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不是玄学亦不是哲学,是古人实实在在的人体抵抗疾病规律的总结。只是后人在领会上出现偏差,用《内经》的思想去理解伤寒,让其走上的玄学和哲学的路子。
《内经》是古人观察人自身的生老病死、自然与人的关系,人体脏腑内部组织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律。人自身的生老病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好观察,可以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总结出来;但人体内部的结构则不好观察,其生理功能更多通过假想的方式来完成的。最糟糕的是把《易经》的思想引入到《内经》。《易经》是一门哲学,哲学怎么说都行,但是医学却不行。最后把它托给圣贤,黄帝这么说的,你们不能推翻。所以,《内经》实际是一部古医学与古哲学的结合物。自《伤寒论》之后,后世医家就在哲学与医学的边缘徘徊,药味越用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差,经方效若桴鼓已经越行越远。而且对于人体抵抗疾病规律的继续总结也截然而止,这才是最要命的。
在很长时间内,这个是没人怀疑的,也没有人敢怀疑,怀疑就是污圣,要遭天谴。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人自身组织结构了解的深化,西方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知识的传入,让中医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中医人还没有危机感,大部分还在抱残守缺,守着《内经》的指导思想不放。
“病人欲吐之,不可下也。”这就是人体抗病机制自身欲将外邪从吐而解,如果误下,则引邪深入,产生更严重的变证。道理是一样的,邪欲从表而解,欲从下而解,我们只要顺从抗病机制的规律,就是掌握了治病的无上妙法。所谓医门八法实际都是人体自身去除疾病的八法。我们只要掌握了人体自身的抗病规律,顺其道而行之,治病当然就高屋建瓴,应手而愈。之所以经方效若桴鼓,那就是古人已经总结出了部分人体抗病规律,找到了最佳切入点。
头部为诸阳之会,为神明所居,全身之重。在论中为里,体现为少阴病。人体在供血津液会优先保证头部。其次,脏腑为神明之用,并为神明正常活动提供动能,参与各种化生。地位仅次于神明。在论中为半表半里。当然脏腑这半表半里再细分则有四,1、其他脏腑亢进(少阳病);2、其他脏腑沉衰(厥阴病)3、胃家系统亢进(阳明病);4、胃家系统沉衰(太阴病)。人体在供血液津液分配机制中处于第二梯队,这第二梯队中又优先保证胃家系统。第三,四肢肌表为神明、脏腑所支配,为神明及脏腑提供护荫。在论中为表,病属太阳病。
人体对于自身的安全,有一整套防御机制。
人体内部就像一支军队,各部门分工明确,共同抵御外邪入侵。大脑作为司令机关,掌握着各种资源的调配的总决策权。脏腑就是执行机关,在大脑的指挥下,实际调配各种资源。血液、津液就是战士,直接参与抗邪,与邪相争。
当外邪在肌表,大脑就将津液血液输送到肌表以抵抗外邪,肌表充满体液,所以才有头项强痛。大量的体液带着能量充斥于肌表,则发热。人体体液是相对平衡的,集中于体表,则内部就空虚,且津液血液会将能量带到了体表,内部能量不足,则恶寒。这时就发生了太阳病。
当肌表不足以抗邪,也就是中医所谓的邪正相争,正气打了败仗,损失了津液血液。变化就来了,邪气可以长驱直入,可以选择进入司令部(少阴病),进入后勤部(阳明病、太阴病),装备部(少阳病、厥阴病)。
如果在真正的战争中,什么部门最重要?肯定得是司令和后勤呀。司令部被人一锅端了直接关系到这支军队的安危;后勤跟不上了,这支军队也就直接散了,完全没有了与邪气一搏的资本。当年乌巢之战曹操一把火烧掉袁绍的粮草,直接就取得了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这时人体有了第二套作战方案,也就是尽量保护司令部(大脑)和后勤部(胃家系统)的安全,将剩余的津液血液尽量补充给它们。血液津液就像胃和大脑输送。所以才有呕吐与眩冒。
