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气一元论补遗,古人如何发现一元之气的

道德南华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5/02
帖子
21
获得点赞
5
声望
3
作为中医基础理论开篇的气一元论,可谓是基础的基础,阴阳五行等等.中医各种气的概念、经络穴位、中药的功效,都建立在这个一元之气的基础之上,气一元论就是中医这个大厦的地基,何等重要!
然而,这样重要的东西,我读了中医基础理论,说的含含糊糊,气一元论是怎么来的,古人是如何发现的?根本没有说,或许根本真的不知道。
有幸,偶尔的巧遇,让我发现了一些个秘密。

从庄子说起吧。
我与庄子的缘分
我最感谢的首先是庄子,他使我真正体验了中华文化的神奇之处。
十二个字
十三天实验
一惊而醒一惊而觉
一段刻骨铭心的体验
十多年不懈的追寻其中的道理

开始读庄子,只是因为他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而已,全当是摆摆门面充充脸面吧,仅仅是看看故事读读寓言,什么都看不懂,文言文也看不明白。
也读过几遍黄帝问广成子的一段,当然也不懂什么意思。但是,有十二个字却懂得什么意思~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这十二个字不用谁翻译,都懂得,就是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去思也不去想呗。
心里觉得这多好玩呀,时间也凑巧,正好是五一,天热了,糕点没有什么生意,闲着没有事,索性玩玩这十二个字吧。也没有想会有什么结果。

于是,开始,去街上闲逛,尽量不动心思,看到什么对面来车了,不去进一步想颜色了什么车了,看到来人不去看什么人,不去分析不让想,吃饭也不想什么味道,很简单,就是看着心不让他去多想。
许多天过去,一切如常,只是觉得思想念头被压死住了,睡觉不会做梦,那种睡着决不同于普通的睡着,真的死寂死寂。念头越少呼吸越微弱,有时真的是奄奄一息气若游丝,于是从此知道,人的念头的多少与呼吸的快慢是成正比的。
如此无异状,大概到了十三四天夜里,睡中死寂中一惊而醒,瞬间被惊醒了,被什么惊醒?从所未有的经历,真的刻骨铭心,体内那现象一辈子也忘不了。
许多年以后,读到张三丰吕洞宾描写的一段,觉得非常亲切:
待他【一点】自归伏,
身中化作四时春。
一片白云香一阵,
一番雨过一番新。
终日绵绵如醉汉,
悠悠只等洞中春。
到此全凭要谨慎,
丝毫念起丧天真。
吕洞宾
阴阳生反复,
普化一声雷,
【一惊而觉】
白云朝顶上,
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
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
【明通造化机】。
此时当然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茫然无措。


从此,找寻多年,搜读历代许多古书,想探索这现象究竟是什么道理。直到精读了黄元吉先生的著作,看到其中几十次“一惊而醒一惊而觉”,搜集与一处看,恍然明白,感慨万千,黄元吉的这个说法真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他书你看不到这样的描述。这个一惊而醒一惊而觉,实在是古代文化中最大的秘密。待看懂了黄元吉,回头再看其他道家书籍,基本上势如破竹。
唉,我中华古文化,圣而神!
 
无耳目思、达无而得一

黄帝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广成子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得其一而万事毕】。
庄子这一段,完整的描写了发现道的过程。
庄子的词汇实在是华丽浪漫,几乎要掩盖过其真实的思想,浪漫词汇除去,只剩下: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至阴阳之源,守其一。看明白了么?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十二个字,行至极点,则得阴阳之源头,得一得道。阳阳之原指的是什么?即那个“一”。道德经的道生一。这个一,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气一元论
 
再看看庄子的几个寓言,都是讲的同一个意思。

2.象罔得珠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使知(大智慧)索之而不得,使离朱(好视力)索之而不得,使吃诟(能说会道)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无心),象罔得之。
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庄子·天地

【象罔为不言不听不看不思.一念不起,达无为无,守静笃致虚极。玄珠为道为一,黄帝道原经、道德经称之“一”。庄子告诉你,要寻道得一,用眼用耳用脑子思考分析都是找不到的。

3.无心为斋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炁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心随呼吸,无念有觉,无知无觉,久极,一惊而醒,无中生有,无中更有别乾坤。】
庄子.人间


4.耳目出而混沌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丝毫念起失天真。】
庄子·应帝王

5.心如死灰聆听天籁之音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子綦曰:"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心死神活,心活神死。】
庄子.齐物

6.解心无魂

鸿蒙曰:"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
【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
【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
庄子.在宥

