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开、阖、枢小识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FONT=黑体]开、阖、枢小识[/FONT]

[FONT=仿宋]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FONT]

引子

有同道在某中医论坛发帖子求助如下:

[FONT=仿宋]在学习中医中,对“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合;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总是不能从深层次理解。从表面字义讲,开即是打开、合即是关闭,但怎么在生理和病理上去阐述这开、枢、合?请各位老师指点一二,不胜感激。[/FONT]

又有同道问道:

[FONT=仿宋]不知道哪位老师能讲一下三阴三阳开合枢的问题以及与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的关系。多谢![/FONT]

就上述问题河间金栋简答如下。

1、经文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灵枢•根结》篇云:“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枢折即骨摇而不安于地也,骨摇者取之少阳”。“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依,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

2、汇释

王冰注:“开、阖、枢者,言三阳之气,多少不等,动用殊也。夫开者,所以司动静之基;阖者,所以执禁固之权;枢者,所以主转动之微。”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然太阳者三阳也,为阳之表,其义曰开;阳明者二阳也,为阳之中,其义曰和;少阳者一阳也,为阳之里,其义曰枢。……然太阴者三阴也,为阴之外,其义为开;厥阴者一阴也,为阴之尽,其义为合;少阴者二阴也,为阴之中,其义曰枢。”

吴昆《素问吴注》:“太阳在表,敷畅阳气,谓之开;阳明在里,受纳阳气,谓之阖;少阳在表里之间,转输阳气,犹如轴焉,故谓之枢。……太阴居中,敷布阴气,谓之开;厥阴谓之尽阴,受纳厥阴之气,谓之阖;少阴为肾,精气充满,则脾职其开,肝职其阖,肾气不充,则开阖失常,是少阴为枢轴也。”

张介宾《类经九卷•经络类二十九》:“此总三阳为言也。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此总三阴为言。亦有内外之分也。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阖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之间,亦与三阳之义同。”

张志聪《素问集注》:“太阳者,巨阳也,为盛阳之气,故主开;阳明合于二阳之间,故主合;少阳乃初出之气,故主枢。……太阴者三阴也,为阴之盛,故主开;厥阴为两阴之交尽,故主合;少阴为一阴之初生,故主枢。”

黄元御《素问悬解》:“太阳,阳之将衰,故为开;阳明,阳之盛极,故为阖;少阳,阳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太阴,阴之将衰,为开;厥阴,阴之盛极,为阖;少阴,阴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

3、小识

[FONT=仿宋]金栋按:“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合;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并与《素问·皮部论》中的有关内容有关。

“太阳为开”、“太阴为开”之“开”字,《太素·卷五·阴阳合》均作“关(闗-閞)”。《太素》为是。繁体字:開(开)、闗(关)、閞。閞,通闗,乃闗之省文。

杨上善《太素·卷第五·阴阳合》注:“三阳离合为关、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滞留,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

萧延平按:“‘太阳为关(闗)’,‘关’字《甲乙经》、《素问》、《灵枢》均作开(開)。日本抄本均作‘閞’,乃‘关’字省文。玩杨注‘门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主禁’之义,‘关’字为长,若‘开’字,则说不去矣。再考《灵枢·根结篇》及《甲乙经·经脉根结篇》,于‘太阳为开’之上均有‘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之文,本书卷十《经脉根结》与《灵枢》、《甲乙》同,则是前以关、枢、阖三者并举,后复以为关、为阖、为枢分析言之,足证明后之为‘关’‘关’字,即前之‘折关’‘关’字无疑矣。下‘太阴为关’与此同义,不再举。再按:嘉佑本《素问》新校正云:‘《九墟》太阳为关,作关’。”

杨上善《太素·卷第五·阴阳合》注:“三阳为外门,三阴为内门。内门亦有三者: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脾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二者门阖,主开闭者也,肝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塞悲乐,故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也,肾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津液,故为枢者也。”

林亿等《新校正》云:“按《九墟》‘太阳为,阳明为,少阳为。’故关折,则肉节溃缓而暴病起矣,故候暴病者取之太阳;合折,则气无所止息,悸病起,故悸者皆取之阳明;枢折,则骨摇而不能安于地,故骨摇者取之少阳。”

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云:“《太素》开作。按:即关字。杨曰:‘三阳离合为閞、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其有三义:一者门閞,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閞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滞留,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坚按:《太素》与新校正引《九墟》相合。如今《甲乙》犹与《根结》偏不异,《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即阖扉。少阳之阳名曰枢持,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乃与《太素》同义。开字阖字义具于《皮部论》,又《太素》载《根结论》开字亦并作閞。”

胡天雄《素问补识》说:“此‘太阳为开’,关,误作开。杜甫《早行》诗:‘崩闭关其情。’杨笺:‘关,一作开。’王的次注,杜的诗作,均写成于公元8世纪60年代,王:公元762年,杜:公元769年。二字互误亦同,皆由字形相似所致。唐代‘关’简作‘閞’。但诗词一字之误,无关大旨,医经一字之误,后世以讹传讹,容易造成中医学理论的极大混乱,不可不慎。”