《伤寒论》第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这一条是说本来发生了太阳病,人体欲从体表而解,但有医生不能识别,人为的给吃了泻药,津液从肠道给走了,则邪气就长驱直入。这时候如果这个人体格好,正气旺盛,存蓄津液还比较多,即使吃了泻药,损失了一部分同样有能力与邪气一搏。但这庸医不能识别邪气已经入里,再给吃发汗药。这时,津液又亡失一部分。在这关头,人的最根本的防卫手段用上了,首先保证大脑的安全,调集的血液津液向大脑输送。人感觉的冲逆眩冒就这么来的。这不是不足,而是有余呀。如果这人体质差,直接要被庸医治死;如果这人体质还行,还有余力继续抗邪,阳明病就来了。所以汗出者,阳明里热也。有汗而出,则头部冲逆自降。但有条件,这人得能吃东西,如果吃不了东西,可能就不是阳明病,直接少阴病了。这条是外邪入里的状况。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又说道: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这一条,又是人正常的生理状况。在怀孕期间,人体将血液津液输送到子脏以养胎元。生产以后,机体将子脏的津液血液重新归于肌表四肢,这就造成了暂时的不平衡,所以多汗出。如果在生产时损失太多的血液津液,人的防护机制下,优先保证大脑,向上冲逆故眩冒;津液损失太多,胃肠系统失于濡润,故胃燥大便难。古人生活条件不好,在正气不足的状态下更容易感染外邪。血液津液不足感染外邪,机体一方面组织抗邪,一方面尽量保证大脑安全,将让津液血液尽可能多的上行,四肢失去津液则痉。
人体供血液有优先供给机制,先头部(神明),后脏腑(胃家优先),最后才是四肢肌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组织协同,神志清晰,脏腑机能良好,肌肉强健,四肢有力。在人体津液血液不足的状况下,这种机制就会启动,它会优先保证头部,其次脏腑,最后才是四肢的养分供给。《伤寒论》中一般大下、大发汗后,会引发冲逆头晕。治疗一般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变化,桂枝汤是实胃气,走表的方剂。桂枝汤降冲气亦是通过走表,让津液血液重新布散于四肢肌表则冲气自降。那么人体到了老年,津液血液生化不足的状况下,会不会也同样冲逆?答案是肯定的,高血压&肝阳上亢就是这么来的。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呢?我以为桂枝汤同样适用,只是这是由于本源是人体生化不足引起,还得加些健胃药。这又让我想起《金匮要略》中有侯氏黑散治大风,很多人都以为不是仲景的方子,里面大热药解表剂一大堆,头部的冲逆(肝阳上亢)都不敢用。其实我觉得,这个就是仲景的方子,这首方剂也是用的托起胃气,走表降冲逆的方法,就能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这种“大风”。现在的中医把它当成肝病在治,这是成问题的。光用潜镇药存在不足。仲景在近两千年前就发现了这其中奥秘,后人识浅却弃之不用。奈何?
仲景告诉我们,脉当取过之与不及。后人把它细化成了28种之多。然纵观整个《伤寒论》无外乎浮沉、快慢、大小、强弱。脉到底在能候什么?大概也就是心跳的频率和津液血液的多少。
太阳伤寒,脉浮紧。浮为在表(有余),紧为邪正交争正剧(有余),这时的津液血液是充足的,人体正调集资源抗邪;太阳中风,脉浮缓。浮为在表(有余),缓为邪正交争正气不足(不及),由于汗出津液血液损失了,所以才有不足之象。
阳明病,脉洪大。里热熏蒸,津液血液走表,大汗出,脉象故洪大。由于汗出,亡津液血液,如果不及时治疗,则很快转入津液血液不足,少阴病就来了。谵语、捻衣摸床等意识障碍症状就是入少阴的一个体现;
结胸病,脉沉弦(细),沉为在里(不足),弦为交争正剧(有余);细为不足,表示结甚,津液血液不布于外了,这个得快下,不然危险了;
少阳病,脉弦细,细为不足,弦为有余。少阳的头部症状即说明血液津液少,人体防御机制已经启动,在向上冲逆;胸部症状则是有阻碍,邪正交争于胸部,引发津液血液的输布障碍。呕吐则亦是人体的津液血液向胃的冲逆引起的。柴胡剂就是健胃药和清解药的结合,清解邪热和振奋胃气,则津液复,冲逆自降。
