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男,年龄18岁,学生,未婚,学历:高中, 门诊号:不详。
现病史:
2007年发现左股骨骨纤维瘤,资料缺如。术后10年复发,查股骨MR提示术区中上段边缘(上至股骨肌颈基底)肿瘤复发。
刻下症:左侧骨头隐痛,左腿怕冷,胃口可,睡眠可,吃冷食后容易拉肚,大小便正常。
舌象:舌淡胖大,苔薄白,有齿痕
脉象:人迎:稍弱 寸口:稍弱 趺阳: 稍弱 太溪: 稍弱
体格检查:-
影像检查:影像检查:左股骨上段可见阶段性异常信号影,上下范围约182mm,最上部分位于股骨肌颈基底、股骨大转子及转子间,上下范围约32mm。会诊意见:左股骨上段“非骨化性纤维瘤”术后,左股骨上段呈术后改变,术区囊变;术区中上段边缘(上至股骨肌颈基底)肿瘤复发。
中医诊断:内科瘤病(脾虚湿蕴挟瘀证)
西医诊断:左股骨骨纤维瘤术后复发
中医辩证:
治疗方法:
1.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银针)处方及顺序:
金针: 脐小4针→曲池(左) →内关(双)→太渊(双)→血海(双)→阴陵泉(双)→太溪(双)→三阴交(双)→伏兔3针(左)→足三里(左)→阳陵泉(左)→丰隆3针(左)→条口(左)→绝骨3针(左) →腹4针→外陵(左)→合谷3针(左)→虎口(左)
2. 中药处方
剂型:汤剂 剂数:7剂 煎服法:水煎服
组成:
姜半夏20g 陈皮15g 太子参15g 茯苓30g 炙甘草10g 白术15g 鸡血藤30g 络石藤30g 海风藤30g 骨碎补15g 补骨脂15g 川乌5g 草乌5g 桂枝15g 桑枝15g 威灵仙20g 杜仲15g 鳖甲30g 熟地20g 生地20g
舌象:舌暗,苔白腻
脉象:人迎:稍强 寸口:稍弱 趺阳:极弱 太溪:稍弱
治疗方法:
1.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银针)处方及顺序:
金针:腹4针→外陵4针(左)→合谷3针(左)→虎口(左)→风市3针(左)→伏兔(左)→血海3针(左)→足三里3针(左)→太冲(左)→阴陵泉3针(左)→太溪(左)→复溜(左)→照海(左)
银针:颞3针(左)→左耳针(三焦经→ 胃经→ 肾经→ 肝)→内关(右)→合谷(右)→虎口(右)
2. 中药处方
剂型:汤剂 剂数:7剂 煎服法:水煎服
组成:
姜半夏20g 陈皮15g 太子参15g 茯苓30g 炙甘草10g 白术15g 鸡血藤30g 络石藤30g 海风藤30g 骨碎补15g 补骨脂15g 川乌5g 草乌5g 桂枝15g 桑枝15g 威灵仙20g 杜仲15g 鳖甲30g 熟地20g 生地20g 鼠妇30g 延胡索15g 川楝子15g
舌象:舌尖红,苔白微腻,红点舌
脉象:人迎:弱 寸口:适中 趺阳:稍弱 太溪:稍弱
治疗方法:
1.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银针)处方及顺序:
金针:左侧痛处对应点(右侧取穴,捻转)→曲池(右)→手三里(右)→绝骨6针(左)百会→天门→上印堂→中脘2→脐小7针→腹5针→血海3针(左)→阴陵泉3针(左)→太溪(左)→交信(左)→复溜(左)→照海(左)→太冲(左)→足三里3针(右)→丰隆(右)→条口(右)→太冲(右)→血海(右)→阴陵泉(右)→三阴交(右)→太溪(右)→关元加强→伏兔3针(左)→梁丘3针(左)→合谷3针(左)→虎口(左)→气旁(双)→水道(左)
2. 中药处方
剂型:汤剂 剂数:7剂 煎服法:水煎服
组成:
姜半夏20g 陈皮15g 太子参15g 茯苓30g 炙甘草10g 白术15g 鸡血藤30g 络石藤30g 海风藤30g 骨碎补15g 补骨脂15g 桂枝15g 桑枝15g 威灵仙20g 杜仲15g 鳖甲30g 熟地20g 生地20g 鼠妇30g 延胡索15g 川楝子15g 伸筋草15g 鹿含草15g
按语:
