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治好的病,为什么名中医们治不好?
——由自医宿疾引起的思考
本人,男,55岁。自青年时代起就经常吸不足气,胸闷。看西医,心电图、肺透视等都正常,说是神经性的,给我开过心脏病的抢救药七叶神安片和复方丹参滴丸。可也怪,我把一片七叶神安片揣在口袋里,不舒服时拿出来一闻就缓解。中医呢,年轻时大夫开加味逍遥丸,现在老了就是逍遥丸。吃了有用,但去不了根。30多岁时好了十来年。最近几年又犯了。本人喜欢喝茶,接下来发现,只要连着喝上三五日绿茶,必喘。喘时胃思食而食后腹必胀。而且痰涎鼻涕必多。必清稀。按微课中张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导张景明)所讲,是为寒证。因思此疾必与饮茶有关。夫茶性寒凉,绿茶尤甚。我偶一饮之沿可,频饮则脾受其寒凉,运化不舒,母病传子,上遏肺气。故喘。今年春天,请名医看过,我跟他说病情时,他说我是肾不纳气,但把脉后他也承认我的判断准确。尽管如此,吃了2000多元钱中药还是基本无效。后站孙门无极桩一周,觉腹中有气泡数个如拳大,上冲至喉然后爆裂,自此痊愈。从此之后放心饮茶,除偶尔喝绿茶外,平时茉莉花茶、安化黑茶,普洱轮着喝,每日茶不离口。每日饮茶水量都在1500毫升左右。而不喝茶时,我基本上不额外饮水。这样到了11月份,旧疾突然复发。因思平时不饮水,说明本人非燥热体质,不需要那么多水,而饮茶时每日进水1500毫 升左右,水液摄入过量不能及时运化即为湿邪。其责在脾。脾健时不见其害,脾弱时水湿停留于胸腹之间即阻滞气机,脾气不降、脾为肺母,脾之患上扰肺气,故喘。加之茶性本寒、长期过饮,寒邪积蓄已久,与湿邪相纠缠。11月份入冬,时令上又为阴中之阴。夏热秋燥,寒湿之邪不得外应,而当此阴中之阴之时令,体内寒邪湿邪得天时而引动, 故复发。此次复发之后,即停止饮茶,坚持站桩。自信十日之内可望康复。然而学了中医课,总想试试。思医界达人有云,健脾必先除湿,可见应该先除脾之湿,后图扶脾之正。 查阅中医教材,得一方曰二陈汤。
二陈汤配方:制半夏12克、橘红12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功用: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君;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为臣;茯苓健脾利湿为佐;甘草和中补脾,调和诸药为 使。
又虑其方皆温热之品,未知是否与本人体质合拍。细审舌苔,见白苔略厚,又 见口唇有两处溃疡,皆色白。据张老师一病一讲中所言,口唇溃疡,责之在脾 ,疮面色浅,为寒。再与茶本为寒凉之品,喘时痰涎鼻涕必多。必清稀之证相印证,则知本人脾阳虚弱,内有寒邪无疑矣! 此方可用!又提前百度半夏中毒之症状与解毒之法备用。
11月19日于同仁堂黄河路店购药三付。无制半夏,以清半夏代之。合计32块5毛8分。还不如他医开方一付药之半。当晚煎好,因虑晚间如中半夏之毒求医麻烦,故当晚未服。
11月20日早5点40分喝第一遍,6点40分左右觉舌尖发麻,系半夏轻微中毒反应 。去办公室煮姜汤一壶解毒,因热未及饮用,至8时许,麻感减轻。至9时左右 消失。上午有数次觉腹中有气泡上行至喉。常有不自主深呼气打嗝。下午回家又煮浓姜汤,17点与早晨所余药汁兑服。再以所余姜汤代水煎第二服药。至晚 21点50分就寝时无异常感觉。唯觉有气泡自腹中上冒至气管(奔豚气?)。是夜睡眠极好, 此前病复发后每晚都要躺两个小时才能睡着,而当夜倒头即睡。愚以为这是脾之气机得以通畅之故。
