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技术专长综述
1、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针刀技术是源于“古九针”的一种中医针灸外治方法,用特制的针在颈,肩,腰,臀,四肢,关节病变部位进行切刺。
基础理论:
阿是穴:
根据孙思邈《千金要方》阿是穴是治病最佳刺激点,同时也是疾病反应点。按压阿是穴不但有酸、麻、沉、胀、痛的反应,而且在该组织部位,出现条、扁平、圆形、椭圆、条索等形状反应物。在疾病的情况下,人的体表出现阿是穴,它具有反应疾病的性能。肌肉、筋骨、脏腑发生病变,都会在人体相关的部位反应出阿是穴。如:颈椎病,在病变的棘突水平两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突出椎间盘棘突水平两侧;腰椎横突症,在腰椎病变的横突附近;人体某部损伤,在伤的局部。这些阿是穴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
针具介绍:
1、针身长25mm,为扁平针口,针刃宽度0.3-0.4mm。
2 、持针手法:右(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持针,拇指、食指固定针柄,中指掌握进针深度,针刃露出中指尖1-2mm。
3 、操作方法:腕部放松,运用手腕弹力进行切刺操作。
4 、定位:按经络和肌肉走向切循,触摸条索,结节,包块,和压痛,并标记为切刺点。
5、切刺法:
(1)纵行切刺;
(2)十字切刺;
(3)出针:用纱布块压住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稍按压,无菌敷料覆盖进针点24小时。
特点介绍:
(1)、只在体表操作针刺深度2-4mm,不留针,操作简单;
(2)、体位:治疗时患者体位多采用俯卧位、仰卧位、侧卧位。
2.医术专长适应症或适用范围:
项痹病、腰痛病、膝痹病
3.医术安全性:
本疗法只在体表操作,针刺深度2-4mm,不留针,操作简单,几乎没有危险,患者基本上无痛苦,所以本疗法安全性较高。
4. 医术有效性:
经多年技术实践,90%的患者均有显著疗效。
5.医术潜在的风险性及防范措施:
潜在的风险性:
在治疗时个别患者会出现“晕针”。
预防措施:
1、事前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细致耐心的沟通工作,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
2、避免患者在紧张、饥饿、疲劳时进行治疗,以防范晕针、晕血的发生;
3、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与患者交谈,或抚摸患者,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4、医护人员应做到技术纯熟、操作利索迅速、减少患者的疼痛;
处理方法:
1、晕针一旦发生,医护人员立即停止治疗,让患者平卧在治疗床上,头低足高位,口服温开水(放糖)一杯,患者一般在2-3分钟即可恢复;
2、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按压人中、内关、合谷等穴位,即可恢复。
3、在治疗室要放置急救用品,预防晕针。
禁忌症:
(1)、治疗局部有皮损、感染或溃疡患者
(2)、人体体温超过38度者的发热患者
(3)、空腹血糖超过8.0mmol/L,餐后血糖超过12mmol/L
(4)、体质极度虚弱患者
(5)、恶病质患者
(6)、传染病患者
(7)、高血压患者:高压>180mmHg,低压100mmHg
(8)、有出血倾向的,如白血病患者
(9)、早孕期三个月内的孕妇
(10)、禁忌深扎,不超过4mm
擅长针刀技术治疗BNV080痹病:
1、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针刀技术是源于“古九针”的一种中医针灸外治方法,用特制的针在颈,腰,膝部位进行切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际的需要,传统意义上的“九针”也发生了演变,而针刀技术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新型针具。是对传统“九针”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医原创的针具。
参考文献
(1)、吴绪平《针刀医学》:中国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一、基础理论:
阿是穴:
根据孙思邈《千金要方》里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中医认为,阿是穴通过经络系统与脏腑组织相联系,而经络系统在生理上具有沟通上下 内外,将气血营养输布至全身的作用;病理上又是将病邪由表入里的传注途径。所以,阿是穴是治病最佳刺激点,同时也是疾病反应点。按压阿是穴不但有酸、麻、沉、胀、痛的反应,而且在该组织部位,出现条、扁平、圆形、椭圆、条索等形状反应物。针刀疗法在人体相关区域内触及到反应物的聚结处,通过切刺、斜刺、平刺等方法松解,效果显著。
二、针具介绍:
1、针刀针具采用一次性无菌不锈钢材质,分为针柄和针身两部份,针身长25mm,为扁平针口,针刃宽度0.3-0.4mm。
2 、持针手法:右(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持针,拇指、食指固定针柄,中指掌握进针深度,针刃露出中指尖1-2mm。持针不能过紧过松,过紧会使手指关节肌肉紧张,影响灵活运动,导致操作僵硬,过松会导致滑针,达不到针刺治疗目的。
3 、操作方法:腕部放松,运用手腕弹力进行切刺操作。刺入时手腕要稳,针刃与肌肉走形平行,刺入皮肤要快,切刺密度可密可疏,可根据病情需要以及患者对切刺的耐受程度选择切刺密度。
4 、治疗点定位:按经络和肌肉走向切循,触摸条索,结节,包块,和压痛,并标记为切刺点。
5、切刺法:
(1)纵行切刺:在切刺点,针刃与组织的轴向一致,间断切刺1-3次。
(2)十字切刺:在切刺点,针刃与组织的轴向一致,先切刺1次;随即退出病灶,调转针刃90°,在切刺病灶一次。
(3)通过切刺,针下组织不再如前硬,韧,难以通过,是达到刺激量的依据,立即结束切刺,不能刺激过度。
(4)出针:用纱布块压住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稍按压,无菌敷料覆盖进针点24小时,防止感染。
三、特点介绍:
(1)、只在体表操作针刺深度2-4mm,不留针,操作简单,几乎没有危险,患者基本上无痛苦,一个点只需几秒钟即可结束,每个疾病一般切刺几个点即可。
(2)、体位:治疗时患者体位多采用俯卧位、仰卧位、侧卧位。
(3)、疗程:对一般疾病的治疗,3天一次,根据病情,设3-5次为一疗程。如特殊病例,一疗程不能治愈的休息一周,然后继续治疗。
2.医术专长适应症或适用范围:项痹病、腰痛病、膝痹病
项痹病:
【诊断要点】
1、寒湿痹阻型