閞是多音字,①音变(bian);②音关(guan)。唐代“关”简作“閞”。

傅景华等《黄帝内经素问译注·阴阳离合论》说:“太陽爲開,陽明爲阖,少陽爲樞:開,应作闗。形似易误。《皮部论》:‘太陽之陽,名曰闗樞。’此以門的結構与功能比類十二經的作用,其内涵可參該篇。阖取義于門扇,闗取義于門閂,樞取義于門軸。太陽在後爲闗,陽明在前爲阖,少陽在中爲樞。”

由上可见,开、阖、枢,当为关、阖、枢

关(闗-閞),取义于门闩;阖,取义于门扇;枢,取义于门轴。根据经脉的循行规律,三阳经脉之太阳行于身之后为关,阳明行于身之前为阖,少阳行于身之侧为枢。此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之含义。

《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论三阳有关、阖、枢,合为一阳;三阴亦有关、阖、枢,合为一阴。此一阴一阳作为人身之两重门户,外以拒邪气之侵,内以固精气之失。此乃三阴三阳(即关阖枢)之生理。

根据经脉的循行规律,三阳经脉之太阳经行于身之后为关,且在三阳经中相对地处于浅表部位,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主关;阳明经行于身之前为阖,且阳明经相对地位于体表的深层,具有闭阖收敛作用,故主阖;少阳行于身之侧为枢,且少阳经则处于两经的表里之间,具有枢纽的作用,故主枢。此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之含义。三阴经脉亦如此。

“阴阳离合”是《内经》阴阳学说的重要理论,其核心是阴与阳的可分性及其统一性。以人身阴阳而言,外之阳再分为三,即太阳、阳明、少阳;内之阴再分为三,即太阴、少阴、厥阴,这就是相离。而三阳为一阳所化,三阴为一阴所化,都各具有统一性,这就是相合。三阳相合为人体屏障,如人身之门: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共同主司御邪作用。三阴关阖枢主人体封藏:太阴脾藏营,少阴肾藏精,厥阴肝藏血,各有所主,是为相离;而营、精与血互化互生,同为生命之基质,是为相合。所谓三阴离合,即寓有脾肾肝分工合作同主精液封藏之义。

在病理上,三阳经之关折则“肉节渎(溃缓)而暴病起矣”,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悸病)起矣”,枢折则“骨摇而不安于地也”。三阴经之关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阖折则“气绝而喜悲”,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

阴阳离合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伤寒论》在对外感热病进行辨证论治过程中,既充分运用了这一理论。如基于三阳相离的观点,仲景指出:发热恶寒者属太阳,治宜汗解,以麻黄汤、桂枝汤类主之,吐下则禁忌;但热不恶寒者,治疗宜清下,以白虎汤、承气汤等主之,汗则禁忌;寒热往来者属少阳,治宜和解,汗吐下均为禁忌。三阳界畔分明,违背它就会诛伐无过。这种理论对于温病亦然。如叶天士说:“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辨卫气营血,与伤寒同”。在《伤寒论》中,三阳相合则见于二阳或三阳合病的例子。这就是因邪气过盛或正气虚弱所致,宜从阳之相合而治。如太阳阳明合病用葛根汤,太阳少阳合病用柴胡桂枝汤等。

至若急性热病后期,正气日弱,病即离阳入阴,其发展一般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三阴封藏失职,故皆可见吐利之证。其中属太阴者,用理中汤类;属少阴者,四逆汤主之;病在厥阴者,乌梅丸、吴茱萸汤主之,皆宗三阴相离立法。内脏病久,往往一损俱损,精血虚衰,常需考虑三阴并治。如肾气丸以地黄补少阴肾、山药补太阴脾、茱萸补厥阴肝,即三阴并补的例子。

可见汇释所举历代诸家,对于“开”字,虽皆百方弥缝给予解说,而终失经旨之意耳!
[/FONT]
附:李克绍《伤寒论解惑·第三章 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八 对传统的错误看法要敢破敢立》:

[FONT=仿宋]三阴三阳开、阖、枢的问题[/FONT]
[FONT=仿宋]
读《伤寒论》的注解,往往会遇到“开”、“阖”、“枢”这样一些名词,它是根据《内经》“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而采入《伤寒论》的注解中的。《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本来是代表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它和《伤寒论》中用以代表疾病类型的三阴三阳,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如果说开阖枢在《内经》中还能起到一点帮助理解的作用的话,那么搬到《伤寒论》中来,就可能连这一点作用也不一定有了,我们试举张隐庵对于《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开阖枢的一段说明为例,看看开阖枢对于《伤寒论》的读者,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他说“夫三阳在外,太阳主天气而常行于地中,阳明主阖而居中土,少阳主枢而内行于三焦,此三阳在内,而内有阴阳也。二阴在内,太阴为开而主皮肤之肉理,少阴主枢而外稃于肌表,厥阴为阴中之少阳而会通于肌腠,此三阴在外,而外有阴阳也”。

象这样的解释对于临床毫无价值且不说,就是为理论而理论,也不容易讲通,譬如厥阴是怎样为阖的,就不好讲了,笼统地称为“阴中之少阳”,这对于读者能起到多大的帮助作用,是值得怀疑的。

