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从把脉看朱程礼教对中医的迫害

状态
主题已关闭,不接受新的回复。

看客0001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8/08/29
帖子
1127
获得点赞
168
声望
63
所在地
成都
病人如何配合把脉,古今大不同——
现代把脉时,"病人手臂平展,直腕仰掌、手臂与心脏保存同一水平位置,以免气血受阻影响到脉象"。
那仲景时代,也是这样把脉的吗?
看《伤寒论》有两条,和把脉时病人姿势有关——
 (0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0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

  在(064)条说"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这清楚的表述了病人"叉手自冒心"的目的是担心心跳太快,想按住。
那大家可以自己比划比划,这如何才能按心不让其跳得慌了——叉手自冒心——一手掌按心窝,另一手搭在手背上。
  在(075)里,病人又有"手叉自冒心"的举动,而这次呢,医生并没有想为其把脉!应该是个老病号,以为医生要为其把脉,所以先自己做好配合。其实,医生是想让其咳一下,医生此时不打算把脉,因为把脉时肯定不需要"咳",扰乱脉象。
也就是说,仲景时代把脉时,病人的标准姿势是"手叉自冒心"。
  现在看看"手叉自冒心"时的解读——一手掌按心窝,另一手搭在手背上,也就是说手掌竖放、贴胸。
  也就是说,把脉时,病人的标准姿势是"手叉自冒心"——一手掌按心窝,另一手搭在手背上,手掌竖放。
  这和现在差异非常大,是不是!
  只要想想,病人手臂平展,这时要用点力的,而"手叉自冒心"显然更放松,更自然,也就是说脉象更少受到干扰。

  为啥后来的医生会让病人采取非自然姿势呢?
  这应该是封建礼教所致,中国在唐后宋开始,礼教越来越猖狂,宋朱程理学起,把男女严格隔离开来,男女授受不亲。
所以,这病人"手叉自冒心",医生又三指布在其寸关尺上,这心不就是胸吗,那医生的手离女人的胸那么近,肯定不合礼教!得改!
  因此后来把病人的寸关尺远离心或胸,就合礼教了!
  可见礼教只关心礼,病人死活是其次,另一证据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在一些影视作品里,还有连寸关尺都不能摸的情况,医生和病人间要牵一细绳,医生通过一细绳把脉! 
  把脉如此避讳,那针灸、拔罐、刮痧、推拿,肯定更受影响。
  如果要知道病人全身出汗、发热情况,就更难了!
  所以,这朱程理学,是中医的另一大迫害者。
 
第64条不是讲得很清楚了吗?发汗太过导致津液丧失过多因而心悸动的,病人会下意识按住心窝(“手叉自冒心 ”),用桂枝甘草汤就行。

后面说“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还没开始诊脉,就发现病人“手叉自冒心 ”,提示病人有心悸,医师要想知道这个是不是发汗太过导致的(心阴虚证),所以就让其咳来判断,结果病人似乎没听到,可见其耳朵不灵光没听见,于是医师断定确实是虚证。

古人写书虽然文辞简约,但他们也知道这样会带来很多歧义和模糊性,于是有意在写作过程中使用逻辑照应的手法,比如内经中的文章单独取出很难理解其中某些字词含义,但是通读之后就能理解,因为很多篇章之间部分知识点相互阐述,这就好比古人写作中的”互文“的手法,节省了字数却达到了丰富意思的作用。

如果单独挑出伤寒论条文,跳出整个文章出来理解,那必然是孤证不立,也只是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而已。
 
第64条不是讲得很清楚了吗?发汗太过导致津液丧失过多因而心悸动的,病人会下意识按住心窝(“手叉自冒心 ”),用桂枝甘草汤就行。

后面说“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还没开始诊脉,就发现病人“手叉自冒心 ”,提示病人有心悸,医师要想知道这个是不是发汗太过导致的(心阴虚证),所以就让其咳来判断,结果病人似乎没听到,可见其耳朵不灵光没听见,于是医师断定确实是虚证。

古人写书虽然文辞简约,但他们也知道这样会带来很多歧义和模糊性,于是有意在写作过程中使用逻辑照应的手法,比如内经中的文章单独取出很难理解其中某些字词含义,但是通读之后就能理解,因为很多篇章之间部分知识点相互阐述,这就好比古人写作中的”互文“的手法,节省了字数却达到了丰富意思的作用。

如果单独挑出伤寒论条文,跳出整个文章出来理解,那必然是孤证不立,也只是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而已。
(064)(075)条后面省略了,省略的原因是,它不影响理解。那现在补全,你看你的怀疑有心悸,出处何在?

