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致百病由生(养生之一)

岐黄炎后人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8/02/27
帖子
715
获得点赞
367
声望
63
年龄
46
所在地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这句话出现在《素问.太阴阳明论篇》里。由此可见,食饮不节起居不时伤人最甚。
实际上,可惜的很,很多人包括医者对这句话并不太在意,世间大多数人并无悟出其中奥妙也没按此话去做。试想,一个医生,如果自己身体就不好,还有什么说服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夜生活十分丰富,很多人晚上有吃夜宵的习惯,半夜不睡觉或休息晚(有些是工作需要或压力大需熬夜)已成家常便饭,而早上睡到十点多才起床,早饭可吃可不吃,中午饱一顿,晚歺大饱,这样无定时定量,睡也无定时,三歺不规律,起居不时,加上操劳过度;打破自己身体阴阳平衡,该睡时不睡,该吃饭时不吃,这样不与自然四时相应,破坏自身免疫系统,导致百病由生。
那么如何做得更好呢?
(1)起居有时。实际这样晚睡是耗伤阴气,早上不按时起床是封杀阳气。戌时至亥时(19点至1点)为阴中之阴;而子时为阴中之至阴,此时为足少阳胆经循行之时,要养胆气,便于续交肝经,可以蓄养更多肝血。君不见熬夜之人,出现黑眼圈熊猫眼,这是头天晚上肝血耗伤过度而缺乏之表现。因此晚上要养阴养精,晚睡或过多的应酬活动也会耗费身体能量。丑时至卯时(1点至7点)是阴中之阳,卯时是阳气升发较旺之时,这时鸡叫三遍须起床,不按时起床会封杀阳气,夏季卯时锻炼身体最合适不过。午未之时乃小憩之时。朋友们,你们做到了吗?
(2)食饮有节:很多人想吃便吃,从不忌口。也不根据自己体质来饮食。比如阳虚之人夏季过食寒凉之西瓜,造成身体更阳虚;阴虚之体过食辣椒,造成伤津耗液。一日三歺没有定时定量,任何时段皆可吃,要么过饱要么过饥。这些都不符合养生规律。还有不注意清洁卫生,如瓜果有农药不洗尽、田螺龙虾有寄生虫没煮熟,对身体造成较大伤害;吃的食物过多过杂甚至相克。我一般早上7至9点间吃饭,这是胃经运行之时;12至13点休息一小时,这是心经运行之时,符合休息规律;13至14点小肠经运行再吃午饭;19点至20点吃晚饭,这是三焦经运行之时(心经与肾经运之时最不宜吃饭,应充分休息;否则会影响脏腑对应经脉运行之规律)只有这样才符合定时定量之规律,其它时间段只饮白开水,只有不乱吃东西,这样才能给胃一个充足的运转和休息的空间。
(3)不妄劳作。劳逸有度,不劳房、不劳力、不劳心。针灸名家高树中说:"人生就像长跑,聪明的人应该均匀地分配自己的体力,而不是竭尽全力在没到达终点之前就累倒在路上"。(2018年7月10日李刚原创)
 
