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微软雅黑]试论中医针灸补泻及其它[/FONT]
[FONT=微软雅黑] 雍牧 [/FONT]
[FONT=微软雅黑]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九针之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病症的虚实,乃是补泻的关键,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但补泻手法,名目繁多,大凡医家,俱难执其要。迎随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据说元明时应用很广)。此外还有开阖法、母子取穴法(既以”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而施行补泻),纳支补泻(以十二经脉配属十二地支,结合时辰流注)。
尚有“烧山火”、“透天凉”、非常琐粹。这些手法都非常细致,也仅适于在肌肉较厚的部位施行,如风市、曲池、手三里、承山等。另外,病人的接受度,对于施术者也是个问题。补泻具体的手法尚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等,不一而足。数仟年来古人流传下来的针刺手法,令人有目不睱接之感。无需讳言,历代医家都认为补泻重要,甚至也有一丝不苟,非常拘泥固守的针家。但这里又产生出一个疑问:在古人流传下来的诸多补泻手法中,有些是自相矛盾,也有些是难以实际操作的。就拿“烧山火”和“透天凉”来说,很多针灸师拘泥于热感和凉感的产生,但相当多的病人并无此感,却不影响疾病的痊愈,因为腧穴本身有其双向的调节作用。[/FONT]
[FONT=微软雅黑] 对于补泻,邪盛则实,精夺则虚;实则泻,虚则补,调和阴阳寒热,掌握住这个原则,和最基本的捻转、提插、徐疾、迎随等具体手法既可。运用“三因之易”,有的放矢,而无需拘泥。《素问》说:“法出阴阳,和于术数”,烧山火,有行九阳数;透天凉,有行六阴数。对此,我们可作哲学意义的理解,固执拘泥,必难以发挥。个人认为:古人往住有把某些事物玄乎化的倾向,迹近迷信和巫术!纵观整个中医体系,就是一些传统道家典籍包括《易经》、《淮南子》都有这样的倾向!至于如果有人借此否定整个中医传统经络理论,余也只能以“鸟儿飞过,留有微音”,这句周易的爻辞,予以回答![/FONT]
[FONT=微软雅黑] 说到针灸的辨证,余个人重视臟腑五行生克在针灸中的运用,据说日本的中医汉方辨证,取消掉了五行生克这一项。也许从名词看,五行的观念有点唯心或形尔上学,但在针灸臟腑、经络理论(尤其是“五输穴”中),却是妙用无穷。“内臟与内臟之间,既有互为影响的生克关系,而(五行)母子取穴法正是调节这种关系的一个治疗过程”。按照阴阳五行辨证的母子取穴法,就是以“五输穴”之五行属性而施行补泻的一种方法,是针灸补泻极重要的一种方法。同时笔者也非常重视动气和牵引的效用,这点在高树中医师所著的《〈灵枢〉诠用》一书中也有所强调,而且其认为:古代的经典并非完美无缺,学习中医,我们只需把握住其思维方式,便是捷径。余个[/FONT]人[FONT=微软雅黑]临症,喜欢搜集奇穴,手头除了家父留下来的几已翻烂了的篇页边上缀满了眉注,象明·继洲的《针灸大成》和晋·皇甫的《针灸甲乙经》之类的针灸经典外,尚有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和唐·孙思邈的《千金翼》及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书页已残缺,不知谁编撰的经外奇穴纂要,内容非常繁杂,但也不乏效穴、显穴。孙思邈的《千金翼》不但有禁咒之术,针灸还有月忌日忌之说;施治需推算血忌日、血支日、月忌日、四激日、月杀日、月刑日、六(月)害日等,显然是迷信糟粕。另有一本董氏董公原著的复印本,可取穴也不精要,临症也动辄径用取穴七、八个甚至十来个。个人施治,基本上还是斟用家父半辈子摸索出来的针灸腧穴验方,重在手足“五输”取穴,稀疏为要,临床平均用针仅二、三穴,且多取单侧既二、三针,有时一针愈症。
就很多奇穴来说,可以认为是传统十四经臟腑经络辨证理论的进一步发挥和发现!就十四经腧穴施治而言,也有“离穴不离经”之谓,对奇穴,大凡可作此理解!很多奇穴的发现是偶然的,可追根溯源,总是不离其宗。
此外,余个人对于那种只知局部针刺的所谓“医家”,不仅认作是“庸医”而干脆认作是“假医”。古人对“阿是”穴的施用,有其条件的限定,而很多江湖骗子辄行针灸,妄刺患处局部,而言“阿是”,却是伪托。姑且不言疗效,而且不知禁忌,事故迭出!现在这种情况非常泛滥,当然懂针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专业水平的差异是正常现象,在学术面前,我们都是永远的学生;与那种根本不谙针灸而瞎胡闹乱扎针,拿病人生命为儿戏而骗取钱财不能相提并论!目前中国,因为制度之故,世风日下,就是电视公众媒体,也充斥着蒙昧良知利欲薰心恬不知耻的什么砖家、叫兽,在节目上推销保健品和药品,蓄意欺蒙,满嘴胡言乱语乱说八道,吹得天花乱坠,也是装B无限,比比皆是!当然这是后话了!