10月21日早5点40分服药一次,当日自觉诸症减轻。午睡以后,突然觉得胸臆宽广舒畅。下午喘息明显减轻。晚上发现口腔溃疡消失。
10月22日服了最后一服药。当晚上把最后一口药汁喝进嘴里里,我就感觉到,病要好了。结果第二天真就全好了。就这样,跟随我三十多年,花了几千元没治好的顽固病症被我自己用32块5毛2分给治好了。
由此我又想到另一件事:前几年,我一直足跟痛,走路总觉得鞋底薄,硌脚。后来在一本书上看到,这种情况是肾阴虚。于是吃了点六味地黄丸,一吃就见效。后来得知,家兄也患此疾,经各大医院检查,既无骨刺,亦无外伤,就是足跟痛得走路都困难。为此去北京寻找名中医,吃了他的药就见强,一不吃就严重。只能不断地跑北京,前后花了上万元也没治好。于是我就推荐家兄服用六味地黄丸。家兄将信将疑(因为我不是学医的,而且我在家人眼里是个书呆子),但实在没办法了,估计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思买了五瓶六味地黄丸。吃了半瓶就见效,两瓶就好了。他又把剩下的三瓶吃了,到现在好几年再没犯过。
我说这些并不是想表明自己中医学得怎么好,而是有一个疑问一直在我心里:我自己读了几本医书就能治好的病,为什么在名医们手里却久治不愈?我绝对不会天真而愚蠢地认为,是自己的水平超越了专业的中医大夫。那么就有一个疑问:大夫们为什么不给患者治好呢?有一个外国笑话可能会解释这个问题。约翰从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父亲的诊所里帮忙。第一天下班时,他高兴地对父亲说:“爸爸,我把您20年没治好的病人珍妮太太给治好了!”老约翰回答道:“如果我早早把她的头痛病治好了,你上大学的学费从哪来呢?我本来还想让她帮你买套房子呢。”那么我们的中医大夫们会不会也是故事里的老约翰呢?
刚发现这一问题时我很生气,背后腹诽过大夫不讲医德。但是细想一想,大夫们也要生活,要养家糊口,现在医院里一个相当有名的专家看一个病人也就是几十元、上百元,如果不卖药,让他们怎么生活?我们可以在嘴上说“但愿世上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但是大夫们的肚子肯定不会同意的。如果说在哪一家医院供职,这样做更是要被批评的。如今中医势微,很多人不相信中医,跟这种情况有没有关系呢?我又想,为什么古代的大夫能留下那么多精简的药方?肯定是没有卖药的压力。那么他们靠什么生活呢?我觉得肯定是靠诊金。关于这一点有个旁证,我在一本医书上看过,早年某名医给一患者开了方子,患者吃了两三天药不见效,大夫急了,亲自去看煎过的药渣,发现是假药,一气之下去找卖药的商家好一顿闹,让商家赔了钱才算完。由此可见我的推测是合理的。现在呢,据说北京也有专家,看一个病号诊费上千,开的药可能才几块钱。我觉得要想让大夫们真心给患者治病,就得推广这种模式。这样大夫的收入与治疗效果挂钩而不是与卖药多少挂钩。治好的患者越多,来的患者也越多,大夫的收入才越多。如果一个大夫总让患者花钱治不好病,他肯定会被市场淘汰。如此大夫才能跟患者一条心,遇着卖假药的,大夫比患者还要生气,因为这等于是在砸大夫的牌子,断大夫的生意。这就是医药分开的模式。关键是给什么样的大夫定什么样的价!如果你有起死回生的本事,那么你专门治疑难杂症,一次诊费一万元我想也有人请。是吧?反正我是愿意的。我亲身体验到,中医只要辩证准确、治法、用药不犯错误,治病一点也不比西医慢。从我治过的两个病例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果所有的中医大夫都能像给自己治病一样给患者治病,中医何愁不兴?
