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7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一是饮食;二是睡眠;三是运动;四是排泄;五是情绪。
先谈谈吃。通过中里老师书,我开始体会经络的神奇。但光刺激经络,只是进行疏通,使气血流动顺畅。这样做本身多少要消耗一定能量,从身体的现有储备中拿。刺激经络的同时如果“只出不进”,不从外界补充,体内的物质就会越来越少。而能量总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对体质比较虚弱的人来讲,本来仓库里边就已经没有多少存货好料。如此一来别说增强体质了,连现状维持怕都难。想想看,人真能吸风A烟么?所以经络刺激仅仅只是辅助与调节,必须在物质补充的前提下进行。我们得首先关注吃什么、怎么吃和消化好。
吃什么?营养得均衡。按现代科学,碳水化合物(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六大类缺一不可。所以我们总是听到提倡食物来源多样化,摄取种类越多越好等等。这是因为每种天然食物所包含的营养都不止一类,数量也各不相同。又没有哪种食物是完全包含了人体所需,所以饮食上最好荤素搭配,人本来就是杂食性动物嘛。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说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内经·藏气法时论》)
目前存在几种倾向,其一是偏重于蛋白质的摄取。蛋白质确实很重要,但不论少儿还是成人,日常所需总是一定的,过多会增加肾脏负担。而且大分子难于消化,尤其小孩、体弱的人,更需要摄入一定的淀粉——按中医观点是补脾胃的,所以我们才要吃主食。而根据现代科学研究,体内各项生理活动的进行都需要能量,能量的直接来源是葡萄糖,而葡萄糖绝大多数由淀粉分解而来。
其二,传统中一些百姓以为“肥鸡大鸭儿”,“大肥猪”是好东西,这与贫富的巨大差异有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由物质上的极度匮乏转入较为富余,首先满足的是这方面欲望。“三高”多是吃出来的,形成了新“病从口入”。不仅中国如此,在别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这样。
其三是过度素食。以前一些人出于宗教方面的原因食素,又分为部分素食,即吃蛋与奶,和连这些也都不吃称为完全素食的两类。后一类据调查,多少都存在着营养不良。大量“三高”以后,素食又开始风行,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可能又有些矫枉过正了。前段时间有位网友在博客上写自己减肥。她私信中告诉我,“饮食真的是一种习惯的,现在虽然我的体重没减轻,但我的饮食却真是调整过来了,平时我都差不多吃素食的了,到每个月来月经时,好像身体特别需要,我还会吃些鱼肉蛋的”另还有些女孩儿追求所谓骨感美,殊不知人体需要一定量的脂肪:部分维生素是脂溶性的;人体御寒主要靠脂肪。
《内经》在上述十六字后,写着“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里气味指的气息和味道)提出来要尊重饮食偏好。有句话叫“嗜好不能争辩”,似乎说这些是没什么道理的,其实暗指人的禀赋不同,于是表现也就各异。比如我注意到自己确实不怎么太喜欢面条;包子馒头也可以吃,但天天不行;而餐餐米饭一年到头都没什么。按现代科学来分析,二者都以淀粉为主,小麦的蛋白质含量还要高几个百分点。所以通常认为小麦比大米好,面食更有营养。可是看《内经·金匮真言论》,“肺……其谷稻”,清代名医高士宗注“稻色白而秋成,肺之谷也。”看到这句,心里忽一动,翻回前面“肝……其谷麦”,注解为“麦生于春,五谷之长,肝之谷也。”唔,稻补肺,麦益肝。而我天生是“肝旺脾虚”。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使木不乘土。我原不怎么生病,是不是和这有关呢?