初诊时患者四部脉整体偏弱,左腿疼痛怕冷,固以阴阳双补为法,其中以补阴为主,后补阳,并用血海、条口、丰隆3针等穴位活血化瘀化痰,又用绝骨3针、合谷3针以舒活筋脉,通调止痛。二诊时, 患者人迎脉偏于强,补阴之余,亦以泻法以使阴阳平衡。两诊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却在运动后不慎损伤左膝,故俞老在三诊时以左侧痛处对应点为第一针,缓解病人痛苦,其余保持阴阳双补,通调三焦,兼祛瘀痰,使患者状况继续改善。
舌象:舌淡稍胖大,苔白腻,有瘀点
脉象:人迎:适中 寸口:适中 趺阳:稍弱 太溪:弱
治疗方法:
1.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银针)处方及顺序:
金针:腹4针→外陵3针(左)→脐小7针→合谷2针(左)→虎口(左)→太冲(右→左)→血海(左→右)→阴陵泉3针(左)→梁丘(左)→肩痛4针(左)→足三里4针(左→右)→光明(左)→绝骨(左)太溪(左)→复溜(左)→照海(左)→交信(左)→百会→迎香(双)
2. 中药处方
剂型:汤剂 剂数:7剂 煎服法:水煎服
组成:
姜半夏20g 陈皮15g 太子参15g 茯苓30g 炙甘草10g 白术15g 鸡血藤30g 络石藤30g 海风藤30g 骨碎补15g 补骨脂15g 桂枝15g 桑枝15g 威灵仙20g 杜仲15g 鳖甲30g 熟地20g 生地20g 鼠妇30g 延胡索15g 川楝子15g 伸筋草15g 鹿含草15g 夏枯草30g
舌象:舌淡,苔薄白润,有齿痕,有瘀点
脉象:人迎: 稍弱 寸口: 稍强 趺阳:稍弱 太溪:弱
治疗方法:
1.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银针)处方及顺序:
金针:百会→天门→上印堂→人中→承浆→中脘2→腹4针→内关(左)→合谷(左)→虎口(左)→脐小7针→内关(右)→太渊(右)→足三里4针(右→左)→太冲(右→左)→绝骨6针(左)→阳陵泉外1寸(左)→昆仑(左)→膝3针(双)→梁丘(双) →血海(双) →阴陵泉(左2针→右3针)→太溪(双)→照海(双)
2. 中药处方
剂型:汤剂 剂数:5剂 煎服法:水煎服
组成:
夏枯草30g 土茯苓30g 地鳖虫10g 半枝莲50g 石决明10g 寻骨风10g 补骨脂15g 徐长卿15g 桑寄生20g 杜仲15g 牛膝15g 川断15g 女贞子15g 枸杞子15g 木瓜15g 谷芽30g 麦芽30g 白花蛇10g 鹿角霜10g 诃子15g 赤石脂15g
舌象:舌淡胖大,苔稍黄腻
脉象:人迎: 适中 寸口: 稍弱 趺阳:弱 太溪: 适中
治疗方法:
1.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银针)处方及顺序:
金针:天枢(双)→大横(双)→脐小7针→气海→气旁(双)→伏兔3针(双)→足三里4针(双)→太冲(双)→绝骨6针(右)→合谷(左)→虎口(左)→血海(双)→合谷(右)→虎口(右)
2. 中药处方
剂型:汤剂 剂数:5剂 煎服法:水煎服
组成:
夏枯草30g 土茯苓30g 地鳖虫10g 半枝莲50g 石决明10g 寻骨风10g 补骨脂15g 徐长卿15g 桑寄生20g 杜仲15g 牛膝15g 川断15g 女贞子15g 枸杞子15g 木瓜15g 谷芽30g 麦芽30g 白花蛇10g 鹿角霜10g 诃子30g 赤石脂30g
舌象:舌淡,苔白腻,有瘀点
脉象:人迎: 适中 寸口: 稍弱 趺阳:弱 太溪: 适中
治疗方法:
1.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银针)处方及顺序:
金针:腹4针→腹人中→脐小4针→内关左→血海(右)→梁丘(右)→足三里(右)→阳陵泉(右)→上巨虚(右)→血海(左)→梁丘(左)→足三里(左)→阳陵泉(左)→上巨虚(左)→阴陵泉3针(左→右)→太溪(左→右)→太冲(双)→绝骨(双)→左膝扭伤寻右侧对应点
