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针推理论 针灸不能同时使用

顺应自然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5/05/17
帖子
620
获得点赞
148
声望
43
针而勿灸灸勿针,针经为此常叮宁,庸医针灸一起施,徒施患者炮烙刑。
中医学院将针上放个艾绒,名曰温针灸,让病人更痛苦。
灸:毒蛇伤,蝎子,蜘蛛,任何毒虫伤,破伤风。灸烧疱疹,腰蛇。
病进:由四肢末梢往身上走。
病退:由身上往四肢走。
艾为纯阳,灸单不灸双。
灸后起泡,从皮肤旁边用消毒针把水排出来,避免造成疤痕。
灸鸡眼,由不痛灸到痛,把鸡眼从根灸除。
灸肿瘤:由痛灸到不痛。
 
本文转载自四海医和《从《伤寒论》中看针灸的副作用》

张世平 /香港 分类:中医2007/03/25 14:18

针灸一向被认为是一种安全、副作用少的疗法。然而,不论是甚 疗法,都有其适应症。在使用不当时,就会产生副作用,即中医所说的误治。《伤寒论》中对针灸的副作用有不少记载。本文尝试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对其中关于针灸副作用的内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规律性。

1. 针灸的副作用

《伤寒论》中有约69条条文与针灸有关。大部分条文都只涉及针法或灸法其中一种,只有少数条文针、灸法并提,这给分开讨论针法和灸法的副作用提供了条件。

1.1. 针刺的副作用

《伤寒论》中有10条是论述正确使用针刺的条文,其中用于三阳病治疗的是第8、24、108、109、142、143、171、216、231条,用于少阴病治疗的是308条。其针法均为单纯的刺法,不涉及温针或烧针。

与此同时,《伤寒论》中有7条条文记载了针刺的副作用(第29、117、118、119、153、221、267条)。

在分析了有关针刺副作用的7条条文后,发现了两个规律:一是所记载的针刺副作用全部都是由温针或烧针而引起;二是温针和烧针的副作用全部见于三阳证病,即太阳、阳明和少阳病。温针、烧针带来的副作用有:怵惕、惊、烦燥、不得眠、谵语、发热甚、衄等。例如,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另外,烧针后“针处被寒”,可引起奔豚证 (117条)。但这是间接的副作用,而不是直接由烧针引起的。]

1.2 温灸的副作用

《伤寒论》中明确记载温灸法的条文有9条。这并未包括有关使用温热广泛刺激身体的条文,即没有计算药熨(如110条)或火熏(如114条)等条文。温灸法多用于治疗虚证和寒证(如117、292、304、325条),或用于回阳救逆 (如343、349、362条)。论述灸法副作用的条文只有2条:如有“脉浮”、“热甚”的表热证而施行灸法,可出现咽燥、吐血(115条);如见“微数之脉”的阴虚证而用灸法,可出现“烦逆”(见 116条)。

综上所述,从《伤寒论》中可清楚看到,温针、烧针和温灸治疗用于阳证或阴虚内热证时会产生副作用。

2. 温热刺激的生理作用

温针、烧针和艾灸均为局部的温热刺激。直到现在,关于人体对局部温热刺激所产生的生理反应的研究为数不多。从现有的文献中可发现,局部温热刺激能令支配心脏和肾脏的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并令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这些反应皆为功能亢进的表现,属阳。中医认为“温可补阳”,可见现代生理研究的结果和中医对温热刺激的认识是一致的。

3. 《伤寒论》中疾病的特点

《伤寒论》是研究外感病的专著,所论述的疾病皆因外邪而引起。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外邪可以是环境因素,如寒冷天气等,亦可以是病毒或细菌的感染,或兼而有之。人体对这些外来致病因素的反应,与个体的体质及病程的长短有关。张仲景把这些反应区分为三阳病及三阴病。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三阳病是患者机体对外来致病因素反应亢进的表现,而三阴病则是抑制的表现。另外,《伤寒论》中的部分感染性疾病发展迅速,变化莫测,其症状和表现复杂,完全可能超出三阳病及三阴病范围。

4. 温针、烧针和温灸产生副作用的原因

既然有部分疾病的发展不能预测,就不能肯定针灸后所见的新症状全部是副作用。然而,从以上对《伤寒论》中散在的针灸条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副作用的产生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很有规律性:只见于温针、烧针和温灸用于治疗阳证或阴虚内热证之条文中。这就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温热的刺激与阳证或阴虚内热证之间的关系。

三阳证中功能亢进的具体表现是多样化的,但发热则是它们的共有症状。第116条以“微数之脉”为特征的阴虚内热证亦很可能伴有低热的症状。以发热为特征的功能亢进状态,可能是导致温针、烧针和温灸副作用产生的关键。身体发热是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刺激所致,发热会令心率加快和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既然温热刺激亦能令交感神经兴奋和心率加快,由此可以推论,当温热刺激作用于有发热症状的病人时,会把原来已经亢进的状态推向极点。《伤寒论》中描述的“发热甚”是体温调节中枢受到进一步刺激的后果;“烦燥”是中枢神经系统因发热等原因受刺激的结果;“怵惕”除了与中枢神经系统受刺激有关外,还可能与心交感神经受到过份刺激、心率加快有关。

其实张仲景对温热刺激产生副作用的规律已经有所认识,在《伤寒论》中这种副作用称为“火逆”,见于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5. 温针、艾灸的使用

温针、艾灸适用于虚证、寒证,历代医家没有异议;但对使用于热证则有不同的看法。以张仲景、张景岳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阳盛阴虚的热证不宜用灸,而以元代朱丹溪为首的另一派则认为热证可灸。应该注意的是,从《伤寒论》中我们并不能确定温针、艾灸产生副作用机会的多寡,也不知道“火逆”的出现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通过分析温热刺激的生理作用可解释温针、艾灸的部分副作用,但不能排除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副作用并不一定出现的可能性。事实上,当今也有关于用温针、艾灸治疗少阳病和外科感染性疾病的报导。看来目前对温热刺激在人体的作用的认识还很不完善,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

无论如何,《伤寒论》对针灸的适应证与副作用作了规律性的提示,对后世针灸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
伤寒里有温针治法,但是不是今天那种炮烙,还不能确定。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桅子鼓汤主之。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从这几条可以看出,温针出错多。
从“(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可以看出,桂枝可中之病,是可以温针的。
 
不针:气血大虚,重病,失血过多,运动后大汗后,喝酒后,体力差的。
针可以用于所有的病上面,从感冒到癌症。

气血大虚时用灸。
艾本性向下,灸的本性属阳。

热症不用灸法。
感冒发烧不要灸。
流汗多的部位不要灸。
手掌不灸。
眼睛不灸。
阴部不灸。
痔疮不灸。

针灸应分开使用,针就是针,灸就是灸。
针灸大成是集大成的教科书,完全够中医学院5年制本科班学习。
以前针灸五年本科毕业生说:针灸越学越糊涂。主要原因是教材质量差。

针灸和中医可成为相互独立的两个医疗部门。
 
最后编辑:
针灸有效的前提是患者自身要正气尚存,针之有得气感。否则难以收效。
 
气至才有效。扎针时,在针柄上同时烧艾条,就不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