太阴病的脉定有不足,这是一种胃家系统沉衰,自利益甚。津液血液定然少布于表。甚至可以激发人体的防御机制,头部出现症状,而太少同病。轻则头晕头痛、耳鸣、眼花、脱发,重则神昏谵语、但欲寐,再加利益甚等上热下寒之象。其脉会以沉、细、缓、弱为代表,当然亦可以浮,但必会有不足之象,这时外邪并不明显或者根本无外邪,反而是自身的胃家沉衰。
少阴病,脉微细。这是严重的津液血液不足。但欲寐,血液津液已经不能保证头部的供给造成了神识不明。神识不明则大脑无法调控全身资源,全身司令系统受到了破坏,人也快完蛋了。如果这时候胃家系统没有得到振兴,仍然无法保证头部供应,死证就来了。四逆汤其实就是胃家最强的振奋剂。
最后厥阴病,如果少阳病表示正邪相争于脏腑,邪正还有相争的资本。那么厥阴则是其陷入沉衰,也就是生血造津液的功能、分解食物的机能已经出现障碍。这么看的话,糖尿病就是一个厥阴病。它亦是分解糖分的机能出现故障,导致糖分被身体防御系统当成有害物质排除体外。一方面大量的利尿和汗出(排出糖分),再引发阳明病;另一方面身体缺乏养分则又多食多饮,造成恶性循环。所以,这个病我理解为脏腑除了胃家系统外的其他系统陷入沉衰。
总之,我们把脉实际就是在辨别津液血液的盈亏,结合症状则能掌握正邪的力量对比及病位、病性特征,再采取正确的方法,该攻攻,该补补。却有医自恃高明,但凭脉诊病,不可取也。
最后,以胃气作总结。《伤寒论》中执之之重。无论多么严重的疾病,只要有胃气,则可以不死。顺从人体抗病规矩的同时,得注意保护和扶助胃气。一个强大的胃,则会有一个强大的身体。《伤寒论》中很多方剂其实都是治胃剂。
《内经》是古人观察人自身的生老病死、自然与人的关系,人体脏腑内部组织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律。人自身的生老病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好观察,可以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总结出来;但人体内部的结构则不好观察,其生理功能更多通过假想的方式来完成的。最糟糕的是把《易经》的思想引入到《内经》。《易经》是一门哲学,哲学怎么说都行,但是医学却不行。最后把它托给圣贤,黄帝这么说的,你们不能推翻。所以,《内经》实际是一部古医学与古哲学的结合物。自《伤寒论》之后,后世医家就在哲学与医学的边缘徘徊,药味越用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差,经方效若桴鼓已经越行越远。而且对于人体抵抗疾病规律的继续总结也截然而止,这才是最要命的。
在很长时间内,这个是没人怀疑的,也没有人敢怀疑,怀疑就是污圣,要遭天谴。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人自身组织结构了解的深化,西方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知识的传入,让中医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中医人还没有危机感,大部分还在抱残守缺,守着《内经》的指导思想不放。
“病人欲吐之,不可下也。”这就是人体抗病机制自身欲将外邪从吐而解,如果误下,则引邪深入,产生更严重的变证。道理是一样的,邪欲从表而解,欲从下而解,我们只要顺从抗病机制的规律,就是掌握了治病的无上妙法。所谓医门八法实际都是人体自身去除疾病的八法。我们只要掌握了人体自身的抗病规律,顺其道而行之,治病当然就高屋建瓴,应手而愈。之所以经方效若桴鼓,那就是古人已经总结出了部分人体抗病规律,找到了最佳切入点。
头部为诸阳之会,为神明所居,全身之重。在论中为里,体现为少阴病。人体在供血津液会优先保证头部。其次,脏腑为神明之用,并为神明正常活动提供动能,参与各种化生。地位仅次于神明。在论中为半表半里。当然脏腑这半表半里再细分则有四,1、其他脏腑亢进(少阳病);2、其他脏腑沉衰(厥阴病)3、胃家系统亢进(阳明病);4、胃家系统沉衰(太阴病)。人体在供血液津液分配机制中处于第二梯队,这第二梯队中又优先保证胃家系统。第三,四肢肌表为神明、脏腑所支配,为神明及脏腑提供护荫。在论中为表,病属太阳病。
人体对于自身的安全,有一整套防御机制。
人体内部就像一支军队,各部门分工明确,共同抵御外邪入侵。大脑作为司令机关,掌握着各种资源的调配的总决策权。脏腑就是执行机关,在大脑的指挥下,实际调配各种资源。血液、津液就是战士,直接参与抗邪,与邪相争。