凡无助于临床实践,而又越解越难懂,越学越糊涂,这样的注解必有问题。

开阖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应当先从开阖枢这三个词的产生和演变说起。

原来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太素·阴阳合篇》和《经脉·根结篇》都作“太阳为关,……”“太阴为关,……”肖延平的按语说,这两个“关”字,日本抄本都写作“閤”这是关的繁体字“關”的古代简化字。那么太阳和太阴,究竟是应当“为开”呢,还是“为关”呢?据杨上善《太素》注的意思,门是门关、门阖、门枢三部分组成的。门关的作用,是“主禁者也”。既然是“主禁”之意,自然当作“关”字为是,若作“开”就说不过去了。而且无论《灵枢》、《甲乙》、《太素》,在这几句之前,均有“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这样一段文字。既然前文是“折关、开阖、败枢”下文就应当是“为关、为阖、为枢”了。

为了证实开阖枢确实是关、阖、枢的演变,兹再举《素问·皮部论》以作证明。《素问·皮部论》里有“阳明之阳,名曰害蜚”,“少阳之阳,名曰枢持”,“太阳之阳,名曰关枢”,“少阴之阴,名曰枢儒”,“心主之阴,名曰害肩”,“太阴之阴,名曰关蛰”等语。据日本人丹波元简《素问识》的考证(文繁不录),害蜚当作门扉(即门扇、门板),枢持当作枢杼(即门脚、门轴,门的开阖,全仗此轴),关枢是“持门户”的横木(即门栓),枢当作枢檽(柱上承木之斗拱),害肩当作阖肩(扉上容枢之枅),关蛰当作关槷(即门撅,在门当中两扇门相合处,用以防止门过于合向里去)。由此可见:太阳、太阴为关,关指关枢、关槷,阳明、厥阴为阖,阖指阖扉、阖肩,少阳、少阴为枢,枢指枢杼、枢檽。这本来是古代建筑学上的一些名词,古人用于三阴三阳,其目的是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帮助学者领会其大体意义。诚如丹波氏所云“且害蜚、枢持、关枢之类,为三阴三阳之称者,不过藉以见神机枢转之义,亦无深意焉”。而有的注家,却偏偏就此传抄之误,在开阖枢上大作其文章,注《伤寒论》者尤其如此,结果把《伤寒论》越讲越玄,学者越听越糊涂。这有什么用呢?不过是在故弄玄虚,吓唬人罢了。[/FONT]
 
最后编辑:
“太阳为开”一词,【百度】的解释如下:

太阳为开,古代医学和生理学名词。系经脉之生理特点。
古人认为“三阳之离合,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太阳主三阳之表,处于最外围,故为开。

https://baike.baidu.com/item/太阳为开/1541836?fr=aladdin

对于上述词条内容之解释,欠妥。有更正之必要。
 
《素问·皮部论》云:“阳明之阳,名曰害蜚”、“少阳之阳,名曰枢持”、“太阳之阳,名曰关枢”;“少阴之阴,名曰枢儒”、“心主之阴,名曰害肩”、“太阴之阴,名曰关蛰”。
 
[FONT=仿宋]1、阳明之阳,名曰害蜚——阳明为阖。

历代诸家所释:

⑴王冰注:“蜚,生化也。害,杀气也。杀气行则生化弭,故曰害蜚。”

⑵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蜚者飞也。害蜚者,即后害肩之义推之,则蜚当为轻扬,而肩当为沉重也;即后关蛰之义推之,则蜚当与蛰正相应也。夫阳明而曰害蜚者,阳气自盛,万物阳极则有归阴之义,故曰害蜚。物之飞者尤为属阳也。如《诗经》有‘四月秀葽’及《本草》‘至夏则草枯,而有夏枯草’之类。”

⑶吴昆《素问吴注》:“蜚,音飞。害,与阖同。所谓阳明为阖是也。蜚,蠢动也。盖阳明者面也。面者午也。五月阳气蠢动,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是阖其阳也,故曰害蜚。”

⑷张介宾《类经九卷•经络类三十一》:“害,损也。蜚,古飞字。阳明之阳,释阳之义也,下准此。害蜚者,当与后心主之阴名曰害肩者,相对参看。……此云蜚者,飞扬也,言阳盛而浮也。凡盛极者必损,故阳之盛也在阳明,阳之损亦在阳明。是以阳明之阳,名曰害蜚。”

⑸张志聪《素问集注》:“阳明之阳络,名曰害蜚。蜚,飞动也。阳明者,午也,为盛阳之时,如万物之飞动,阳盛而阴气加之,有害于飞,故名曰害蜚。”

⑹高士宗《素问直解》:“阳明之阳,行身之前而主阖。阖则不开,有害于飞,故名曰害蜚。蜚,犹开也。”

⑺黄元御《素问悬解》:“阳明之阳络,名曰害蜚。”

考释典范录:

