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种中医馆、国医馆都开展了熬制膏方这项业务,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膏方在制作上讲究六个方面:方、药、水、蜜、器、火,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缺,每一个步骤都极其讲究,都有独特的传统工艺绝技。就拿“器”来说,绝对不能用铁锅,有“十味中药九怕铁”之说,必须用砂锅或是铜锅,鹤年堂从明朝起就坚持用纯正的紫铜锅来熬制膏方,现在,鹤年堂是政府指定的“膏方定点服务单位”,仍然用的是传统的紫铜锅。鹤年堂以膏方闻名,配方精妙、药材质量好是一方面,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技术水平高,关键的环节上有着独特的技术,鹤年堂称为“四技为师”,这在早年间是字号生存的“底气”,绝对秘不外传,掌握了这四技,就可以独挡一面当师傅带徒弟了,在字号内也只有“丸药头”等少数人掌握,并得和东家签订类似现在保密合同的“文书”。
第一技,文火大泡老红出。
这是膏方制作过程中炼蜜的关键技术。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使之完全溶化,沸腾时用网筛或绢筛捞去上面浮沫,至蜜中水分大部分蒸发,翻起大泡,呈老红色时,酌加约10%的冷水,再继续加热使沸,随后乘热倾出,用绢筛过滤,除去其杂质,即成炼蜜。炼蜜老嫩的程度,大都是凭经验观察,少炼则嫩,黏性不足;多炼则老,坚硬不易化解,老话叫“不吃药”,就是不能与药汁充分融合。
第二技,药汤包柱。
其实这是两项技术,全称为“散之若雾汤包柱”,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汤包柱,这是浓缩环节的关键技术,药汤浓缩过程中,不到时候水分太多时就收膏,不能成膏不说,首先浓度就不够,药效低,还非常容易变质,存放不住;火候过了容易糊,味道变了不说,可能药性也会变化。浓缩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到好处呢?过去人们也没有什么检测仪器,就靠经验和土办法。当浓缩到差不多时,鹤年堂的“丸药头”会用一根类似筷子的木棍探入药汤里搅拌,取出后看药汤是否能把木棍薄薄的裹一层,然后把药汁滴在纸上不散开而有形为度,此时可以进入收膏环节了,这就是经过浓缩而成的清膏。
第三技,拉旗。
“胶挑成帘蜜拉旗”,这是两项技术的合称,其实在炼老蜜和收膏环节都用得上,在这里主要介绍拉旗,这是收膏的环节必须要掌握的重要技术之一,清膏兑入炼好的蜜以后,要不停地搅拌,这时,“丸药头”时不时用勺子舀出膏汁往上撩泼,别人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其实这在行话里叫“散之若雾”,就是看膏中的水气情况,有水气如雾状太过就还得熬一会,这时要不时地用勺子舀出膏汁慢慢地倒, 当膏汁从勺子边沿一直拉到锅里而不断,就说明膏子快成了,行话叫“拉旗”,这里有一个小秘诀就是勺子和锅里药汁表面的距离要掌握好才能以其为标准,不同原材的膏,拉旗的程度也有区别,这只有靠经验来掌握了。
第四技,滴水成珠。
更准确地说,应当是“滴水成珠纸无渍”,后来,师徒们都知道怎么回事,就简化为滴水成珠了,这是收膏的最后环节,膏汁拉旗了,就要用木棍将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结成珠而不散,或是滴在过去包中药的芦苇纸上,如深色珍珠,个个成型,润而不瘫,微微颤动,没有水渍痕迹,行话叫“滴水成珠”,达到这个程度,就可以停火收膏了。
鹤年堂“丸药房”的师傅们,就是靠这四技,让鹤年堂的膏方名闻京城,同行服气,百姓推崇。2010年,当时年近九旬的老中医陈相生老先生清楚地记得,公司合营前夕,北京药行曾经举办过膏滋熬制技术交流,实际上也是一次考核比赛,考核最后有一个标准,就是把装有膏滋的瓶子打开,盖上糙纸,然后倒过来,大多字号的膏滋不是过稀流的太厉害了,就是熬老了,用力抖动也不流下来,唯有鹤年堂的膏滋倒过来后纸面颤动而不流,稍抖动后缓缓流下,形如旗面薄薄的一层,直至纸面而不断,行话叫“拉旗”,用竹筷蘸一下后让其自然流到纸上,竟如深色珍珠,这让同行佩服不已。这些只有鹤年堂才有的规矩,也成为行业内膏滋熬制的标准, 鹤年堂成为当年药行的标杆,不论是名医还是百姓,都以鹤年堂的产品作为最好产品的尺度。2010年,北京首届膏方节上,鹤年堂传承人首次公开展示了膏方的传统制作技艺,制作的膏滋一亮相,立即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数千名北京市民也是第一次见识、品尝了乾元膏、香佛玉枢膏等传统养生膏方。鹤年堂膏方制作技艺和膏方的品质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把鹤年堂定为“北京中医药膏方服务定点单位”,现在,膏方——这一传统的养生方剂,已成为北京民众养生滋补的新宠。