《求医不如求己2》里面有一篇《每个人都有上天施予的解药》(第七章第7节),中间提到“一个5岁的男孩,每天都要挖开墙壁去吃里面的墙灰……”稍稍留意一下,就可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现类似而不那么“出格”的。象我有个熟人听说回原籍结婚了,再见面时手上已抱着个小女孩。某天听父亲讲,小家伙爱猪肉皮。我说我小时候也吃呢!自己大了些以后,见之皱眉,嫌恶溢于言表。母亲就奇怪:“你小时才喜欢吃,说它象橡皮筋……”这东西确实隐隐透明而有弹性,但知事后我再也没能吃哪怕一丁点儿,至今都是。据说它富含胶原蛋白,可见小孩吃得有理,也许现在的我体内已不再缺了吧。
《金匮真言论》在《内经》里也第一次谈到五味。“酸甜苦辣咸”,估计大部分国人都能似我从前张口就来,但几许人知晓个中玄机?在后面篇章中写着“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也有的地方是“酸生肝”,“甘生脾”等等。并且“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小豆犬肉李韭皆酸”“麦羊肉杏薤皆苦”“大豆豕肉栗藿皆咸”“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说明前人通过观察实践,积累经验,总结出一些分别对五脏有明显效果的食物,将其归入五味。这里的甘酸苦咸辛,只是补相应各脏的意思。
仔细看看,益脾的,牛肉和枣很熟悉了。粳米,问和籼米价格上分别大不大?父亲答差不多,但粳米不涨饭,煮出来只有籼米的2/3。同意买些回来。蒸出试试,唔,口感宜人。喜欢的往往就是需要的。春日健脾,这下更踏实了。葵是冬葵……
小豆?红小豆吧。“味甘、酸、性平。”李子也有甜味嘛。啊,韭菜也算“酸”,养肝。香辛料中属它平和,我最爱。忽然想起,酸菜鱼我通常只拣酸菜吃,都说这东西没有营养,现在看来……呵呵,前儿酸菜觉吃多了,拣点尖红椒(鲜)尝了,嘴里酸菜味道迅速化无,果然是“辛胜酸”!
麦为苦?这倒意外。肝生心?(原本就有些疑问,哪来苦味食品呢,好象只除了苦瓜和芥末)羊肉!我一度心血管瘀阻,吃了回羊肉,觉背上小肠经发热,第二天就通了好了。
大豆板栗能补肾都知道了;藿指豆叶,嫩豌豆叶吃过,味儿不怎么样,罢了;哈,猪肉也能有益身体?最喜欢的就是猪肉了,以前有资料说,诸肉皆补,猪肉除外,这里这里不是……可平常我们吃的,哪里是黑猪呢?!
……
由于五脏间存在相克关系,味太过也是不好的:“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五藏为阴,藏通脏)想想自己的确喜欢吃辣,但不能太辣(查字典,辛的意思就是辣);爱甜,但又不是太甜。还有,小孩子都喜欢甜食,原来是这么回事!“小儿之患,非肝即脾。”难怪郑老师说,人人都要读点《黄帝内经》。
近来这方面又有个例子。某天我大便到一半,却下不来了。“下不来就下不来,以后再说。”稍后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会儿感到似乎又饿了?我看电视有个习惯,喜欢吃点东西,零食。这天往左右一看,看见袋开了封的葡萄干,试试,甜。这东西本是甜而又酸的,于是专找甜的吃。饱了停下,一会儿要大便?赶快去卫生间。哟,下得痛快干脆!
有意思的是,次日想起这节,再拿点葡萄干尝尝。呀,太甜!赶紧放下。当然葡萄干里面还有纤维素,也起了作用。某些资料谈人每天所需各种营养素的比例和数量。我想这些问题还是交给身体解决吧,它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些什么。
有个保加利亚老农受邀访美。他看了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里现代文明的各种展示,但不断地说,这里的人不快活,他们不快活。有天到餐厅吃饭,他问菜单上,价格后面另一排数字是干什么的。主人解释说这是表示每道菜所含的热量,单位千卡。啊,老农说,这下我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快活了。他们来这里不是来吃饭的,是吃药的。
这是未受教育者所具有的智慧。但我这里还想再叽呱一下药与食。
我们常听说“药调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药的作用,又基本上刺激经络一样可以达到。而且现在环境污染这么严重,中药原材料就能独善其身?再者,制药的环节有很多,如今连婴儿奶粉的质量都不能保证了,中药就那么叫人放心?虽说不是一个体系,但同样是商业行为,大环境下面就能丝毫不受影响?