⑴丹波元简《素问识》云:“马云:‘阳明而曰害蜚者,阳气自盛,万物阳极则有归阴之义,故曰害蜚。物之飞者,尤为属阳也。’如《诗经》有‘四月秀葽’及《本草》‘至夏则草枯,而有夏枯草’之类。’吴云:‘害,与阖同,所谓阳明为阖是也。蜚,蠢动也。盖阳明者,面也。面者,午也。五月阳气蠢动,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是阖其阳也。’张云:‘蜚,古飞字。蜚者,飞扬也,言阳盛而浮也。凡盛极者必损,故阳之盛也在阳明,阳之损亦在阳明。是以阳明之阳,名曰害蜚。’高云:‘阳明之阳,行身之前而主阖。阖则不开,有害于飞,故名曰害蜚。蜚,犹开也。’简按:诸注未允。盖害、盍、阖古通用。《尔雅•释言》:‘害,盍也。’郭注:‘盍,何不也,或作害。’《庄子•则阳》篇云:‘阖尝舍之。’注:‘何不试舍其所为乎。’《尔雅•释宫》:‘阖,谓之扉。’疏:‘阖,扇也。’《说文》曰:‘阖,门扇也。’一曰:‘闭也。蜚,音扉。害蜚,即是阖扉,门扇之谓。’《离合真邪论》云:‘阳明为阖。’义相通。”

⑵森立之《素问考注》云:“案:‘害蜚即阖扉’,此说可从矣。盖‘阖扉’者即‘阖’,阳明之阳为阳盛之极,故曰阖也。阖之言合也,扉之言秘也。……盖关在户外,故谓太阳之表为关。……阖者,在内之言,故阳明之里,谓阖扉也。”

⑶胡天雄《素问补识》说:“诸家皆据‘害蜚’二字本义为释,牵强附会,徒乱人意,简《识》:‘害蜚,即是阖扉,门扇之谓。’考证精详,一语破的。试取《太素·阴阳合》杨注读之,再以此论三阳之阳及三阴之阴参合思考,则关、阖、枢三者之义,更昭然若揭也。”

“阳明之阳,名曰阖扉”——阳明为阖。[/FONT]
 
[FONT=仿宋]2、少阳之阳,名曰枢持——少阳为枢。

王冰注:“枢,谓枢要。持,谓执持。”

考释典范录:

⑴丹波元简《素问识》云:“《甲乙》‘持’作‘杼’。……简按:《甲乙》‘枢杼’即‘枢轴’。”

⑵森立之《素问考注》云:“案:枢持即枢杼。杼、持音形共甚相近,故误耳。宜从《甲乙》为正,盖少阳在中故曰枢,又曰枢杼也。”

⑶胡天雄《素问补识》说:“王云:‘枢,谓枢要。持,谓执持。’吴云:‘枢,枢轴也,所谓少阳为枢是也。持,把持也。盖少阳居于表里之间,犹持枢轴也。’天雄按:少阳为枢,诸家枢字释训,义自明晓,唯训持为‘执持’、‘ 把持’,未免随文敷演。盖太阳为关,其执持、把持之功,更有重于枢者。当从《甲乙》作‘枢杼’为是。持杼形误。简《识》有说。”

“少阳之阳,名曰枢杼”——少阳为枢。[/FONT]
 
[FONT=仿宋]3、太阳之阳,名曰关枢——太阳为关。

历代诸家所释:

⑴王冰注:“关司运动,以静镇为事,如枢之运,则气和平也。”

⑵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太阳之阳之义,名曰关枢。盖少阳为枢,而此太阳为三阳,最在外,则此太阳为关枢也。《阴阳离合论》以阳明为合,太阳为开,而此以太阳为关,关者,合也。盖彼就表之表而言,而此对少阳而言耳。”

⑶吴昆《素问吴注》:“关,固卫也。少阳为枢,转布阳气,太阳则约束而固卫其转布之阳,故曰关枢。”

⑷张介宾《类经九卷•经络类三十一》:“关,卫固也。少阳为三阳之枢,展布阳气于中;太阳则卫固其气而约束于外,故曰关枢。《阴阳离合论》曰:‘太阳为开。’辞异而义同也。”

⑸张志聪《素问集注》:“关,卫固也。太阳主诸阳之气,而主表,阳气生于阴中,枢转而外出,太阳之气从内而出,卫固于外,故曰关枢。”

⑹高士宗《素问直解》:“太阳之阳,行身之背,而主开,故名曰关枢。关,犹系也。枢转始开,开之系于枢也。”

考释典范录:

⑴丹波元简《素问识》:“简按:《老子》:‘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开。’《说文》:‘关,以横木持门户也。’由是观之,关,无开之义。……盖《阴阳离合论》关、合、枢,则以行层而言,此篇则以皮部而言。”

⑵丹波元坚《素问绍识》:“《阴阳离合论》‘太阳为开’,《太素》‘开’作‘閞’,而杨注以为关者主禁,阖者门扉主开闭,此足以证原《识》之确矣。”

⑶胡天雄《素问补识》:“‘太阳之阳,名曰关枢’,此关字即《根结》篇及《阴阳离合论》中‘太阳为关’之关字也。只因‘关’误为‘开’,注家多委曲以求其解,千百年来,陈陈相因,何不取《甲乙》《太素》一读,或将《根结》篇中‘折关败枢,开阖而走’一研讨之?!张云:‘《阴阳离合论》曰:太阳为开,辞异而义同也。’开字误文不改,不知其义如何同法?”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太阳为关。[/FONT]
 
[FONT=仿宋]4、少阴之阴,名曰枢儒——少阴为枢。

王冰注:“儒,顺也。守要而顺,阴阳开合之用也。”

考释典范录:

