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47
- 声望
- 63
- 年龄
- 62
[FONT=黑体]【原创】“太极”钩考[/FONT]
[FONT=仿宋]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FONT]
[FONT=仿宋]传统观点认为,太极一词,首见于战国时期道家典籍《庄子》。
《庄子·大宗师》说:“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唐·成玄英《疏》说:“太极,五气也。六极,六合也。且道在五气之上。”真西山云:“庄子以道在太极之先。所谓太极,乃是将作天地人三者已具而混沦未判者之名。”(清·毛奇龄《毛奇龄易著四种·太极图说遗议》)
西汉典籍《淮南子·览冥训》说:“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汉·高诱注:“太极,天地始形之时也。上犹初也。”何宁《淮南子解释》说:“○俞樾云:高氏注‘太极之上’曰:‘太极,天地始形之时也,上犹初也。’此说殊失其意。《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释文》曰:‘太极,天也。’然则,太极之上,言天之上也。”天之上,天极是也。与《庄子》所指义同。
太者,大也。极者,无限之义。太极,就是无边、无际、无垠、无限,天极是也,故又有无极之称。
可见,太极一词的原始意义,既与《易》学无关,亦与阴阳说无缘。
现代有学者说:“‘太极’文字记载始出于《周易》,如《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当说始出于《易传》,因与《周易》之“经”相差好几百年。从此太极与《易》学结缘。
《易·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仪,匹配之义。在汉唐之前,两仪指天地。宋儒治《易》者广演其说,又以阴阳释两仪,并以太极之图象附会推演其说。
对于《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古今注家是如何解释的呢?
汉·虞翻说:“太极,太一。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李道平《疏》说:“《释诂》曰:‘仪,匹也。’天地相配,故称两仪。”
晋·韩康伯注:“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其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
唐·孔颖达《疏》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既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宋·朱熹《周易本义》说:“太极者,其理也。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上》说:“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动而生阳,亦只是理;静而生阴,亦只是理。”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说:“太极者,宇宙之本体也。宇宙之本体,《老子》名之曰‘一’,《吕氏春秋·大乐》篇名之曰‘太一’,《系辞》名之曰‘太极’。……两仪,天地也。……宇宙之本体太极分而为天地,故曰‘是生两仪’。”《吕氏春秋·大乐》篇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高诱注:“两仪,天地也。出,生也。”
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说:“太极是什么?前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许慎在《说文解字》的‘一’字下说:‘惟初太一,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虞翻也说:‘太极,太一。’这是对的。‘太极’就是‘太一’。太一是整体的、绝对的‘一’。
韩康伯注说:‘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其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这是用《老子》的观点来解释《周易》,是不对的。
因为《周易》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和《老子》是根本对立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所说的‘一’和‘有’,相当于《周易》的‘太极’。《老子》在‘一’与‘有’之前加上‘道’与‘无’,认为‘一’是由‘道’产生,‘有’是由‘无’产生,世界的本原是‘道’与‘无’,而不是‘一’与‘有’,这就与《周易》的观点大相径庭了。
恩格斯认为,判断一种思维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关键看它承认存在第一性还是承认意识第一性。对照这个标准,我么可以看出,《周易》的思想是唯物的,而《老子》的思想则是唯心的,二者相去甚远。宋人不明白这一点,试图用《老子》中的‘无’来解释《周易》中的‘太极’,如陈抟将太极画成圆圈。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都犯了与韩康伯所犯相同的错误。‘两仪’是什么?《诗·鄘风·柏舟》:‘实维我仪。’毛传:‘仪,匹也。’可见,‘仪’有匹配的意思。‘两仪’就是一对儿,就是事物对立统一着的两个方面。太极生两仪,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一分为二’。……在《易经》中,‘两仪’就是阴阳。”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说:“太极,易学术语。《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指原始混沌之气,由此气运动而分阴阳,由阴阳而生四时,进而出现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物质或现象,推衍为宇宙万事万物。”
(金栋按:当代学者张岱年认为,“《系辞传》的这部分文字应在《庄子·大宗师》之前”——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第二版P197转引)
纬书附会推演其说。[/FONT]《易纬·乾凿度》说:“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省略号之后的内容,《列子·天瑞篇》同。此书因有魏晋人之增补,故有学者认为《列子》一书乃后世伪托之作)
[FONT=仿宋]
《孝经钩命诀》说:“天地未分之前谓之一气,于中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谓五运。”
《乾凿度》将“易有太极”修改为“始有太极”,太极便成为最高范畴。那么,“太极”究竟是什么?