最后编辑: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这句话出现在《素问.太阴阳明论篇》里。由此可见,食饮不节起居不时伤人最甚。
实际上,可惜的很,很多人包括医者对这句话并不太在意,世间大多数人并无悟出其中奥妙也没按此话去做。试想,一个医生,如果自己身体就不好,还有什么说服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夜生活十分丰富,很多人晚上有吃夜宵的习惯,半夜不睡觉或休息晚(有些是工作需要或压大需熬夜)已成家常便饭,而早上睡到十点多才起床,早饭可吃可不吃,中午饱一顿,晚歺大饱,这样无定时定量,睡也无定时,三歺不规律,起居不时,加上操劳过度;打破自己身体阴阳平衡,该睡时不睡,该吃饭时不吃,这样不与自然四时相应,破坏自身免疫系统,导致百病由生。
那么如何做得更好呢?
(1)起居有时。实际这样晚睡是耗伤阴气,早上不按时起床是封杀阳气。戌时至亥时(19点至1点)为阴中之阴;而子时为阴中之至阴,此时为足少阳胆经循行之时,要养胆气,便于续交肝经,便于蓄更多肝血。君不见熬夜之人,出现黑眼圈熊猫眼,这是头天晚上肝血耗伤过度而缺乏之表现。因此晚上要养阴养精,晚睡或过多的应酬活动也会耗费身体能量。丑时至卯时(1点至7点)是阴中之阳,卯时是阳气升发较旺之时,这时鸡叫三遍须起床,不按时起床会封杀阳气,夏季卯时锻炼身体最合适不过。午未之时乃小憩之时。朋友们,你们做到了吗?
(2)食饮有节:很多人想吃便吃,从不忌口。也不根据自己体质来饮食。比如阳虚之人夏季过食寒凉之西瓜,造成身体更虚;阴虚之体过食辣椒,造成伤津耗液。一日三歺没有定时定量,任何时段皆可吃,要么过饱要么过饥。这些都不符合养生规律。还有不注意清洁卫生,如瓜果有农药不洗尽、田螺龙虾有寄生虫没煮熟,对身体造成;较大伤害;吃的食物过多过杂甚至相克。我一般早上7至9点间吃饭,这是胃经运行之时;12至13点休息一小时,这是心经运行之时,符合休息规律;13至14点小肠经运行再吃午饭;19点至20点吃晚饭,这是三焦经运行之时(心经与肾经运之时最不宜吃饭,应充分休息;否则会影响脏腑对应经脉运行之规律)只有这样才符合定时定量之规律,其它时间段只饮白开水,只有不乱吃东西,这样才能给胃一个充足的运转和休息的空间。
(3)不妄劳作。劳逸有度,不劳房、不劳力、不劳心。针灸名家高树中说:"人生就像长跑,聪明的人应该均匀地分配自己的体力,而不是竭尽全力在没到达终点之前就累倒在路上"。
?各抒己见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这句话出现在《素问.太阴阳明论篇》里。由此可见,食饮不节起居不时伤人最甚。
实际上,可惜的很,很多人包括医者对这句话并不太在意,世间大多数人并无悟出其中奥妙也没按此话去做。试想,一个医生,如果自己身体就不好,还有什么说服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夜生活十分丰富,很多人晚上有吃夜宵的习惯,半夜不睡觉或休息晚(有些是工作需要或压力大需熬夜)已成家常便饭,而早上睡到十点多才起床,早饭可吃可不吃,中午饱一顿,晚歺大饱,这样无定时定量,睡也无定时,三歺不规律,起居不时,加上操劳过度;打破自己身体阴阳平衡,该睡时不睡,该吃饭时不吃,这样不与自然四时相应,破坏自身免疫系统,导致百病由生。
那么如何做得更好呢?
(1)起居有时。实际这样晚睡是耗伤阴气,早上不按时起床是封杀阳气。戌时至亥时(19点至1点)为阴中之阴;而子时为阴中之至阴,此时为足少阳胆经循行之时,要养胆气,便于续交肝经,可以蓄养更多肝血。君不见熬夜之人,出现黑眼圈熊猫眼,这是头天晚上肝血耗伤过度而缺乏之表现。因此晚上要养阴养精,晚睡或过多的应酬活动也会耗费身体能量。丑时至卯时(1点至7点)是阴中之阳,卯时是阳气升发较旺之时,这时鸡叫三遍须起床,不按时起床会封杀阳气,夏季卯时锻炼身体最合适不过。午未之时乃小憩之时。朋友们,你们做到了吗?
(2)食饮有节:很多人想吃便吃,从不忌口。也不根据自己体质来饮食。比如阳虚之人夏季过食寒凉之西瓜,造成身体更阳虚;阴虚之体过食辣椒,造成伤津耗液。一日三歺没有定时定量,任何时段皆可吃,要么过饱要么过饥。这些都不符合养生规律。还有不注意清洁卫生,如瓜果有农药不洗尽、田螺龙虾有寄生虫没煮熟,对身体造成较大伤害;吃的食物过多过杂甚至相克。我一般早上7至9点间吃饭,这是胃经运行之时;12至13点休息一小时,这是心经运行之时,符合休息规律;13至14点小肠经运行再吃午饭;19点至20点吃晚饭,这是三焦经运行之时(心经与肾经运之时最不宜吃饭,应充分休息;否则会影响脏腑对应经脉运行之规律)只有这样才符合定时定量之规律,其它时间段只饮白开水,只有不乱吃东西,这样才能给胃一个充足的运转和休息的空间。
(3)不妄劳作。劳逸有度,不劳房、不劳力、不劳心。针灸名家高树中说:"人生就像长跑,聪明的人应该均匀地分配自己的体力,而不是竭尽全力在没到达终点之前就累倒在路上"。(2018年7月10日李刚原创)

  
吃的食物过多过杂甚至相克

  我觉得“食不厌杂”,饮食的多样性有利于营养的均衡摄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倡导每天要摄取12种以上,每周25种以上的食物。听说营养学界的专家寿命普遍较高,有位知名的女营养学家每天要吃20种以上的食物,最后活到90多岁才去世。

  《黄帝内经》也是主张食物多样性的,用“五谷、五畜、五果、五菜”来代指各种各样的食物。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真正相克的食物不多,当然也需要注意,比如“蟹与柿子”同食易产生“胃结石”和导致“寒性腹泻”,柿子也不宜与其它高蛋白(如牛奶)和高糖分(如薯类)的食物一起吃。

