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4/05
- 帖子
- 2382
- 获得点赞
- 98
- 声望
- 63
- 年龄
- 48
1.恶寒n
恶寒即怕冷,一般外感证初期均有怕冷现象,接着便是发热。有的一边发热,一边仍然恶寒,有的发热后,恶寒轻减,概称为“表证”。凡是外感证,无论伤寒或温病,日期有多少,寒热有轻重,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外感证的恶寒有一特征,就是见风后怕冷更甚。即使在暖室内没有寒气侵袭,总是全身觉冷,也有已经发热仍然不欲除去衣被。但由于外感的证候较为复杂,恶寒又是一个早期证状,初起很难确诊为某种疾 病,大多观察数日后才能作出决定。同时,应与其他证 状结合,如兼见头胀、鼻塞的,可以诊断为“伤风”。 也正如《伤寒论》上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治法以发汗疏邪为主,参阅本门“发热”条。经常怕风寒,得暖即消失,甚至虽在夏季也不愿打开窗户,多为阳虚证,常见于脾肾两虚的久泻和痰饮咳喘等患者。这种因本身阳气不足而出现的恶寒以及阳虚形成的其他证候,概称虚证,都属于里证。治法须从根本上扶阳,与外感治疗不同。恶风与恶寒相似,文献上虽有区分,所谓伤寒证恶寒、伤风证恶风,但一般恶寒的多恶风,恶风的也多恶 寒,在临床上极 难划分。总之,须结合其他证状而定,不可拘泥。
明理论:少阴阳明二者均是背恶寒。要辨阴阳寒热不同者。亦于口中润燥可知。恶风者。谓常居密室之中。帏帐之内。则舒缓 而无所畏也一或用扇。一或当风。淅淅然而恶者。此为恶风者也。又有发汗多亡阳。与其风湿皆有恶风之证。多漏不止则亡 阳。外不固。是以恶风也。必以桂枝加附子汤温其经。而固其卫。风湿相搏。骨节疼 烦。湿胜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恶风也。必以甘草附子汤散其湿而实其卫
恶寒即怕冷,一般外感证初期均有怕冷现象,接着便是发热。有的一边发热,一边仍然恶寒,有的发热后,恶寒轻减,概称为“表证”。凡是外感证,无论伤寒或温病,日期有多少,寒热有轻重,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外感证的恶寒有一特征,就是见风后怕冷更甚。即使在暖室内没有寒气侵袭,总是全身觉冷,也有已经发热仍然不欲除去衣被。但由于外感的证候较为复杂,恶寒又是一个早期证状,初起很难确诊为某种疾 病,大多观察数日后才能作出决定。同时,应与其他证 状结合,如兼见头胀、鼻塞的,可以诊断为“伤风”。 也正如《伤寒论》上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治法以发汗疏邪为主,参阅本门“发热”条。经常怕风寒,得暖即消失,甚至虽在夏季也不愿打开窗户,多为阳虚证,常见于脾肾两虚的久泻和痰饮咳喘等患者。这种因本身阳气不足而出现的恶寒以及阳虚形成的其他证候,概称虚证,都属于里证。治法须从根本上扶阳,与外感治疗不同。恶风与恶寒相似,文献上虽有区分,所谓伤寒证恶寒、伤风证恶风,但一般恶寒的多恶风,恶风的也多恶 寒,在临床上极 难划分。总之,须结合其他证状而定,不可拘泥。
明理论:少阴阳明二者均是背恶寒。要辨阴阳寒热不同者。亦于口中润燥可知。恶风者。谓常居密室之中。帏帐之内。则舒缓 而无所畏也一或用扇。一或当风。淅淅然而恶者。此为恶风者也。又有发汗多亡阳。与其风湿皆有恶风之证。多漏不止则亡 阳。外不固。是以恶风也。必以桂枝加附子汤温其经。而固其卫。风湿相搏。骨节疼 烦。湿胜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恶风也。必以甘草附子汤散其湿而实其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