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47
- 声望
- 63
- 年龄
- 62
〔原创〕阴阳是什么?
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春秋末期的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战国时期的《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东汉时期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在古代,哲学讲阴阳,术数与方技讲阴阳,兵家讲阴阳,道家、儒家、易学等都讲阴阳。西汉大儒董仲舒也讲阴阳,《汉书.五行志》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那么,什么是阴阳呢?阴阳到底是什么呢?
阴阳的原始概念是朴素的,最初含义指日光的向背,与太阳(日)的照射有关。凡日之所照之处为阳(向日者),日之未照之处为阴(背日者)。
如《说文·阜部》说:“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段玉裁注:“闇,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故以为高、明之反。《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注曰:‘日之所照为阳,然则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可知矣。’《水经注》引服虔曰:‘水南曰阴。’《公羊》桓十六年传曰:‘山北曰阴。’”
《说文》又说:“阳,高明也。”段玉裁注:“不言山南曰昜者,阴之解可错见也。山南曰阳,故从阜。毛《传》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所以王庆其《〔黄帝内经〕文化专题研究》说:“原始的阴阳概念只是日常观念,与生产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不涉及宇宙观和人生观。它的基本意义是阳光照射到与否,由此繁衍出阴晴、地形、方位、明暗、冷暖等意思。春秋后期,人们对阴阳的认识逐渐超越原有范围,成为普适性概念。”
高校教参程士德《内经》也说:“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由自然界实指之实物演变而来。作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阴阳主要代表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用以说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古人认为,阴阳的运动变化,决定着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自然界的总规律。”
若“日之所照之处为阳”——向日者,则“日之未照之处为阴”——背日者,当是阳、阴的原始概念。若“由自然界实指之实物演变而来”的话,这个实物即是“日”——太阳,故有“日为阳”之称。因“天有日月”(《灵枢·邪客》)且“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易·系辞》)及《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之袭精为阴阳……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者阳之主也……月者阴之宗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故当时儒生、智者或医家受“日为阳”之启示,增补演绎“月为阴”对举为文。
有人认为“月为阴”是错误的,殊不知,此乃取象比类推演而来——由太阳之“日”对举推演。何错之有?虽非“阴”之本义或原始之义,然《黄帝内经》已取象比类而演绎传承。如《素问·阴阳离合论》《六节藏象论》及《灵枢·阴阳系日月》篇所说“日为阳,月为阴”与篇名等,不正是说阴阳就是日月吗!《易.系辞上》亦说:“阴阳之义配日月。”此时尚未有以月相的消息盈虚推演而成的太极阴阳图。
《灵枢·刺节真邪》说:“阴阳者,寒暑也。”《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易.系辞下》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由此可见,日月、阴阳、寒暑对举为文,其原始之义即指代一年四时气象(候)的变化规律。
若问什么是阴阳、阴阳的实质是什么、阴阳长得什么样子、阴阳有形还是无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这样明确回答:
阴阳有形、阴阳的实质——“太阳”是也!由太阳推演而来,故日月是阴阳,阴阳是日月。
阴阳无形——所谓“大象无形”、“大道无形”是也!由“象”去推演,即用取象比类方法去推演,故上下是阴阳,天地是阴阳,雌雄是阴阳,刚柔是阴阳,奇偶是阴阳,水火是阴阳,寒暑是阴阳,四时有阴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五行分阴阳(木火属阳,金水属阴,土居五行之中为至阴,即由阳到阴)。人体亦有阴阳之分——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如此而已。不明于此,开口动手便错。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即《易·系辞传下》说:“象者,像也。”《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春秋末期的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战国时期的《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东汉时期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在古代,哲学讲阴阳,术数与方技讲阴阳,兵家讲阴阳,道家、儒家、易学等都讲阴阳。西汉大儒董仲舒也讲阴阳,《汉书.五行志》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那么,什么是阴阳呢?阴阳到底是什么呢?
阴阳的原始概念是朴素的,最初含义指日光的向背,与太阳(日)的照射有关。凡日之所照之处为阳(向日者),日之未照之处为阴(背日者)。
如《说文·阜部》说:“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段玉裁注:“闇,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故以为高、明之反。《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注曰:‘日之所照为阳,然则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可知矣。’《水经注》引服虔曰:‘水南曰阴。’《公羊》桓十六年传曰:‘山北曰阴。’”
《说文》又说:“阳,高明也。”段玉裁注:“不言山南曰昜者,阴之解可错见也。山南曰阳,故从阜。毛《传》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所以王庆其《〔黄帝内经〕文化专题研究》说:“原始的阴阳概念只是日常观念,与生产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不涉及宇宙观和人生观。它的基本意义是阳光照射到与否,由此繁衍出阴晴、地形、方位、明暗、冷暖等意思。春秋后期,人们对阴阳的认识逐渐超越原有范围,成为普适性概念。”
高校教参程士德《内经》也说:“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由自然界实指之实物演变而来。作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阴阳主要代表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用以说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古人认为,阴阳的运动变化,决定着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自然界的总规律。”
若“日之所照之处为阳”——向日者,则“日之未照之处为阴”——背日者,当是阳、阴的原始概念。若“由自然界实指之实物演变而来”的话,这个实物即是“日”——太阳,故有“日为阳”之称。因“天有日月”(《灵枢·邪客》)且“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易·系辞》)及《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之袭精为阴阳……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者阳之主也……月者阴之宗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故当时儒生、智者或医家受“日为阳”之启示,增补演绎“月为阴”对举为文。
有人认为“月为阴”是错误的,殊不知,此乃取象比类推演而来——由太阳之“日”对举推演。何错之有?虽非“阴”之本义或原始之义,然《黄帝内经》已取象比类而演绎传承。如《素问·阴阳离合论》《六节藏象论》及《灵枢·阴阳系日月》篇所说“日为阳,月为阴”与篇名等,不正是说阴阳就是日月吗!《易.系辞上》亦说:“阴阳之义配日月。”此时尚未有以月相的消息盈虚推演而成的太极阴阳图。
《灵枢·刺节真邪》说:“阴阳者,寒暑也。”《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易.系辞下》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由此可见,日月、阴阳、寒暑对举为文,其原始之义即指代一年四时气象(候)的变化规律。
若问什么是阴阳、阴阳的实质是什么、阴阳长得什么样子、阴阳有形还是无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这样明确回答:
阴阳有形、阴阳的实质——“太阳”是也!由太阳推演而来,故日月是阴阳,阴阳是日月。
阴阳无形——所谓“大象无形”、“大道无形”是也!由“象”去推演,即用取象比类方法去推演,故上下是阴阳,天地是阴阳,雌雄是阴阳,刚柔是阴阳,奇偶是阴阳,水火是阴阳,寒暑是阴阳,四时有阴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五行分阴阳(木火属阳,金水属阴,土居五行之中为至阴,即由阳到阴)。人体亦有阴阳之分——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如此而已。不明于此,开口动手便错。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即《易·系辞传下》说:“象者,像也。”《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