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医易同源
东方医学自然门派玉德堂 宋承峰 整理 贾生华
关键词:阴阳消长,生克制化。
宇宙中九大行星以太阳为中心的运转变化着,宇宙空间中所有的物质都有生命力,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也都是和人一样在地球的自转和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在宇宙间自然力的作用下产生了变化,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角度而推演出古代历法,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圈为360度,由于运转度数分限产生了春温、夏燥、秋凉、冬寒四个季节,循环不息,古人又把四季分为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地球上的万物和人类随着四季的变化又产生了生老病死、吉凶转换,这种吉凶转换过程是太阳普照光线(阳)与地球上的地气(阴)升降交合、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磁场物理运动的转换,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
研究天文历法知识最早的是一部古籍是《易经学》,是伏羲祖师画成八个方位定东西南北为四正,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为四维,用四正四维八个卦符号解释了天地阴阳,寒、热、温、凉四气的气候变化。
由于四气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造成疾病,所以我们的祖师“神农氏尝百草”以亲身体会,来分析解释花草树木、六禽、五谷等的性味归经和功效,来调理人体疾病,著成一部医学大成《神农本草经》。由此看出,从古至今我们的祖先从没停止过研究和探讨宇宙的风云变化和人类生存、抗拒自然灾害、防治疾病的医治方法。由此可见人们只有掌握了天、地的气候的变化,利用花草树木的性味归经来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古代的一部《太玄经》曰“驯乎玄,浑行无穷正象天,阴阳,以一阳乘一统,万物资行…”《内经·宝命全形论》也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这些经文我们可明白,人体有一个固定的命理组合信息库,随着天地变化产生着吉凶转换,几千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今天我们应该明白,要想学习好中医学知识,必须学习掌握好《易经学》的相关内容,因为《易经学》是研究探讨自然界的一门科学知识,人在自然中脱离不了自然环境与温燥凉寒的气候,而温燥凉寒的气候转换是五行学的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正常规律,与人体脏腑正常生理息息相通,故“药王孙思邈”曰“不知易者难言为太医”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它的起源和理论知识,首先了解天地变化运行计算方法和运行度数的起源,再了解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知识,最后再了解中医药的理论与天地感应与人体相应的生克制化、归经调理的理论知识。
天地阴阳变化是七十二候的变化
学习研究天地的阴阳变化规律,首先要精通天文历法知识,天文历法知识是在《易经学》范畴之中,因为《易经学》中的卦象符号是四季阴阳变化的标志。这些标志和运算的方法是怎样叙述的呢?先观伏羲的先天八卦:(见图一)