第一技,文火大泡老红出。
这是膏方制作过程中炼蜜的关键技术。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使之完全溶化,沸腾时用网筛或绢筛捞去上面浮沫,至蜜中水分大部分蒸发,翻起大泡,呈老红色时,酌加约10%的冷水,再继续加热使沸,随后乘热倾出,用绢筛过滤,除去其杂质,即成炼蜜。炼蜜老嫩的程度,大都是凭经验观察,少炼则嫩,黏性不足;多炼则老,坚硬不易化解,老话叫“不吃药”,就是不能与药汁充分融合。
第二技,药汤包柱。
其实这是两项技术,全称为“散之若雾汤包柱”,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汤包柱,这是浓缩环节的关键技术,药汤浓缩过程中,不到时候水分太多时就收膏,不能成膏不说,首先浓度就不够,药效低,还非常容易变质,存放不住;火候过了容易糊,味道变了不说,可能药性也会变化。浓缩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到好处呢?过去人们也没有什么检测仪器,就靠经验和土办法。当浓缩到差不多时,鹤年堂的“丸药头”会用一根类似筷子的木棍探入药汤里搅拌,取出后看药汤是否能把木棍薄薄的裹一层,然后把药汁滴在纸上不散开而有形为度,此时可以进入收膏环节了,这就是经过浓缩而成的清膏。
第三技,拉旗。
“胶挑成帘蜜拉旗”,这是两项技术的合称,其实在炼老蜜和收膏环节都用得上,在这里主要介绍拉旗,这是收膏的环节必须要掌握的重要技术之一,清膏兑入炼好的蜜以后,要不停地搅拌,这时,“丸药头”时不时用勺子舀出膏汁往上撩泼,别人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其实这在行话里叫“散之若雾”,就是看膏中的水气情况,有水气如雾状太过就还得熬一会,这时要不时地用勺子舀出膏汁慢慢地倒, 当膏汁从勺子边沿一直拉到锅里而不断,就说明膏子快成了,行话叫“拉旗”,这里有一个小秘诀就是勺子和锅里药汁表面的距离要掌握好才能以其为标准,不同原材的膏,拉旗的程度也有区别,这只有靠经验来掌握了。
第四技,滴水成珠。
更准确地说,应当是“滴水成珠纸无渍”,后来,师徒们都知道怎么回事,就简化为滴水成珠了,这是收膏的最后环节,膏汁拉旗了,就要用木棍将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结成珠而不散,或是滴在过去包中药的芦苇纸上,如深色珍珠,个个成型,润而不瘫,微微颤动,没有水渍痕迹,行话叫“滴水成珠”,达到这个程度,就可以停火收膏了。
鹤年堂“丸药房”的师傅们,就是靠这四技,让鹤年堂的膏方名闻京城,同行服气,百姓推崇。2010年,当时年近九旬的老中医陈相生老先生清楚地记得,公司合营前夕,北京药行曾经举办过膏滋熬制技术交流,实际上也是一次考核比赛,考核最后有一个标准,就是把装有膏滋的瓶子打开,盖上糙纸,然后倒过来,大多字号的膏滋不是过稀流的太厉害了,就是熬老了,用力抖动也不流下来,唯有鹤年堂的膏滋倒过来后纸面颤动而不流,稍抖动后缓缓流下,形如旗面薄薄的一层,直至纸面而不断,行话叫“拉旗”,用竹筷蘸一下后让其自然流到纸上,竟如深色珍珠,这让同行佩服不已。这些只有鹤年堂才有的规矩,也成为行业内膏滋熬制的标准, 鹤年堂成为当年药行的标杆,不论是名医还是百姓,都以鹤年堂的产品作为最好产品的尺度。2010年,北京首届膏方节上,鹤年堂传承人首次公开展示了膏方的传统制作技艺,制作的膏滋一亮相,立即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数千名北京市民也是第一次见识、品尝了乾元膏、香佛玉枢膏等传统养生膏方。鹤年堂膏方制作技艺和膏方的品质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把鹤年堂定为“北京中医药膏方服务定点单位”,现在,膏方——这一传统的养生方剂,已成为北京民众养生滋补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