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论】以【内经热论篇】立论

顺应自然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5/05/17
帖子
620
获得点赞
148
声望
43
内经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巨阳:即太阳)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百度文“一古”应改为“舌干”:舌渐润而有喷嚏出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可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治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张仲景伤寒论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

(九卷:灵枢的古名。
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 。
阴阳大论:秦汉时代医书,已失传。
胎胪药录:古代药物书,已失传。

平脉辨证:脉法诊断方面的著作)

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一经一病,一病一症,一症一方,自成体系,便于后世学习。伤寒六经辨证是中医完整的治疗系统。经方是张仲景以前就存在的经典方剂,药量之间成黄金比例,可以直接选用。

 
最后编辑:
难经五十八难
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甚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皮肤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巨阳:即太阳)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

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一经一病,一病一症,一症一方,自成体系,便于后世学习。伤寒六经辨证是中医完整的治疗系统。经方是张仲景以前就存在的经典方剂,药量之间成黄金比例,可以直接选用。

《伤寒论》有“六经”这个词吗?
 
五十八难
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风伤卫也,
伤寒,寒伤营也,详仲景《伤寒》。
湿温,中湿而发热者也。
热病,暑病也,即仲景暍病。
温病,春月而病感者也。
《素问》热病,即温病之发于夏月者,评热病论:先夏至者为病温,后夏至者为病暑是也。与此不同。
 
内经多立医理而疏于方,伤寒论广其寒热篇立以诸证方药,其用药法度本于何?若搞清楚这个,那么很多争议争论都可迎刃而解。
 
内经多立医理而疏于方,伤寒论广其寒热篇立以诸证方药,其用药法度本于何?若搞清楚这个,那么很多争议争论都可迎刃而解。
内经多立医理而疏于方,伤寒论广其寒热篇立以诸证方药,其用药法度本于何?若搞清楚这个,那么很多争议争论都可迎刃而解。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所以说必然有古脉法和古方书没流传下来
 
温医那帮人,智商低下、读书不用功,胡乱修改先贤医理医方,画蛇添足弄出个温病派祸乱中医,致中医有今日危局。

清理门户,扫温医出中医大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