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牡蛎恶麻黄、吴茱萸、辛夷?

shenyvf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1/25
帖子
962
获得点赞
193
声望
43
有一次,给一位肝气犯胃的病人处方,方中同时配有吴萸|牡蛎,结果病 人就吵了起来:“吴萸和牡蛎相克,不能同用!”
我就奇怪了,“《本草》从来没有这种说法,出处何来?”
病人说,“难道不知道吗?网上到处都在流传,电视讲座里的某些医生也这么说!”
我立即在网上查找此说出处,竟查不到!但确有一些针对食用牡蛎的宣传页面,专门说了:
【注意事项】牡蛎恶麻黄、吴茱萸、辛夷
但深究出处,均不可得;探讨原因,似乎当与牡蛎肉的高嘌呤特性有关。古时候的《本草》,当然没有嘌吟的知识;然而现代人对麻黄、吴萸、辛夷已经研究得如此详细,难道确知它们竟能提高血中的嘌吟?却也没有查到出处,不知根据什么!
从逻辑上讲,如果因此而引申开来,则一切海产品均当“恶麻黄、吴萸、辛荑”,其中包括平喘要药蛤蚧、沉脐、虫草、紫河车等等,均不可与麻黄等药配伍,岂非事体兹大?
征求各位同仁,可有知道这种说法的出处何在?如果真有此事,自当仔细研究;如果纯属无稽 之谈,也应立即进行网络辟谣,以免蛊惑大众,败坏中医声誉。
 
有一次,给一位肝气犯胃的病人处方,方中同时配有吴萸|牡蛎,结果病 人就吵了起来:“吴萸和”牡蛎相克,不能同用!
我就奇怪了,“《本草》从来没有这种说法,出处何来?”
病人说,“难道不知道吗?网上到处都在流传,电视讲座里的某些医生也这么说!”
多立即在网上查此说出处,竟查不到,但确有一些针对食用牡蛎的宣传页面,专门说了:
【注意事项】牡蛎恶麻黄、吴茱萸、辛夷
深究出处,均不可得;探讨原因,似乎当与牡蛎肉的高嘌呤特性有关。古时候的《本草》,当然没有嘌吟的知识;然而现代人对麻黄、吴萸、辛夷已经研究得如此详细,难道确知它们能提高血中的嘌吟?却也没有查到出处,不知根据什么!
从逻辑上讲,如果因此而引申开来,则一切海产品均当“恶麻黄、吴萸、辛荑”,其中包括平喘要药蛤蚧、沉脐、虫草、紫河车等等,均不可与麻黄等药配伍,岂非事体兹大?
征求各位同仁,可有知道这种说法的出处何在?如果真有此事,自当仔细研究;如果纯属无稽 之谈,也应立即进行网络辟谣,以免蛊惑大众,败坏中医声誉。
不算错啊!
应该是临床中总结出来的。
从药物作用的趋势来看,牡蛎属敛涩向内的,而其他三个则属于开放向外的,所以有一定相冲也很正常!
最好不要同用。
 
不算错啊!
应该是临床中总结出来的。
从药物作用的趋势来看,牡蛎属敛涩向内的,而其他三个则属于开放向外的,所以有一定相冲也很正常!
最好不要同用。
吴萸降逆舒肝,并非完全开放。按如此说,岂非柴胡也不可与牡蛎同用?白芍敛阴,岂非也不可与防风同用?不通!
如果这是哪位大师的总结,我希望看到原始出处。千百年来,中医总是这么含混不清,才导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须求甚解,才能发展,否则误人不浅,遗祸子孙!
 
吴萸降逆舒肝,并非完全开放。按如此说,岂非柴胡也不可与牡蛎同用?白芍敛阴,岂非也不可与防风同用?不通!
如果这是哪位大师的总结,我希望看到原始出处。千百年来,中医总是这么含混不清,才导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须求甚解,才能发展,否则误人不浅,遗祸子孙!
通不通那就是各人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我只是说了我的看法而已。
要再进一步说,就是每一种药物功能的机理了,就不是一句两句说的清的,何况就算我说的清你也看得明还有一个情感认同的问题!
开口闭口遗祸子孙,这个帽子太大了,还给你!
还是就此别过吧!
 
通不通那就是各人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我只是说了我的看法而已。
要再进一步说,就是每一种药物功能的机理了,就不是一句两句说的清的,何况就算我说的清你也看得明还有一个情感认同的问题!
开口闭口遗祸子孙,这个帽子太大了,还给你!
还是就此别过吧!
凡是科学都讲逻辑,中医也不例外。我要求的是此论出处,你并不知晓却答非所问,而且皆属猜测并无实据,岂能不让人置疑?
网络本就任人问答,有理有据走遍天下,何来帽子之说?
 