2. 中药处方
剂型:汤剂 剂数:5剂 煎服法:水煎服
组成:
夏枯草30g 土茯苓30g 地鳖虫10g 半枝莲50g 石决明10g 寻骨风10g 补骨脂15g 徐长卿15g 桑寄生20g 杜仲15g 牛膝15g 川断15g 女贞子15g 枸杞子15g 木瓜15g 谷芽30g 麦芽30g 小白花蛇1条 鹿角霜10g 诃子30g 赤石脂30g 姜半夏30g 陈皮10g 炒谷芽30g 炒麦芽30g
按语:
患者的疾病诊断为非骨化性纤维瘤(左股骨骨纤维瘤)术后10年复发。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最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5~20岁最多见。发病部位以下肢长骨最多见,主要位于膝关节周围。股骨远端干骺端最常见,其次为胫骨近端及远端干骺端,腓骨近端干骺端也常见。
非骨化性纤维瘤也可有多发病灶,可发生于同一骨的不同部位,也可发生在多个骨头,这种称之为多发性非骨化性纤维瘤,其发病年龄与单发相似。多发病灶最常见于单下肢或双下肢,同时可累及骨盆骨。临床常见的症状为局部轻度疼痛或酸困,劳累时可加重,局部可有轻度肿胀及压痛。
对于儿童期非骨化性纤维瘤,西医可不手术,只须定期复查,如果肿瘤无明显增大,对行走等功能无明显影响者可继续观察。如果出现疼痛或骨折,则为手术指标。手术方式有刮除植骨术、大块切除术、瘤段切除术。然而进行手术后,多数患者仍会遗有疼痛的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甚至有机会复发。
俞云教授的治疗方案是通过切脉针灸联合中药汤剂辨证治疗。切脉针灸是通过对太渊(寸口)脉、人迎、太溪和冲阳脉的脉象和使用俞云教授的“十大辨证法” 进行诊断。基于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念﹐以针灸调整全身的阴阳气血平衡。以解决身体的根本问题(包括病灶)为首要目标,同时解决患者日常生活的不适症状,务求做到标本兼治,病人生活质量得到保证,并逐渐恢复健康。具体来说,要把治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解决解决患者日常生活的不适症状,其中以吃、拉、睡为调理的重点。第二阶段是病情稳定、停止恶化(肿瘤停止长大和扩散)。第三阶段则是肿瘤缩小和消失,病者恢复健康与常人无异。
患者来诊时为术后10年复发,出现左侧骨头隐痛的症状,并经MR检查确诊。可判断病者虽经手术治疗,但西医治疗只能消除发病病灶,治标不治本,而患者体质未能及时改变,加上正气不足,终致其病情复发。通过问诊得知患左腿怕冷,吃冷食后容易拉肚,又见舌淡胖大,苔薄白,有齿痕,各部脉俱弱。由脉象可见病人阴阳两虚,从症状又可见以脾胃气虚为主,治疗时以补阴为主。然则患者并没有出现明显阴虚之象,脾虚则只反映在舌淡苔白腻,大便多为稀烂,俞老却从脉象的细微之处及四诊合参之下发现其本病,加以治疗。而在二诊时人迎脉明显提升,趺阳脉仍然弱,可见患者除了阴虚之外,亦有中焦气机升降不畅,上盛下虚的问题。故俞老先以腹4针运转中焦之气,再以合谷3针通调全身及三焦经络,以风市3针通调局部之经络,使全身经气得以疏通后,用血海等针活血化瘀,气行则血行,畅通气血之运行最后补下部之阴阳。银针方面,主要取右侧穴位,疏导健侧经气向患侧,除头部取左面,考虑为神经支配在对侧。中药方面,亦体现患者阴阳俱虚,脾虚湿蕴之体质,方中以威灵仙,杜仲,鳖甲,熟地,生地,补骨脂,骨碎补等补肾中阴阳; 以六君子汤加减健脾补气燥湿; 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桂枝,桑枝,桑枝针对下肢经络不通; 又用大辛大热的草乌川乌温经止痛。