7.坐忘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大宗师


8.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庄子.大宗师
 
在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和黄帝四经,黄帝之道原经也有“一”的论述。可见我中华关于一的学问真的是源远流长了,大概还应该有比这更早的吧。传说中伏羲先天八卦大概也应该以这个一为根基。
道原经:
恒先之初,迵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悔。神微周盈,精静不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故无有形,大迵无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蚑蛲。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一者,其号也。
 
黄元吉讲的这个一,非常明白。

大道无他,一而已。
一者何?
即鸿濛未判之元炁,混沌未开之无极,生成万物之太极。要之,元炁无形,谓之无极。万物皆从无极而有形,实为天下之根,谓之太极。即此是道,圣人无可名而名之曰:一。
若无一则无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
性命之道,唯此而已。 【39】

先天一炁悬于太空之中,天地间一切有象者皆有生灭,唯此炁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至神至妙,故为万物生生不息之始炁。
知此元炁,长生之道可得。【52】

大道之源,即真一之炁,真一之炁,即大道之根。以先天虚无一炁为本根,长生之道得矣。
真一之炁,是先天性命之源,非后天之精气神可比。此炁浑浑沦沦,浩浩荡荡,虽无形无象,而天下之有形有象者皆从此无形无象中出,诚为大道纲惟,天地人物之根本也。人能认得此开天辟地之原始一炁以为一身纲纪,万事主脑,此体立而用自行,本正而末自端。
 
道德经庄子易经谓之三玄,其实,读这些经典,必须知道一个字,“无”字。否则你真的看不懂。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损之又损.目的就是达无,庄子讲这个那个故事,还是要这个“无”字,黄帝内经恬淡(至于)虚无真气从之。易经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是这个“无”字。
邵康节有诗词:
忽然夜半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
若识无中生有象,许君亲见伏羲来。
其意,夜半:寂静极之喻。忽然一声雷:一惊而醒.一惊而觉。无中生有:静极生动,无中生妙有之景象,知此,你才能穿越五千年与伏羲坐而论道心心相印。】
 
黄元吉
古云:“修道之要,不在尘劳不在山,直须求到杳冥端。”杳冥端,即虚极静笃之时。虚之极,静之笃,而真精真炁真神即从此而生。总之——清明之神由混沌而来。
古人曰:“玄窍之开,即如同太极一动,阴阳于此分。”又谓“伏羲一画,两仪于此兆。”其间千变万化,无穷无极,莫不由此混沌一刻立其基。特患人不入于杳冥,无患玄关之不发现也。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凡心不除,真息不现。 【2-12】
八卦炉中火焰飞,神仙隐隐练玄微。
直向虚无寻密谛,端从元始辨真机。
空明洞达浑忘我,落点根源识者稀。
黄芽遍地群生育,白雪漫空万物归。 【5-28】
太极无动无静,无思无为,无声无臭,浑沦磅礴,太极虽无一物,实为天下万事万物之根本。性命二者不过由太极之动静分而出焉者也。
混混沌沌,不识不知,氤氤氲氲,如痴如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之际,此正坎离交媾,水火适成一炁。乾坤合体,阴阳仍还太极。纯是太和在抱,天然自然于先天虚无之中。太极在中,即生气在此中,大药大丹亦在其中。炼丹者,即练此太极也。成仙作圣,亦无非此物也。此物在人,即“父母生前一点灵”是也。
修之于身,岂有他妙?
只是混混沌沌中无知无动时,忽焉而有知有动,即有无相入,天人合发,玄牝之门,生死之窍,要不过自无而生有,自死而之生,自阴而及阳。乾坤之合撰,日月之合朔,人物之重生,基于此矣。 【3-25】
要得道妙,须混混沌沌,寂之又寂,始是父母未生前一团太极之理。此个浑沦,即鸿濛鸿濛未判之祖炁,天地将判之元炁,四大未分,五行未著,一个浑沦完全之元炁。人有此则生,无此则死。此为修道第一妙机。【4-21】
 
有此混沌景象,始验我神气之交、而太极之真还也。果到神气大交,自然浑浑沦沦,外不知有人天,内不知有神气,此与天地人物混化而为一炁,无有渣滓间隔。到此境界,才算现出本来面目。即“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者矣。

以先天元炁隐于虚无之中,不在见见闻闻之地,(因此)筑基得药,练己还丹,脱胎得珠九节功夫,要不外虚极静笃,含三抱一,恍惚杳冥为主,自守中以至还丹,皆离不得浑有知于无知,化有为于无为。人能泯其知觉,浑其神知,没其见闻,去其作为,道即在其中,而一元真炁常在。倘起大明觉心,则后天识神应念而起,已非先天元神。故必恍惚中求,杳冥中得。 【10】
 
