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想细细论述,一则时间不多。二则言语偏激部分有违部分中医经典,怕受到攻击,非哗众取宠,实乃不吐不快。以下言论,必有佐证,非夸夸其谈,然中医脉络宏大,细微处难免解释不清,万望诸君体谅。诸位新年快乐。
自汉以下,理论药物错漏百出,要不言语不详尽,让后来学者头大。
一论五味不全,皇帝内经必有删减,以至不全,世人皆论五味不知五气。五气,微寒气入肺,气平入脾,气寒入肾,气温入心,气微温入肝。凡气平皆治脾,凡气温皆治心,凡气微温皆治心,凡气微寒皆治肺,凡气寒皆治肾。脾在阴喜甘在气喜平,所以甘草味甘气平为脾之正药,肺应秋,所以喜欢微寒,人参乃肺之偏药,何为偏药?气微寒应肺气,在气补肺,然味甘则补脾。心喜温,白术苦温,所以白术为心正药(所有论述皆以神农本草经气味为准,后世医家虽有发明,难免根据自己理论牵强附会,何况白术味唱过确实苦的)余脏皆如此。
二论错觉,凡学中医切勿被错觉影响,何为错觉?白术和肉桂谁热?错觉就是给人感觉肉桂热,其实温度大约相同,肉桂辛温,白术苦温,苦能制温,辛则不能。白术就好比肉桂加入熟地,热也不热。肉桂味辛不能制热,所以虽同白术同属于温,然无苦制,用人身显热。
三论五阴,五味属阴人人皆知,咸属肾阴,酸属肝阴,苦属心阴,甘属脾阴,辛属肺阴。然咸味则沉,部分走肾气,所以医家,治疗五脏可以不遵守五味入脏,五味本源相同,甘在五味属中和之味,所以多以甘治疗五脏之阴,然治病终不如哪脏阴用对脏药物快速。仲景前辈制生地为熟地,乃不用其气,而用其水,用炒则生地寒气散,不寒则胃喜,后世名医言熟地气温,实在难以服众,熟地几载岂能炒一会由寒变温?如果那么那么容易何药物不可用此方法制作?那推理汤药物煮几个小时是不是寒药也变温?物各有性,如棉花哪怕冬天再冷也是温的,如铁石本性就是寒,哪怕经过夏天炙烤它本性依然是凉的,可暂热,不可久热。中药可以气散,然本性难变,可以暂变,不可久变,如生在古代,想与前辈对峙。
四论气治阴治,读医书常有记载,苦伤热,类似表述比比皆是,中药,有苦温,甘温,咸温,甘寒,酸微温各种皆有,这就证明是阴就不伤阳。阴能守阳护阳,阴如果能伤阳何必每种药物味不同气也不同。如人失眠要药黄莲,黄莲味苦为心阴以守心火。凡气病皆以气治气,如人牙痛,原因虽多无非君火相火,生地气寒入肾,然药先入胃,也能治胃热,元参苦而微寒,味苦补心阴制心火,微寒补肺制肝火。会有朋友说元参明明入肾泄肾相火,此见解不同,后世医学家常论相火藏与肾,我却认为在肝,有很多佐证,下面各个辩论。然君火相火旺盛,本源多因阴虚,治法以气治气治其标,补阴守火治其本。
五论中医迷茫关,这个其实本人有些不知道如何说,虽然说起来简单,但个人觉得蛮重要,每个人刚学习中医都迷茫,细节有所得,但感觉不通透,迷茫一片,有医理方面,有药物配伍方面。大约每脏都掌管一些经脉,药物入血脉,五脏,五脏脉气流经,气各有所喜,气寒喜肾,微寒喜肺,温喜心,微温喜肝,气平喜脾。气病治其主,肾为心主,心为肺主,肺为肝主,肝为脾主,脾肾主。如心火旺,气治用寒,寒入肾为心主克心热,苦为心阴,药物代表类似黄莲(不过基本每个人都认为,黄莲苦而寒随着苦入心)这是一个人一个看法,我是因为推理到最后觉得那个说法难以服众,所以分析五气入脏论,不随五味走。
六论药物入脏,感觉后世中药本草论述太过牵强附会,如肉桂入肾,到目前也没找到入肾论依据,解释千奇百怪,记得张景岳前辈说因为味重?辛味是阴中之阳何来味重?有说入肾补肾火,那我问一句,巴戟天微温为男科要药,也有说巴戟天入肾,那为何不用肉桂治疗不佳,反而巴戟天效果很好,所以觉得肉桂温入心补火,而无苦治,心为肺克肺,治疗肺寒有痰我信,其余入肾论真难以服众。熟地入肾论,前辈这么写不觉得有些牵强吗?给后人感觉就是熟地直接入肾,熟地味甘为水,水性下流终归入肾,然熟地哪脏不入,可以说熟地补水,切不可单单说入肾,很多药物论述比比皆是,不一个一个论述。