 (0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0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075)就是病人习惯性动作,他是个聋子,现在看见医生,就以为要把脉,提前准备。通条没提心悸!
再次提醒,读书要细!你现在达不到这个水平,不是问题,可以慢慢提高。


--------
另外,古时可没有现在玻璃窗啊,电灯啊,医生靠自然光线观察病人,当然需要近距离。这都不合后来礼教。
社会习俗一旦形成,是方方面面都会受影响的!
 
(064)(075)条后面省略了,省略的原因是,它不影响理解。那现在补全,你看你的怀疑有心悸,出处何在?

 (0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0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075)就是病人习惯性动作,他是个聋子,现在看见医生,就以为要把脉,提前准备。通条没提心悸!
再次提醒,读书要细!你现在达不到这个水平,不是问题,可以慢慢提高。


--------
另外,古时可没有现在玻璃窗啊,电灯啊,医生靠自然光线观察病人,当然需要近距离。这都不合后来礼教。
社会习俗一旦形成,是方方面面都会受影响的!
64条已经说明,后面75还需要继续赘言吗?自己看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330/15/52944010_741541048.shtml
看来你不懂得古人行文习惯,你不明白什么叫做”互文“、”互参“。只会毫无证据地凭空想象,一厢情愿。既然你觉得自己水平高,把你的学位证书亮出来(或者学位证编码报出来,网上就可查),没有研究生学历就别在这瞎嚷嚷。
 
64条已经说明,后面75还需要继续赘言吗?自己看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330/15/52944010_741541048.shtml
看来你不懂得古人行文习惯,你不明白什么叫做”互文“、”互参“。只会毫无证据地凭空想象,一厢情愿。既然你觉得自己水平高,把你的学位证书亮出来(或者学位证编码报出来,网上就可查),没有研究生学历就别在这瞎嚷嚷。
你理解能力高吗?
那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卖个学位可以不?
 
再来个反问,看你理解得了不!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 ——医生生疑!
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 ——医生生疑!

看到“病人手叉自冒心”, 为啥医生要想到"持脉",或想到"未持脉"?
 
你理解能力高吗?
那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卖个学位可以不?
不需要,我没像你那样贬低别人(”再次提醒,读书要细!你现在达不到这个水平“),而你却在贬低别人的同时抬高自己,所以既然觉得别人不行(表现自己很行),那就该是你亮身份了呀。

法律上也讲究”谁主张谁举证“,一样的道理。比如你陈述自己无罪,那就请给出无罪证据;你提出认为对方水平不行自己水平高,就给出自己水平比对方高的证据。不给出证据,自己说啥就是啥,不允别人许有不同的意见,你咋不说自己是天皇老子,玉皇大帝呢?小孩子逻辑,真是幼稚。
 
不需要,我没像你那样贬低别人(”再次提醒,读书要细!你现在达不到这个水平“),而你却在贬低别人的同时抬高自己,所以既然觉得别人不行(表现自己很行),那就该是你亮身份了呀。

法律上也讲究”谁主张谁举证“,一样的道理。比如你陈述自己无罪,那就请给出无罪证据;你提出认为对方水平不行自己水平高,就给出自己水平比对方高的证据。不给出证据,自己说啥就是啥,不允别人许有不同的意见,你咋不说自己是天皇老子,玉皇大帝呢?小孩子逻辑,真是幼稚。
上面引用两条,你一知半解,才说读书要细。不是空口乱说的。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 ”
句号,表示什么?逗号呢?
你(064)(075)那么会跳,把"心悸"串一起了,为啥对逗号前后看不见?
能说你心细吗?
 