我还有几点体会:
第一,最了解你身体的是自己!强烈建议大家学点中医。现在资讯发达,这不是难事。
第二、想看病,要学经方时方。不要自己瞎组方。今天有位一起学习中医微课的网友问我,他的朋友嗓子痛,眼睛红、鼻子红肿不敢碰,还容易发火。他认为是肝火,肺火都很旺,就让人家用黄连、黄芩、竹叶、菊花泡水喝,朋友第二天就浑身无力。我说这不就是《本草备要》中说的“苦伤气”吗?本来用牛黄上清丸之类成药就能解决的问题,他给人家治成里症了。估计这位朋友也挺实在,用的药份量不轻。这也不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
第三、经典的方子最多十来味药,如果遇到一张方子15味以上药的,要么是水平差,不知道该用什么药,撒大网,碰大运;要么就是为了卖药。至于那些一张方子三四十味药的,干脆走人!有的大夫会说你一身病,一下子给你全都调理一下。所以用药多。这也不用信。治病要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其 它的自然都可以慢慢解决。也可能不用解决,自然消失。再说,如果一个人一 身病,你同时治多种病,病人的身体能否受得了?所用药物之间有没有矛盾之处?这些都值得考虑。
第四、中医的方子不一定只治书上说的病。只要病机对了,一张方子可以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比如我这一付药下去,马上失眠好了,第二付下去 ,口腔溃疡也好了。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些毛病都是脾阳虚损,运化失职,导致气郁于胸腹这一病机所致。针对这一病机用药,自然也就一治一串病了。
本人只是中医爱好者,所言只是自己的粗浅体会和思考,完全是看到很多人被大夫骗得花钱治不好病,想想自己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对大家有所借鉴,更希望我们的中医界的规矩能改一改,让大夫们真正把患者当亲人而不是韭菜!也使我等外行人用不着去啃医书自己给自己当中医大夫。如此则国之大幸、民之大幸也!
——由自医宿疾引起的思考
本人,男,55岁。自青年时代起就经常吸不足气,胸闷。看西医,心电图、肺透视等都正常,说是神经性的,给我开过心脏病的抢救药七叶神安片和复方丹参滴丸。可也怪,我把一片七叶神安片揣在口袋里,不舒服时拿出来一闻就缓解。中医呢,年轻时大夫开加味逍遥丸,现在老了就是逍遥丸。吃了有用,但去不了根。30多岁时好了十来年。最近几年又犯了。本人喜欢喝茶,接下来发现,只要连着喝上三五日绿茶,必喘。喘时胃思食而食后腹必胀。而且痰涎鼻涕必多。必清稀。按微课中张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导张景明)所讲,是为寒证。因思此疾必与饮茶有关。夫茶性寒凉,绿茶尤甚。我偶一饮之沿可,频饮则脾受其寒凉,运化不舒,母病传子,上遏肺气。故喘。今年春天,请名医看过,我跟他说病情时,他说我是肾不纳气,但把脉后他也承认我的判断准确。尽管如此,吃了2000多元钱中药还是基本无效。后站孙门无极桩一周,觉腹中有气泡数个如拳大,上冲至喉然后爆裂,自此痊愈。从此之后放心饮茶,除偶尔喝绿茶外,平时茉莉花茶、安化黑茶,普洱轮着喝,每日茶不离口。每日饮茶水量都在1500毫升左右。而不喝茶时,我基本上不额外饮水。这样到了11月份,旧疾突然复发。因思平时不饮水,说明本人非燥热体质,不需要那么多水,而饮茶时每日进水1500毫 升左右,水液摄入过量不能及时运化即为湿邪。其责在脾。脾健时不见其害,脾弱时水湿停留于胸腹之间即阻滞气机,脾气不降、脾为肺母,脾之患上扰肺气,故喘。加之茶性本寒、长期过饮,寒邪积蓄已久,与湿邪相纠缠。11月份入冬,时令上又为阴中之阴。夏热秋燥,寒湿之邪不得外应,而当此阴中之阴之时令,体内寒邪湿邪得天时而引动, 故复发。此次复发之后,即停止饮茶,坚持站桩。自信十日之内可望康复。然而学了中医课,总想试试。思医界达人有云,健脾必先除湿,可见应该先除脾之湿,后图扶脾之正。 查阅中医教材,得一方曰二陈汤。