当外邪在肌表,大脑就将津液血液输送到肌表以抵抗外邪,肌表充满体液,所以才有头项强痛。大量的体液带着能量充斥于肌表,则发热。人体体液是相对平衡的,集中于体表,则内部就空虚,且津液血液会将能量带到了体表,内部能量不足,则恶寒。这时就发生了太阳病。
当肌表不足以抗邪,也就是中医所谓的邪正相争,正气打了败仗,损失了津液血液。变化就来了,邪气可以长驱直入,可以选择进入司令部(少阴病),进入后勤部(阳明病、太阴病),装备部(少阳病、厥阴病)。
如果在真正的战争中,什么部门最重要?肯定得是司令和后勤呀。司令部被人一锅端了直接关系到这支军队的安危;后勤跟不上了,这支军队也就直接散了,完全没有了与邪气一搏的资本。当年乌巢之战曹操一把火烧掉袁绍的粮草,直接就取得了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这时人体有了第二套作战方案,也就是尽量保护司令部(大脑)和后勤部(胃家系统)的安全,将剩余的津液血液尽量补充给它们。血液津液就像胃和大脑输送。所以才有呕吐与眩冒。
《伤寒论》第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这一条是说本来发生了太阳病,人体欲从体表而解,但有医生不能识别,人为的给吃了泻药,津液从肠道给走了,则邪气就长驱直入。这时候如果这个人体格好,正气旺盛,存蓄津液还比较多,即使吃了泻药,损失了一部分同样有能力与邪气一搏。但这庸医不能识别邪气已经入里,再给吃发汗药。这时,津液又亡失一部分。在这关头,人的最根本的防卫手段用上了,首先保证大脑的安全,调集的血液津液向大脑输送。人感觉的冲逆眩冒就这么来的。这不是不足,而是有余呀。如果这人体质差,直接要被庸医治死;如果这人体质还行,还有余力继续抗邪,阳明病就来了。所以汗出者,阳明里热也。有汗而出,则头部冲逆自降。但有条件,这人得能吃东西,如果吃不了东西,可能就不是阳明病,直接少阴病了。这条是外邪入里的状况。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又说道: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这一条,又是人正常的生理状况。在怀孕期间,人体将血液津液输送到子脏以养胎元。生产以后,机体将子脏的津液血液重新归于肌表四肢,这就造成了暂时的不平衡,所以多汗出。如果在生产时损失太多的血液津液,人的防护机制下,优先保证大脑,向上冲逆故眩冒;津液损失太多,胃肠系统失于濡润,故胃燥大便难。古人生活条件不好,在正气不足的状态下更容易感染外邪。血液津液不足感染外邪,机体一方面组织抗邪,一方面尽量保证大脑安全,将让津液血液尽可能多的上行,四肢失去津液则痉。
人体供血液有优先供给机制,先头部(神明),后脏腑(胃家优先),最后才是四肢肌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组织协同,神志清晰,脏腑机能良好,肌肉强健,四肢有力。在人体津液血液不足的状况下,这种机制就会启动,它会优先保证头部,其次脏腑,最后才是四肢的养分供给。《伤寒论》中一般大下、大发汗后,会引发冲逆头晕。治疗一般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变化,桂枝汤是实胃气,走表的方剂。桂枝汤降冲气亦是通过走表,让津液血液重新布散于四肢肌表则冲气自降。那么人体到了老年,津液血液生化不足的状况下,会不会也同样冲逆?答案是肯定的,高血压&肝阳上亢就是这么来的。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呢?我以为桂枝汤同样适用,只是这是由于本源是人体生化不足引起,还得加些健胃药。这又让我想起《金匮要略》中有侯氏黑散治大风,很多人都以为不是仲景的方子,里面大热药解表剂一大堆,头部的冲逆(肝阳上亢)都不敢用。其实我觉得,这个就是仲景的方子,这首方剂也是用的托起胃气,走表降冲逆的方法,就能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这种“大风”。现在的中医把它当成肝病在治,这是成问题的。光用潜镇药存在不足。仲景在近两千年前就发现了这其中奥秘,后人识浅却弃之不用。奈何?
