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10/26
- 帖子
- 3499
- 获得点赞
- 999
- 声望
- 113
- 年龄
- 51
经方入门 病脉证治
绞尽脑汁 张庆军
《伤寒论》的核心是病脉证治
我们先来看《伤寒论》的题目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从题目上明确看到了四个字,病脉证治。
所以,《伤寒论》从题目上充分体现了医圣的治病原则,就是这四个字。
医圣通过这四个字告诉我们,我们在面对疾病时,首先要辨病,其次辨脉,然后辨证,最后辨治。
那么,《伤寒论》里都辨哪些病呢?有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
从临床角度看,当然最核心的就是六经病。
因此,我把《伤寒论》总结为病脉证治,伤寒辨病。
不能否认的是,六经病必须遵循病脉证治,霍乱病也必须病脉症治,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更是必须病脉证治。
从整体框架上来看,《伤寒论》的确如此,按照病脉证治的原则来治病,就是在重复医圣的治病思路。
现在经方界学习热情高,人才辈出,但面对同一个病案时,一百个人却能开出几十个不同的经方,难道这几十个不同的经方都能治好这同一个病人吗?显然不可能。出现这样糟糕的现象,原因就是在于经方没有标准,经方的应用缺乏原则。失去了原则,经方治病就变成了天女散花。
所以,必须回归经典,病脉证治。
还是从病例来详细解说吧。
我村里的那个病人,主诉:咳嗽一月。
六经病问诊如下:
一、头不疼,脖子不难受,怕冷,怕风,易出汗,脉浮有力。
二、口不苦,咳嗽剧烈时震得胁痛。不咳嗽时胁不痛。
三、口不渴,不怕热,大便不干。
四、吃凉东西不难受。
五、手脚不凉。
六、精神可以,休息好。
从六经病的问诊单可以知道,病人肯定是太阳病,并且出汗怕风,属于桂枝剂。
关键是这里病人咳嗽剧烈时胁痛,不咳嗽时胁不痛。这说明胁痛是咳嗽的伴随症状,因此可以忽略,所以少阳病排除。
最后,这个病人六经病定为太阳病,桂桂剂。脉有力,治从三阳病,从太阳病治疗。现在来看证,这个病人咳嗽,怕风,怕冷,自汗,脉浮,该用什么方呢?
伤寒论第18条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
第43条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所以,我的分析过程是:
太阳病——脉浮有力——咳嗽、自汗、怕风——桂枝加厚杏子汤——微汗即愈。
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12g,甘草8g,生姜12g,白芍12g,大枣4个,厚朴8g,杏仁8g。
泡半小时,水开后煮半小时。
喝药后喝粥盖被取微汗。避风一天,结果,当晚喝了第一煎后,身上出了微汗,咳嗽顿止。避风一天,痊愈。
治好了这个病人。顺便说一句,在经方里凡是治喘的处方都能治咳嗽,凡是治咳嗽的处方也都能治喘。
病治好了,我来补充一下,这个病人的得病史。
一开始是感冒无汗发高烧,到了村里的诊所,肌注安痛定后,立即输液,烧退了,开始咳嗽了,身上一直出汗,觉得怕风,只要出了门风一吹就觉得身上难受加重。于是又输了七天液,大剂量的先锋霉素和清开灵。
谁知咳嗽日渐加重,于是到县医院拍片,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又开了一堆的消炎药和止咳的中药口服液,仍然无效,没有办法了,这才来找我喝中药。
我心想,幸亏病人体格好,才在误治一误再误的情况下,病始终在太阳经。
现在大家看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上面这个病人,输了清开灵和大量的抗生素就相当于用了下法。误用了下法后,病人咳嗽,这就是气上冲。
第15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气上冲,就是咳,就是喘。
我们学会了病脉证治的方法以后,就可以在临床上化繁为简。就可以从形形色色的症状中解脱出来。
因为我们需要的是辨六经病、金匮病。
大家不要慌,今天重点谈了六经病的辨证。金匮病的辨证以后会讲,大家学会了一点再学另一点儿。
太阳病的诊断有两个标准:怕冷和脉浮。其中无汗是麻黄剂,有汗是桂枝剂,脖子僵硬、背部僵硬是葛根剂。
少阳病的诊断也有两个标准,口苦和胁胀胁痛,见了口苦,见了胁胀、胁痛的病人就应该考虑少阳病。
阳明病的诊断标准有两个:怕热加出汗,大便干。
对于三阳病来说,就是这样问诊的。肯定不够十分的全面和绝对的正确,但从临床来说,正确率达到九成还是有把握的。
对太阴病来说,提纲证可以诊断,自利不渴可以诊断,但我在临床上总结的经验是:病人吃了凉东西难受的,就是太阴病。这个结果是无数医案和数不清的病人中总结出来的。问题是有极个别病人,我问他们说:你吃了凉东西难受吗?病人说:我从来不吃凉的,所以吃了凉东西是不是难受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用别的诊断太阴病的方法了。
用厥阴病的提纲证来诊断厥阴病,当然可以,但在临床上不太方便。
我的方法是问病人手脚凉不凉?如果手脚凉,则考虑有厥阴病的可能。记住,是可能而不是一定。如果手脚不凉,则排除厥阴病。
对于诊断少阴病,则采用了提纲证,脉微细,但欲寐。我的经验是少阴病病人共性是精神疲倦,休息差。
因此,少阴病的问诊是问病人是不是有精神,睡觉怎么样。
2、《金匮要略》的核心仍然是病脉证治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题目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症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从上面的题目中,我们又看到了熟悉的字眼——病脉证治。
下面来看一个医案
有个女病人,26岁,生了小孩后,心里烦躁,恶心呕吐,自言精神错乱,特别是小孩子一吃奶就心烦加重,西医诊断产后抑郁证。
这个病人该怎么治疗呢?