  我一般早上7至9点间吃饭,这是胃经运行之时;12至13点休息一小时,这是心经运行之时,符合休息规律;13至14点小肠经运行再吃午饭;19点至20点吃晚饭,这是三焦经运行之时(心经与肾经运之时最不宜吃饭,应充分休息;否则会影响脏腑对应经脉运行之规律)只有这样才符合定时定量之规律,其它时间段只饮白开水,只有不乱吃东西,这样才能给胃一个充足的运转和休息的空间。
  个人感觉老师三餐的时间挺适合多数现代人作息习惯的。
  据说小肠经当令时人的味觉比较灵敏,美食家们喜欢在下午两三点钟享用午餐。
  但不知“心肾二经当令的时候不宜吃饭”是否有临床依据,几十年来各机关学校工厂的食堂都是这个时间开饭,干部、学生、工人甚至普通家庭都是中午12点多吃午饭、晚上6点多吃晚饭。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餐都比现代人早,早饭应该在胃经当令之前、午饭应该在心经当令之前、晚饭应该在肾经当令之前。
  明代医家吴正伦的《养生类要》中有“古云空心茶卯时酒酉后饭俱宜少用,食后以浓茶漱口令齿不败”的记载,“卯时酒宜少用”提示古人在早晨5-7点大肠经当令,即天亮前后就吃早饭,而早餐时忌饮酒以免影响少阳之气的生发,“酉后饭宜少用”提示古人在黄昏5-7点肾经当令之前,即天黑之前就会吃晚饭。
  而古代行军打仗的情况下,早饭时间就更早了,通常“四更造饭,五更出发”,相当于凌晨1-3点时做饭,3-5点上路。
 
古人实际是两顿饭,辰时和申时用歺。饮食过杂虽然营养丰富,但的确不好,原因有二:食物过多相克;营养过剩不利于吸收。正确做法是:食物虽多,可每顿吃四样,一日三歺每顿不一样,这一天可吃十二样,身体吸收得更好。
 
  

  我觉得“食不厌杂”,饮食的多样性有利于营养的均衡摄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倡导每天要摄取12种以上,每周25种以上的食物。听说营养学界的专家寿命普遍较高,有位知名的女营养学家每天要吃20种以上的食物,最后活到90多岁才去世。

  《黄帝内经》也是主张食物多样性的,用“五谷、五畜、五果、五菜”来代指各种各样的食物。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真正相克的食物不多,当然也需要注意,比如“蟹与柿子”同食易产生“胃结石”和导致“寒性腹泻”,柿子也不宜与其它高蛋白(如牛奶)和高糖分(如薯类)的食物一起吃。


  个人感觉老师三餐的时间挺适合多数现代人作息习惯的。
  据说小肠经当令时人的味觉比较灵敏,美食家们喜欢在下午两三点钟享用午餐。
  但不知“心肾二经当令的时候不宜吃饭”是否有临床依据,几十年来各机关学校工厂的食堂都是这个时间开饭,干部、学生、工人甚至普通家庭都是中午12点多吃午饭、晚上6点多吃晚饭。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餐都比现代人早,早饭应该在胃经当令之前、午饭应该在心经当令之前、晚饭应该在肾经当令之前。
  明代医家吴正伦的《养生类要》中有“古云空心茶卯时酒酉后饭俱宜少用,食后以浓茶漱口令齿不败”的记载,“卯时酒宜少用”提示古人在早晨5-7点大肠经当令,即天亮前后就吃早饭,而早餐时忌饮酒以免影响少阳之气的生发,“酉后饭宜少用”提示古人在黄昏5-7点肾经当令之前,即天黑之前就会吃晚饭。
  而古代行军打仗的情况下,早饭时间就更早了,通常“四更造饭,五更出发”,相当于凌晨1-3点时做饭,3-5点上路。
古人实际是两顿饭,辰时和申时用歺。饮食过杂虽然营养丰富,但的确不好,原因有二:食物过多易相克;营养过剩不利于吸收。正确做法是:食物虽多,可每顿吃四样,一日三歺每顿不一样,这一天可吃十二样,身体吸收得更好。
 
古人实际是两顿饭,辰时和申时用歺。饮食过杂虽然营养丰富,但的确不好,原因有二:食物过多易相克;营养过剩不利于吸收。正确做法是:食物虽多,可每顿吃四样,一日三歺每顿不一样,这一天可吃十二样,身体吸收得更好。

  不认同“每顿吃四样”,开个方子都远不止四味。
  如果每餐食物种类多不利于安全和营养,那“满汉全席”就太“毒”了,农家办席也会有“八大碗”,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食材丰富、五味调和”。

