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妇儿医案 治疗母亲怕风怕凉下肢无力

愚人1964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9/01/07
帖子
72
获得点赞
9
声望
8
所在地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
2019年6月29日,我母亲(77岁,身高153,体重87斤)近一段感觉怕风怕凉特别厉害,不敢在空调屋里待,不敢吹风扇,两腿无力,特别右腿感觉凉,不禁风,小腹处感觉有以硬块,用手揉时气逆打嗝儿吐白黏痰,还经常不定时咳嗽(声音短、低)、打嗝儿(尤其是吃饭时)。脉两手细稍弦硬,左手脉大于右手脉,舌苔少中间有点儿厚腻苔,肝肾区有比一元硬币大的无苔。

分析:中气不足,胃气衰弱,中下焦有寒,营卫之气不足。温补中气,调和营卫。拟方:桂枝汤理中汤加减

桂枝9 白芍9生姜12 干姜15 炙甘草30 大枣10个黄芪30 党参20 炒白术10 茯苓9 川牛膝20

水煎服(两煎)温服。

服药后,感觉两小腿皮肤由内向外发紧,一拱一拱的有凉气外散的现象。当晚睡觉脚就感觉不凉了。

6月30日,早7:00再服一剂(川牛膝增至24),服药后心口儿有上反呕吐感,稍后消失,全身微汗,两小腿手摸有汗但感觉不到。下午就感觉不是那么怕冷了。

7月1日,药量稍加减:桂枝9 白芍9生姜12 干姜30 炙甘草50 大枣12个 黄芪50 党参25 炒白术10 茯苓9 川牛膝24。服药后,两手脉已有缓象,还有点儿硬。

7月2日,理中汤加减:
黄芪45 党参60 干姜3 0炙甘草60 炒白术30茯苓30花椒10

7月3日,两手脉柔和,理中汤合玉屏风加减

黄芪30 炒白术15防风10党参25 干姜2 0炙甘草50茯苓15花椒10 当归5

7月4日,舌剥苔已无、薄白苔。脉稍弦硬,还怕冷。

甘草附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炙甘草15黑附子6桂枝12 炒白术12黄芪12防风6干姜5

7月5日,守方服。手脚已暖出汗。

7月6日,舌薄白苔。脉迟(60次每分以下)稍沉,脉已变小(大则病进,小则安)。咳嗽、打嗝儿不减。补正驱寒固表,拟方:

炙甘草20黑附子6 桂枝12 炒白术10黄芪24防风9干姜6 党参20 怀牛膝6 当归6肉桂6半夏6

7月7日,守方服。

7月8日,脉迟(60次每分以下),右手脉大于左手脉,右手脉稍弦,左手脉沉。温阳补气,温中散寒。拟方:

黄芪12 防风3炒白术15桂枝9肉桂6赤芍9炙甘草15黑附子3党参15干姜5半夏9

两煎一次温服。服药约1小时即打嗝儿(冷气)持续25分钟左右。

7月9日,用黄元御治咳嗽方。

干姜15生甘草10半夏9茯苓9细辛3五味子3

服药后,约半小时打了几次嗝儿就停了,但已揉小腹就打嗝儿。

7月10日,脉缓(60次每分以上),舌形向右斜,意为左升之生气不足。拟方: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2黄芩6半夏6干姜6花椒6炙甘草6五味子3