“中医的背景是文化,思维是哲学,理论是科学,临床是技术”。个人认为,学好中医的前提,一是文化,二是阅历,三是悟性,其次人品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日,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日,诵而未能解,解而不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学海无涯,相信每一个医家,终其一生,都是文中的“雷公”,甚至不及。
高树中医师在《〈灵枢〉诠用》中还形象化地用下列人类语言文字的差异,类比诠释了针灸流派的异同,很有意思,谨摘录于下:
“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个天真的想法,因为我会说话了,所以什么人说话我都可以听懂,因为我认识不少字了,只要拿着一本新华字典,所有的书我也肯定会读。等我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根本不说汉语,也根本不用汉语写书时,才明白自已的这一想法是多么地幼稚!之后又想当然地以为,外国人的话我听不懂,中国人说汉语,我肯定能听懂吧?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发现自已错了!我国有56个民族,不仅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我听不懂,一些南方人说话我仍然听不懂!但是,能因为我听不懂就说他们不会说话吗?”
高树中医师认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被称为中医的‘四大经典’,如果说历代的中医著作是那各具姿态的水和云,而四大经典则是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而笔者个人认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谓:“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和《标幽赋》中的“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却是要旨!针灸治病,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针灸是整个中医体系的一部分,如果要成为一个良好的针家,是需要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埋头钻研的。当然,“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各人有各人的学习方法和天分,只是切忌钻牛角尖,就似学习周易一样,学易得易,便是捷径;学易得奥,便坠歧途。
仍用晋·杨泉的《物理论》来结尾: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2017-5
温州市(平阳)鳌江-雍牧汉医针灸室[/FONT]
[FONT=微软雅黑] 雍牧 [/FONT]
[FONT=微软雅黑]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九针之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病症的虚实,乃是补泻的关键,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但补泻手法,名目繁多,大凡医家,俱难执其要。迎随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据说元明时应用很广)。此外还有开阖法、母子取穴法(既以”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而施行补泻),纳支补泻(以十二经脉配属十二地支,结合时辰流注)。
尚有“烧山火”、“透天凉”、非常琐粹。这些手法都非常细致,也仅适于在肌肉较厚的部位施行,如风市、曲池、手三里、承山等。另外,病人的接受度,对于施术者也是个问题。补泻具体的手法尚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等,不一而足。数仟年来古人流传下来的针刺手法,令人有目不睱接之感。无需讳言,历代医家都认为补泻重要,甚至也有一丝不苟,非常拘泥固守的针家。但这里又产生出一个疑问:在古人流传下来的诸多补泻手法中,有些是自相矛盾,也有些是难以实际操作的。就拿“烧山火”和“透天凉”来说,很多针灸师拘泥于热感和凉感的产生,但相当多的病人并无此感,却不影响疾病的痊愈,因为腧穴本身有其双向的调节作用。[/FONT]
[FONT=微软雅黑] 对于补泻,邪盛则实,精夺则虚;实则泻,虚则补,调和阴阳寒热,掌握住这个原则,和最基本的捻转、提插、徐疾、迎随等具体手法既可。运用“三因之易”,有的放矢,而无需拘泥。《素问》说:“法出阴阳,和于术数”,烧山火,有行九阳数;透天凉,有行六阴数。对此,我们可作哲学意义的理解,固执拘泥,必难以发挥。个人认为:古人往住有把某些事物玄乎化的倾向,迹近迷信和巫术!纵观整个中医体系,就是一些传统道家典籍包括《易经》、《淮南子》都有这样的倾向!至于如果有人借此否定整个中医传统经络理论,余也只能以“鸟儿飞过,留有微音”,这句周易的爻辞,予以回答![/FONT]