人有知有识,已破其混沌之真。(庄子日凿七窍混沌死)
如能不识不知,乃完其无名之朴。人于不闻不睹之地,返其无思无虑之神,不闭耳目,黜聪明,不能归于静定。如有一毫计较,一念谋为,则太朴不完,混沌之先天丧矣。 【65】
真精由杳冥无朕中生,若起一分明觉,则减一分杳冥,真精无以为生育之地。
诸子务要于一阳未动之前,杳杳冥冥,浑不知有天地人我,始是藏蓄之深。
待至一惊而觉,真阳现象焉,此个阳即天地人物发生之元炁,亦所谓天地之心即此可见。此个阳不易得也,必于阴气凝闭之极,我惟虚极静笃,一无所知,一无所有,而后真阳始得发生。 【3-23】

修性练命,必要混混沌沌,若有若无,不识不知,方能采得天地太和元炁合为一体。殆太极未分、鸿濛未判之元炁有如此(混混沌沌、不识不知)耳。 【3-26】
 
必万缘放下,一丝不挂,到得浑浑沦沦,无人无我,无天无地之候,即性也。我若混沌中一觉,即是真正见性也。由此真性发为元神,即真心也,真心即真意。明心见性,有何难?
至于忘物忘人忘我,才有此太和一炁。 【3-7】
 
到得凝神调息忽然恍恍惚惚入于混沌之际,此即虚极静笃时也。于此忽然一觉,现出我未生以前一点真面目来,完完全全一个太极本体,天地人物与我同根共蒂者。 【4-2】
道德经曰:“致虚极,守静笃,吾以观其复。”此明学者要得玄关,唯有凝神于虚,养炁于静,致虚之极,守静之笃,自然万象咸空,一真在抱,故《易经》曰:“复,见天地之心乎”?又邵康节云:“冬至子之半,天根理极微,一阳初动处,万物始生时。”又曰“一阳初发,杳冥冲醒。”此时即天理来复,古喻为活子时。此正万物返本,天地来复之机,先天元始一炁于此大可观矣!
 
感觉庄子时期,并没有把事情说清楚。楼主之解趋于混沌。
其实,直到北宋《周子-通书》才把它说明白了:“阴阳本一气也,阴气流行则为阳,阳气凝聚则为阴。”
 
但其实,这并不能表达“气一元论”。
因《老子》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而《内经》也说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可见,在古中国人看来,最本原的是道。而道分阴阳,阴阳相冲(对立统一)才成为气。
欧洲近代大哲学家费尔巴哈在《黑格尔批判》里也说过:“世界本原,在中国人看来是道。”
高等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在三版之前从来不提气一元论,只是在老一代中医相继去世之后,近来才提的。恐怕主要根据,还是《马哲》的唯物主义!
 
目前的医考,如果提问:“中医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你回答“气”就会判错,必须回答“精”。
嘿嘿,简直乱套了……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的两句话,把有关炁(气)的来历,说的明明白白:凡道书中带有“先天x、真x、元x”字的,皆是杳冥昏默后生出来的。
看明白了么,先天气、真气、元气的概念,从什么地方来的?中医里其他带“真”字的“元”字的,怎么来的,“杳冥昏默”是怎么回事?
现代人可曾“杳冥”过?你不曾杳冥过,又怎么能知道“先天、真、元”是怎么回事?
石杏林如此说:
练气徒使力
存神枉用功
谁知丹诀妙
整日玩真空。
几句话,把秘密道尽,不要你去练什么小周天气,你只要达到真无,一切就在这里了。
 
我把庄子的这种认识论总结成三层次:
1无视无听无思
2无知无觉,久极自变
3一惊而醒,一二自来,不可起念。

我一直在思考,有其事,亦必有其理。
这种现象背后的机理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一般人没有炁的体验,
为什么到达“无”层次才会有炁的体验?
上面张三丰的那一段话,有一天使我有点恍然大悟。
我们人的意识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1.现在意识,
2.潜意识。
1.现在意识人人都有,它认识的界限就是我们眼下的世界,古人称这个世界为“后天”。
2.潜意识,它认识的界限是另一个无形有象的、炁的世界,古人称为“先天”世界。
这个潜意识,古人起名字带了“真”“元”字,称为“真人”“元神”。
有点意思了,这个真人、元神,它所对应的就是也带有“真、元”字的境界、世界,也就是真气元气的境界。
简而言之,
后天意识对应后天世界。
先天意识对应先天世界。
古人称为——心死而神活。让这个后天心死、一念不起,先天之“真神”自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