先天八卦南北定乾坤,东西定坎离,东南西北定艮兑,东北西南定震巽,方圆成形,立象定卦,为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溥,水火不相射。伏羲观察日月星辰不停的运转,世间万物也不停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性以太阳、北斗七星运行为中心,计算的方式自立春到大暑左旋位置定震离兑乾卦,卦的下爻都是为阳爻,表示阳气上升,内阴潜阳,阳极转阴到立秋节一阴生。右转位置定巽坎艮坤卦的下爻都是为阴爻,表示阳气下降,内为阴,外为阳又为阳抱阴。整个先天八卦图解释了太极图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冬夏二至的阴阳变化。也讲明了金、木、水、火、土的阴阳消长的旺衰规律性。卦象离中虚 表示春天温暖的气候是阳气开始上升的表现,内阴潜阳升而不过,这就是正常天气,如果违背了这个自然规律就是天气的异常反应,人和万物草木都会生病。到了夏天阳气旺盛极点,天气燥热纯阳,用乾三连表示天气的自然变化,万物吸收阳气才能生长旺盛。到了立秋节天气渐渐凉爽,白天温度稍热,夜晚凉爽,先天八卦用坎中满表示,说明阳极生阴,外表稍热,实际上寒凉的气候产生了。冬天到处都是冰天雪地,先天八卦用坤六断 表示天气变化气候,说明白天黑夜都是寒风刺骨,没有温热气候产生,唯有午时一点温暖闪跃而过。这就是我们易经爱好者经常学的卦象知识,是古代天文学家用的一种符号表示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性。从坤卦左行,表示冬至一阳生,起于北方。乾卦右行表示夏至一阴生,起于南方,反映了太阳运行周期规律,日月运行寒署交替的天气变化,同时先天八卦离卦上爻下爻表示为阳,说明春天阳气上升,天气产生了温度而热,表示太阳从东方升起,经南方垂西,故先天八卦用的是坎中满上下爻都是阴爻,太阳从西方落入平地至黑夜。总之先天八卦的涵义,说明了春、夏、秋、冬的天气变化,又表示了一日之中日出日落的变化。月亮围绕地球产生的朔望月的变化叫季月,从太阳以东日季月地的夹角为90度时,站在地球上只能观察到月亮半球的西一半,呈半园形,为上弦月,下弦月的月亮位于太阳以西日季月的夹角为90度时,只能观看到月亮的东一半,呈半圆形,月亮从西方升起在初二、初三能观看到月牙儿为新月。农历二十六、二十七早晨只能观看到东方的月牙儿为残月。月亮全圆是在农历十五、十六日这两天,因为太阳的光射地球无遮挡,是直射在月亮上的光线形成的月全圆。农历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初一这几天由于月亮围绕地球的运转度数改变,让地球全遮挡了太阳的光射光线,故看不到月亮的升空,在周朝时期我们的先祖周文王在“先天八卦”中的基础上又发明创造了新的看法,更详细的说明了天气的变化,故又产生了“文王后天八卦”。“文王后天八卦”的产生和“先天伏羲八卦”的说法大有不同,被后人称赞先天为体,后天为用。(见图二)
后天文王八卦说的天地、四时、五运、六气的阴阳消长变化,首先定五行南北东西,说太阳像皇帝一样慈善温暖人间统治调理中华的大好河山,故帝出乎震东方甲乙木,齐乎巽东南方向,相见乎离南方丙丁火,致役乎坤西南方,说言乎兑西方庚辛金,战乎乾西北方向,劳乎坎正北方壬癸水。成言乎艮东北方,万物成终而始于立春。地球自转的度数方位是以时辰、日辰、月令、年限的分合用十二地支为符号,计算的方式:正月立春为寅月,二月惊蛰为卯月,三月清明为辰月,四月立夏为巳月,五月芒种为午月,六月小署为末月,七月立秋为申月,八月白露为酉月,九月寒露为戍月,十月立冬为亥月,十一月大雪为子月,十二月小寒为丑月。一个月有一节一气,一年十二个月份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又分七十二候变化,七十二候是4320个时辰演变而来的。演变的方法具体如下:十天干加十二地支,从甲子、乙丑计算以时续日,以日续月,以月续年。古代的历法知识和传统中医学《内经·素问》早有解释,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用十天干第一位甲木与十二地支的首位子水相合,为水生木甲子时、乙丑时、丙寅时、丁卯时、戊辰时、己巳时、庚午时、辛未时、壬申时、癸酉时、甲戍时、乙亥时。十二地支加十天干二十四小时昼夜形成为一天,在从丙子时计算为第二天的开始;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戍、丁亥又形成一天二十四小时为十二个时辰,在从戊子时计算为第三天的开始;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戍、己亥又形成一天二十四小时为十二个时辰,在从庚子时计算为第四天的开始;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戍、辛亥又形成一天二十四小时为十二个时辰,在从壬子时计算为第五天开始: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到了第五天十二地支的亥与十天干的癸都是最后一位相加结束,形成了天干地支的第一位甲子和天干地支的最后一位癸亥相加为六十甲子时。也就是五天有60个时辰形成,五天为一候,一候也为一元,这一元为上元甲子时,是立春季节第一候的开始。