既然这个病人这么懂,不相信医生,为什么他自己不去开药方,让他自己去方吧
 
凡是科学都讲逻辑,中医也不例外。我要求的是此论出处,你并不知晓却答非所问,而且皆属猜测并无实据,岂能不让人置疑?
网络本就任人问答,有理有据走遍天下,何来帽子之说?
呵呵,我说的药物作用趋向,你不懂还曲解,还要一通指责!真是岂有此理!
吴茱萸大热之品,降逆的作用在于升肝阳使之正常上升则升清降浊之效显,牡蛎性微寒敛涩而潜阳,把阳气往下引导入肾才叫做潜阳。一寒一热,一升一降,同作用于肝,你到底想然肝怎么办呢?矛盾之处,微思即解,还非得苦寻出处引经据典?
我知道你会说哎呀,寒热同用,升降并行的方子所在多有,呵呵!人家那也不是在同一脏腑里面的升降,好不?
逻辑也得看和什么人讲!死读书不如不读书!
谁药理不通谁知道!
 
这是名医别录里的文字。还是比较有用的东西。
我查到了这段文字:牡蛎
微寒,无毒.主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治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一名牡蛤.生东海,采时.(贝母为之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良.恶麻黄、吴茱萸、辛夷.)
谢谢刘国栋先生的博学,使我得知出处,获益不浅!
 
根据名医别录的这段文字,牡蛎之性与当今医府共识有所不同,牡蛎不降,只是除留热、留痰之品,虽可涩肠涩精(需要煅用),但散结作用更为明显(生用),并可除烦止汗,究其止汗原因,并非收敛,而是清热。因吴萸温中助热,故而恶之。而麻黄辛夷之恶,亦因温热发汗。以此来看,白芷防风细辛紫苏之类,无不与之交恶。
参考《本草思辨录》之文:“鳖甲、牡蛎之用,其显然有异者,自不致混于所施,惟其清热软坚,人每视为一例,漫无区分,不知此正当明辨而不容忽者,《本经》于鳖甲主心腹症瘕坚积,于牡蛎主惊恚怒气拘缓。仲圣用鳖甲于鳖甲煎丸,所以破症瘕。加牡蛎于小柴胡汤,所以除胁满。由斯以观,凡鳖甲之主阴蚀,痔核,骨蒸者,岂能代以牡蛎。牡蛎之主盗汗,消渴,瘰疬颈核者,岂能代以鳖甲。鳖甲去恶肉而亦敛溃痈者,以阴既益而阳遂和也。牡蛎治惊恚而又止遗泄者,以阳既戢而阴即固也。”
可见,若把牡蛎当作“潜阳”之品,并非正用。其主要作用应是清热散结。
 
肝气犯胃似乎用不到牡蛎,当然肝阴不足可以用。吴茱萸用于肝热胃寒证,如果单纯木郁土虚者,为泻木可用芍药,也用不着吴茱萸。这俩药没在一块用过,从来没想过它俩一块用,也没深思过俩药在一起有什么结果。
 
无语啊,看了出处,竟然得出这么个结论!
看一个药物,首先要看它的性味归经,功效总结吧?这不是常识吗?
牡蛎的功效前两条是重镇安神,敛阴潜阳,第三条才是软坚散结。人家之所以把鳖甲和牡蛎拿来比较是因为二者皆有育阴潜阳软坚散结之功效,这个不能反推吧?(鳖甲是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 )鳖甲和牡蛎各自有其功能特点和主治证候,在软坚散结方面还有协同作用,著名方剂三甲复脉汤中就有联用的。
 
无语啊,看了出处,竟然得出这么个结论!
看一个药物,首先要看它的性味归经,功效总结吧?这不是常识吗?
牡蛎的功效前两条是重镇安神,敛阴潜阳,第三条才是软坚散结。人家之所以把鳖甲和牡蛎拿来比较是因为二者皆有育阴潜阳软坚散结之功效,这个不能反推吧?(鳖甲是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 )鳖甲和牡蛎各自有其功能特点和主治证候,在软坚散结方面还有协同作用,著名方剂三甲复脉汤中就有联用的。
我也很无语。一个中药的性味归经,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不同。至于“功效总结”,即便进入现代以后,从共和国第一版教材到第十三版教材,也有不少出入。我国中药自从出现,从古至今就没有过尽善尽美的总结。既便你是中医学院的第一名优等生,没有个几十年的用药实践,也无法确知这些药的确切效果和效价强度。何况中药本身还逐渐劣化?那怕行医一辈子,也不可能尽知一切中药真正实情。无论学府还是师承,都只能获得并不全面的药物“性质”,至于“量化”更是无从谈起。中医药的现状就是如此,怪谁?只怪中医人自己,一代一代的中医人自己!
 
