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7/18
- 帖子
- 2263
- 获得点赞
- 46
- 声望
- 48
以下一段论述,见于补土派医家李东垣的几部医著中,正确理解有利于深入学习东垣学术思想,特浅解如下,欢迎批评指正!
"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1、“既脾胃气虚,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既”,是“已经”的意思。这里东垣强调的是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病理改变。我们知道,东垣主要研究的是劳倦伤脾,饮食伤胃导致的脾胃气虚的病机和治法。那么形成脾胃气虚的原因就是劳倦伤脾,饮食伤胃这两方面的原因。
先天的元气来自于父精母血的遗传,后天的元气来自于脾胃的生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营出中焦,”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脾胃通过受纳、运化、吸收饮食营养,形成气血,不仅用于维持机体日常的活动,也用于维护先天的元气。所以劳倦伤脾、饮食伤胃导致脾胃虚衰,气血生化不足,就会导致元气不足。
东垣的学术思想强调的是阳生阴长,脾胃气虚,心不能受气于脾,阳不生则阴不长,血不能生于气,则心血不足,心血不足,自然心火偏旺,即东垣所说的“心火独盛。”
2、“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此句明确提出心火就是东垣常说的阴火。前句讲到脾胃气虚,上不能奉养于心,下不能温养命门,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后天不能养先天,所以东垣说阴火“起于下焦。”因为东垣的学术思想是基于传统的包络命门学说,刘元素认为 “右肾命门……乃手厥阴相火包络之脏也,” 而传统的心肾相交理论认为心火下移即为命火,命火温养五脏包括心。但是心为君主之官,心不主令,包络代行其令,所谓心系即手厥阴心包经。命门、心包经、三焦都主相火,既然包络代行君令,自然是以“相火代之 。”
3、“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下焦”,这里指右肾命门;“胞络”这里指手厥阴心包络。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连在一起讲,当作一个概念则不可解。此二者与手少阳三焦经都主相火,前面已经提及。因为包络命火生脾土,包络命火不足,自然脾土虚衰,元气无由化生,所以为元气之贼。生理性的相火生脾土,若相火偏旺则伤精耗液,则是朱丹溪研究的范畴,不是李东垣研究的范畴。东垣的学术思想主要研究相火不足情况下的病机及治法。
4、“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
这里的“火”即东垣所讲的阴火或心火,不是相火。元气不足,则生心火;心火偏旺,又会消耗元气。即一方偏盛,则另一方就偏衰。
5、“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位”。
脾胃气虚,则湿气内生,湿性下趋,所以脾湿则下流至下焦肝肾,从而形成下焦湿盛的病理改变。脾胃为升降的枢纽,脾虚中焦支撑不住,心火就下移至中焦,形成阴火乘其土位的病机。
当然脾胃气虚,不单湿气下流于肝肾,其他邪气也容易下流于肝肾。
"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1、“既脾胃气虚,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既”,是“已经”的意思。这里东垣强调的是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病理改变。我们知道,东垣主要研究的是劳倦伤脾,饮食伤胃导致的脾胃气虚的病机和治法。那么形成脾胃气虚的原因就是劳倦伤脾,饮食伤胃这两方面的原因。
先天的元气来自于父精母血的遗传,后天的元气来自于脾胃的生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营出中焦,”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脾胃通过受纳、运化、吸收饮食营养,形成气血,不仅用于维持机体日常的活动,也用于维护先天的元气。所以劳倦伤脾、饮食伤胃导致脾胃虚衰,气血生化不足,就会导致元气不足。
东垣的学术思想强调的是阳生阴长,脾胃气虚,心不能受气于脾,阳不生则阴不长,血不能生于气,则心血不足,心血不足,自然心火偏旺,即东垣所说的“心火独盛。”
2、“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此句明确提出心火就是东垣常说的阴火。前句讲到脾胃气虚,上不能奉养于心,下不能温养命门,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后天不能养先天,所以东垣说阴火“起于下焦。”因为东垣的学术思想是基于传统的包络命门学说,刘元素认为 “右肾命门……乃手厥阴相火包络之脏也,” 而传统的心肾相交理论认为心火下移即为命火,命火温养五脏包括心。但是心为君主之官,心不主令,包络代行其令,所谓心系即手厥阴心包经。命门、心包经、三焦都主相火,既然包络代行君令,自然是以“相火代之 。”
3、“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下焦”,这里指右肾命门;“胞络”这里指手厥阴心包络。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连在一起讲,当作一个概念则不可解。此二者与手少阳三焦经都主相火,前面已经提及。因为包络命火生脾土,包络命火不足,自然脾土虚衰,元气无由化生,所以为元气之贼。生理性的相火生脾土,若相火偏旺则伤精耗液,则是朱丹溪研究的范畴,不是李东垣研究的范畴。东垣的学术思想主要研究相火不足情况下的病机及治法。
4、“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
这里的“火”即东垣所讲的阴火或心火,不是相火。元气不足,则生心火;心火偏旺,又会消耗元气。即一方偏盛,则另一方就偏衰。
5、“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位”。
脾胃气虚,则湿气内生,湿性下趋,所以脾湿则下流至下焦肝肾,从而形成下焦湿盛的病理改变。脾胃为升降的枢纽,脾虚中焦支撑不住,心火就下移至中焦,形成阴火乘其土位的病机。
当然脾胃气虚,不单湿气下流于肝肾,其他邪气也容易下流于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