两诊的针药治疗后,患者的脉象从四部俱虚转变为人迎稍强,余脉偏弱,疼痛及怕冷症状明显缓解,可见切脉针灸无论用于急性缓解症状或是改变体质都是很有疗效的。另外,我们可以思考两个方面。第一,同样以针药阴阳双补,患者的阳部脉比阴部脉先有变化,可见临床上无形之阳是比有形之阴一般更为容易调补。第二,俞老在初诊先以补阴为主后,患者的阳脉便有明显变化,可以说明其实患者虽是阴阳两虚,但是侧重于阴虚,所谓“无阴则阳无以为化”,把阴补上来了,阳气也就自然有所化生。
此治疗思路标本同治,既对全身经络气血进行调整,也针对局部病变做对症治疗,改善体质,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辩证思维。
缘患者于二诊后不慎在运动时扭伤左膝盖,所以于三诊时俞老就体现了 “急者治其标”的治疗原则,先取对侧对应点、曲池、手三里等穴位缓急止痛,再以髓会绝骨舒肝益肾、舒筋脉。及后其余治疗方案与前面差异不大,主要仍按其体质、脉象,保持阴阳双补,通调三焦,兼祛痰瘀的思路取穴。
综其所见,患者体质虽无明显变化,但脉象已从初诊的极弱变为七诊的稍弱适中,最开始左腿疼痛的症状已基本消失,整体大有改善。考虑患者病情久远,虽经手术治疗却仍然复发,可见患者素体不佳,有易病因素。因此要杜绝此病复发并非易事,需要医患合作,把体质调好至常人。患者绝不能对病情掉以轻心,未来仍需坚持治疗,并在改善体质后再行复查。期望在俞云切脉针灸的治疗下,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健康。
2017年12月13日初诊
主诉:左股骨骨纤维瘤,术后10年复发,左侧股骨隐痛伴左腿怕冷。现病史:
2007年发现左股骨骨纤维瘤,资料缺如。术后10年复发,查股骨MR提示术区中上段边缘(上至股骨肌颈基底)肿瘤复发。
刻下症:左侧骨头隐痛,左腿怕冷,胃口可,睡眠可,吃冷食后容易拉肚,大小便正常。
舌象:舌淡胖大,苔薄白,有齿痕
脉象:人迎:稍弱 寸口:稍弱 趺阳: 稍弱 太溪: 稍弱
体格检查:-
影像检查:影像检查:左股骨上段可见阶段性异常信号影,上下范围约182mm,最上部分位于股骨肌颈基底、股骨大转子及转子间,上下范围约32mm。会诊意见:左股骨上段“非骨化性纤维瘤”术后,左股骨上段呈术后改变,术区囊变;术区中上段边缘(上至股骨肌颈基底)肿瘤复发。
(**请看附件1**)
中医诊断:内科瘤病(脾虚湿蕴挟瘀证)
西医诊断:左股骨骨纤维瘤术后复发
中医辩证:
治疗方法:
1.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银针)处方及顺序:
金针: 脐小4针→曲池(左) →内关(双)→太渊(双)→血海(双)→阴陵泉(双)→太溪(双)→三阴交(双)→伏兔3针(左)→足三里(左)→阳陵泉(左)→丰隆3针(左)→条口(左)→绝骨3针(左) →腹4针→外陵(左)→合谷3针(左)→虎口(左)
2. 中药处方
剂型:汤剂 剂数:7剂 煎服法:水煎服
组成:
姜半夏20g 陈皮15g 太子参15g 茯苓30g 炙甘草10g 白术15g 鸡血藤30g 络石藤30g 海风藤30g 骨碎补15g 补骨脂15g 川乌5g 草乌5g 桂枝15g 桑枝15g 威灵仙20g 杜仲15g 鳖甲30g 熟地20g 生地20g
2017年12月20日二诊
刻下症:针后三四天已无任何不适,近2天回复左侧腿部稍疼痛,坐下可缓解,胃口可,眠可,大便稍烂,一日1至2次。舌象:舌暗,苔白腻
脉象:人迎:稍强 寸口:稍弱 趺阳:极弱 太溪:稍弱
治疗方法:
1.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银针)处方及顺序:
金针:腹4针→外陵4针(左)→合谷3针(左)→虎口(左)→风市3针(左)→伏兔(左)→血海3针(左)→足三里3针(左)→太冲(左)→阴陵泉3针(左)→太溪(左)→复溜(左)→照海(左)
银针:颞3针(左)→左耳针(三焦经→ 胃经→ 肾经→ 肝)→内关(右)→合谷(右)→虎口(右)
