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12/10
- 帖子
- 30
- 获得点赞
- 63
- 声望
- 18
历时6年,古经方的用药注解终于全部完成了 (胡老〈胡希恕〉的医案解未完成)。
附件
-
18.5 MB 查看: 1264
感谢楼主的辛勤劳动和分享精神,读了“基本知识”前面的几页,有一点建议冒昧跟你探讨一下,不知可否?
书中“经方由来”一节中说,“经方是经验之方的意思”,恐怕是楼主误解了?“经方”一般被认为是“经典之方”的意思,而经验之方古代多以“验方”指代。因为“经”本意是“经纬”中的那个“经”的意思,即纵向主干脉络,后来被引申为重要的经典之意。也就是说,“经”在古代很少用于“经验”的意思,最多有“经由,经过”的意思。
黄元御“左升右降,一气周流”的思想点破了人体的奥秘,但是这是一个宏观的用药原则(哲学式的总结),所以它不针对具体的病。因此,纯粹用这种思想而不具体看待病证去开方,就会发现其方子效果很有限。
打个比方来说,太极拳,其核心思想是“后发制人,以柔克刚”。但是真正到了实战,只用这个思想去应战,要后发,要柔、动作要慢,结果肯定自己还没动手就被对面快速一记力量拳给击倒,然后你又回到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怀抱——难道真的是太极拳的思想错了吗?事实上并不是。
太极拳本身可以说与中医或易中阴阳思想联系非常大,它是为了给那些体质弱的人以健身和防御被体格强大者欺凌所发明的。弱者力量速度都不如对方,那又如何能打败对方?按照阴阳思想,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刚则易折,以柔克刚;实则难返,避实击虚——这就是原则和策略(古代兵法与此也别无二致)。于是,弱者只能后发制人(才能抓住对面的漏洞),但必须在思想上要先对面一步,即在对面招还没完全到位时“避实”且“击虚”(一气呵成),因此对面力量再强也总是有力使不出,而且还会被借力被击得老远。用的招式无非就是基本招式,但是用什么招都不是固定的顺序,而是根据上述原则策略以实际情况而定。
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中的“易”并非指术数部分,而是易经中的道理,这可是最全面的辩证哲学总结,而辩证哲学就是中医的基础。
胡希恕、郝万山二人在网上经常被提到是伤寒研究大家,但是不知道你看过刘渡舟的伤寒论讲义没有,我认为刘的内容也挺不错的。你可以对比看看谁讲解得更好,或是相互吸取精华,便于补正。
经方是与时方对应的。时方是时下流行的方子,也就是没有被长期验证的方子。而自古以来流传着一些经过千百年验证有效的方子,被称为经方。经字其实就是用指经典的意思。现在我们通常把张仲景的方子称为经方,而其实张仲景的方子也不是他自己发明的,也是当时来说早就流传下来的。感谢楼主的辛勤劳动和分享精神,读了“基本知识”前面的几页,有一点建议冒昧跟你探讨一下,不知可否?
书中“经方由来”一节中说,“经方是经验之方的意思”,恐怕是楼主误解了?“经方”一般被认为是“经典之方”的意思,而经验之方古代多以“验方”指代。因为“经”本意是“经纬”中的那个“经”的意思,即纵向主干脉络,后来被引申为重要的经典之意。也就是说,“经”在古代很少用于“经验”的意思,最多有“经由,经过”的意思。
黄元御“左升右降,一气周流”的思想点破了人体的奥秘,但是这是一个宏观的用药原则(哲学式的总结),所以它不针对具体的病。因此,纯粹用这种思想而不具体看待病证去开方,就会发现其方子效果很有限。
打个比方来说,太极拳,其核心思想是“后发制人,以柔克刚”。但是真正到了实战,只用这个思想去应战,要后发,要柔、动作要慢,结果肯定自己还没动手就被对面快速一记力量拳给击倒,然后你又回到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怀抱——难道真的是太极拳的思想错了吗?事实上并不是。
太极拳本身可以说与中医或易中阴阳思想联系非常大,它是为了给那些体质弱的人以健身和防御被体格强大者欺凌所发明的。弱者力量速度都不如对方,那又如何能打败对方?按照阴阳思想,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刚则易折,以柔克刚;实则难返,避实击虚——这就是原则和策略(古代兵法与此也别无二致)。于是,弱者只能后发制人(才能抓住对面的漏洞),但必须在思想上要先对面一步,即在对面招还没完全到位时“避实”且“击虚”(一气呵成),因此对面力量再强也总是有力使不出,而且还会被借力被击得老远。用的招式无非就是基本招式,但是用什么招都不是固定的顺序,而是根据上述原则策略以实际情况而定。
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中的“易”并非指术数部分,而是易经中的道理,这可是最全面的辩证哲学总结,而辩证哲学就是中医的基础。
胡希恕、郝万山二人在网上经常被提到是伤寒研究大家,但是不知道你看过刘渡舟的伤寒论讲义没有,我认为刘的内容也挺不错的。你可以对比看看谁讲解得更好,或是相互吸取精华,便于补正。
兄台竟然是藏龙卧虎啊!感谢楼主的辛勤劳动和分享精神,读了“基本知识”前面的几页,有一点建议冒昧跟你探讨一下,不知可否?
书中“经方由来”一节中说,“经方是经验之方的意思”,恐怕是楼主误解了?“经方”一般被认为是“经典之方”的意思,而经验之方古代多以“验方”指代。因为“经”本意是“经纬”中的那个“经”的意思,即纵向主干脉络,后来被引申为重要的经典之意。也就是说,“经”在古代很少用于“经验”的意思,最多有“经由,经过”的意思。
黄元御“左升右降,一气周流”的思想点破了人体的奥秘,但是这是一个宏观的用药原则(哲学式的总结),所以它不针对具体的病。因此,纯粹用这种思想而不具体看待病证去开方,就会发现其方子效果很有限。
打个比方来说,太极拳,其核心思想是“后发制人,以柔克刚”。但是真正到了实战,只用这个思想去应战,要后发,要柔、动作要慢,结果肯定自己还没动手就被对面快速一记力量拳给击倒,然后你又回到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怀抱——难道真的是太极拳的思想错了吗?事实上并不是。
太极拳本身可以说与中医或易中阴阳思想联系非常大,它是为了给那些体质弱的人以健身和防御被体格强大者欺凌所发明的。弱者力量速度都不如对方,那又如何能打败对方?按照阴阳思想,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刚则易折,以柔克刚;实则难返,避实击虚——这就是原则和策略(古代兵法与此也别无二致)。于是,弱者只能后发制人(才能抓住对面的漏洞),但必须在思想上要先对面一步,即在对面招还没完全到位时“避实”且“击虚”(一气呵成),因此对面力量再强也总是有力使不出,而且还会被借力被击得老远。用的招式无非就是基本招式,但是用什么招都不是固定的顺序,而是根据上述原则策略以实际情况而定。
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中的“易”并非指术数部分,而是易经中的道理,这可是最全面的辩证哲学总结,而辩证哲学就是中医的基础。
胡希恕、郝万山二人在网上经常被提到是伤寒研究大家,但是不知道你看过刘渡舟的伤寒论讲义没有,我认为刘的内容也挺不错的。你可以对比看看谁讲解得更好,或是相互吸取精华,便于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