[FONT=微软雅黑] 说到针灸的辨证,余个人重视臟腑五行生克在针灸中的运用,据说日本的中医汉方辨证,取消掉了五行生克这一项。也许从名词看,五行的观念有点唯心或形尔上学,但在针灸臟腑、经络理论(尤其是“五输穴”中),却是妙用无穷。“内臟与内臟之间,既有互为影响的生克关系,而(五行)母子取穴法正是调节这种关系的一个治疗过程”。按照阴阳五行辨证的母子取穴法,就是以“五输穴”之五行属性而施行补泻的一种方法,是针灸补泻极重要的一种方法。同时笔者也非常重视动气和牵引的效用,这点在高树中医师所著的《〈灵枢〉诠用》一书中也有所强调,而且其认为:古代的经典并非完美无缺,学习中医,我们只需把握住其思维方式,便是捷径。余个[/FONT]人[FONT=微软雅黑]临症,喜欢搜集奇穴,手头除了家父留下来的几已翻烂了的篇页边上缀满了眉注,象明·继洲的《针灸大成》和晋·皇甫的《针灸甲乙经》之类的针灸经典外,尚有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和唐·孙思邈的《千金翼》及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书页已残缺,不知谁编撰的经外奇穴纂要,内容非常繁杂,但也不乏效穴、显穴。孙思邈的《千金翼》不但有禁咒之术,针灸还有月忌日忌之说;施治需推算血忌日、血支日、月忌日、四激日、月杀日、月刑日、六(月)害日等,显然是迷信糟粕。另有一本董氏董公原著的复印本,可取穴也不精要,临症也动辄径用取穴七、八个甚至十来个。个人施治,基本上还是斟用家父半辈子摸索出来的针灸腧穴验方,重在手足“五输”取穴,稀疏为要,临床平均用针仅二、三穴,且多取单侧既二、三针,有时一针愈症。
就很多奇穴来说,可以认为是传统十四经臟腑经络辨证理论的进一步发挥和发现!就十四经腧穴施治而言,也有“离穴不离经”之谓,对奇穴,大凡可作此理解!很多奇穴的发现是偶然的,可追根溯源,总是不离其宗。
此外,余个人对于那种只知局部针刺的所谓“医家”,不仅认作是“庸医”而干脆认作是“假医”。古人对“阿是”穴的施用,有其条件的限定,而很多江湖骗子辄行针灸,妄刺患处局部,而言“阿是”,却是伪托。姑且不言疗效,而且不知禁忌,事故迭出!现在这种情况非常泛滥,当然懂针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专业水平的差异是正常现象,在学术面前,我们都是永远的学生;与那种根本不谙针灸而瞎胡闹乱扎针,拿病人生命为儿戏而骗取钱财不能相提并论!目前中国,因为制度之故,世风日下,就是电视公众媒体,也充斥着蒙昧良知利欲薰心恬不知耻的什么砖家、叫兽,在节目上推销保健品和药品,蓄意欺蒙,满嘴胡言乱语乱说八道,吹得天花乱坠,也是装B无限,比比皆是!当然这是后话了!
“中医的背景是文化,思维是哲学,理论是科学,临床是技术”。个人认为,学好中医的前提,一是文化,二是阅历,三是悟性,其次人品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日,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日,诵而未能解,解而不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学海无涯,相信每一个医家,终其一生,都是文中的“雷公”,甚至不及。
高树中医师在《〈灵枢〉诠用》中还形象化地用下列人类语言文字的差异,类比诠释了针灸流派的异同,很有意思,谨摘录于下:
“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个天真的想法,因为我会说话了,所以什么人说话我都可以听懂,因为我认识不少字了,只要拿着一本新华字典,所有的书我也肯定会读。等我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根本不说汉语,也根本不用汉语写书时,才明白自已的这一想法是多么地幼稚!之后又想当然地以为,外国人的话我听不懂,中国人说汉语,我肯定能听懂吧?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发现自已错了!我国有56个民族,不仅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我听不懂,一些南方人说话我仍然听不懂!但是,能因为我听不懂就说他们不会说话吗?”
高树中医师认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被称为中医的‘四大经典’,如果说历代的中医著作是那各具姿态的水和云,而四大经典则是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而笔者个人认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谓:“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和《标幽赋》中的“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却是要旨!针灸治病,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针灸是整个中医体系的一部分,如果要成为一个良好的针家,是需要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埋头钻研的。当然,“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各人有各人的学习方法和天分,只是切忌钻牛角尖,就似学习周易一样,学易得易,便是捷径;学易得奥,便坠歧途。
仍用晋·杨泉的《物理论》来结尾: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2017-5
温州市(平阳)鳌江-雍牧汉医针灸室[/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