所以非有医嘱,慎重吃药。我呢,是选择污染少的食品,把食品当药品。象前阵儿父亲拿回袋苹果,说是别人送的。这是最常见的水果了,以前吃得太多,看到它我一点不起劲。转送吧又麻烦,放着呢又可惜,于是上网查查,看它有没什么地方能引发吃的兴趣。打开电脑的时候也想自己这样是否有点太过了?但又一转念:知识总不是坏事,吃得明白些有什么不好!
对于大篇的营养分析也没兴致细看,心想不过水、纤维素、糖类(单糖,低聚糖,可能还有些淀粉)、维生素和矿物质。于是一扫而过。只看性味,入什么经。哦,找到了:“苹果味甘、酸,性凉,归脾、肺经;”唔,秋天成熟的水果大概都补肺。
有天忽然拉肚子。略惊,但并未象以前,通过看排出物来判断是吃黄连素还是保和丸。只是想:腹泻表明脾虚(这也从《内经》上来的),分析原因时记起来,之前有过胃中发热、作烧。苹果不是补脾吗,又性凉。削一个吃。果然没有再拉。
后来也想,人是怎么知道苹果对脾有好处的呢?偶然注意到:果肉不是黄的吗?
西方也很重视苹果,有An apple a day, keep diseases away.(一天一个苹果,疾病近不了身)。中西医的差别,看来也不是那么大。他们也有“经验医学”的时候,呵呵。
“怎么吃”就比较简单,一是烹调时尽量不损失营养。象我水果基本都是生吃,这习惯也是让身体自己作主得来。二是在美味与营养之间,不妨选择前者。营养还可以从其它食物中获得么!
至于“消化好”,首先食物要新鲜,最好不吃变质的。其次不要吃杂了,使得胃难以应付。不易消化的动物蛋白、油脂,吃后多喝点水。再次,听听前人的,吃个八成饱。——过饱会增加肠胃负担。不慎吃多了?赶紧刺激经络吧。
先谈谈吃。通过中里老师书,我开始体会经络的神奇。但光刺激经络,只是进行疏通,使气血流动顺畅。这样做本身多少要消耗一定能量,从身体的现有储备中拿。刺激经络的同时如果“只出不进”,不从外界补充,体内的物质就会越来越少。而能量总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对体质比较虚弱的人来讲,本来仓库里边就已经没有多少存货好料。如此一来别说增强体质了,连现状维持怕都难。想想看,人真能吸风A烟么?所以经络刺激仅仅只是辅助与调节,必须在物质补充的前提下进行。我们得首先关注吃什么、怎么吃和消化好。
吃什么?营养得均衡。按现代科学,碳水化合物(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六大类缺一不可。所以我们总是听到提倡食物来源多样化,摄取种类越多越好等等。这是因为每种天然食物所包含的营养都不止一类,数量也各不相同。又没有哪种食物是完全包含了人体所需,所以饮食上最好荤素搭配,人本来就是杂食性动物嘛。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说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内经·藏气法时论》)
目前存在几种倾向,其一是偏重于蛋白质的摄取。蛋白质确实很重要,但不论少儿还是成人,日常所需总是一定的,过多会增加肾脏负担。而且大分子难于消化,尤其小孩、体弱的人,更需要摄入一定的淀粉——按中医观点是补脾胃的,所以我们才要吃主食。而根据现代科学研究,体内各项生理活动的进行都需要能量,能量的直接来源是葡萄糖,而葡萄糖绝大多数由淀粉分解而来。
其二,传统中一些百姓以为“肥鸡大鸭儿”,“大肥猪”是好东西,这与贫富的巨大差异有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由物质上的极度匮乏转入较为富余,首先满足的是这方面欲望。“三高”多是吃出来的,形成了新“病从口入”。不仅中国如此,在别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这样。