就让我们用病脉证治里的金匮辨病的方法来治疗吧。
第一步,这个女的是生小孩后得的病,因此,诊断为金匮病里的产后病。
第二步,我们来看金匮第二十一篇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的原文: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竹皮大丸方: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一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第三步,根据原文来处方。这个病人没有喘,因此不加柏实。没有热,因此也不倍白薇。然后改丸为汤处方如下:
生竹茹6g 生石膏6g 桂枝3g 甘草21g 白薇3g 三剂
疗效:一剂服后即症状大减,三剂后症状全消。服药期间未让哺乳。服药后哺乳也未出现症状,服药后乳汁量也未减少。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上面这个病人采用金匮辨病就非常简单,同时疗效非常显著。如果这个病人采用脏腑辨证或者伤寒辨证,疗效真的不好说。
从这里可以明确看出,伤寒论采用的是伤寒辨病的程序,《金匮要略》采用的是金匮辨病的程序。
也就是说,经方的病脉证治包括两套程序
一个是伤寒辨病的病脉证治;一个是金匮辨病的病脉证治。
采用病脉证治的程序来治疗,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一百个掌握了这个程序的医生,面对上面的那个病人,就会开出同一个经方来,并且都能取得明显的疗效。这样。经方的应用就有了规矩。
大家看一看,用金匮辨病法治疗金匮病多么简单,多么容易学会,疗效又这么明显。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大家都用同一套辨证体系,就会辨出同一个处方来,再也不会出现以前那样同一个病人十人十方的局面。
这样,中医就有了标准,经方就有了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病脉证治,就是伤寒辨病,就是金匮辨病。
综上所述,经方的核心就是四个字——病脉证治 。
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病脉证治。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用到一些名人医案,也会用到我治疗的病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掌握病脉证治这个辨证体系。
绞尽脑汁 张庆军
《伤寒论》的核心是病脉证治
我们先来看《伤寒论》的题目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从题目上明确看到了四个字,病脉证治。
所以,《伤寒论》从题目上充分体现了医圣的治病原则,就是这四个字。
医圣通过这四个字告诉我们,我们在面对疾病时,首先要辨病,其次辨脉,然后辨证,最后辨治。
那么,《伤寒论》里都辨哪些病呢?有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
从临床角度看,当然最核心的就是六经病。
因此,我把《伤寒论》总结为病脉证治,伤寒辨病。
不能否认的是,六经病必须遵循病脉证治,霍乱病也必须病脉症治,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更是必须病脉证治。
从整体框架上来看,《伤寒论》的确如此,按照病脉证治的原则来治病,就是在重复医圣的治病思路。
现在经方界学习热情高,人才辈出,但面对同一个病案时,一百个人却能开出几十个不同的经方,难道这几十个不同的经方都能治好这同一个病人吗?显然不可能。出现这样糟糕的现象,原因就是在于经方没有标准,经方的应用缺乏原则。失去了原则,经方治病就变成了天女散花。
所以,必须回归经典,病脉证治。
还是从病例来详细解说吧。
我村里的那个病人,主诉:咳嗽一月。
六经病问诊如下:
一、头不疼,脖子不难受,怕冷,怕风,易出汗,脉浮有力。
二、口不苦,咳嗽剧烈时震得胁痛。不咳嗽时胁不痛。
三、口不渴,不怕热,大便不干。
四、吃凉东西不难受。
五、手脚不凉。
六、精神可以,休息好。
从六经病的问诊单可以知道,病人肯定是太阳病,并且出汗怕风,属于桂枝剂。
关键是这里病人咳嗽剧烈时胁痛,不咳嗽时胁不痛。这说明胁痛是咳嗽的伴随症状,因此可以忽略,所以少阳病排除。
最后,这个病人六经病定为太阳病,桂桂剂。脉有力,治从三阳病,从太阳病治疗。现在来看证,这个病人咳嗽,怕风,怕冷,自汗,脉浮,该用什么方呢?
