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条文随记

刘国栋

不私聊
高级会员
注册
2013/12/15
帖子
2854
获得点赞
862
声望
113
年龄
45
所在地
辽宁大连
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两条放一起,症状类似,前条不用,后条使用。
辨脉法第一中有邪中于阴,中焦不治,卫气前通。可见伤寒日久,热化伤阴,不能食者,阴伤则胃不能降,小便难者,无阴则小水难通。虽然症状类似,证却已非小柴胡之和解少阳能比。
 
最后编辑: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此中暍即是中热伤暑。热伤而手足逆冷,不可发散,否则恶寒加重,病人已伤及阴分,数下治,屡破其阴,热陷阴分而淋。此条与87条之亡血家,汗之寒栗而振,与辨脉法中中于阴则内栗,比较,此条阳中于邪之身重疼痛,所以,于其他尚有不同。
 
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109条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108条,腹满谵语,邪中于阴,仍是中焦不治,脉浮而紧,卫气前通,刺期门,出阴邪于阳,则阴阳和缓。109条,症状虽不同,却仍是邪中于阴,中焦不治,阴气前通,仍刺期门,使阴邪出。
关于这两条,还有一条关联。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隔,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
这条是平脉法中一条,仍是阴中于邪。尸厥者,扁鹊治虢太子曰耳鸣鼻张,两股尚温。整个身体血运不畅,心脑血管意外。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这些都是阴邪深重,刺肝募穴和心募穴,以使阴邪外出于阳。
 
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113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此三条皆以阴分阳分无邪而脉微弱,(言无邪,其实燥热之邪也,伤寒例引内经文言: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所以不以发汗为治,言汗出愈者,皆是营卫和合而出,邪中于阴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何以使荣卫和?使阴分之泻能出,中焦自然能运。113条言渴,类同第6条之太阳温病。94条之阳脉微之汗出而解,阴脉微以下之而解,与29条30条之治法病症正相应。
 
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109条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108条,腹满谵语,邪中于阴,仍是中焦不治,脉浮而紧,卫气前通,刺期门,出阴邪于阳,则阴阳和缓。109条,症状虽不同,却仍是邪中于阴,中焦不治,阴气前通,仍刺期门,使阴邪出。
关于这两条,还有一条关联。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隔,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
这条是平脉法中一条,仍是阴中于邪。尸厥者,扁鹊治虢太子曰耳鸣鼻张,两股尚温。整个身体血运不畅,心脑血管意外。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这些都是阴邪深重,刺肝募穴和心募穴,以使阴邪外出于阳。
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本条亦用期门引阴邪出阳。
时发基底动脉压迫,则颈痛恶心眩晕等。习用心膈肝腧配新设,肩中俞,等等,治之良效。所谓不可发汗,因伤及阴分,发汗动血则激动大脑而败。
 
最后编辑:
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113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此三条皆以阴分阳分无邪而脉微弱,(言无邪,其实燥热之邪也,伤寒例引内经文言: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所以不以发汗为治,言汗出愈者,皆是营卫和合而出,邪中于阴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何以使荣卫和?使阴分之泻能出,中焦自然能运。113条言渴,类同第6条之太阳温病。94条之阳脉微之汗出而解,阴脉微以下之而解,与29条30条之治法病症正相应。
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条亦有振而汗出而解。本条却下之而用柴胡后乃振汗,既所谓战汗。言痞不可用柴胡,因阳中无邪,所以去柴胡而成半夏泻心汤。
 
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本条亦用期门引阴邪出阳。
时发基底动脉压迫,则颈痛恶心眩晕等。习用心膈肝腧配新设,肩中俞,等等,治之良效。所谓不可发汗,因伤及阴分,发汗动血则激动大脑而败。
171条又强调一遍不能下。下而不用辛开,必然痰湿闭郁而成痉厥。
 