2. 中药处方
剂型:汤剂 剂数:7剂 煎服法:水煎服
组成:
姜半夏20g 陈皮15g 太子参15g 茯苓30g 炙甘草10g 白术15g 鸡血藤30g 络石藤30g 海风藤30g 骨碎补15g 补骨脂15g 川乌5g 草乌5g 桂枝15g 桑枝15g 威灵仙20g 杜仲15g 鳖甲30g 熟地20g 生地20g 鼠妇30g 延胡索15g 川楝子15g
2017年12月27日三诊
刻下症:疼痛减轻,运动后左膝损伤,服药后痤疮明显增多,胃口可,眠可,大便可。舌象:舌尖红,苔白微腻,红点舌
脉象:人迎:弱 寸口:适中 趺阳:稍弱 太溪:稍弱
治疗方法:
1.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银针)处方及顺序:
金针:左侧痛处对应点(右侧取穴,捻转)→曲池(右)→手三里(右)→绝骨6针(左)百会→天门→上印堂→中脘2→脐小7针→腹5针→血海3针(左)→阴陵泉3针(左)→太溪(左)→交信(左)→复溜(左)→照海(左)→太冲(左)→足三里3针(右)→丰隆(右)→条口(右)→太冲(右)→血海(右)→阴陵泉(右)→三阴交(右)→太溪(右)→关元加强→伏兔3针(左)→梁丘3针(左)→合谷3针(左)→虎口(左)→气旁(双)→水道(左)
2. 中药处方
剂型:汤剂 剂数:7剂 煎服法:水煎服
组成:
姜半夏20g 陈皮15g 太子参15g 茯苓30g 炙甘草10g 白术15g 鸡血藤30g 络石藤30g 海风藤30g 骨碎补15g 补骨脂15g 桂枝15g 桑枝15g 威灵仙20g 杜仲15g 鳖甲30g 熟地20g 生地20g 鼠妇30g 延胡索15g 川楝子15g 伸筋草15g 鹿含草15g
按语:
初诊时患者四部脉整体偏弱,左腿疼痛怕冷,固以阴阳双补为法,其中以补阴为主,后补阳,并用血海、条口、丰隆3针等穴位活血化瘀化痰,又用绝骨3针、合谷3针以舒活筋脉,通调止痛。二诊时, 患者人迎脉偏于强,补阴之余,亦以泻法以使阴阳平衡。两诊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却在运动后不慎损伤左膝,故俞老在三诊时以左侧痛处对应点为第一针,缓解病人痛苦,其余保持阴阳双补,通调三焦,兼祛瘀痰,使患者状况继续改善。
2017年1月3日四诊
刻下症:疼痛减轻,膝关节有响声,慢走不觉得疼痛,快走内侧稍有痛,有感冒症状,胃口可,眠可,大便可。舌象:舌淡稍胖大,苔白腻,有瘀点
脉象:人迎:适中 寸口:适中 趺阳:稍弱 太溪:弱
治疗方法:
1.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银针)处方及顺序:
金针:腹4针→外陵3针(左)→脐小7针→合谷2针(左)→虎口(左)→太冲(右→左)→血海(左→右)→阴陵泉3针(左)→梁丘(左)→肩痛4针(左)→足三里4针(左→右)→光明(左)→绝骨(左)太溪(左)→复溜(左)→照海(左)→交信(左)→百会→迎香(双)
2. 中药处方
剂型:汤剂 剂数:7剂 煎服法:水煎服
组成:
姜半夏20g 陈皮15g 太子参15g 茯苓30g 炙甘草10g 白术15g 鸡血藤30g 络石藤30g 海风藤30g 骨碎补15g 补骨脂15g 桂枝15g 桑枝15g 威灵仙20g 杜仲15g 鳖甲30g 熟地20g 生地20g 鼠妇30g 延胡索15g 川楝子15g 伸筋草15g 鹿含草15g 夏枯草30g
2017年1月10日五诊
刻下症:疼痛大为好转,坐久后左脚有无力感及发麻,其余症状大为好转,胃口可,眠可,大便稀烂,次数不规则。舌象:舌淡,苔薄白润,有齿痕,有瘀点
脉象:人迎: 稍弱 寸口: 稍强 趺阳:稍弱 太溪:弱
治疗方法:
1.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银针)处方及顺序:
