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名家 沈绍功教授关于外感的论治

心通念达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8/04/20
帖子
46
获得点赞
23
声望
8
所在地
上海
我再给大家讲什么事呢?就是外感病。外感病呀,这个外感病打官司打了2000多年,一派是伤寒派,认为外感就是风寒为主,一派就是温病派,认为外感是风热为主,风热,温病,打了2000多年,写了几千本书,都给它弄晕了,从临床出发你也要鉴别好风寒和风热,风寒、风热,要把这两个必须得区别开,风寒就伤寒,风热就温病。怎么鉴别?书上好多指标都不可靠,我教会你四个指标,你就可以把风寒、风热鉴别得清清楚楚。


第一个就问寒热。区分寒热,完全凭感觉,恶寒重的,发热轻的,就以寒为主,就是发热为主,几床被子盖在身上,就是寒重热轻,就是风寒;反过来热重寒轻,高烧40度、39.5度以上,不怕冷,仅仅怕风,中医叫恶风或者畏风,那可是风热。这个肯定能分得清楚呀,病人的感觉是有一份热,他很有感觉,一看体温,风寒的体温38度以内,风热的体温一般要到39度,这个高烧。这个区别哪个重?是寒重还是热重来鉴别风寒还是风热。


第二个咳痰。书上讲鉴别痰的寒热以颜色为鉴别,你就上当了,不在颜色在痰的质量,不在色,辨痰的寒热不在色而在质。你比如:白粘痰,白的粘的痰,你按照理论书上讲的那肯定肺寒了,你用三子养亲汤,加了白芥子,这个粘痰出不来,憋在里面喘,心烦意乱,等于咱西医讲的痰多了等于吃可待因,可待因一吃痰出不出来,病人喘了憋了,你反过来把白芥子扔掉,改成葶苈子,病人白粘痰出来了,就很痛快了,这就说明痰的寒热不在颜色在质量,甭管黄白,稀薄的痰是风寒,甭管黄白,稠粘的痰就是风热,你外感病必然会有咳喘,病人就问一下这个痰是薄的还是厚的,就把风热风寒轻易的鉴别起来了。


第三个问汗和痛。没有汗的,关节和头痛的就是风寒;有汗的咽喉痛的嗓子痛的就是风热。


第四个最关键就看舌脉。苔薄白,脉浮紧,这是风寒;苔薄黄,脉浮数的这是风热。这个四条就把外感病的两个基本类型风寒、风热鉴别清楚了。


风寒的辛温解表,风热的辛凉解表。辛温解表书上讲的麻黄汤,现在因为麻黄的副作用,你就不要用麻黄汤了,改成荆防败毒散,不用麻黄、桂枝,用荆芥、防风,荆防败毒散;风热的还用桑菊饮、银翘散。这两个辨证分清楚了,两个立法搞清楚了,两个主方找着了,就是外感病基本上脉络就辨清了。


但是它里面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一定要注意扶正祛邪。尤其中老年人得了外感病他久治不愈,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扶正,他反反复复好不了,这扶正里面就要仿制古方的一个参苏饮,既能解表加参来扶助,还有一个小柴胡汤,小柴胡汤里面用党参。加一味扶正药,不是用参就是用黄芪,这一加注意,尤其是中老年人他的久治不愈的感冒,你光单纯治感冒不行的,里面加一个扶正的药,他感冒很快就解除了。但只能加一味,刚才我讲了,加多了就利邪了,加参也行,加黄芪也行,生黄芪,这第一个注意点。


第二个注意点一定要透窍。刚才我讲了透窍相当重要,因为外邪甭管风寒风热,它就在呼吸道里面,腠理呀,中医讲的腠理附窍里面,光解不行还要透。透窍用什么药?可以用川芎、桔梗、蝉衣。你外感病你就不要用菖蒲、郁金了,你解表性质的川芎、桔梗、蝉衣还有杏仁,根据风寒、风热不同你选用,但份量一定要轻,只能用上5g,5g才能往上走透窍,用重了往底下降了,导药下行了,就用5g。


第三个要给邪出路。这外邪要给它出路,这个出路你不要润肠,你润肠的话伤正,就利尿,淡渗利尿。治疗外感病,确定方针以后,里面必须加上淡渗利尿的药,就我刚才讲的车前草、白花蛇舌草、云苓、石苇、薏仁,这一类的利尿药。


这个附带就把外感病呀也给你讲一讲,外感病内伤病你都掌握好了,不光心脑血管病,你中医内科呀,你基本上就通了,保证基本疗效。分清风寒、风热,依据三个配合,一个要扶正,一个要透窍,一个要利尿。
 