⑴丹波元简《素问识》:“吴云:‘儒,当作臑。手少阴之脉,下循臑内后廉。足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皆柔软肉胜之处,故曰臑。枢臑者,枢机运于臑内也。所谓三阴离合,少阴为枢是也。’张云:‘儒,《说文》柔也。王氏云:顺也。少阴为三阴开阖之枢,而阴气柔顺,故名曰枢儒。’高云:‘少阴之阴,从臑腘而上注胸中而止,枢转神机,区别水火,故名曰枢儒。儒,犹区也。’简按:诸注亦未允。儒,新校正引《甲乙》作‘檽’,似是。檽,音软。……少阴之阴,取名于枢上柱头之檽,故曰枢檽欤。今本《甲乙》作‘枢儒’。”

⑵森立之《素问考注》:“案:‘枢儒’与‘枢杼’同,一音之转,故假借作‘枢檽’,又作‘枢儒’耳。盖少阴与少阳同居中,故曰少阴少阳共为枢。或曰‘枢’,或曰‘枢杼’,其义一也。”

“少阴之阴,名曰枢杼”——少阴为枢。[/FONT]
 
[FONT=仿宋]5、心主之阴,名曰害肩——厥阴为阖。

王冰注:“心主脉入腋下,气不和则妨害肩腋之动运。”

考释典范录:

⑴森立之《素问考注》:“案:‘害肩’盖‘害扉,与前文‘害蜚’字异而义同。本作‘扉’,一自形误作‘肩’,一自音误作‘蜚’也。阳明为阳经之极,厥阴为阴经之极,故共曰阖肩,又曰阖也。”

⑵胡天雄《素问补识》:“王云:‘心主脉入掖下,气不和则妨害肩掖之动运。’天雄按:王注误。害,当循‘害蜚’之例作阖,《阴阳离合论》云‘厥阴为阖’也。唯肩字义不明……考《尔雅•释宫》:‘阖,谓之扉。’则肩,当是扉字之形讹害扉,即阖扉。”

“心主之阴,名曰阖扉”——厥阴为阖。[/FONT]
 
[FONT=仿宋]6、太阴之阴,名曰关蛰——太阴为关。

王冰注:“关闭蛰类,使顺行藏。”

考释典范录:

⑴丹波元简《素问识》云:“吴云:‘关,封也。所谓太阴为关是也。’简按:《阴阳离合论》‘太阴为开’,而吴云‘为关’,误也。蛰,蛰虫也。盖太阴者里也,里者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犹封蛰也。张云:‘关者固于外,蛰者伏于中。’高云:‘太阴之阴循足胫,交于厥阴之前而主开,故曰关蛰。蛰,犹藏也。藏而后开,开之关于蛰也。’简按:诸注亦未允。《甲乙》‘蛰’作‘执’。”

⑵森立之《素问考注》云:“案:‘关蛰’,《太素》作‘閞枢’,盖太阳之阳,太阴之阴,共主表发,故为关,又曰关枢。‘枢’与‘执’音近而误,‘执’又作‘蛰’,并‘开(当作关)枢’之误……此篇‘害蜚’‘ 害肩’‘枢持’‘ 枢儒’‘ 关枢’‘ 关蛰’,诸注皆失解。今以六为三,‘害蜚’‘ 害肩’共为‘阖扉’误,‘枢持’‘ 枢儒’共为‘枢杼’误,‘关枢’‘ 关蛰’共为‘关枢’义,乃与《阴阳离合论》所云‘太阳太阴共为開,阳明厥阴共为阖,少阳少阴共为枢’正合矣。凡古文字多假借,令后世不能解释,非精通六书音均之学者,不得而辨矣。古来注家只就文字上而为说,终不能得其理义,盖不明六书音均之学者之所为欤?”

⑶胡天雄《素问补识》说:“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蛰作执。’《太素》作‘关枢’。天雄按:《根结》篇及《阴阳离合论》论三阳有关、阖、枢,合为一阳;三阴亦有关、阖、枢,合为一阴。此一阴一阳作为人身之两重门户,外以拒邪气之侵,内以固精气之失,其义明畅易晓,若此篇亦有关、阖、枢字样,且太阳太阴为关,阳明厥阴为阖,少阳少阴为枢,亦基本一致,唯于关、阖、枢之下各家一字,其义皆不甚明了,且各本又互有歧异。今据《太素》此‘关蛰’作‘关枢’推测:太阴太阳皆作关枢,则阳明厥阴皆应作害蜚,即阖扉。今阳明作害蜚而厥阴作害肩者,肩乃扉之误文,亦阖扉也,此其一。其次,少阳之枢持,《甲乙》作枢杼,《太素》作枢特,当以枢杼为准,义已详前。少阳为枢杼,少阴亦当为枢杼,今少阴为枢儒,《甲乙》做枢檽,《太素》亦作枢檽,则《素问》误檽为儒可知。檽与杼同音通假所致。简言之:太阳太阴为关,此均应从《太素》作关枢;阳明厥阴为阖,此均应作阖扉;少阳少阴为枢,此均应作枢杼。为关者曰关枢,为阖者曰阖扉,为枢者曰枢杼,复词而已。”

“太阴之阴,名曰关枢”——太阴为关。[/FONT]
 
关于三阴三阳之争,历来论点颇多。我目前看到这两种解释较为耳目一新,抛砖引玉:
1)伤寒论里面的三阴三阳指的是病的六种层次,而非三阴三阳经络。
比如,最外层的太阳病,说的是病邪在表的疾病,一般是新中表邪,或是病后将愈,邪从里出的结果。又如,最深一层的厥阴病,指的是全身性的,比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相关的复杂疾病,它不是单纯病邪侵入某个经络或脏腑产生的,而是导致全身经络脏腑失调而产生的复杂症状。其症状或热或寒或厥或利或满或吐,之前各个层次的症状都有可能出现。

2)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19/09/14047231_599535148.shtml
 
开,当为“关”,《太素》为是!
 