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条,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条,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6条,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0条以能食不能食定阴阳,虽曰中寒,阳明实也,非纯虚可知。
水谷入胃,消磨运化,而成精微,诸气皆赖其补养填充。小便不利者,阴分停邪,湿邪非水,已化之物,停则气化不利,固瘕为气停血闭,初硬后溏,以固瘕不能行正常之血运,所以大肠失其降敛之性。192条热邪通达,谷气行而水谷化生精微,逐水达郁,汗便俱行。194条,阳明病虽实,中寒不能用攻下,因其有阴证,必得辛味达郁,甘味润之。即使通泄,亦不能纯用苦寒。195条,脉迟为阴也,饱则失其阳运,湿热和化,而成瘅证。196条,汗不能出,有阴邪闭郁,非寒,湿也。精微一停,水谷之海必然化生痰湿郁热,其外无精微,内有热生,所以皮中痒麻。
综上,所谓阳明中寒,不过胃不通降而水火并郁,痰热遂成。痰闭血瘀,而成固瘕,痰闭熏蒸心肺,骨节烦痛,突然发狂。痰热郁闭,头眩而黄疸成。痰闭日久,哕逆,经络少气而血闭。如此种种,皆阳明病也。
 
最后编辑:
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9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270条,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少阳篇中,264条,阳邪已伤阴,脏热而耳聋目赤,心烦。吐下则更伤阳明津液,精无所主,惊悸。
265条,发汗则谵语,可下,用调胃承气后和则愈,不和则亦如上条。269条亦水谷不化津液而反上扰,所以邪入于阴。
270条,反复强调,能食不呕,胃能通降,则中焦治,邪不能入阴也。
可见虽有邪结于肋下胸肋之半表半里,也必须阳明无邪。
 
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二。
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太阴提纲,只比阳明中寒多一下利腹痛。阳明为盍,太阴为开。脾气孤危,所以五液注下。
烦,脉中兼长脉,皆有阳邪,所以欲愈。或用四逆辈助其阳。
缓则为湿,若小便不利,则发黄。小便自利,湿邪能去,又有烦之阳邪得下利而下入于阴。
 
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方十八。
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十九。
321条,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二十。
322条,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二十一。
后三条,完全是大承气汤的应用。少阴之脉微细,阴分受邪,热邪冲上则口干燥,冲下则津液下注,留滞则腹胀。实邪停留,所以有之。若无实邪,上燥下迫,脉何能微细而不浮大洪滑。临床所见,脉弱苔薄舌体淡暗或中淡边暗红,燥迫等等见之,不能温,不能攻,以辛平药通之,只能用微苦不寒之药以泄,下燥矢和胶凝之物而愈。此亦少阴病,治按阳明者,以土为升降之本。
用猪苓汤,渴呕并见,痰饮化热,虽有下利,脉微细,仍崇土而湿热去。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羸弱热邪为本。
《千金方》越婢加朮汤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这条还有个句读是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总之热郁湿中,土液遂败,羸弱至极,肉脱骨立。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阳气者,劳烦则张。脉大者阳极而阴不能密,脉极虚则阳张而日久耗尽阴血。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阴不足,阳不能入,浮外成风。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湿停而小便不利,脉沉弦为饮为寒。劳则阳被湿郁,目不明了,血从阳络溢。可见劳热不见于外,而见于上下,郁闭而成也。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因无湿,精血本就不足,所以,一遇劳烦,脉浮大,阴部不能自主,又是肉脱不能行走。


以上逐条,仍可看出,热极肉脱。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說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
【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
【禮·月令註】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又【前漢·律歷志】昧薆於未。
【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又【玉篇】未猶不也,未有不,卽有也。又未央,複姓。見【李淳風·乙巳占】。

未字,玉篇中的意思类似现代。但玉篇是晋以后的字典。说文和尔雅是汉代的。如果这个未,当未有而将要,那么这句话估计是晋的话。如果是汉朝的话,那么,这个未就是当味,当木气入果来讲,那么,肝气入脾,正经文所讲述和归纳的。后一段的文字明显与上一段在文法和表达上有很大区别。所以,这句话的治未病,就是治肝传脾之病。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抬肩动摇者,肺本病,气上冲者则为咳,肺痿者,阴分有邪也。
 