:讲的很全面,还应该注意一部分不和的毛病,还有怕风寒:用麻黄汤和痛泄要方各一半汤
 
我再给大家讲什么事呢?就是外感病。外感病呀,这个外感病打官司打了2000多年,一派是伤寒派,认为外感就是风寒为主,一派就是温病派,认为外感是风热为主,风热,温病,打了2000多年,写了几千本书,都给它弄晕了,从临床出发你也要鉴别好风寒和风热,风寒、风热,要把这两个必须得区别开,风寒就伤寒,风热就温病。怎么鉴别?书上好多指标都不可靠,我教会你四个指标,你就可以把风寒、风热鉴别得清清楚楚。


第一个就问寒热。区分寒热,完全凭感觉,恶寒重的,发热轻的,就以寒为主,就是发热为主,几床被子盖在身上,就是寒重热轻,就是风寒;反过来热重寒轻,高烧40度、39.5度以上,不怕冷,仅仅怕风,中医叫恶风或者畏风,那可是风热。这个肯定能分得清楚呀,病人的感觉是有一份热,他很有感觉,一看体温,风寒的体温38度以内,风热的体温一般要到39度,这个高烧。这个区别哪个重?是寒重还是热重来鉴别风寒还是风热。


第二个咳痰。书上讲鉴别痰的寒热以颜色为鉴别,你就上当了,不在颜色在痰的质量,不在色,辨痰的寒热不在色而在质。你比如:白粘痰,白的粘的痰,你按照理论书上讲的那肯定肺寒了,你用三子养亲汤,加了白芥子,这个粘痰出不来,憋在里面喘,心烦意乱,等于咱西医讲的痰多了等于吃可待因,可待因一吃痰出不出来,病人喘了憋了,你反过来把白芥子扔掉,改成葶苈子,病人白粘痰出来了,就很痛快了,这就说明痰的寒热不在颜色在质量,甭管黄白,稀薄的痰是风寒,甭管黄白,稠粘的痰就是风热,你外感病必然会有咳喘,病人就问一下这个痰是薄的还是厚的,就把风热风寒轻易的鉴别起来了。


第三个问汗和痛。没有汗的,关节和头痛的就是风寒;有汗的咽喉痛的嗓子痛的就是风热。


第四个最关键就看舌脉。苔薄白,脉浮紧,这是风寒;苔薄黄,脉浮数的这是风热。这个四条就把外感病的两个基本类型风寒、风热鉴别清楚了。


风寒的辛温解表,风热的辛凉解表。辛温解表书上讲的麻黄汤,现在因为麻黄的副作用,你就不要用麻黄汤了,改成荆防败毒散,不用麻黄、桂枝,用荆芥、防风,荆防败毒散;风热的还用桑菊饮、银翘散。这两个辨证分清楚了,两个立法搞清楚了,两个主方找着了,就是外感病基本上脉络就辨清了。


但是它里面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一定要注意扶正祛邪。尤其中老年人得了外感病他久治不愈,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扶正,他反反复复好不了,这扶正里面就要仿制古方的一个参苏饮,既能解表加参来扶助,还有一个小柴胡汤,小柴胡汤里面用党参。加一味扶正药,不是用参就是用黄芪,这一加注意,尤其是中老年人他的久治不愈的感冒,你光单纯治感冒不行的,里面加一个扶正的药,他感冒很快就解除了。但只能加一味,刚才我讲了,加多了就利邪了,加参也行,加黄芪也行,生黄芪,这第一个注意点。


第二个注意点一定要透窍。刚才我讲了透窍相当重要,因为外邪甭管风寒风热,它就在呼吸道里面,腠理呀,中医讲的腠理附窍里面,光解不行还要透。透窍用什么药?可以用川芎、桔梗、蝉衣。你外感病你就不要用菖蒲、郁金了,你解表性质的川芎、桔梗、蝉衣还有杏仁,根据风寒、风热不同你选用,但份量一定要轻,只能用上5g,5g才能往上走透窍,用重了往底下降了,导药下行了,就用5g。


第三个要给邪出路。这外邪要给它出路,这个出路你不要润肠,你润肠的话伤正,就利尿,淡渗利尿。治疗外感病,确定方针以后,里面必须加上淡渗利尿的药,就我刚才讲的车前草、白花蛇舌草、云苓、石苇、薏仁,这一类的利尿药。


这个附带就把外感病呀也给你讲一讲,外感病内伤病你都掌握好了,不光心脑血管病,你中医内科呀,你基本上就通了,保证基本疗效。分清风寒、风热,依据三个配合,一个要扶正,一个要透窍,一个要利尿。
谢谢分享,我很喜
 
阳明病呢?少阴咽痛呢?风寒还是风热,怕冷畏寒而咽喉肿痛呢?沈老经验丰富,能临床机变,我们不同,经验不足,其实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伤寒温病,在于临床,天时,地域,区别很难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