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药配方技巧
尚无子女 或 婚姻关系不稳之人 , 切勿亲身试药 , 以免造成不孕 , 后悔终身 !
一 . 熟悉单方效能..... 重点包含 1. 主治效能 2. 药性寒热值 ( 例如 : 桑叶 -1 , 白术 +1 , 熟地 +0.5 , 生姜 +1 ) 3. 所到经脉部位 ( 陈士铎著...本草新编 中 , 有详细描述 ) 4. 经引导后可到达的经脉部位 5. 药性寒热前后值 ( 约有1/10 单方 , 药性寒热值的前后差异很大 , 古今文献中 , 尚未发现有此类叙述 , 但是确实存在 )
二 . 配方组合规则.....为了方便了解 , 纯粹用现代语 1. 主药 2. 次药 3. 从药 4. 基药 ( 调整主次药 效力强度的有益营养药 ) 5. 引药 ( 导引 药力送达经脉或部位的药 , 与口语中的 "药 引" 意思完全不同 )
三 . 配方不是堆药..... 把治疗效能相同的药方凑在一起 ( 随便找一个小学生配药 , 他也会想这么干 ) , 固然会出现一些效用好的药方 , 但是 , 犯下摧毁封底药的大忌 ; 古人平常用药并不会一起手就使用特效药 , 实在没办法时 , 才使用最后的封底药 ; 这部分 , 中医观念领先西医至少两千多年 ; 西医直到十几年前 , 才开始检讨滥用特效药 产生的细菌抗药性 和 保留封底特效药 ; 另外, 只知堆加各种疗效 , 不知调整作用部位的话 , 比堆药高明不了多少 , 药效必定打折扣 ~
四 . 安全和有效.....味少则力专 , 味杂则力薄.....从效力上来说 , 只要用对药 , 用药越精简 , 药效会越强 , 用药过於庞杂时 各味中药互相牵制抵消之下 , 药效大多会变差 , 当然 , 如果本来就想配出广效药 , 药味必然会较多 ;
味少则力专 , 味杂则力薄.....同样这句话 , 也看出了配方的安全原则 ; 当配方不当 或 患者吃错分量时 , 药味少的配方较危险 , 药味多的配方反而比较安全 ; 因此配方组合规则中 , 多加了一个 " 基药 " 是因为安全顾虑 ~
一剂安全有效的配方 , 最好的组成药味 , 在 5 ~ 15 味药时比较容易配出 , 若担心药效过强可以添加基药 ; 典型的基药如 熟地 ( 只适合治下之药 ) , 大枣 ( 中上皆可 ) 古今文献中虽没有叙述 , 但是类似用法案例很多 , 如肾气丸 , 知蘗地黄丸 , 杞菊地黄丸 等 , 皆以六味地黄丸为基底药 ~
五 . 引药 .....热则上浮 , 寒则下沉 ; 治上热饮 , 治下冷服 , 入肾盐汤下.....
以上这些话 , 都是引药上下 或 引入各个经脉 , 部位的用语 ; 还有各自单方含有引导效果 , 例如 : 桔梗载药上浮 , 熟地多加则带药入肾 , 总体药性偏热时 , 药力容易上浮 , 总体药性偏寒时 , 药力下沉 , 因为药力的偏移 , 药效就有所不同了 ; 在使用加减方时 , 如果没注意到这一点 , 药力容易失效 ; 另外有一部分药 , 所到经脉部位很固执 , 无法移动 ~
六 . 前后效 ..... 我真正自行配药用过 , 且熟悉的单方特性 , 不过三十几种 ( 有现成有效的成药可应用时 , 我不自己配药 ) , 就已发现其中有四种 , 在初服药一小时内的寒热部位感觉 , 和 四小时后的寒热感觉差异极大 , 有此前后效的药方粗估超过 1/10 ; 因此 , 想要配出好药的难度又大大增加了 , 尤其是配较长期服用的药方 ~
七 . 知药善任.....俗话说 " 贪多嚼不烂 " , 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药方 , 才能配出最恰当的有效方剂 , 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 不容易成功 , 而且医药方面的事 , 人命关天 ; 总之想法可以大开大阖 , 实作时绝对要小心谨慎.....