伤寒论第18条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
第43条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所以,我的分析过程是:
太阳病——脉浮有力——咳嗽、自汗、怕风——桂枝加厚杏子汤——微汗即愈。
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12g,甘草8g,生姜12g,白芍12g,大枣4个,厚朴8g,杏仁8g。
泡半小时,水开后煮半小时。
喝药后喝粥盖被取微汗。避风一天,结果,当晚喝了第一煎后,身上出了微汗,咳嗽顿止。避风一天,痊愈。
治好了这个病人。顺便说一句,在经方里凡是治喘的处方都能治咳嗽,凡是治咳嗽的处方也都能治喘。
病治好了,我来补充一下,这个病人的得病史。
一开始是感冒无汗发高烧,到了村里的诊所,肌注安痛定后,立即输液,烧退了,开始咳嗽了,身上一直出汗,觉得怕风,只要出了门风一吹就觉得身上难受加重。于是又输了七天液,大剂量的先锋霉素和清开灵。
谁知咳嗽日渐加重,于是到县医院拍片,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又开了一堆的消炎药和止咳的中药口服液,仍然无效,没有办法了,这才来找我喝中药。
我心想,幸亏病人体格好,才在误治一误再误的情况下,病始终在太阳经。
现在大家看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上面这个病人,输了清开灵和大量的抗生素就相当于用了下法。误用了下法后,病人咳嗽,这就是气上冲。
第15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气上冲,就是咳,就是喘。
我们学会了病脉证治的方法以后,就可以在临床上化繁为简。就可以从形形色色的症状中解脱出来。
因为我们需要的是辨六经病、金匮病。
大家不要慌,今天重点谈了六经病的辨证。金匮病的辨证以后会讲,大家学会了一点再学另一点儿。
太阳病的诊断有两个标准:怕冷和脉浮。其中无汗是麻黄剂,有汗是桂枝剂,脖子僵硬、背部僵硬是葛根剂。
少阳病的诊断也有两个标准,口苦和胁胀胁痛,见了口苦,见了胁胀、胁痛的病人就应该考虑少阳病。
阳明病的诊断标准有两个:怕热加出汗,大便干。
对于三阳病来说,就是这样问诊的。肯定不够十分的全面和绝对的正确,但从临床来说,正确率达到九成还是有把握的。
对太阴病来说,提纲证可以诊断,自利不渴可以诊断,但我在临床上总结的经验是:病人吃了凉东西难受的,就是太阴病。这个结果是无数医案和数不清的病人中总结出来的。问题是有极个别病人,我问他们说:你吃了凉东西难受吗?病人说:我从来不吃凉的,所以吃了凉东西是不是难受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用别的诊断太阴病的方法了。
用厥阴病的提纲证来诊断厥阴病,当然可以,但在临床上不太方便。
我的方法是问病人手脚凉不凉?如果手脚凉,则考虑有厥阴病的可能。记住,是可能而不是一定。如果手脚不凉,则排除厥阴病。
对于诊断少阴病,则采用了提纲证,脉微细,但欲寐。我的经验是少阴病病人共性是精神疲倦,休息差。
因此,少阴病的问诊是问病人是不是有精神,睡觉怎么样。
2、《金匮要略》的核心仍然是病脉证治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题目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症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从上面的题目中,我们又看到了熟悉的字眼——病脉证治。
下面来看一个医案
有个女病人,26岁,生了小孩后,心里烦躁,恶心呕吐,自言精神错乱,特别是小孩子一吃奶就心烦加重,西医诊断产后抑郁证。
这个病人该怎么治疗呢?
就让我们用病脉证治里的金匮辨病的方法来治疗吧。
第一步,这个女的是生小孩后得的病,因此,诊断为金匮病里的产后病。
第二步,我们来看金匮第二十一篇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的原文: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竹皮大丸方: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一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第三步,根据原文来处方。这个病人没有喘,因此不加柏实。没有热,因此也不倍白薇。然后改丸为汤处方如下:
生竹茹6g 生石膏6g 桂枝3g 甘草21g 白薇3g 三剂
疗效:一剂服后即症状大减,三剂后症状全消。服药期间未让哺乳。服药后哺乳也未出现症状,服药后乳汁量也未减少。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上面这个病人采用金匮辨病就非常简单,同时疗效非常显著。如果这个病人采用脏腑辨证或者伤寒辨证,疗效真的不好说。
从这里可以明确看出,伤寒论采用的是伤寒辨病的程序,《金匮要略》采用的是金匮辨病的程序。
也就是说,经方的病脉证治包括两套程序
一个是伤寒辨病的病脉证治;一个是金匮辨病的病脉证治。
采用病脉证治的程序来治疗,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一百个掌握了这个程序的医生,面对上面的那个病人,就会开出同一个经方来,并且都能取得明显的疗效。这样。经方的应用就有了规矩。
大家看一看,用金匮辨病法治疗金匮病多么简单,多么容易学会,疗效又这么明显。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大家都用同一套辨证体系,就会辨出同一个处方来,再也不会出现以前那样同一个病人十人十方的局面。
这样,中医就有了标准,经方就有了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病脉证治,就是伤寒辨病,就是金匮辨病。
综上所述,经方的核心就是四个字——病脉证治 。
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病脉证治。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用到一些名人医案,也会用到我治疗的病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掌握病脉证治这个辨证体系。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