证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候分析: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复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肌肉,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麻木,活动欠利,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为寒湿痹阻之征。
2、痰瘀阻络型
证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证候分析:邪痹经脉络道阻滞,气血津液输部失施,血滞为淤,津停为痰,淤组经脉,而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且患者舌黯,舌体有少许療点、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弦滑为痰瘀阻络之征。
3、气血两虚型
证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气血生化不足,复又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夭节、筋脉、肌肉失养,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为气血两虚之征。
4、脾肾亏虚型
证见颈项酸软胀痛,四肢倦怠乏力,或双下肢软弱无力,行走吃力,头晕,耳鸣,舌淡或有齿痕,或舌干红少苔,脉细弱或虚而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先天肾精亏虚,不足以濡养经脉;后天脾气化生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血不上荣,经脉失养而发生疼痛,活动不利,且患者舌干红少苔,脉细弱、虚而无力为肝肾不足之征。
【操作要点】
1、体位:俯卧位
2、常规皮肤消毒
3、治疗点:
(1)枕骨下项线:头后大、小直肌,头上斜肌附着点。
(2)颈2至颈5椎棘突旁。
(3)颈6至胸4椎棘突;
腰痛病:
【诊断要点】
1、 风湿痹阻型
腰腿痹痛重着,腰部活动受限,阴雨天症状加重,痛处游走不定,怕风,得温则减或下肢乏力麻木,或有肌肉萎缩,屈伸不利,趾端麻木不知痛痹,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紧、弦缓。
2、寒湿痹阻型
多有外感风寒或涉湿感寒等病史,腰腿部冷痛,活动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昼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通利,大便溏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
3、湿热痹阻型
腰、髋、腿疼痛,痛处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
4、气滞血瘀型
多有腰部外伤史,腰腿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多为刺痛,痛处拒按,夜间加重,腰硬如板状,俯、仰卧艰难,舌质紫黯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瘀滞,脉弦细或细涩。
5、气血两虚型
腰背酸痛,有下坠感,不能久坐久站,肢体麻木,肌肉拘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或面色萎黄、心悸失眠、头晕、耳鸣、舌淡、脉弦细弱数或滑数。
6、肝肾不足型
腰腿酸痛缠绵日久,肢体乏力,头摇身颤,视物模糊,耳鸣耳聋,自汗,神疲,舌白滑或舌红少津,脉沉细或弦细数。
在以上各型中,以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及寒湿痹阻型为常见。
【操作要点】
1、体位:俯卧位
2、常规皮肤消毒。
3、治疗点:
(1)腰1至腰5椎棘突两旁;
(2)臀部:臀大、中、小肌,梨状肌和阔筋膜张肌;
膝痹病:
【诊断要点】
1水湿型
膝关节肿胀,疼痛拒按,肤色不变,活动不利。舌淡红,苔薄白或厚腻,脉濡缓。
2瘀血型
膝关节青紫肿胀,疼痛拒按,痛如针刺,活动不利。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3脾虚湿阻
肥胖者尤以女性多见,多有长期劳损史。症见患膝关节反复肿胀,酸楚乏力胀痛,舌淡,苔白或腻,脉缓而弱。
4湿热阻络:
症见肿势弥漫,胀痛,灼热拒按,皮色欣红,触之中软,屈伸不利,步履艰难。身热口干,
小溲短赤。脉弦数或濡数,舌红,苔黄腻。
【操作要点】
1、体位,:仰卧位,膝关节屈曲30°~45°,膝关节后置垫;
2 、常规皮肤消毒。
3、治疗点:髌骨上缘、髌骨下缘、膝关节内侧区域,如果膝关节腔积液加内、外膝眼
3.医术安全性:
本疗法只在体表操作,针刺深度2-4mm,不留针,操作简单,几乎没有危险,患者基本上无痛苦,一个点只需几秒钟即可结束,每个疾病一般切刺几个点即可,所以本疗法安全性较高。
4.医术有效性:
经多年技术实践,90%的患者均有显著疗效。
5.医术潜在的风险性及防范措施:
潜在的风险性:
在治疗时个别患者会出现“晕针”。
预防措施:
1、事前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细致耐心的沟通工作,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
2、避免患者在紧张、饥饿、疲劳时进行治疗,以防范晕针、晕血的发生;
3、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与患者交谈,或抚摸患者,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4、医护人员应做到技术纯熟、操作利索迅速、减少患者的疼痛;
处理方法:
1、晕针一旦发生,医护人员立即停止治疗,让患者平卧在治疗床上,头低足高位,口服温开水(放糖)一杯,患者一般在2-3分钟即可恢复;
2、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按压人中、内关、合谷等穴位,即可恢复。
3、在治疗室要放置急救用品,预防晕针。
1、禁忌症:
(1)、治疗局部有皮损、感染或溃疡患者
(2)、人体体温超过38度者的发热患者
(3)、空腹血糖超过8.0mmol/L,餐后血糖超过12mmol/L
(4)、体质极度虚弱患者
(5)、恶病质患者
(6)、传染病患者
(7)、高血压患者:高压>180mmHg,低压100mmHg
(8)、有出血倾向的,如白血病患者
(9)、早孕期三个月内的孕妇
(10)、禁忌深扎,不超过4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