写到这里吧,希望祝君别埋怨我夸夸其谈就好
自汉以下,理论药物错漏百出,要不言语不详尽,让后来学者头大。
一论五味不全,皇帝内经必有删减,以至不全,世人皆论五味不知五气。五气,微寒气入肺,气平入脾,气寒入肾,气温入心,气微温入肝。凡气平皆治脾,凡气温皆治心,凡气微温皆治心,凡气微寒皆治肺,凡气寒皆治肾。脾在阴喜甘在气喜平,所以甘草味甘气平为脾之正药,肺应秋,所以喜欢微寒,人参乃肺之偏药,何为偏药?气微寒应肺气,在气补肺,然味甘则补脾。心喜温,白术苦温,所以白术为心正药(所有论述皆以神农本草经气味为准,后世医家虽有发明,难免根据自己理论牵强附会,何况白术味唱过确实苦的)余脏皆如此。
二论错觉,凡学中医切勿被错觉影响,何为错觉?白术和肉桂谁热?错觉就是给人感觉肉桂热,其实温度大约相同,肉桂辛温,白术苦温,苦能制温,辛则不能。白术就好比肉桂加入熟地,热也不热。肉桂味辛不能制热,所以虽同白术同属于温,然无苦制,用人身显热。
三论五阴,五味属阴人人皆知,咸属肾阴,酸属肝阴,苦属心阴,甘属脾阴,辛属肺阴。然咸味则沉,部分走肾气,所以医家,治疗五脏可以不遵守五味入脏,五味本源相同,甘在五味属中和之味,所以多以甘治疗五脏之阴,然治病终不如哪脏阴用对脏药物快速。仲景前辈制生地为熟地,乃不用其气,而用其水,用炒则生地寒气散,不寒则胃喜,后世名医言熟地气温,实在难以服众,熟地几载岂能炒一会由寒变温?如果那么那么容易何药物不可用此方法制作?那推理汤药物煮几个小时是不是寒药也变温?物各有性,如棉花哪怕冬天再冷也是温的,如铁石本性就是寒,哪怕经过夏天炙烤它本性依然是凉的,可暂热,不可久热。中药可以气散,然本性难变,可以暂变,不可久变,如生在古代,想与前辈对峙。
四论气治阴治,读医书常有记载,苦伤热,类似表述比比皆是,中药,有苦温,甘温,咸温,甘寒,酸微温各种皆有,这就证明是阴就不伤阳。阴能守阳护阳,阴如果能伤阳何必每种药物味不同气也不同。如人失眠要药黄莲,黄莲味苦为心阴以守心火。凡气病皆以气治气,如人牙痛,原因虽多无非君火相火,生地气寒入肾,然药先入胃,也能治胃热,元参苦而微寒,味苦补心阴制心火,微寒补肺制肝火。会有朋友说元参明明入肾泄肾相火,此见解不同,后世医学家常论相火藏与肾,我却认为在肝,有很多佐证,下面各个辩论。然君火相火旺盛,本源多因阴虚,治法以气治气治其标,补阴守火治其本。
五论中医迷茫关,这个其实本人有些不知道如何说,虽然说起来简单,但个人觉得蛮重要,每个人刚学习中医都迷茫,细节有所得,但感觉不通透,迷茫一片,有医理方面,有药物配伍方面。大约每脏都掌管一些经脉,药物入血脉,五脏,五脏脉气流经,气各有所喜,气寒喜肾,微寒喜肺,温喜心,微温喜肝,气平喜脾。气病治其主,肾为心主,心为肺主,肺为肝主,肝为脾主,脾肾主。如心火旺,气治用寒,寒入肾为心主克心热,苦为心阴,药物代表类似黄莲(不过基本每个人都认为,黄莲苦而寒随着苦入心)这是一个人一个看法,我是因为推理到最后觉得那个说法难以服众,所以分析五气入脏论,不随五味走。
六论药物入脏,感觉后世中药本草论述太过牵强附会,如肉桂入肾,到目前也没找到入肾论依据,解释千奇百怪,记得张景岳前辈说因为味重?辛味是阴中之阳何来味重?有说入肾补肾火,那我问一句,巴戟天微温为男科要药,也有说巴戟天入肾,那为何不用肉桂治疗不佳,反而巴戟天效果很好,所以觉得肉桂温入心补火,而无苦治,心为肺克肺,治疗肺寒有痰我信,其余入肾论真难以服众。熟地入肾论,前辈这么写不觉得有些牵强吗?给后人感觉就是熟地直接入肾,熟地味甘为水,水性下流终归入肾,然熟地哪脏不入,可以说熟地补水,切不可单单说入肾,很多药物论述比比皆是,不一个一个论述。
写到这里吧,希望祝君别埋怨我夸夸其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