[FONT=黑体]开、阖、枢小识[/FONT]

[FONT=仿宋]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FONT]

引子

有同道在某中医论坛发帖子求助如下:

[FONT=仿宋]在学习中医中,对“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合;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总是不能从深层次理解。从表面字义讲,开即是打开、合即是关闭,但怎么在生理和病理上去阐述这开、枢、合?请各位老师指点一二,不胜感激。[/FONT]

又有同道问道:

[FONT=仿宋]不知道哪位老师能讲一下三阴三阳开合枢的问题以及与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的关系。多谢![/FONT]

就上述问题河间金栋简答如下。

1、经文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灵枢•根结》篇云:“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枢折即骨摇而不安于地也,骨摇者取之少阳”。“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依,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

2、汇释

王冰
注:“开、阖、枢者,言三阳之气,多少不等,动用殊也。夫开者,所以司动静之基;阖者,所以执禁固之权;枢者,所以主转动之微。”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然太阳者三阳也,为阳之表,其义曰开;阳明者二阳也,为阳之中,其义曰和;少阳者一阳也,为阳之里,其义曰枢。……然太阴者三阴也,为阴之外,其义为开;厥阴者一阴也,为阴之尽,其义为合;少阴者二阴也,为阴之中,其义曰枢。”

吴昆《素问吴注》:“太阳在表,敷畅阳气,谓之开;阳明在里,受纳阳气,谓之阖;少阳在表里之间,转输阳气,犹如轴焉,故谓之枢。……太阴居中,敷布阴气,谓之开;厥阴谓之尽阴,受纳厥阴之气,谓之阖;少阴为肾,精气充满,则脾职其开,肝职其阖,肾气不充,则开阖失常,是少阴为枢轴也。”

张介宾《类经九卷•经络类二十九》:“此总三阳为言也。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此总三阴为言。亦有内外之分也。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阖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之间,亦与三阳之义同。”

张志聪《素问集注》:“太阳者,巨阳也,为盛阳之气,故主开;阳明合于二阳之间,故主合;少阳乃初出之气,故主枢。……太阴者三阴也,为阴之盛,故主开;厥阴为两阴之交尽,故主合;少阴为一阴之初生,故主枢。”

黄元御《素问悬解》:“太阳,阳之将衰,故为开;阳明,阳之盛极,故为阖;少阳,阳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太阴,阴之将衰,为开;厥阴,阴之盛极,为阖;少阴,阴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

3、小识

[FONT=仿宋]金栋按:“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合;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并与《素问·皮部论》中的有关内容有关。

“太阳为开”、“太阴为开”之“开”字,《太素·卷五·阴阳合》均作“关(闗-閞)”。《太素》为是。繁体字:開(开)、闗(关)、閞。閞,通闗,乃闗之省文。

杨上善《太素·卷第五·阴阳合》注:“三阳离合为关、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滞留,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

萧延平按:“‘太阳为关(闗)’,‘关’字《甲乙经》、《素问》、《灵枢》均作开(開)。日本抄本均作‘閞’,乃‘关’字省文。玩杨注‘门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主禁’之义,‘关’字为长,若‘开’字,则说不去矣。再考《灵枢·根结篇》及《甲乙经·经脉根结篇》,于‘太阳为开’之上均有‘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之文,本书卷十《经脉根结》与《灵枢》、《甲乙》同,则是前以关、枢、阖三者并举,后复以为关、为阖、为枢分析言之,足证明后之为‘关’‘关’字,即前之‘折关’‘关’字无疑矣。下‘太阴为关’与此同义,不再举。再按:嘉佑本《素问》新校正云:‘《九墟》太阳为关,作关’。”

杨上善《太素·卷第五·阴阳合》注:“三阳为外门,三阴为内门。内门亦有三者: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脾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二者门阖,主开闭者也,肝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塞悲乐,故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也,肾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津液,故为枢者也。”

林亿等《新校正》云:“按《九墟》‘太阳为,阳明为,少阳为。’故关折,则肉节溃缓而暴病起矣,故候暴病者取之太阳;合折,则气无所止息,悸病起,故悸者皆取之阳明;枢折,则骨摇而不能安于地,故骨摇者取之少阳。”

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云:“《太素》开作。按:即关字。杨曰:‘三阳离合为閞、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其有三义:一者门閞,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閞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滞留,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坚按:《太素》与新校正引《九墟》相合。如今《甲乙》犹与《根结》偏不异,《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即阖扉。少阳之阳名曰枢持,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乃与《太素》同义。开字阖字义具于《皮部论》,又《太素》载《根结论》开字亦并作閞。”