我也很无语。一个中药的性味归经,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不同。至于“功效总结”,即便进入现代以后,从共和国第一版教材到第十三版教材,也有不少出入。我国中药自从出现,从古至今就没有过尽善尽美的总结。既便你是中医学院的第一名优等生,没有个几十年的用药实践,也无法确知这些药的确切效果和效价强度。何况中药本身还逐渐劣化?那怕行医一辈子,也不可能尽知一切中药真正实情。无论学府还是师承,都只能获得并不全面的药物“性质”,至于“量化”更是无从谈起。中医药的现状就是如此,怪谁?只怪中医人自己,一代一代的中医人自己!
不要学人说话也不要以己度人,好不?你办不到的事情未必就没有人办到!只有不相信先贤的总结的人才会自己摸索,相信的人只需要验证。既然不信何必又要找出处呢?自己的言行不一致,前言不对后语,自相矛盾知道不?你的逻辑呢?只对别人讲逻辑?
连个用药禁忌都不能判断的人,说什么清楚药物的性味归经?连两个药物的比较都能反推出与众不同的结论的人,谈何药物的功效主次?
 
不要学人说话也不要以己度人,好不?你办不到的事情未必就没有人办到!只有不相信先贤的总结的人才会自己摸索,相信的人只需要验证。既然不信何必又要找出处呢?自己的言行不一致,前言不对后语,自相矛盾知道不?你的逻辑呢?只对别人讲逻辑?
连个用药禁忌都不能判断的人,说什么清楚药物的性味归经?连两个药物的比较都能反推出与众不同的结论的人,谈何药物的功效主次?
我真的很无语。你见过以前的教材不?我根据晋代名医别录的叙述说事,你偏要扯上现代,我说现代的教材并不统一,你就说没有逻辑?想想看你前前后后说的话,什么“把肝阳降到肾脏”,有逻辑不?教材上的四六句,谁排在前,谁排在后,可是有过实验依据?排在前的,与排在后的,其效价强度相差如何比例?可有数据?就说肉桂吧,“引火归元”只需一克以下就可起效,按理说效价强度最高,为什么却提在最后,“散寒止痛”却在它的前面?一克以下能够散寒止痛么?还有你提到了牡蛎的“重镇”,这算什么意思,早几版的院校教材是没这个词的,因为它意义不清,证据不明。因为它镇静效果很强吗,比起羚羊角差了好多!说它的单位重量吗?自然铜更重!历史上就有一批炼丹道士吞水银的,还重,结果不但不能镇住元神,反而不得好死。
中药理论本就有待提高,不求甚解却咬文嚼字并且盲目相信,不见得就是一种好的治学态度。
 
我真的很无语。你见过以前的教材不?我根据晋代名医别录的叙述说事,你偏要扯上现代,我说现代的教材并不统一,你就说没有逻辑?想想看你前前后后说的话,什么“把肝阳降到肾脏”,有逻辑不?教材上的四六句,谁排在前,谁排在后,可是有过实验依据?排在前的,与排在后的,其效价强度相差如何比例?可有数据?就说肉桂吧,“引火归元”只需一克以下就可起效,按理说效价强度最高,为什么却提在最后,“散寒止痛”却在它的前面?一克以下能够散寒止痛么?还有你提到了牡蛎的“重镇”,这算什么意思,早几版的院校教材是没这个词的,因为它意义不清,证据不明。因为它镇静效果很强吗,比起羚羊角差了好多!说它的单位重量吗?自然铜更重!历史上就有一批炼丹道士吞水银的,还重,结果不但不能镇住元神,反而不得好死。
中药理论本就有待提高,不求甚解却咬文嚼字并且盲目相信,不见得就是一种好的治学态度。
看到这个回复,真是太好笑了!
你的逻辑严密?学中医要数据?然后指责中医理论这不对那不对,中药功效全错的?
还抓着中医的错漏之处不放,你就没犯过错?那这个帖子怎么来的?自己打脸,别喊脸疼!
连个中医术语的含义都能曲解成这样,你觉得你学的好中医么?
治学态度好?学中医不用中医的思维,中不中,西不西,古不古,今不今,看把你给能的!
你确定你不是中医黑?
 