立春节第二候的计算方法和前文一样计算,第六天的第一个时辰也是从甲子时开始至癸亥时结束,60个时辰又为五天为中元,下元甲子时从第十一天的第一个时辰,也是从甲子时开始至癸亥时结束60个时辰又为五天为下元甲子时,这三候上中下元相加180个时辰为15天三候一节。在文王后天八卦中艮卦在东北方向,说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了15度也就是15天。到了十六天的时候计算的方法还是从甲子时至癸亥时60个时辰为五天,为上元甲子时。到了第二十一天的时候计算的方法也是从甲子时至癸亥时60个时辰为五天,为中元甲子时,到了二十六天的时候计算的方法也是从甲子时至癸亥时60个时辰为五天,为下元甲子时,相加180个时辰为15天为三候一气,也就是雨水,立春雨水节气,说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了30度。到了惊蛰节计算的方法,如前又是180个时辰15天为三候一节,也就是惊蛰节,说明地球围绕太阳又运行了15度。立春、雨水、惊蛰共计45天540个时辰有九候,地球围绕太阳运行45度,到了卯二月春分气移宫到文王后天八卦震卦。春分、清明、谷雨共计45天也是540个时辰有九候,震卦的方位在正东方向,说明地球围绕太阳又运行45度。特别说明因流年天干地支不同五运六气的不断变化,计算节气的天干地支为五日一变。古人留下五鼠遁日起时诀,以日起时法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从何发,壬子为真途”
说明五日一变,五个月一变,五年一变,十五年三变,三十年六变称为一纪,六十年为一周。三十年有720个节气,六十年有1440个节气,六十年就成为甲子周。古人留下五虎遁年起月诀。以年起月法: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之岁寻庚上,丁壬壬寅顺行流,
若问戊癸何方起,甲寅之上好追求。”
由于篇幅关系,后半部分未能上传,请参阅“中国传统医学自然门派网”
东方医学自然门派玉德堂 宋承峰 整理 贾生华
关键词:阴阳消长,生克制化。
宇宙中九大行星以太阳为中心的运转变化着,宇宙空间中所有的物质都有生命力,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也都是和人一样在地球的自转和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在宇宙间自然力的作用下产生了变化,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角度而推演出古代历法,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圈为360度,由于运转度数分限产生了春温、夏燥、秋凉、冬寒四个季节,循环不息,古人又把四季分为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地球上的万物和人类随着四季的变化又产生了生老病死、吉凶转换,这种吉凶转换过程是太阳普照光线(阳)与地球上的地气(阴)升降交合、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磁场物理运动的转换,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
研究天文历法知识最早的是一部古籍是《易经学》,是伏羲祖师画成八个方位定东西南北为四正,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为四维,用四正四维八个卦符号解释了天地阴阳,寒、热、温、凉四气的气候变化。