二陈汤配方:制半夏12克、橘红12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功用: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君;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为臣;茯苓健脾利湿为佐;甘草和中补脾,调和诸药为 使。
又虑其方皆温热之品,未知是否与本人体质合拍。细审舌苔,见白苔略厚,又 见口唇有两处溃疡,皆色白。据张老师一病一讲中所言,口唇溃疡,责之在脾 ,疮面色浅,为寒。再与茶本为寒凉之品,喘时痰涎鼻涕必多。必清稀之证相印证,则知本人脾阳虚弱,内有寒邪无疑矣! 此方可用!又提前百度半夏中毒之症状与解毒之法备用。
11月19日于同仁堂黄河路店购药三付。无制半夏,以清半夏代之。合计32块5毛8分。还不如他医开方一付药之半。当晚煎好,因虑晚间如中半夏之毒求医麻烦,故当晚未服。
11月20日早5点40分喝第一遍,6点40分左右觉舌尖发麻,系半夏轻微中毒反应 。去办公室煮姜汤一壶解毒,因热未及饮用,至8时许,麻感减轻。至9时左右 消失。上午有数次觉腹中有气泡上行至喉。常有不自主深呼气打嗝。下午回家又煮浓姜汤,17点与早晨所余药汁兑服。再以所余姜汤代水煎第二服药。至晚 21点50分就寝时无异常感觉。唯觉有气泡自腹中上冒至气管(奔豚气?)。是夜睡眠极好, 此前病复发后每晚都要躺两个小时才能睡着,而当夜倒头即睡。愚以为这是脾之气机得以通畅之故。
10月21日早5点40分服药一次,当日自觉诸症减轻。午睡以后,突然觉得胸臆宽广舒畅。下午喘息明显减轻。晚上发现口腔溃疡消失。
10月22日服了最后一服药。当晚上把最后一口药汁喝进嘴里里,我就感觉到,病要好了。结果第二天真就全好了。就这样,跟随我三十多年,花了几千元没治好的顽固病症被我自己用32块5毛2分给治好了。
由此我又想到另一件事:前几年,我一直足跟痛,走路总觉得鞋底薄,硌脚。后来在一本书上看到,这种情况是肾阴虚。于是吃了点六味地黄丸,一吃就见效。后来得知,家兄也患此疾,经各大医院检查,既无骨刺,亦无外伤,就是足跟痛得走路都困难。为此去北京寻找名中医,吃了他的药就见强,一不吃就严重。只能不断地跑北京,前后花了上万元也没治好。于是我就推荐家兄服用六味地黄丸。家兄将信将疑(因为我不是学医的,而且我在家人眼里是个书呆子),但实在没办法了,估计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思买了五瓶六味地黄丸。吃了半瓶就见效,两瓶就好了。他又把剩下的三瓶吃了,到现在好几年再没犯过。
我说这些并不是想表明自己中医学得怎么好,而是有一个疑问一直在我心里:我自己读了几本医书就能治好的病,为什么在名医们手里却久治不愈?我绝对不会天真而愚蠢地认为,是自己的水平超越了专业的中医大夫。那么就有一个疑问:大夫们为什么不给患者治好呢?有一个外国笑话可能会解释这个问题。约翰从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父亲的诊所里帮忙。第一天下班时,他高兴地对父亲说:“爸爸,我把您20年没治好的病人珍妮太太给治好了!”老约翰回答道:“如果我早早把她的头痛病治好了,你上大学的学费从哪来呢?我本来还想让她帮你买套房子呢。”那么我们的中医大夫们会不会也是故事里的老约翰呢?