胡天雄《素问补识》说:“此‘太阳为开’,关,误作开。杜甫《早行》诗:‘崩闭关其情。’杨笺:‘关,一作开。’王的次注,杜的诗作,均写成于公元8世纪60年代,王:公元762年,杜:公元769年。二字互误亦同,皆由字形相似所致。唐代‘关’简作‘閞’。但诗词一字之误,无关大旨,医经一字之误,后世以讹传讹,容易造成中医学理论的极大混乱,不可不慎。”

閞是多音字,①音变(bian);②音关(guan)。唐代“关”简作“閞”。

傅景华等《黄帝内经素问译注·阴阳离合论》说:“太陽爲開,陽明爲阖,少陽爲樞:開,应作闗。形似易误。《皮部论》:‘太陽之陽,名曰闗樞。’此以門的結構与功能比類十二經的作用,其内涵可參該篇。阖取義于門扇,闗取義于門閂,樞取義于門軸。太陽在後爲闗,陽明在前爲阖,少陽在中爲樞。”

由上可见,开、阖、枢,当为关、阖、枢

关(闗-閞),取义于门闩;阖,取义于门扇;枢,取义于门轴。根据经脉的循行规律,三阳经脉之太阳行于身之后为关,阳明行于身之前为阖,少阳行于身之侧为枢。此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之含义。

《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论三阳有关、阖、枢,合为一阳;三阴亦有关、阖、枢,合为一阴。此一阴一阳作为人身之两重门户,外以拒邪气之侵,内以固精气之失。此乃三阴三阳(即关阖枢)之生理。

根据经脉的循行规律,三阳经脉之太阳经行于身之后为关,且在三阳经中相对地处于浅表部位,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主关;阳明经行于身之前为阖,且阳明经相对地位于体表的深层,具有闭阖收敛作用,故主阖;少阳行于身之侧为枢,且少阳经则处于两经的表里之间,具有枢纽的作用,故主枢。此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之含义。三阴经脉亦如此。

“阴阳离合”是《内经》阴阳学说的重要理论,其核心是阴与阳的可分性及其统一性。以人身阴阳而言,外之阳再分为三,即太阳、阳明、少阳;内之阴再分为三,即太阴、少阴、厥阴,这就是相离。而三阳为一阳所化,三阴为一阴所化,都各具有统一性,这就是相合。三阳相合为人体屏障,如人身之门: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共同主司御邪作用。三阴关阖枢主人体封藏:太阴脾藏营,少阴肾藏精,厥阴肝藏血,各有所主,是为相离;而营、精与血互化互生,同为生命之基质,是为相合。所谓三阴离合,即寓有脾肾肝分工合作同主精液封藏之义。

在病理上,三阳经之关折则“肉节渎(溃缓)而暴病起矣”,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悸病)起矣”,枢折则“骨摇而不安于地也”。三阴经之关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阖折则“气绝而喜悲”,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

阴阳离合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伤寒论》在对外感热病进行辨证论治过程中,既充分运用了这一理论。如基于三阳相离的观点,仲景指出:发热恶寒者属太阳,治宜汗解,以麻黄汤、桂枝汤类主之,吐下则禁忌;但热不恶寒者,治疗宜清下,以白虎汤、承气汤等主之,汗则禁忌;寒热往来者属少阳,治宜和解,汗吐下均为禁忌。三阳界畔分明,违背它就会诛伐无过。这种理论对于温病亦然。如叶天士说:“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辨卫气营血,与伤寒同”。在《伤寒论》中,三阳相合则见于二阳或三阳合病的例子。这就是因邪气过盛或正气虚弱所致,宜从阳之相合而治。如太阳阳明合病用葛根汤,太阳少阳合病用柴胡桂枝汤等。

至若急性热病后期,正气日弱,病即离阳入阴,其发展一般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三阴封藏失职,故皆可见吐利之证。其中属太阴者,用理中汤类;属少阴者,四逆汤主之;病在厥阴者,乌梅丸、吴茱萸汤主之,皆宗三阴相离立法。内脏病久,往往一损俱损,精血虚衰,常需考虑三阴并治。如肾气丸以地黄补少阴肾、山药补太阴脾、茱萸补厥阴肝,即三阴并补的例子。

可见汇释所举历代诸家,对于“开”字,虽皆百方弥缝给予解说,而终失经旨之意耳!
[/FONT]
附:李克绍《伤寒论解惑·第三章 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八 对传统的错误看法要敢破敢立》:

[FONT=仿宋]三阴三阳开、阖、枢的问题[/FONT]
[FONT=仿宋]
读《伤寒论》的注解,往往会遇到“开”、“阖”、“枢”这样一些名词,它是根据《内经》“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而采入《伤寒论》的注解中的。《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本来是代表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它和《伤寒论》中用以代表疾病类型的三阴三阳,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如果说开阖枢在《内经》中还能起到一点帮助理解的作用的话,那么搬到《伤寒论》中来,就可能连这一点作用也不一定有了,我们试举张隐庵对于《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开阖枢的一段说明为例,看看开阖枢对于《伤寒论》的读者,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他说“夫三阳在外,太阳主天气而常行于地中,阳明主阖而居中土,少阳主枢而内行于三焦,此三阳在内,而内有阴阳也。二阴在内,太阴为开而主皮肤之肉理,少阴主枢而外稃于肌表,厥阴为阴中之少阳而会通于肌腠,此三阴在外,而外有阴阳也”。