.....2019/05/30 .....洗药生
尚无子女 或 婚姻关系不稳之人 , 切勿亲身试药 , 以免造成不孕 , 后悔终身 !
一 . 熟悉单方效能..... 重点包含 1. 主治效能 2. 药性寒热值 ( 例如 : 桑叶 -1 , 白术 +1 , 熟地 +0.5 , 生姜 +1 ) 3. 所到经脉部位 ( 陈士铎著...本草新编 中 , 有详细描述 ) 4. 经引导后可到达的经脉部位 5. 药性寒热前后值 ( 约有1/10 单方 , 药性寒热值的前后差异很大 , 古今文献中 , 尚未发现有此类叙述 , 但是确实存在 )
二 . 配方组合规则.....为了方便了解 , 纯粹用现代语 1. 主药 2. 次药 3. 从药 4. 基药 ( 调整主次药 效力强度的有益营养药 ) 5. 引药 ( 导引 药力送达经脉或部位的药 , 与口语中的 "药 引" 意思完全不同 )
三 . 配方不是堆药..... 把治疗效能相同的药方凑在一起 ( 随便找一个小学生配药 , 他也会想这么干 ) , 固然会出现一些效用好的药方 , 但是 , 犯下摧毁封底药的大忌 ; 古人平常用药并不会一起手就使用特效药 , 实在没办法时 , 才使用最后的封底药 ; 这部分 , 中医观念领先西医至少两千多年 ; 西医直到十几年前 , 才开始检讨滥用特效药 产生的细菌抗药性 和 保留封底特效药 ; 另外, 只知堆加各种疗效 , 不知调整作用部位的话 , 比堆药高明不了多少 , 药效必定打折扣 ~
四 . 安全和有效.....味少则力专 , 味杂则力薄.....从效力上来说 , 只要用对药 , 用药越精简 , 药效会越强 , 用药过於庞杂时 各味中药互相牵制抵消之下 , 药效大多会变差 , 当然 , 如果本来就想配出广效药 , 药味必然会较多 ;
味少则力专 , 味杂则力薄.....同样这句话 , 也看出了配方的安全原则 ; 当配方不当 或 患者吃错分量时 , 药味少的配方较危险 , 药味多的配方反而比较安全 ; 因此配方组合规则中 , 多加了一个 " 基药 " 是因为安全顾虑 ~
一剂安全有效的配方 , 最好的组成药味 , 在 5 ~ 15 味药时比较容易配出 , 若担心药效过强可以添加基药 ; 典型的基药如 熟地 ( 只适合治下之药 ) , 大枣 ( 中上皆可 ) 古今文献中虽没有叙述 , 但是类似用法案例很多 , 如肾气丸 , 知蘗地黄丸 , 杞菊地黄丸 等 , 皆以六味地黄丸为基底药 ~
五 . 引药 .....热则上浮 , 寒则下沉 ; 治上热饮 , 治下冷服 , 入肾盐汤下.....
以上这些话 , 都是引药上下 或 引入各个经脉 , 部位的用语 ; 还有各自单方含有引导效果 , 例如 : 桔梗载药上浮 , 熟地多加则带药入肾 , 总体药性偏热时 , 药力容易上浮 , 总体药性偏寒时 , 药力下沉 , 因为药力的偏移 , 药效就有所不同了 ; 在使用加减方时 , 如果没注意到这一点 , 药力容易失效 ; 另外有一部分药 , 所到经脉部位很固执 , 无法移动 ~
六 . 前后效 ..... 我真正自行配药用过 , 且熟悉的单方特性 , 不过三十几种 ( 有现成有效的成药可应用时 , 我不自己配药 ) , 就已发现其中有四种 , 在初服药一小时内的寒热部位感觉 , 和 四小时后的寒热感觉差异极大 , 有此前后效的药方粗估超过 1/10 ; 因此 , 想要配出好药的难度又大大增加了 , 尤其是配较长期服用的药方 ~
七 . 知药善任.....俗话说 " 贪多嚼不烂 " , 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药方 , 才能配出最恰当的有效方剂 , 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 不容易成功 , 而且医药方面的事 , 人命关天 ; 总之想法可以大开大阖 , 实作时绝对要小心谨慎.....
.....2019/05/30 .....洗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