金针:百会→天门→上印堂→人中→承浆→中脘2→腹4针→内关(左)→合谷(左)→虎口(左)→脐小7针→内关(右)→太渊(右)→足三里4针(右→左)→太冲(右→左)→绝骨6针(左)→阳陵泉外1寸(左)→昆仑(左)→膝3针(双)→梁丘(双) →血海(双) →阴陵泉(左2针→右3针)→太溪(双)→照海(双)
2. 中药处方
剂型:汤剂 剂数:5剂 煎服法:水煎服
组成:
夏枯草30g 土茯苓30g 地鳖虫10g 半枝莲50g 石决明10g 寻骨风10g 补骨脂15g 徐长卿15g 桑寄生20g 杜仲15g 牛膝15g 川断15g 女贞子15g 枸杞子15g 木瓜15g 谷芽30g 麦芽30g 白花蛇10g 鹿角霜10g 诃子15g 赤石脂15g
2017年1月17日六诊
刻下症:已不疼痛,久坐时会有筋不适感,胃口可,眠可,大便次数不规则舌象:舌淡胖大,苔稍黄腻
脉象:人迎: 适中 寸口: 稍弱 趺阳:弱 太溪: 适中
治疗方法:
1.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银针)处方及顺序:
金针:天枢(双)→大横(双)→脐小7针→气海→气旁(双)→伏兔3针(双)→足三里4针(双)→太冲(双)→绝骨6针(右)→合谷(左)→虎口(左)→血海(双)→合谷(右)→虎口(右)
2. 中药处方
剂型:汤剂 剂数:5剂 煎服法:水煎服
组成:
夏枯草30g 土茯苓30g 地鳖虫10g 半枝莲50g 石决明10g 寻骨风10g 补骨脂15g 徐长卿15g 桑寄生20g 杜仲15g 牛膝15g 川断15g 女贞子15g 枸杞子15g 木瓜15g 谷芽30g 麦芽30g 白花蛇10g 鹿角霜10g 诃子30g 赤石脂30g
2017年1月24日七诊
刻下症:基本不痛,睡时压到腿尚有不适,走路久时亦偶有不适,大小便正常,眠可舌象:舌淡,苔白腻,有瘀点
脉象:人迎: 适中 寸口: 稍弱 趺阳:弱 太溪: 适中
治疗方法:
1.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银针)处方及顺序:
金针:腹4针→腹人中→脐小4针→内关左→血海(右)→梁丘(右)→足三里(右)→阳陵泉(右)→上巨虚(右)→血海(左)→梁丘(左)→足三里(左)→阳陵泉(左)→上巨虚(左)→阴陵泉3针(左→右)→太溪(左→右)→太冲(双)→绝骨(双)→左膝扭伤寻右侧对应点
2. 中药处方
剂型:汤剂 剂数:5剂 煎服法:水煎服
组成:
夏枯草30g 土茯苓30g 地鳖虫10g 半枝莲50g 石决明10g 寻骨风10g 补骨脂15g 徐长卿15g 桑寄生20g 杜仲15g 牛膝15g 川断15g 女贞子15g 枸杞子15g 木瓜15g 谷芽30g 麦芽30g 小白花蛇1条 鹿角霜10g 诃子30g 赤石脂30g 姜半夏30g 陈皮10g 炒谷芽30g 炒麦芽30g
按语:
患者的疾病诊断为非骨化性纤维瘤(左股骨骨纤维瘤)术后10年复发。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最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5~20岁最多见。发病部位以下肢长骨最多见,主要位于膝关节周围。股骨远端干骺端最常见,其次为胫骨近端及远端干骺端,腓骨近端干骺端也常见。
非骨化性纤维瘤也可有多发病灶,可发生于同一骨的不同部位,也可发生在多个骨头,这种称之为多发性非骨化性纤维瘤,其发病年龄与单发相似。多发病灶最常见于单下肢或双下肢,同时可累及骨盆骨。临床常见的症状为局部轻度疼痛或酸困,劳累时可加重,局部可有轻度肿胀及压痛。
对于儿童期非骨化性纤维瘤,西医可不手术,只须定期复查,如果肿瘤无明显增大,对行走等功能无明显影响者可继续观察。如果出现疼痛或骨折,则为手术指标。手术方式有刮除植骨术、大块切除术、瘤段切除术。然而进行手术后,多数患者仍会遗有疼痛的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甚至有机会复发。