由于四气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造成疾病,所以我们的祖师“神农氏尝百草”以亲身体会,来分析解释花草树木、六禽、五谷等的性味归经和功效,来调理人体疾病,著成一部医学大成《神农本草经》。由此看出,从古至今我们的祖先从没停止过研究和探讨宇宙的风云变化和人类生存、抗拒自然灾害、防治疾病的医治方法。由此可见人们只有掌握了天、地的气候的变化,利用花草树木的性味归经来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古代的一部《太玄经》曰“驯乎玄,浑行无穷正象天,阴阳,以一阳乘一统,万物资行…”《内经·宝命全形论》也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这些经文我们可明白,人体有一个固定的命理组合信息库,随着天地变化产生着吉凶转换,几千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今天我们应该明白,要想学习好中医学知识,必须学习掌握好《易经学》的相关内容,因为《易经学》是研究探讨自然界的一门科学知识,人在自然中脱离不了自然环境与温燥凉寒的气候,而温燥凉寒的气候转换是五行学的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正常规律,与人体脏腑正常生理息息相通,故“药王孙思邈”曰“不知易者难言为太医”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它的起源和理论知识,首先了解天地变化运行计算方法和运行度数的起源,再了解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知识,最后再了解中医药的理论与天地感应与人体相应的生克制化、归经调理的理论知识。
天地阴阳变化是七十二候的变化
学习研究天地的阴阳变化规律,首先要精通天文历法知识,天文历法知识是在《易经学》范畴之中,因为《易经学》中的卦象符号是四季阴阳变化的标志。这些标志和运算的方法是怎样叙述的呢?先观伏羲的先天八卦:(见图一)
先天八卦南北定乾坤,东西定坎离,东南西北定艮兑,东北西南定震巽,方圆成形,立象定卦,为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溥,水火不相射。伏羲观察日月星辰不停的运转,世间万物也不停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性以太阳、北斗七星运行为中心,计算的方式自立春到大暑左旋位置定震离兑乾卦,卦的下爻都是为阳爻,表示阳气上升,内阴潜阳,阳极转阴到立秋节一阴生。右转位置定巽坎艮坤卦的下爻都是为阴爻,表示阳气下降,内为阴,外为阳又为阳抱阴。整个先天八卦图解释了太极图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冬夏二至的阴阳变化。也讲明了金、木、水、火、土的阴阳消长的旺衰规律性。卦象离中虚 表示春天温暖的气候是阳气开始上升的表现,内阴潜阳升而不过,这就是正常天气,如果违背了这个自然规律就是天气的异常反应,人和万物草木都会生病。到了夏天阳气旺盛极点,天气燥热纯阳,用乾三连表示天气的自然变化,万物吸收阳气才能生长旺盛。到了立秋节天气渐渐凉爽,白天温度稍热,夜晚凉爽,先天八卦用坎中满表示,说明阳极生阴,外表稍热,实际上寒凉的气候产生了。冬天到处都是冰天雪地,先天八卦用坤六断 表示天气变化气候,说明白天黑夜都是寒风刺骨,没有温热气候产生,唯有午时一点温暖闪跃而过。这就是我们易经爱好者经常学的卦象知识,是古代天文学家用的一种符号表示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性。从坤卦左行,表示冬至一阳生,起于北方。乾卦右行表示夏至一阴生,起于南方,反映了太阳运行周期规律,日月运行寒署交替的天气变化,同时先天八卦离卦上爻下爻表示为阳,说明春天阳气上升,天气产生了温度而热,表示太阳从东方升起,经南方垂西,故先天八卦用的是坎中满上下爻都是阴爻,太阳从西方落入平地至黑夜。总之先天八卦的涵义,说明了春、夏、秋、冬的天气变化,又表示了一日之中日出日落的变化。月亮围绕地球产生的朔望月的变化叫季月,从太阳以东日季月地的夹角为90度时,站在地球上只能观察到月亮半球的西一半,呈半园形,为上弦月,下弦月的月亮位于太阳以西日季月的夹角为90度时,只能观看到月亮的东一半,呈半圆形,月亮从西方升起在初二、初三能观看到月牙儿为新月。农历二十六、二十七早晨只能观看到东方的月牙儿为残月。月亮全圆是在农历十五、十六日这两天,因为太阳的光射地球无遮挡,是直射在月亮上的光线形成的月全圆。农历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初一这几天由于月亮围绕地球的运转度数改变,让地球全遮挡了太阳的光射光线,故看不到月亮的升空,在周朝时期我们的先祖周文王在“先天八卦”中的基础上又发明创造了新的看法,更详细的说明了天气的变化,故又产生了“文王后天八卦”。“文王后天八卦”的产生和“先天伏羲八卦”的说法大有不同,被后人称赞先天为体,后天为用。(见图二)