其三是过度素食。以前一些人出于宗教方面的原因食素,又分为部分素食,即吃蛋与奶,和连这些也都不吃称为完全素食的两类。后一类据调查,多少都存在着营养不良。大量“三高”以后,素食又开始风行,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可能又有些矫枉过正了。前段时间有位网友在博客上写自己减肥。她私信中告诉我,“饮食真的是一种习惯的,现在虽然我的体重没减轻,但我的饮食却真是调整过来了,平时我都差不多吃素食的了,到每个月来月经时,好像身体特别需要,我还会吃些鱼肉蛋的”另还有些女孩儿追求所谓骨感美,殊不知人体需要一定量的脂肪:部分维生素是脂溶性的;人体御寒主要靠脂肪。
《内经》在上述十六字后,写着“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里气味指的气息和味道)提出来要尊重饮食偏好。有句话叫“嗜好不能争辩”,似乎说这些是没什么道理的,其实暗指人的禀赋不同,于是表现也就各异。比如我注意到自己确实不怎么太喜欢面条;包子馒头也可以吃,但天天不行;而餐餐米饭一年到头都没什么。按现代科学来分析,二者都以淀粉为主,小麦的蛋白质含量还要高几个百分点。所以通常认为小麦比大米好,面食更有营养。可是看《内经·金匮真言论》,“肺……其谷稻”,清代名医高士宗注“稻色白而秋成,肺之谷也。”看到这句,心里忽一动,翻回前面“肝……其谷麦”,注解为“麦生于春,五谷之长,肝之谷也。”唔,稻补肺,麦益肝。而我天生是“肝旺脾虚”。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使木不乘土。我原不怎么生病,是不是和这有关呢?
《求医不如求己2》里面有一篇《每个人都有上天施予的解药》(第七章第7节),中间提到“一个5岁的男孩,每天都要挖开墙壁去吃里面的墙灰……”稍稍留意一下,就可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现类似而不那么“出格”的。象我有个熟人听说回原籍结婚了,再见面时手上已抱着个小女孩。某天听父亲讲,小家伙爱猪肉皮。我说我小时候也吃呢!自己大了些以后,见之皱眉,嫌恶溢于言表。母亲就奇怪:“你小时才喜欢吃,说它象橡皮筋……”这东西确实隐隐透明而有弹性,但知事后我再也没能吃哪怕一丁点儿,至今都是。据说它富含胶原蛋白,可见小孩吃得有理,也许现在的我体内已不再缺了吧。
《金匮真言论》在《内经》里也第一次谈到五味。“酸甜苦辣咸”,估计大部分国人都能似我从前张口就来,但几许人知晓个中玄机?在后面篇章中写着“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也有的地方是“酸生肝”,“甘生脾”等等。并且“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小豆犬肉李韭皆酸”“麦羊肉杏薤皆苦”“大豆豕肉栗藿皆咸”“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说明前人通过观察实践,积累经验,总结出一些分别对五脏有明显效果的食物,将其归入五味。这里的甘酸苦咸辛,只是补相应各脏的意思。
仔细看看,益脾的,牛肉和枣很熟悉了。粳米,问和籼米价格上分别大不大?父亲答差不多,但粳米不涨饭,煮出来只有籼米的2/3。同意买些回来。蒸出试试,唔,口感宜人。喜欢的往往就是需要的。春日健脾,这下更踏实了。葵是冬葵……
小豆?红小豆吧。“味甘、酸、性平。”李子也有甜味嘛。啊,韭菜也算“酸”,养肝。香辛料中属它平和,我最爱。忽然想起,酸菜鱼我通常只拣酸菜吃,都说这东西没有营养,现在看来……呵呵,前儿酸菜觉吃多了,拣点尖红椒(鲜)尝了,嘴里酸菜味道迅速化无,果然是“辛胜酸”!
麦为苦?这倒意外。肝生心?(原本就有些疑问,哪来苦味食品呢,好象只除了苦瓜和芥末)羊肉!我一度心血管瘀阻,吃了回羊肉,觉背上小肠经发热,第二天就通了好了。
大豆板栗能补肾都知道了;藿指豆叶,嫩豌豆叶吃过,味儿不怎么样,罢了;哈,猪肉也能有益身体?最喜欢的就是猪肉了,以前有资料说,诸肉皆补,猪肉除外,这里这里不是……可平常我们吃的,哪里是黑猪呢?!
