:圣人南面而立,前曰 广明后曰 太冲,太冲之地,名曰 少阴,少阴之上,名曰 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 阴中之阳;阴成形者: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 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 阴中之阴。而阳予之正,阴中之阳,则气里也——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为枢。阴为之主,阴中之阴,而形表也,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为枢。一阴一阳谓之道。昼为阳,夜为阴,冬至以后,昼渐长夜渐短,太阳为开;夏至以后,夜渐长昼渐短,太阴为开。太阳为开者,天运当以日光明。于昼形表,三阴博而勿沉,太阳为开,阳以化气。卫外而为固也;于夜气里,三阳博而勿浮,太阴为开者,阴以成形,藏精而亟极也。阳明厥阴为合者,阳予正,阴为之主,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少阳治法以调气下气为主,这个观点我不是很赞同,四逆散符合这个条件。少阳这个位置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所以才会出小柴胡汤这么别扭的一个方。
以前网上有个李保柱说小柴胡汤里头应该还有芍药,明显是不懂仲景的思路。柴胡都用到8两了,好不容易平衡好,加个芍药就坠下去了。
 
少阳治法以调气下气为主,这个观点我不是很赞同,四逆散符合这个条件。少阳这个位置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所以才会出小柴胡汤这么别扭的一个方。
以前网上有个李保柱说小柴胡汤里头应该还有芍药,明显是不懂仲景的思路。柴胡都用到8两了,好不容易平衡好,加个芍药就坠下去了。
小柴胡为汗剂。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桂枝汤为小阳旦汤,小柴胡汤是大阴旦汤去白芍。后者用法大概是,若能够确定是胁痛影响到腹痛,去白芍只用柴胡,即仲景小柴胡汤用法;若无法确定(即可能本身也有腹痛存在)则柴胡白芍同用也可。

”阳旦”可能是六兽(神)中的“腾蛇”(属己土、阴土,主上升、生阳),“阴旦”则可能是六兽(神)中的“勾陈“(属戊土、阳土,主下降、生阴)。
 
开合枢,据《太素》当为“关阖枢”,开,乃“关”字之误。
 
《太素》早还是《内经》早?
仔细想想吧
今本《黄帝内经》是由《黄帝素问》和《灵枢经》两部医学巨典组成。《黄帝素问》之名首见于《隋书.经籍志》。今本《黄帝素问》全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乃由唐代王冰次注、宋臣林亿等《新校正》者,简称《素问》。《太素》,全称《黄帝内经太素》,是隋唐时期杨上善撰注,早于唐代王冰次注《素问》。
 
今本《黄帝内经》是由《黄帝素问》和《灵枢经》两部医学巨典组成。《黄帝素问》之名首见于《隋书.经籍志》。今本《黄帝素问》全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乃由唐代王冰次注、宋臣林亿等《新校正》者,简称《素问》。《太素》,全称《黄帝内经太素》,是隋唐时期杨上善撰注,早于唐代王冰次注《素问》。
今天所见之《内经》其实在宋代已失传,是朝鲜进贡而来。且不论谁先谁后。你去看语法风格,《内经》的语法体系是明显早于太素的。与汉代风格基本一致。
《内经》中的《刺法》篇是伪作,其不会早于唐代。你可以细细去体会《刺法》与其他诸篇的写作风格。然后再对比《太素》。
你会明白的。
再者,汉代写作多是以一篇一篇的形式,少有像《太素》这样的归类形式。你去看史记等汉代的书的篇幅,
你会明白的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