服药后一会儿就打嗝儿持续约10分钟。

7月11日,守方服,服药后一会儿就打嗝儿持续约10分钟。

7月12日,生脉饮玉屏风加减

党参24麦冬12五味子6黄芪12防风3炒白术15半夏9生姜12炙甘草15

7月13日,咳嗽次数已减。守方服。

7月14日,偶然咳几声。守方服。

7月15日,偶然咳几声。守方服。但又出现剥苔(原位)。

7月16日,偶然咳几声,舌肝肾区有比一元硬币大的无苔。拟方:党参20黄芪12防风3炒白术15炙甘草15干姜10桂枝6肉桂6茯苓6

7月17日,16日晚上睡后右小腿一直向外冒凉气,醒后即止。守方服。

7月18日,守方服。

7月19日,调整党参24肉桂9。

7月20日,舌肝肾区剥苔已润但剥苔向中间左边蔓延。拟方:红参15干姜10炙甘草10茯苓10肉桂6

7月21日,已不咳嗽。拟方:党参45干姜30炙甘草60茯苓30肉桂12

7月22日,揉小腹已不打嗝儿。针对舌形向右斜,调药:红参15干姜10炙甘草10茯苓10肉桂6 柴胡12生姜12 制首乌12

7月23日,右边已有薄白苔,右边剥苔已润。舌向右斜和右手脉总按稍弦硬、寸脉弱一直没有变化。红参15炖服。

望各位老师指点一下。
 
最后编辑:
果然有将上焦的邪气引入中下焦的例子。
阴虚而用温阳药,大误啊!
舌形偏斜,中风先兆啊!
 
怕风怕凉而又脚冷,这是阳虚而又津血不足。不断打嗝也是血不足。你本来应该直接上附子甘草干姜以温阳,然后加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再加大枣粳米以补充营养。你看伤寒论,许多地方用大枣用粳米,就是提供营养物质。这两种药我的说法或跟大家不一样,但实际运用中效果很好。虽然平时饮食也是营养物质,但跟药一起煎熬之后似乎就不一样。
你用柴胡黄芩就嗝气厉害,因黄芩寒凉之性比较强。本就阳虚,又用寒凉,血气凝滞,故而打嗝。
茯苓白术大枣粳米中的大枣有人怕滋腻,可去之,重用粳米至二三百克先熬浓汤再入药熬之。
 
寸脉沉可能是湿在上焦,减补气之药,去上焦之湿看看
 
玄脉感觉要不要用柴胡疏肝散啊,这是常人用的思路,寸部也分左右的,脉经说了心在左寸,肺在右寸
 
老人的病不容易治!
若要直言:
最大的失误在于没看到虚中有实!气弱,甚用川膝。少阴畏寒+肝旺、脾胃弱、痰湿,若是我可能会用:
桂枝、茯苓、人参、草梢、干姜、附子、当归、枳实、陈皮、半夏、地龙、郁金、香附。
 
原本痰还有出路,结果被大队补药封闭、升到脑里。
现在有点骑虎了,虎狼药投鼠忌器,只能大剂半夏、地龙,但是现在的半夏多数制得太熟。如果脑卒中风险大,可以考虑加几剂蜈蚣、全蝎。
 
最后编辑:
关键是老人的感觉怎么样?
另外请教:为何甘草,大枣的用量这么大?有什么心得体会啊?特别是本就有白粘痰。是否原有小便频数?
 
不敢妄加评论,不过我以对经方的治病准则来看这个病症。治病前先看年龄,小孩老人无论哪里的病一律用温补或甘淡渗利为主的药,切药分量一定要最少,不求一剂知,但求一剂不把病推到更深的地方。其次找准病的轻重缓急,先治重急,再治轻缓,用方时不求一剂方全身病兼顾,但求三五味药让重急变轻缓,再徐徐图之。最后要严格遵守发表,吐发,泄法的应用,中焦以上用吐发,中焦一下的病用泄发,全身的病考虑发表。而不是不管并在哪里都是泄,或者都用发表,病要分开治。如此病症,主病在中焦水重,水侵泡脾胃,橫膈三焦有水,肺部被水侵泡,心热无法下行,才会导致下焦出现一系列寒症。胃寒气重,切胃气无法下行,形成反逆打嗝,肺久被水浸而痰多,吐白痰说明肺里已经有脓瘍,病人胃寒四逆是阴血不足,阳气衰弱,先不提治水,就第一方重用黄芪补气就是大忌,能补胃气是人参,黄芪是补全身气,病人本来就气逆,再大补气,而橫膈被挡没有化开水湿,气逆会更甚。仲景用人参的时机是胃气虚弱,但他用药基本上都是三克,然后用大量的枣跟生姜,生姜去胃里水,枣补血生津液,用几克人参引导胃气,让血行加快。血不足就如夏天的河流,天气太热已经快干涸了,下面都是淤泥,本应以去瘀,增加河水为主,加少量风,让河流水速加快即可。久病必有瘀,此时也应以清淤,补津补血,稍微补气即可。如大补气而不补血清淤,会让本就淤泥很多的河水波涛汹涌,把淤泥扬起带往全身,遇到血管狭窄处,可想而知会出现什么情况!你的方中几乎处处不离黄芪党参,而且都是剂量超级大,别说老年人,就算壮年人也会受不了,吃吐血都是轻的。给你推荐几个部位常用的药,你可以参考一下。胃湿,生姜半夏,用量不超过9克,老人3克或6克,肺部用枳实,桔梗,茵陈,薏苡仁,肠道用厚朴,麻子仁,当归,熟地,槐花,化瘀用川穹,去脑中水用鹿角胶开路,桂枝葛根进入去水,下焦寒用细辛肚子,去虚火看火在哪里,胃火用黄芩,心火用黄连,膀胱火用黄柏,痰水太多忌用甘草,因为甘草生痰生水,如果每个方中都用甘草,痰水永远也除不完。生姜可解半夏毒,所以去水用生半夏配生姜效果最好,制半夏是用姜炙过的,虽然无毒但去水效果相差很远,何况半夏毒仅仅是失音,生姜水一喝就好了,不用害怕大剂量用。
 