仲景告诉我们,脉当取过之与不及。后人把它细化成了28种之多。然纵观整个《伤寒论》无外乎浮沉、快慢、大小、强弱。脉到底在能候什么?大概也就是心跳的频率和津液血液的多少。
太阳伤寒,脉浮紧。浮为在表(有余),紧为邪正交争正剧(有余),这时的津液血液是充足的,人体正调集资源抗邪;太阳中风,脉浮缓。浮为在表(有余),缓为邪正交争正气不足(不及),由于汗出津液血液损失了,所以才有不足之象。
阳明病,脉洪大。里热熏蒸,津液血液走表,大汗出,脉象故洪大。由于汗出,亡津液血液,如果不及时治疗,则很快转入津液血液不足,少阴病就来了。谵语、捻衣摸床等意识障碍症状就是入少阴的一个体现;
结胸病,脉沉弦(细),沉为在里(不足),弦为交争正剧(有余);细为不足,表示结甚,津液血液不布于外了,这个得快下,不然危险了;
少阳病,脉弦细,细为不足,弦为有余。少阳的头部症状即说明血液津液少,人体防御机制已经启动,在向上冲逆;胸部症状则是有阻碍,邪正交争于胸部,引发津液血液的输布障碍。呕吐则亦是人体的津液血液向胃的冲逆引起的。柴胡剂就是健胃药和清解药的结合,清解邪热和振奋胃气,则津液复,冲逆自降。
太阴病的脉定有不足,这是一种胃家系统沉衰,自利益甚。津液血液定然少布于表。甚至可以激发人体的防御机制,头部出现症状,而太少同病。轻则头晕头痛、耳鸣、眼花、脱发,重则神昏谵语、但欲寐,再加利益甚等上热下寒之象。其脉会以沉、细、缓、弱为代表,当然亦可以浮,但必会有不足之象,这时外邪并不明显或者根本无外邪,反而是自身的胃家沉衰。
少阴病,脉微细。这是严重的津液血液不足。但欲寐,血液津液已经不能保证头部的供给造成了神识不明。神识不明则大脑无法调控全身资源,全身司令系统受到了破坏,人也快完蛋了。如果这时候胃家系统没有得到振兴,仍然无法保证头部供应,死证就来了。四逆汤其实就是胃家最强的振奋剂。
最后厥阴病,如果少阳病表示正邪相争于脏腑,邪正还有相争的资本。那么厥阴则是其陷入沉衰,也就是生血造津液的功能、分解食物的机能已经出现障碍。这么看的话,糖尿病就是一个厥阴病。它亦是分解糖分的机能出现故障,导致糖分被身体防御系统当成有害物质排除体外。一方面大量的利尿和汗出(排出糖分),再引发阳明病;另一方面身体缺乏养分则又多食多饮,造成恶性循环。所以,这个病我理解为脏腑除了胃家系统外的其他系统陷入沉衰。
总之,我们把脉实际就是在辨别津液血液的盈亏,结合症状则能掌握正邪的力量对比及病位、病性特征,再采取正确的方法,该攻攻,该补补。却有医自恃高明,但凭脉诊病,不可取也。
最后,以胃气作总结。《伤寒论》中执之之重。无论多么严重的疾病,只要有胃气,则可以不死。顺从人体抗病规矩的同时,得注意保护和扶助胃气。一个强大的胃,则会有一个强大的身体。《伤寒论》中很多方剂其实都是治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