  至于是否“古人实际吃两顿饭”,那要看什么朝代,什么经济状况。

  先泰时期老百姓普遍是两餐制,一天两顿饭。第一餐叫“朝食”,大概是上午9点吃;第二餐叫“脯食”,大概是下午4点吃。《孟子》里讲“饔飧而治”,饔就是朝食,飧就是脯食。这么吃,主要是当时生产能力低下,粮食有限,不得不这么吃。
  秦汉以前的老白姓实际上也未必都是一天吃两顿。比如《庄子·内篇》说,“适莽苍者, 三餐而返, 腹犹果然”,战国时《日书》里也有记载,傍晚和夜间,还有一顿叫“暮食”。《战国策·齐策四》又有“士三食不得餍,而君鹅鹜有余食”的讲法,意思是读书人一天三顿都吃不饱,你这里鸭鹅吃不了,说明那时老百姓也逐渐开始一日三餐了。
  《周礼》讲,王早上吃“朝食”,之后吃“燕食”,燕食就指午饭和晚饭。所以,先泰时候,特权阶级,无疑是一天三顿。老百姓可能吃不起,一天两顿就凑合了。
  学者估计,魏晋以后,一日三餐就比较普及了。到了隋唐,基本上甭管有钱没钱,大家至少都是一天三顿。那时候,也就有了“中餐”、“午餐”这类词汇,比如贾岛《送贞空二上人》诗云:“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就管午饭叫“中餐”。白居易《咏闲》云:“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就叫午饭了。
 
  不认同“每顿吃四样”,开个方子都远不止四味。
  如果每餐食物种类多不利于安全和营养,那“满汉全席”就太“毒”了,农家办席也会有“八大碗”,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食材丰富、五味调和”。

  至于是否“古人实际吃两顿饭”,那要看什么朝代,什么经济状况。

  先泰时期老百姓普遍是两餐制,一天两顿饭。第一餐叫“朝食”,大概是上午9点吃;第二餐叫“脯食”,大概是下午4点吃。《孟子》里讲“饔飧而治”,饔就是朝食,飧就是脯食。这么吃,主要是当时生产能力低下,粮食有限,不得不这么吃。
  秦汉以前的老白姓实际上也未必都是一天吃两顿。比如《庄子·内篇》说,“适莽苍者, 三餐而返, 腹犹果然”,战国时《日书》里也有记载,傍晚和夜间,还有一顿叫“暮食”。《战国策·齐策四》又有“士三食不得餍,而君鹅鹜有余食”的讲法,意思是读书人一天三顿都吃不饱,你这里鸭鹅吃不了,说明那时老百姓也逐渐开始一日三餐了。
  《周礼》讲,王早上吃“朝食”,之后吃“燕食”,燕食就指午饭和晚饭。所以,先泰时候,特权阶级,无疑是一天三顿。老百姓可能吃不起,一天两顿就凑合了。
  学者估计,魏晋以后,一日三餐就比较普及了。到了隋唐,基本上甭管有钱没钱,大家至少都是一天三顿。那时候,也就有了“中餐”、“午餐”这类词汇,比如贾岛《送贞空二上人》诗云:“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就管午饭叫“中餐”。白居易《咏闲》云:“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就叫午饭了。
资料翔实丰富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十二地支与五行之对应,7一9点为辰时,足阳明胃经运行,为阳土,对应东南方;13一15点为未时,手太阳小肠经运行,为阴土,对应西南方;戍时19一21点,为心包经运行,为阳土,对应西北方。
所以个人认为这三个时辰为五行之中土,为中焦脾胃升清降浊、生化气血之时,所以进食早中晚歺最合适的时间段,并且间隔时间均为6小时(以7点13点19点进歺)这为脾胃的运纳与休息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养生才是合理,三歺之间不建议吃零食,只喝温开水。坚持下去,保你身体不出问题,并且杜绝吃夜宵的恶习。养成早睡早起。

  前面我说了,老师这种三餐的时间安排挺适合现代人的,只是古人大都是农耕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9点吃晚饭太迟了,除非吃得很少。

  另外,关于零食和加餐,现代医学是鼓励“在控制每天总食量的前提条件下”,三次正餐之外,宜加餐吃水果、坚果、生菜等健康零食的。
  每天可四餐(上午+1次)、五餐(下午+1次)、六餐(晚上+1次),总之做到“少量多餐”,这是基于现代营养学以防控慢性病的考虑。

  人的生理节律有一定的适应性,进食时间只要不过分偏离昼夜时辰,并且保持规律就可以了,具体的吃饭时刻对健康的影响没有那么大。
  比如说我们西南地区属于“东七区”,“本地时间”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有整整1个小时的时差,照说养生应该按照“本地时间”,但每天还是按照全国统一的“北京时间”来作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