象这样的解释对于临床毫无价值且不说,就是为理论而理论,也不容易讲通,譬如厥阴是怎样为阖的,就不好讲了,笼统地称为“阴中之少阳”,这对于读者能起到多大的帮助作用,是值得怀疑的。

凡无助于临床实践,而又越解越难懂,越学越糊涂,这样的注解必有问题。

开阖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应当先从开阖枢这三个词的产生和演变说起。

原来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太素·阴阳合篇》和《经脉·根结篇》都作“太阳为关,……”“太阴为关,……”肖延平的按语说,这两个“关”字,日本抄本都写作“閤”这是关的繁体字“關”的古代简化字。那么太阳和太阴,究竟是应当“为开”呢,还是“为关”呢?据杨上善《太素》注的意思,门是门关、门阖、门枢三部分组成的。门关的作用,是“主禁者也”。既然是“主禁”之意,自然当作“关”字为是,若作“开”就说不过去了。而且无论《灵枢》、《甲乙》、《太素》,在这几句之前,均有“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这样一段文字。既然前文是“折关、开阖、败枢”下文就应当是“为关、为阖、为枢”了。

为了证实开阖枢确实是关、阖、枢的演变,兹再举《素问·皮部论》以作证明。《素问·皮部论》里有“阳明之阳,名曰害蜚”,“少阳之阳,名曰枢持”,“太阳之阳,名曰关枢”,“少阴之阴,名曰枢儒”,“心主之阴,名曰害肩”,“太阴之阴,名曰关蛰”等语。据日本人丹波元简《素问识》的考证(文繁不录),害蜚当作门扉(即门扇、门板),枢持当作枢杼(即门脚、门轴,门的开阖,全仗此轴),关枢是“持门户”的横木(即门栓),枢当作枢檽(柱上承木之斗拱),害肩当作阖肩(扉上容枢之枅),关蛰当作关槷(即门撅,在门当中两扇门相合处,用以防止门过于合向里去)。由此可见:太阳、太阴为关,关指关枢、关槷,阳明、厥阴为阖,阖指阖扉、阖肩,少阳、少阴为枢,枢指枢杼、枢檽。这本来是古代建筑学上的一些名词,古人用于三阴三阳,其目的是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帮助学者领会其大体意义。诚如丹波氏所云“且害蜚、枢持、关枢之类,为三阴三阳之称者,不过藉以见神机枢转之义,亦无深意焉”。而有的注家,却偏偏就此传抄之误,在开阖枢上大作其文章,注《伤寒论》者尤其如此,结果把《伤寒论》越讲越玄,学者越听越糊涂。这有什么用呢?不过是在故弄玄虚,吓唬人罢了。[/FONT]
我随使引用你上面《太素》的文。
主转动者也。如果是汉代写作则不会有“者"字。
肝脏足厥阴脉。如果是内经真作则不会有肝脏两字。
汉代写作更为简洁。
你再去好好想想,到底是《内经》早还是《太素》早。
 
我随使引用你上面《太素》的文。
主转动者也。如果是汉代写作则不会有“者"字。
肝脏足厥阴脉。如果是内经真作则不会有肝脏两字。
汉代写作更为简洁。
你再去好好想想,到底是《内经》早还是《太素》早。
今本《黄帝内经》是由《黄帝素问》和《灵枢经》两部单独的医学巨典组成。
《黄帝素问》之名首见于《隋书.经籍志》。今本《黄帝素问》全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乃由唐代王冰次注、宋臣林亿等《新校正》者,简称《素问》。
《太素》,全称《黄帝内经太素》,是隋唐时期杨上善撰注,早于唐代王冰次注《素问》。
无论是传世本《内经》(《素问》+《灵枢经》),还是《太素》,都经过后人整理,已非原貌。
 
今本《黄帝内经》是由《黄帝素问》和《灵枢经》两部单独的医学巨典组成。
《黄帝素问》之名首见于《隋书.经籍志》。今本《黄帝素问》全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乃由唐代王冰次注、宋臣林亿等《新校正》者,简称《素问》。
《太素》,全称《黄帝内经太素》,是隋唐时期杨上善撰注,早于唐代王冰次注《素问》。
无论是传世本《内经》(《素问》+《灵枢经》),还是《太素》,都经过后人整理,已非原貌。
看语法风格!!!
太素之文风绝非汉代之作
内经虽由后整理,但至少保持汉代风格,说明改动的少,太素虽早,但这并非是真正的早
 
看看不識字学医有多难 没書 再加上 缺才 少 师 无法 就剩下些 盲流子。
字有记史功能 字在医在
有谶 :(记音) 汉字再, 中医栽, 道法丨(数术),德承(称成)栽。
如若自学 得找道好书,识文断字,知书达理。-----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数 → 太素→ 素问。。。解剖 生理 等 现在 这种 讨论 其实没任何意义 因为 你现在是用的是“简化”字====文 弇生字 简化的没有理据了。
回正题 这三个字 第一个 音 关 是 門+一+卉 气来的地方 (入)第二个 阖 音 合 装入皿 第三个 枢 音 俞》枢纽 没提到穴--就是 输布到 (出)口。
正确 认字 不能 用后面的数 + 术 解 前字,容易长生歧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