……
由于五脏间存在相克关系,味太过也是不好的:“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五藏为阴,藏通脏)想想自己的确喜欢吃辣,但不能太辣(查字典,辛的意思就是辣);爱甜,但又不是太甜。还有,小孩子都喜欢甜食,原来是这么回事!“小儿之患,非肝即脾。”难怪郑老师说,人人都要读点《黄帝内经》。
近来这方面又有个例子。某天我大便到一半,却下不来了。“下不来就下不来,以后再说。”稍后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会儿感到似乎又饿了?我看电视有个习惯,喜欢吃点东西,零食。这天往左右一看,看见袋开了封的葡萄干,试试,甜。这东西本是甜而又酸的,于是专找甜的吃。饱了停下,一会儿要大便?赶快去卫生间。哟,下得痛快干脆!
有意思的是,次日想起这节,再拿点葡萄干尝尝。呀,太甜!赶紧放下。当然葡萄干里面还有纤维素,也起了作用。某些资料谈人每天所需各种营养素的比例和数量。我想这些问题还是交给身体解决吧,它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些什么。
有个保加利亚老农受邀访美。他看了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里现代文明的各种展示,但不断地说,这里的人不快活,他们不快活。有天到餐厅吃饭,他问菜单上,价格后面另一排数字是干什么的。主人解释说这是表示每道菜所含的热量,单位千卡。啊,老农说,这下我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快活了。他们来这里不是来吃饭的,是吃药的。
这是未受教育者所具有的智慧。但我这里还想再叽呱一下药与食。
我们常听说“药调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药的作用,又基本上刺激经络一样可以达到。而且现在环境污染这么严重,中药原材料就能独善其身?再者,制药的环节有很多,如今连婴儿奶粉的质量都不能保证了,中药就那么叫人放心?虽说不是一个体系,但同样是商业行为,大环境下面就能丝毫不受影响?
所以非有医嘱,慎重吃药。我呢,是选择污染少的食品,把食品当药品。象前阵儿父亲拿回袋苹果,说是别人送的。这是最常见的水果了,以前吃得太多,看到它我一点不起劲。转送吧又麻烦,放着呢又可惜,于是上网查查,看它有没什么地方能引发吃的兴趣。打开电脑的时候也想自己这样是否有点太过了?但又一转念:知识总不是坏事,吃得明白些有什么不好!
对于大篇的营养分析也没兴致细看,心想不过水、纤维素、糖类(单糖,低聚糖,可能还有些淀粉)、维生素和矿物质。于是一扫而过。只看性味,入什么经。哦,找到了:“苹果味甘、酸,性凉,归脾、肺经;”唔,秋天成熟的水果大概都补肺。
有天忽然拉肚子。略惊,但并未象以前,通过看排出物来判断是吃黄连素还是保和丸。只是想:腹泻表明脾虚(这也从《内经》上来的),分析原因时记起来,之前有过胃中发热、作烧。苹果不是补脾吗,又性凉。削一个吃。果然没有再拉。
后来也想,人是怎么知道苹果对脾有好处的呢?偶然注意到:果肉不是黄的吗?
西方也很重视苹果,有An apple a day, keep diseases away.(一天一个苹果,疾病近不了身)。中西医的差别,看来也不是那么大。他们也有“经验医学”的时候,呵呵。
“怎么吃”就比较简单,一是烹调时尽量不损失营养。象我水果基本都是生吃,这习惯也是让身体自己作主得来。二是在美味与营养之间,不妨选择前者。营养还可以从其它食物中获得么!
至于“消化好”,首先食物要新鲜,最好不吃变质的。其次不要吃杂了,使得胃难以应付。不易消化的动物蛋白、油脂,吃后多喝点水。再次,听听前人的,吃个八成饱。——过饱会增加肠胃负担。不慎吃多了?赶紧刺激经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