后天文王八卦说的天地、四时、五运、六气的阴阳消长变化,首先定五行南北东西,说太阳像皇帝一样慈善温暖人间统治调理中华的大好河山,故帝出乎震东方甲乙木,齐乎巽东南方向,相见乎离南方丙丁火,致役乎坤西南方,说言乎兑西方庚辛金,战乎乾西北方向,劳乎坎正北方壬癸水。成言乎艮东北方,万物成终而始于立春。地球自转的度数方位是以时辰、日辰、月令、年限的分合用十二地支为符号,计算的方式:正月立春为寅月,二月惊蛰为卯月,三月清明为辰月,四月立夏为巳月,五月芒种为午月,六月小署为末月,七月立秋为申月,八月白露为酉月,九月寒露为戍月,十月立冬为亥月,十一月大雪为子月,十二月小寒为丑月。一个月有一节一气,一年十二个月份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又分七十二候变化,七十二候是4320个时辰演变而来的。演变的方法具体如下:十天干加十二地支,从甲子、乙丑计算以时续日,以日续月,以月续年。古代的历法知识和传统中医学《内经·素问》早有解释,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用十天干第一位甲木与十二地支的首位子水相合,为水生木甲子时、乙丑时、丙寅时、丁卯时、戊辰时、己巳时、庚午时、辛未时、壬申时、癸酉时、甲戍时、乙亥时。十二地支加十天干二十四小时昼夜形成为一天,在从丙子时计算为第二天的开始;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戍、丁亥又形成一天二十四小时为十二个时辰,在从戊子时计算为第三天的开始;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戍、己亥又形成一天二十四小时为十二个时辰,在从庚子时计算为第四天的开始;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戍、辛亥又形成一天二十四小时为十二个时辰,在从壬子时计算为第五天开始: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到了第五天十二地支的亥与十天干的癸都是最后一位相加结束,形成了天干地支的第一位甲子和天干地支的最后一位癸亥相加为六十甲子时。也就是五天有60个时辰形成,五天为一候,一候也为一元,这一元为上元甲子时,是立春季节第一候的开始。
立春节第二候的计算方法和前文一样计算,第六天的第一个时辰也是从甲子时开始至癸亥时结束,60个时辰又为五天为中元,下元甲子时从第十一天的第一个时辰,也是从甲子时开始至癸亥时结束60个时辰又为五天为下元甲子时,这三候上中下元相加180个时辰为15天三候一节。在文王后天八卦中艮卦在东北方向,说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了15度也就是15天。到了十六天的时候计算的方法还是从甲子时至癸亥时60个时辰为五天,为上元甲子时。到了第二十一天的时候计算的方法也是从甲子时至癸亥时60个时辰为五天,为中元甲子时,到了二十六天的时候计算的方法也是从甲子时至癸亥时60个时辰为五天,为下元甲子时,相加180个时辰为15天为三候一气,也就是雨水,立春雨水节气,说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了30度。到了惊蛰节计算的方法,如前又是180个时辰15天为三候一节,也就是惊蛰节,说明地球围绕太阳又运行了15度。立春、雨水、惊蛰共计45天540个时辰有九候,地球围绕太阳运行45度,到了卯二月春分气移宫到文王后天八卦震卦。春分、清明、谷雨共计45天也是540个时辰有九候,震卦的方位在正东方向,说明地球围绕太阳又运行45度。特别说明因流年天干地支不同五运六气的不断变化,计算节气的天干地支为五日一变。古人留下五鼠遁日起时诀,以日起时法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从何发,壬子为真途”
说明五日一变,五个月一变,五年一变,十五年三变,三十年六变称为一纪,六十年为一周。三十年有720个节气,六十年有1440个节气,六十年就成为甲子周。古人留下五虎遁年起月诀。以年起月法: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之岁寻庚上,丁壬壬寅顺行流,
若问戊癸何方起,甲寅之上好追求。”
由于篇幅关系,后半部分未能上传,请参阅“中国传统医学自然门派网”
由版主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