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金匮要略》笔记--湿

白术

声名远扬
管理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862
获得点赞
832
声望
113
二、湿

①病
湿,字意从水。与水、饮、痰同为水液代谢失常所产生的病理产物,而湿更弥散无形,常表现为身痛、身重。部分症候亦与伤寒证相类。

②脉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易阻碍气机,脉多缓,然兼发热者亦见脉大,故《金匮》辩湿,眼目在于身痛及小便利与不利,而不在脉。

③证
主证:15、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
兼证:兼热:此热为被湿郁遏之阳气,故治疗上总以‘郁者达之’为主。15、发热,身色如熏黄也。16、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流关节成痹: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与风合邪: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④治
治疗的重点在调整阳气,使其疏布如常,郁者达之,不足者补之,阳气复常,气化恢复,湿自然消散。
湿在上(鼻中纳药,历代多用瓜蒂末):19、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湿在表,表气不开,麻黄加术汤开宣郁闭;伏阳化热可麻杏薏甘汤发表除湿,虽化热却不治热,开通郁闭,阳气正常散布,热自除:

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表虚风去而湿留,用防己黄芪汤:

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阳气渐衰,则用附子扶阳,风重者主以桂枝,湿重者主以白术,风、湿具重桂枝、白术并举。此三附子方,总以阳虚为主,各自又有不同,桂枝附子在表,白术附子汤入腑,甘草附子汤流注关节:

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24、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转归:
湿用下法致阳气下脱,二便不固者,危重。17、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邪是居于络脉之外的津液,确切的说,是经脉内的液在卫气布散作用下,透散于经脉之外以濡养肌体,濡养完成的剩余液,则有络脉上的脾所运化吸收,进入到络脉内,完成了津液由经脉布散濡养肌体,以及络脉输运脾所运化吸收的剩余液的过程,正常情况下,这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是,当络脉输运减弱了,或者脾虚不能吸收运化了,在这个经脉与络脉之间的正常的生理功能被打破了,剩余液不能正常的吸收运化,停聚于经脉与络脉之外,形成了湿邪。湿邪阻滞于经脉则影响了经脉,关节失养而出现痹症,治疗湿邪,当以温药和之,桂枝运行的经脉以温化,白术促进的络脉以吸收,治疗湿邪离不开这来这两味药。
 
湿邪是居于络脉之外的津液,确切的说,是经脉内的液在卫气布散作用下,透散于经脉之外以濡养肌体,濡养完成的剩余液,则有络脉上的脾所运化吸收,进入到络脉内,完成了津液由经脉布散濡养肌体,以及络脉输运脾所运化吸收的剩余液的过程,正常情况下,这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是,当络脉输运减弱了,或者脾虚不能吸收运化了,在这个经脉与络脉之间的正常的生理功能被打破了,剩余液不能正常的吸收运化,停聚于经脉与络脉之外,形成了湿邪。湿邪阻滞于经脉则影响了经脉,关节失养而出现痹症,治疗湿邪,当以温药和之,桂枝运行的经脉以温化,白术促进的络脉以吸收,治疗湿邪离不开这来这两味药。
请教一下,痰与湿有什么区别呢
 
请教一下,痰与湿有什么区别呢
过去认为中焦以上是痰,中焦以下是湿。都是一样的物质,只不过是部位不同,叫法不一样。
肺腔内的津液过多的从经脉内外出,但是脾的运化作用减弱了,不能正常的把肺腔内的,已经透散外出的,具有濡养完成以后的液,称之为痰,这里的痰形成原因不仅有脾的运化作用问题,主要是肺气的不能正常的宣发(布散)肃降(流溢),导致肌表不能汗出,就会过多的从肺腔内透散外出,形成了痰饮。
湿则是位于下腹部的部位,也是经脉内的津液外出过多,加上脾运不及,形成了湿邪。
 
最后编辑:
过去认为中焦以上是痰,中焦以下是湿。都是一样的物质,只不过是部位不通,叫法不一样。
肺腔内的津液过多的从经脉内外出,但是脾的运化作用减弱了,不能正常的把肺腔内的,已经透散外出的,具有濡养完成以后的液,称之为痰,这里的痰形成原因不仅有脾的运化作用问题,主要是肺气的不能正常的宣发(布散)肃降(流溢),导致肌表不能汗出,就会过多的从肺腔内透散外出,形成了痰饮。
湿则是位于下腹部的部位,也是经脉内的津液外出过多,加上脾运不及,形成了湿邪。
痰湿一体,如果从细胞学看,我觉得就是组织液的问题,当然细胞内部出现也算,组织液本身就是新的水谷精微也有,代谢产物也有,反正细胞会自己选择有用的物质吸收进去,而组织液太多,就算湿,多到形成积聚就是饮,浓缩了就是痰,不应该局限于肺或者上中下焦,而是任何地方任何部位都会有
 
过去认为中焦以上是痰,中焦以下是湿。都是一样的物质,只不过是部位不同,叫法不一样。
肺腔内的津液过多的从经脉内外出,但是脾的运化作用减弱了,不能正常的把肺腔内的,已经透散外出的,具有濡养完成以后的液,称之为痰,这里的痰形成原因不仅有脾的运化作用问题,主要是肺气的不能正常的宣发(布散)肃降(流溢),导致肌表不能汗出,就会过多的从肺腔内透散外出,形成了痰饮。
湿则是位于下腹部的部位,也是经脉内的津液外出过多,加上脾运不及,形成了湿邪。
多谢指点。
总看到痰湿,有人说痰为有形,湿为无形,感觉很疑惑。这次算是解惑了
 
痰湿一体,如果从细胞学看,我觉得就是组织液的问题,当然细胞内部出现也算,组织液本身就是新的水谷精微也有,代谢产物也有,反正细胞会自己选择有用的物质吸收进去,而组织液太多,就算湿,多到形成积聚就是饮,浓缩了就是痰,不应该局限于肺或者上中下焦,而是任何地方任何部位都会有
阁下之意是,痰湿饮其实是一类东西,只不过浓度不同?
 
多谢指点。
总看到痰湿,有人说痰为有形,湿为无形,感觉很疑惑。这次算是解惑了
就好比和面,湿不湿,有多湿,你看不出来,上手才能感觉,如果水汪汪的你都看见了,那都泡在水里了,是饮,如果这汪水加点果冻粉变成果冻了,那面也不可能把果冻里的水抽进自己里面,就是痰,就这么简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