仲景用人参的时机是胃气虚弱,但他用药基本上都是三克,
楼上先生,剂量出处在哪里?不要信口开河。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有病不【=布】。治常,得中。医。 简单点 把 饮食调整好,诸症皆除。
食药同源 呵呵 别急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米 停掉 大米白面 。
补阴 用 红米 3 高粱1 小米6 为主 可以加少量 药材粉 少量菜 。
补阳 用 豆类 赤小豆6 鹰嘴豆3(或 雪豆 大白豇豆) 黑豆(建议用 白芯的) 扁豆 (可用小扁豆 ) 毛豆(或 豆腐豆)
大约 需要 22-25天 “症状”会有非常大的改善。 -----百善孝为先
 
下肢无力 杜仲(鲜枝) 淮牛膝 (鲜) 猪脊骨 用 一点鸡骨 的高汤 炖 文火四小时
喝汤 吃肉(肉恐怕已经是渣渣了) 一天有一小碗(四两) 足以
 
谢谢各位老师指点,受益匪浅。
近一段,每天用红参15克炖服,老母亲的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都已改善,也没什么不舒服。
就是舌向右斜,没有改善(中间也回正几次),脉象也没什么变化,一直担心怕有中风,没有琢磨明白没敢下药。
 
关键是老人的感觉怎么样?
另外请教:为何甘草,大枣的用量这么大?有什么心得体会啊?特别是本就有白粘痰。是否原有小便频数?
是采用黄元御老先生的黄芽汤的思路大补中气用的。甘草用到30克以上,才不会影响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炙甘草培土补虚中正醇和,大枣是补血以化气,量大些也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
老母亲平时没有痰,只是在柔小腹后,打嗝儿才有。小便不数。
 
最后编辑:
舌形偏斜,中风先兆 。请教老师该如何用药?
还是不说了吧,你的用药方向和我的理念完全相反,刚在别的帖子里面被攻击了,有点烦。
 
还是不说了吧,你的用药方向和我的理念完全相反,刚在别的帖子里面被攻击了,有点烦。
谢谢!
对疾病的辩证用药,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事儿。每个人的认识水平和用药习惯不同,是很正常的。相互之间有不同观点和看法才需要交流碰撞,才能借鉴提高!说到家,关键在临床疗效上才见针功夫!
上论坛交流,开心就好!
 
谢谢!
对疾病的辩证用药,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事儿。每个人的认识水平和用药习惯不同,是很正常的。相互之间有不同观点和看法才需要交流碰撞,才能借鉴提高!说到家,关键在临床疗效上才见针功夫!
上论坛交流,开心就好!
谢谢理解,我的观点都在一个帖子里面,有兴趣的可以参阅。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