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伤寒杂病论全文中,搜索带"厥"的条辩,得到很多条,这正说明此字对理解全文意义重大。
///////////////////////////////////////////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着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凤,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來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不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为痹。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39)伤寒热少微厥,指(一作稍)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344)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345)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48)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34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3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
(366)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368)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目出,为入府,即愈。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于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日卒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了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敢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
/////////////////////-----------------
粗略对比一下,这条是最接近对厥的解释!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
"厥"的重点是"阴阳气不相顺接","相顺接"说明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中的一个节点。
本条讨论的是"阴阳气",人体除了直接排除体外的大便、小便、汗液、呕吐物,很多物质和能量是反复循环使用的。
既然是循环,那么必然就有交接问题。这里是顺接。就是正常循环(流动)顺序。
解释下"厥"本意,从厂从欮,欮字从屰,从欠。
厂(厰)chǎng指用机械制造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工场。
厂ān同“庵”,多用于人名。
厂hàn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人可居住的地方。
欮字从屰,从欠。
屰nì古同“逆”,不顺。
屰jǐ古同“戟”,古代兵器的一种。
欠qiàn
人在疲倦时张口出气:打哈欠。
身体稍稍向上移动:欠身。
短少,不够:欠缺。欠安。
借别人的财物没有还或应当给人的事物还没有给:拖欠。欠账。
短缺
综合一下,"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不顺"、"短少"。
//////////////////
厥,就是交接不顺(缺位),造成原有功能丧失了。
逆,在连接的部位,一旦发生卷曲(方向相反),路就断开了。
所以这(337)里,厥的本意、引申义,一目了然。
在其他条辩里面,厥不单单是指阴阳气。多留意就行了。
比如,有厥必下利,为啥呢?
大便里不应该有大量的水,这水应当回上去,现在回去的路不通,就直接随便下而成利。
此处也可说成是阳气不来,水无法汽化,所以就下利。
再回头看看这句——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读古文,并不需要那些训诂派东拉西扯,"本文优先"即可!
///////////////////////////////////////////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着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凤,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來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不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为痹。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39)伤寒热少微厥,指(一作稍)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344)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345)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48)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34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3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
(366)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368)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目出,为入府,即愈。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于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日卒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了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敢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
/////////////////////-----------------
粗略对比一下,这条是最接近对厥的解释!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
"厥"的重点是"阴阳气不相顺接","相顺接"说明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中的一个节点。
本条讨论的是"阴阳气",人体除了直接排除体外的大便、小便、汗液、呕吐物,很多物质和能量是反复循环使用的。
既然是循环,那么必然就有交接问题。这里是顺接。就是正常循环(流动)顺序。
解释下"厥"本意,从厂从欮,欮字从屰,从欠。
厂(厰)chǎng指用机械制造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工场。
厂ān同“庵”,多用于人名。
厂hàn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人可居住的地方。
欮字从屰,从欠。
屰nì古同“逆”,不顺。
屰jǐ古同“戟”,古代兵器的一种。
欠qiàn
人在疲倦时张口出气:打哈欠。
身体稍稍向上移动:欠身。
短少,不够:欠缺。欠安。
借别人的财物没有还或应当给人的事物还没有给:拖欠。欠账。
短缺
综合一下,"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不顺"、"短少"。
//////////////////
厥,就是交接不顺(缺位),造成原有功能丧失了。
逆,在连接的部位,一旦发生卷曲(方向相反),路就断开了。
所以这(337)里,厥的本意、引申义,一目了然。
在其他条辩里面,厥不单单是指阴阳气。多留意就行了。
比如,有厥必下利,为啥呢?
大便里不应该有大量的水,这水应当回上去,现在回去的路不通,就直接随便下而成利。
此处也可说成是阳气不来,水无法汽化,所以就下利。
再回头看看这句——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读古文,并不需要那些训诂派东拉西扯,"本文优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