俞云教授的治疗方案是通过切脉针灸联合中药汤剂辨证治疗。切脉针灸是通过对太渊(寸口)脉、人迎、太溪和冲阳脉的脉象和使用俞云教授的“十大辨证法” 进行诊断。基于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念﹐以针灸调整全身的阴阳气血平衡。以解决身体的根本问题(包括病灶)为首要目标,同时解决患者日常生活的不适症状,务求做到标本兼治,病人生活质量得到保证,并逐渐恢复健康。具体来说,要把治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解决解决患者日常生活的不适症状,其中以吃、拉、睡为调理的重点。第二阶段是病情稳定、停止恶化(肿瘤停止长大和扩散)。第三阶段则是肿瘤缩小和消失,病者恢复健康与常人无异。
患者来诊时为术后10年复发,出现左侧骨头隐痛的症状,并经MR检查确诊。可判断病者虽经手术治疗,但西医治疗只能消除发病病灶,治标不治本,而患者体质未能及时改变,加上正气不足,终致其病情复发。通过问诊得知患左腿怕冷,吃冷食后容易拉肚,又见舌淡胖大,苔薄白,有齿痕,各部脉俱弱。由脉象可见病人阴阳两虚,从症状又可见以脾胃气虚为主,治疗时以补阴为主。然则患者并没有出现明显阴虚之象,脾虚则只反映在舌淡苔白腻,大便多为稀烂,俞老却从脉象的细微之处及四诊合参之下发现其本病,加以治疗。而在二诊时人迎脉明显提升,趺阳脉仍然弱,可见患者除了阴虚之外,亦有中焦气机升降不畅,上盛下虚的问题。故俞老先以腹4针运转中焦之气,再以合谷3针通调全身及三焦经络,以风市3针通调局部之经络,使全身经气得以疏通后,用血海等针活血化瘀,气行则血行,畅通气血之运行最后补下部之阴阳。银针方面,主要取右侧穴位,疏导健侧经气向患侧,除头部取左面,考虑为神经支配在对侧。中药方面,亦体现患者阴阳俱虚,脾虚湿蕴之体质,方中以威灵仙,杜仲,鳖甲,熟地,生地,补骨脂,骨碎补等补肾中阴阳; 以六君子汤加减健脾补气燥湿; 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桂枝,桑枝,桑枝针对下肢经络不通; 又用大辛大热的草乌川乌温经止痛。
两诊的针药治疗后,患者的脉象从四部俱虚转变为人迎稍强,余脉偏弱,疼痛及怕冷症状明显缓解,可见切脉针灸无论用于急性缓解症状或是改变体质都是很有疗效的。另外,我们可以思考两个方面。第一,同样以针药阴阳双补,患者的阳部脉比阴部脉先有变化,可见临床上无形之阳是比有形之阴一般更为容易调补。第二,俞老在初诊先以补阴为主后,患者的阳脉便有明显变化,可以说明其实患者虽是阴阳两虚,但是侧重于阴虚,所谓“无阴则阳无以为化”,把阴补上来了,阳气也就自然有所化生。
此治疗思路标本同治,既对全身经络气血进行调整,也针对局部病变做对症治疗,改善体质,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辩证思维。
缘患者于二诊后不慎在运动时扭伤左膝盖,所以于三诊时俞老就体现了 “急者治其标”的治疗原则,先取对侧对应点、曲池、手三里等穴位缓急止痛,再以髓会绝骨舒肝益肾、舒筋脉。及后其余治疗方案与前面差异不大,主要仍按其体质、脉象,保持阴阳双补,通调三焦,兼祛痰瘀的思路取穴。
综其所见,患者体质虽无明显变化,但脉象已从初诊的极弱变为七诊的稍弱适中,最开始左腿疼痛的症状已基本消失,整体大有改善。考虑患者病情久远,虽经手术治疗却仍然复发,可见患者素体不佳,有易病因素。因此要杜绝此病复发并非易事,需要医患合作,把体质调好至常人。患者绝不能对病情掉以轻心,未来仍需坚持治疗,并在改善体质后再行复查。期望在俞云切脉针灸的治疗下,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健康。
附件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