刚发现这一问题时我很生气,背后腹诽过大夫不讲医德。但是细想一想,大夫们也要生活,要养家糊口,现在医院里一个相当有名的专家看一个病人也就是几十元、上百元,如果不卖药,让他们怎么生活?我们可以在嘴上说“但愿世上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但是大夫们的肚子肯定不会同意的。如果说在哪一家医院供职,这样做更是要被批评的。如今中医势微,很多人不相信中医,跟这种情况有没有关系呢?我又想,为什么古代的大夫能留下那么多精简的药方?肯定是没有卖药的压力。那么他们靠什么生活呢?我觉得肯定是靠诊金。关于这一点有个旁证,我在一本医书上看过,早年某名医给一患者开了方子,患者吃了两三天药不见效,大夫急了,亲自去看煎过的药渣,发现是假药,一气之下去找卖药的商家好一顿闹,让商家赔了钱才算完。由此可见我的推测是合理的。现在呢,据说北京也有专家,看一个病号诊费上千,开的药可能才几块钱。我觉得要想让大夫们真心给患者治病,就得推广这种模式。这样大夫的收入与治疗效果挂钩而不是与卖药多少挂钩。治好的患者越多,来的患者也越多,大夫的收入才越多。如果一个大夫总让患者花钱治不好病,他肯定会被市场淘汰。如此大夫才能跟患者一条心,遇着卖假药的,大夫比患者还要生气,因为这等于是在砸大夫的牌子,断大夫的生意。这就是医药分开的模式。关键是给什么样的大夫定什么样的价!如果你有起死回生的本事,那么你专门治疑难杂症,一次诊费一万元我想也有人请。是吧?反正我是愿意的。我亲身体验到,中医只要辩证准确、治法、用药不犯错误,治病一点也不比西医慢。从我治过的两个病例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果所有的中医大夫都能像给自己治病一样给患者治病,中医何愁不兴?
我还有几点体会:
第一,最了解你身体的是自己!强烈建议大家学点中医。现在资讯发达,这不是难事。
第二、想看病,要学经方时方。不要自己瞎组方。今天有位一起学习中医微课的网友问我,他的朋友嗓子痛,眼睛红、鼻子红肿不敢碰,还容易发火。他认为是肝火,肺火都很旺,就让人家用黄连、黄芩、竹叶、菊花泡水喝,朋友第二天就浑身无力。我说这不就是《本草备要》中说的“苦伤气”吗?本来用牛黄上清丸之类成药就能解决的问题,他给人家治成里症了。估计这位朋友也挺实在,用的药份量不轻。这也不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
第三、经典的方子最多十来味药,如果遇到一张方子15味以上药的,要么是水平差,不知道该用什么药,撒大网,碰大运;要么就是为了卖药。至于那些一张方子三四十味药的,干脆走人!有的大夫会说你一身病,一下子给你全都调理一下。所以用药多。这也不用信。治病要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其 它的自然都可以慢慢解决。也可能不用解决,自然消失。再说,如果一个人一 身病,你同时治多种病,病人的身体能否受得了?所用药物之间有没有矛盾之处?这些都值得考虑。
第四、中医的方子不一定只治书上说的病。只要病机对了,一张方子可以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比如我这一付药下去,马上失眠好了,第二付下去 ,口腔溃疡也好了。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些毛病都是脾阳虚损,运化失职,导致气郁于胸腹这一病机所致。针对这一病机用药,自然也就一治一串病了。
本人只是中医爱好者,所言只是自己的粗浅体会和思考,完全是看到很多人被大夫骗得花钱治不好病,想想自己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对大家有所借鉴,更希望我们的中医界的规矩能改一改,让大夫们真正把患者当亲人而不是韭菜!也使我等外行人用不着去啃医书自己给自己当中医大夫。如此则国之大幸、民之大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