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王叔和“撰次”是什么意思?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王叔和“撰次”是什么意思?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今通行本《伤寒论》有两个版本,即宋本与成(无己)注本。宋本原刻已无,而传世者乃明代赵开美复刻本,是《伤寒论》的标准版本。赵开美复刻本《伤寒论》的作者是这样记述的——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宋·林亿校正,明·赵开美校刻。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说:“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那么,相对于《伤寒论》这本著作而言,王叔和“撰次”是什么意思呢?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说:“所谓撰次,是指把仲景原著已散乱的条文,排列出具有条理性的条文来。”愚见此说未当。撰,撰写,撰著。次,次序,排列次序、编排次序。所谓撰次,指既有撰写,又有编排次序之义,非惟指编排次序而言。

观《康平伤寒论》的小注、旁注、嵌注及低两格之文字等,当是王叔和撰写或发挥之义。若以今通行本即宋本《伤寒论》而言,此等文字或内容皆是正文刊刻流行,即法定经文传世。如此说来,所谓王叔和撰次,是指既有整理编排仲景《伤寒论》原著之义,又有注释、撰写补入增益《伤寒论》之文。
 
最后编辑:
所谓《康平伤寒论》,是指在唐朝传到日本去的《伤寒论》。康平本是日本天皇康平三年侍医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古传本。 康平三年相当于公元1060年,即丹波雅忠抄写的时间是1060年, 宋臣林亿等校定的宋本《伤寒论》是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即是说丹波雅忠抄录的时间比林亿等校定的时间要早五六年。 康平本与宋本《伤寒论》的根本不同是——康平本的经文有许多是低一格、低两格排印的,且许多条文有小字旁注和小字夹注、嵌注等,而宋本把低一格、低两格的条文一律上升一格、两格刊刻,把小字旁注和小字夹注、嵌注一律作为正文刊刻,成为法定经文。康平本顶格写的是原文,低一格写的是准原文,低两格写的是追文(后人王叔和之发挥)。

比如小青龙汤证(40条)。小青龙汤服法中有“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康平本是小字旁注,宋本作为正文加以刊刻,成为法定经文。

又如宋本173条黄连汤证,服法中有“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共九字,康平本是小字旁注,宋本是作为正文加以刊刻,成为法定经文。

再如宋本210条说:“夫实则譫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康平本“郑声者,重语也”是小字注文,宋本成为法定经文。而《外台秘要》在引此条时,“郑声者,重语也”这六个字,也是小字注文。
 
由于晋·王叔和伪撰张仲景自序,致使后人误认为《伤寒杂病论》是“撰用《素问》、《九卷》”等而成,遂使后人误读几千年。从内容分析,《伤寒论》与《内经》无关。据钱超尘教授考证,《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一书的基础上撰成的,属经方派,与医经派《内经》无关,与五行学说无关。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说:
“《汤液经》见于《汉书·艺文志》,晋代皇甫谧于《甲乙经·序》中谓:‘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可见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谓为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增益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汤液经》又以失传,遂多误为张氏独出心裁的创作,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无稽过誉的推崇。……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只以仲景序言中有‘撰用《素问》、《九卷》……’的为文,遂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的迷途,影响后来甚大,其实细按其序文,绝非出自一人手笔,历来识者亦多疑是晋人作伪,近世杨绍伊辨之尤精。”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从你的引用资料已看出答案。王叔和收集到的是散逸的《伤寒论》,既然是散逸,就不可能是原来的完全本。怎么办?王叔和对收集的残卷需要补缀,使其完整。同时又对一些条文进行注释,共融一书。这就是“撰次 ”。古人用字是十分精准的。
 
应该是整理完善的意思,毕竟收集到的是散乱无序的内容。
 
而通行本《金匮要略》的作者是这样记载的:
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集,宋林亿诠次。
王叔和由《伤寒论》的“撰次”改为《金匮》搜“集”或“集”录。
从通行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伤寒杂病论》一书的篇章结构分析,当是由张仲景、王叔和(甚或还有其他后人)合著。
张仲景述,当是原文,源于《汤液经法》,与五行说无关。
王叔和(或后人)撰次、搜集,指以《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及《胎胪药录》等医经(医学文献)理论,如五行、运气学说等,阐释《伤寒杂病论》之文,但这些理论并未能融入到这些方剂中,即未能用五行说、运气说等理论,去指导这些方剂、辨证施治,结果形成两层皮。
 
最后编辑: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说:
“以余考之,王叔和似是仲景亲授弟子,故编定其师之书,皇甫谧《甲乙经·序》:‘近代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谧之言如此,则叔和之所撰次者,岂可轻诋乎?方有执、喻昌,其学未必高于谧,而乃纷纷重订《伤寒论》,竟似宋儒之考定《大学》者,虽其自谓复长沙之旧,亦其妄而已。”
 
所谓《康平伤寒论》,是指在唐朝传到日本去的《伤寒论》。康平本是日本天皇康平三年侍医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古传本。 康平三年相当于公元1060年,即丹波雅忠抄写的时间是1060年, 宋臣林亿等校定的宋本《伤寒论》是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即是说丹波雅忠抄录的时间比林亿等校定的时间要早五六年。 康平本与宋本《伤寒论》的根本不同是——康平本的经文有许多是低一格、低两格排印的,且许多条文有小字旁注和小字夹注、嵌注等,而宋本把低一格、低两格的条文一律上升一格、两格刊刻,把小字旁注和小字夹注、嵌注一律作为正文刊刻,成为法定经文。康平本顶格写的是原文,低一格写的是准原文,低两格写的是追文(后人王叔和之发挥)。

比如小青龙汤证(40条)。小青龙汤服法中有“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康平本是小字旁注,宋本作为正文加以刊刻,成为法定经文。

又如宋本173条黄连汤证,服法中有“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共九字,康平本是小字旁注,宋本是作为正文加以刊刻,成为法定经文。

再如宋本210条说:“夫实则譫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康平本“郑声者,重语也”是小字注文,宋本成为法定经文。而《外台秘要》在引此条时,“郑声者,重语也”这六个字,也是小字注文。
再举几例:
宋本154条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关上”二字,康平本是小字旁注。而宋本成为经文,以法定传世。误导后人一千多年!
又,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宋本只有大黄、黄连二味药,而康平本还有黄芩。故宋臣林亿校正说:“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
 
宋本12条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宋本经文中“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12字,康平本是小字旁注。
宋本经文中“阳浮而阴弱”之前康平本有一“脉”字,即“脉阳浮而阴弱”。据上下文义,宋本应是脱一“脉”字。
 
宋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宋本经文“方用前法”四字,康平本是小字旁注。
宋本“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九字,康平本是小字嵌注。
康平本这些旁注、嵌注皆是小字,而宋本则为大字成为法定经文传世。
 
宋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宋本经文“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一十九字,康平本是小字嵌注。
后世所谓中医“辨证施治”,源于仲景“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经文启发,据康平本乃是王叔和注文。此实非伪撰,且亦成为指导临床的经典名句,殊不知,竟非仲圣之意,乃出自弟子王叔和之手。叔和之功绩亦伟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