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读伤寒,良医“必”经之路

状态
主题已关闭,不接受新的回复。

看客0001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8/08/29
帖子
1127
获得点赞
168
声望
63
所在地
成都
经之路

仲景敢用这么多必,一定是十拿就十稳,自信满满!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0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汗自出、身重、多眠睡、鼻息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0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吐脓血也。
 (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0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0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0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衄。宜桂枝汤。
 (0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自愈。
 (0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自愈。
 (060)下之后,复发汗,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
 (0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喘;以水灌之亦喘。
 (0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桅子鼓汤主之;若少气者,桅子甘草鼓汤主之;若呕者,桅子生姜鼓汤主之。
 (0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便血。
 (0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088)汗家重发汗,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0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吐蛔。
 (0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0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0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9)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满,汗自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热,谷气下流故也。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 燥、吐血。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惊也。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心下悸;小便少者,苦里急也。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发黄。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结胸;脉紧者,咽痛;脉弦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下血。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自愈。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难治。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 作固瘕,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哕。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发黄。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此衄。
 (203)阳明病,本汗自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大便也。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溏,不可攻之,攻之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7)汗(汗一作卧)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桅子鼓汤主之。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鞕,后溏,未定成鞕,攻之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协热便脓血也。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胸下结鞕。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自愈。
 (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便血也。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自止;见厥复利。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愈。恐暴热來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发痈脓也。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死。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不痹。发热无汗,而利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为痹。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发热;前热者,后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口伤烂赤。
 (339)伤寒热少微厥,指(一作稍)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便血。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便脓血。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63)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清脓血。
 (364)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胀满。
 (366)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367)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鞕,鞕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
108个必,有对症状的断言,有对治法的要求,有对后果的断言。有对前期误治的断言
没有身经百战,睿智的人不会把话说满的。
细细揣摩,医技必定大踏步提升!他日必成良医!
 
状态
主题已关闭,不接受新的回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