上面引用两条,你一知半解,才说读书要细。不是空口乱说的。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 ”
句号,表示什么?逗号呢?
你(064)(075)那么会跳,把"心悸"串一起了,为啥对逗号前后看不见?
能说你心细吗?
你主张,那你就举证——把你的学位证编号报出来。别怂,怂了就是认输了,也就是说你对自己说的话都不不负责任,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那你的话可信度为零,所以就没有继续谈论条文内容的必要了。输了也也别骂娘,愿赌不服输可不是汉子的样子。
 
你主张,那你就举证——把你的学位证编号报出来。别怂,怂了就是认输了,也就是说你对自己说的话都不不负责任,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那你的话可信度为零,所以就没有继续谈论条文内容的必要了。输了也也别骂娘,愿赌不服输可不是汉子的样子。
我主张过上论坛要学位编号吗?
 
我主张过上论坛要学位编号吗?
你说别人的水平低啊,所以要用你的学位证来证明。不然,你以为自己是无需证明的权威泰斗,想怎么评定别人就怎么评定别人?别人的观点全是错的,一竿子打到?
 
你说别人的水平低啊,所以要用你的学位证来证明。不然,你以为自己是无需证明的权威泰斗,想怎么评定别人就怎么评定别人?别人的观点全是错的,一竿子打到?
对啊,我说“读书要细”,我说过读书要拿学位吗?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这是一段,下面应该是另一段。“未持脉时”,就是这病人来到,还没诊脉呢,看着情形,那么这个人“叉手自冒心”,交叉着手按着心下的部位,这就很清楚了,桂枝甘草汤头前讲过了,气往上冲得厉害,心也跳得厉害,他按着这个地方比较舒服,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那么我们看着这个病人就看出这种情形了,不用诊脉就知道他是发汗太过了,亡失津液太多,他亡津液亡血液,血不足以养心就心下悸,尤其这个气上冲也厉害。
--------------------------------------------
这是胡希恕的理解,病人是个聋子,没意见。
至于为啥“叉手自冒心”?
聋子显然不知道医生啥时说需要把脉。那他提前准备,也是没错的。
另外,一个聋子,望闻问切,问是不可能的了,那就直接进入切脉过程!
他老病号,耳聋之后,看病就是切脉,他也习惯了。知道见着医生就直接进入预备状态。
然而师不想把脉,让他咳,他不配合(聋子嘛)!
然后医生的推断是,耳聋,而耳聋的起因是重发汗虛故!
其它人盯着冒心动作,为啥不考虑是对耳聋的解释呢?
名家,也得讲个道理!
 
另外,按现代把脉方式,病人的手要放在一张桌子上!
那么古代,有这张桌子吗?
显然如果只需"手叉自冒心"的话,就不需要桌子!
再想想,桌子(得有多高?)这玩意,才适合平病人胸口?
汉朝时这桌子叫几,类似现在茶几那么高!适合把脉吗?
榻榻米,那就更不适合了!
你看现在倭人用的桌子!那是还是汉朝后传过去的习俗,是多高?
所以,多方面理解,仲景时期就不存在适合把脉用的桌子!
 
这里看看,桌子,和配套的椅子,就是今天把脉辅助平台,汉朝并没有!

椅子的由来: 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 的折叠板凳,类似于现在的马扎,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逐渐开始放弃跪坐这种难受的姿势。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椅可以让双腿自然垂下的椅子。
桌子源于我国。最早的桌子是既矮又小的案和几。汉以前,人们阅读、书写、饮食均在矮床上放置案或几。物器的摆设除放在案几上外,还因物而宜设专用木架。汉末,胡椅传入中原,随之出现了简单的桌子。唐代,桌子已基本定型。南宋,由于桌椅的普及,人们已由席地而坐改为凭桌坐椅。
 
(0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0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064)里的发汗和(075)里的发汗,最大区别是,(075)是"重发汗"
看看(211)条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显然,重发汗,比发汗多要多用一次药!
因此,这(064)只是发汗多,就让病人叉手自冒心了,在(075)又再次误发汗,那就亡其阳,耳聋了!
(064)是一次误发汗——心下悸欲得按!
(075)是两次误发汗——耳聋

现在参考汉朝跪坐、席地而坐的习惯,没有案几可以“放手并适合把脉”这个社会现状来说,汉朝时把脉,病人就是叉手自冒心!
 
案几.PNG

心离桌面太高了,不适合用来协助把脉
 
实在惭愧,那么多脉学大师,口口声声说把脉如何如何,却不知道古人如何把脉!
训诂派呢?
温病派呢?
中医研究院呢?
中医大学教授呢?
 
状态
主题已关闭,不接受新的回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