看到这个回复,真是太好笑了!
你的逻辑严密?学中医要数据?然后指责中医理论这不对那不对,中药功效全错的?
还抓着中医的错漏之处不放,你就没犯过错?那这个帖子怎么来的?自己打脸,别喊脸疼!
连个中医术语的含义都能曲解成这样,你觉得你学的好中医么?
治学态度好?学中医不用中医的思维,中不中,西不西,古不古,今不今,看把你给能的!
你确定你不是中医黑?
我很高兴先生能一直和我争论下去,使这个贴一直项在上面,由衷感谢!
我自信我自己不算一个天才,只是能看到很多问题而已。既然我这样不算天才的人,也能看出一系列问题,那么,作为聪明敏锐而又很懂逻辑的先生,不会完全看不出这些问题吧?我宁愿相信先生也看出了这些问题,只是情愿捂着盖子,不愿深思,这才属于国人中的智叟。
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生石膏、羚羊角……这些在中医分属不同类别的中药,从化学成份看,都有一个共性:大量含钙!因此在中药功效四六句中,也就都有一个共性:清热降火!多少年来,中医人有谁系统地研究对比过么?共性权且放在一边,再说差异。牡蛎比起石决明、珍珠母来,它的含钙层比较厚实,降火之力也就强些,这是钙的原因;同时散结之力也要强些,这是它在生长聚钙过程中的生物信息原因,这些生物信息在锻烧之后就没有了,所以就要生用!羚羊角钙层更加厚实,所以比牡蛎的清热降火功效更强;同时羚羊角是长在头上的,在其生长聚钙过程中有一些生物信息,使它专清头部;它也能“散结”,但由于专注头部,就成了“散头”,而中医玩了文字游戏,便又以“息风开窍”称之。生石膏不含生物信息,只有钙,所以便只有“清热降火”。
这些事情,只需稍加逻辑分析就能明白,中医人那么多,尤其还有中医科学院,几十年下去,岂能全然不知?却死抱着四六句,不去点明,这算什么治学态度?这算什么研究精神?
如同菩萨!
 
我很高兴先生能一直和我争论下去,使这个贴一直项在上面,由衷感谢!
我自信我自己不算一个天才,只是能看到很多问题而已。既然我这样不算天才的人,也能看出一系列问题,那么,作为聪明敏锐而又很懂逻辑的先生,不会完全看不出这些问题吧?我宁愿相信先生也看出了这些问题,只是情愿捂着盖子,不愿深思,这才属于国人中的智叟。
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生石膏、羚羊角……这些在中医分属不同类别的中药,从化学成份看,都有一个共性:大量含钙!因此在中药功效四六句中,也就都有一个共性:清热降火!多少年来,中医人有谁系统地研究对比过么?共性权且放在一边,再说差异。牡蛎比起石决明、珍珠母来,它的含钙层比较厚实,降火之力也就强些,这是钙的原因;同时散结之力也要强些,这是它在生长聚钙过程中的生物信息原因,这些生物信息在锻烧之后说没有了,所以就要生用!羚羊角钙层更加厚实,所以比牡蛎的清热降火功效更强;同时羚羊角是长在头上的,在其生长聚钙过程中有一些生物信息,使它专清头部;它也能“散结”,但由于专注头部,就成了“散头”,而中医玩了文字游戏,便又以“息风开窍”称之。生石膏不含生物信息,只有钙,所以便只有“清热降火”。
这些事情,只需称加逻辑分析就能明白,中医人那么多,尤其还有中医科学院,几十年下去,岂能全然不知?却死抱着四六句,不去点明,这算什么治学态度?这算什么研究精神?
如同菩萨!
你只看到了这些药物的共性,没有看到他们各自的独特性。所以在你眼里,中药的功效归纳是有问题的。但是古人早就看到了,只是他们没有学元素,不能用元素的东西来表述。而在你看来很散漫的中药功效也是古人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并不断完善的。你不是要数据吗?几千年,无数次的医疗实践算不算数据?恐怕不仅要算数据,还要算大数据吧?含钙的药物有很多,和钙结合的有机的无机的成分也很多。至少石膏是硫酸钙,贝壳类的是碳酸钙,而羚羊角含有的是磷酸钙,角蛋白等等。如果只看钙离子,那么他们相同,但是中医运用的时候为什么不同呢?那还得看其他基团和成分,光一个信息素是解释不了的!在中药的功效和有效成分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可以说药化所做了大量的实验,这个肯定是有数据的!
所以你看,谁片面谁全面,一目了然了!
你怎么知道人家没研究呢?你随便搜索一个中药,百度也好,其它资料也好,大都会在词条中列一项主要化学成分,注意不是所有的化学成分喔!因为每一味中药都是一个小复方,成分很复杂,说是主要成分才是最贴切的!你以为这些是怎么来的?是几代人不断的提取分离纯化验证得来的,现在供我们查阅,是多么方便的事啊!用着别人的劳动成果,还出言不逊,这是治学的态度么?
还有中国境内可用药材的登记与整理,还有可持续发展的中药的科学种植与管理,中药品质的研究......
你不知道的还多得多呢!别以为就你懂科学,懂实验!呵呵
 
人的精力有限,别投注到注定没结果的地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