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不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医生以为病人已入阳明证了,病人本来身体虚弱,攻下造成胃里更寒,胃里面没有蠕动,食物吃不下去,所以胁下满痛脸和身体都发黄,小便难因水从大便攻掉了,病人已经寒凉了,再服小柴胡汤黄芩去热,半夏去水,病人已经没津液了,下重就是脱肛,肛门收不起来,不渴而饮水呕者,胃已经寒凉了,饮水就会吐,水不能化气入肺滋润四肢,食谷就打嗝,呕吐,说明胃气已绝,应用茯苓四逆汤。(茯苓 人参附子干姜 甘草)
 
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不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医生以为病人已入阳明证了,病人本来身体虚弱,攻下造成胃里更寒,胃里面没有蠕动,食物吃不下去,所以胁下满痛脸和身体都发黄,小便难因水从大便攻掉了,病人已经寒凉了,再服小柴胡汤黄芩去热,半夏去水,病人已经没津液了,下重就是脱肛,肛门收不起来,不渴而饮水呕者,胃已经寒凉了,饮水就会吐,水不能化气入肺滋润四肢,食谷就打嗝,呕吐,说明胃气已绝,应用茯苓四逆汤。(茯苓 人参附子干姜 甘草)
凡发黄,必是阴阳都受邪。首先要明白,病有发于阳,下之因而结胸,用的是仍是下法的陷胸汤。这病提到颈项强这一阳经证,又提到发黄的阴阳俱受邪的病症,怎么能用治阴经寒郁躁证的药呢?不能食阴阳都有可能,不能见不能食就认为胃寒凉。
本条的脉是阴脉二阳脉一,那么下之更竭阴气,阳邪下降阴分,津液虚竭,所以小便难。
99条,用小柴胡,这条不用,用了就下重,不是下利,这是下重。说明,患者用了柴胡汤后,总想上厕所,上完了,屁股刚抬起来,又有便意了。这是痢疾,急性肠炎等病,典型的湿热。
这贴里的条文都是我认为需要仔细分辨的描述温病湿温之类的条文。所以,你有疑问正常。
 
最后编辑:
得病六七日,病人脉浮,弱,迟(一息二下很慢),身体已虚了,病人手足温,医生以为是阳明病而攻下,攻下以后,不能食,攻下的药都是寒凉的药,造成胃里面更寒,所以胁下满痛,造成脸孔和身体都发黄了。黄是脾色。脾主运化,是造血的地方。脾脏受到伤害,病人面目身黄,气血两虚,造血功能失调,津液也不够,这时病人身上的黄,是透过皮肤看到的血的颜色。如果是胆有问题的阳黄,是光鲜的黄,流出来的汗也是黄的,病人小便难者,脾就不能运化了,下重不渴饮水呕者,胃火已经没有了,胃已经寒凉了,不能化气入肺,饮水就会吐出来,食谷则哕,用茯苓四逆汤。
 
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县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太素顺养,灵枢师传二十九,甲乙经卷六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这条解释起来有点难,不过大略讲的是用,用不足则生胀,用过足则害精。临床上用不足则助用害体,用过足则损用补精。
 
灵枢·决气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歧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

歧伯曰:上焦开,发宣五榖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

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

歧伯曰:榖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

歧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

歧伯曰:壅遏营气,今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歧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血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歧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灵枢决气篇也就是太素摄生六气篇。
六气俱不足者,求之于大海,所以津液气血精神俱不足者为脱,四逆理中等等,赶快挽留。缺其一者,相害也。各循其主而谋之。先身而生之精乃是两神相抟而成。生身之后,其精又有何意?生殖。神经系统完备后的事儿。
 
有检验条文的经验就更好了,原因是伤寒论条文修了多次,有一些条文存在疑问,所以才希望有人用治病经验来核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