太极是有,易儒家谓之“一”,即一个整体、一团混沌之元气。冯时说:“原来它就是天体宇宙。……是天地未分之前的一团混沌元气。”(《中国天文考古学》)太易是无(道家之无,即宇宙本源,尚未形成元气的阶段,无形之时,虚豁寂寞,亦名太虚),而太初、太始、太素是三气未分、浑沦相连之混沌状态。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乃道家哲学中宇宙生成论之“先天五太”(五运)之说。原来天地万物是这样形成的,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由道家无极过渡到太极万物的开始,结合《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及《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认识,宇宙万物生成模式为:
[/FONT]
[FONT=仿宋]道、太易(无)→一、太极(气、有)→二、两仪(天地、阴阳)→三、(阴阳交感和合)→万物。[/FONT]
[FONT=仿宋]
虽虞翻说“太极,太一”,而《周易全解》亦遵之说“太极就是太一。太一是整体的、绝对的‘一’”,然与《内经》所说之“太一”不同。
在《内经》全书中,“太一”一词共11见,乃北极星之义,即北辰、北极。张介宾《类经二十七卷·运气类三十五》说:“太一,北辰也。……盖太者至尊之称,一者万数之始,为天元之主宰,故曰太一,即北极也。”即使《素问·六微旨大论》有“太一天符”之词,亦至尊为贵之称。刘温舒说:“太一者,所以遵(尊)之之号也。”(《素问运气论奥》)张介宾亦说:“太一者,至尊无二之称。”(《类经二十四卷·运气类七》)与本文“太极——太一”无关。
今本《内经》中无太极之词,怎么能说和中医学有关系呢?怎么能说和中医阴阳说有关系呢?因为有学者说“中国文化是阴阳文化,《周易》是阴阳文化的总源,太极文化是阴阳文化的代表。太极阴阳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株奇葩。……无论易儒或道家都视之为己学,无不以太极阴阳为正统宗传。太极阴阳被应用的极为广泛,包括哲学、易学、道学、古天文学、儒家、道家、医学等,皆无不涉及。”(杨力《周易与中医学》)所以,目前很多中医书籍附会《易》学就不足为奇了。
由上可知,太极并无图。因太极是有,易儒家谓之“一”,即一个整体、一团混沌之元气,故若硬要将太极画一个图,即是一个简单的空心圆圈而已(图1)。所以朱伯崑《周易通释·易图学》说:“无论把太极当成道、还是当成气、还是当成理,都是无形无象、看不见、听不到的存在物。既然无形无象,也就不可能被画成图。如果非要画成图不可,那就只能画个空心圆。”张介宾《类经图翼》谓之“太虚图”(图2)。而太极涵阴阳,或首见于宋·周敦颐《太极图说》(见另文“太极图”钩考)。[/FONT]
图1太极图 图2太虚图
[FONT=仿宋]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FONT]
[FONT=仿宋]传统观点认为,太极一词,首见于战国时期道家典籍《庄子》。
《庄子·大宗师》说:“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唐·成玄英《疏》说:“太极,五气也。六极,六合也。且道在五气之上。”真西山云:“庄子以道在太极之先。所谓太极,乃是将作天地人三者已具而混沦未判者之名。”(清·毛奇龄《毛奇龄易著四种·太极图说遗议》)
西汉典籍《淮南子·览冥训》说:“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汉·高诱注:“太极,天地始形之时也。上犹初也。”何宁《淮南子解释》说:“○俞樾云:高氏注‘太极之上’曰:‘太极,天地始形之时也,上犹初也。’此说殊失其意。《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释文》曰:‘太极,天也。’然则,太极之上,言天之上也。”天之上,天极是也。与《庄子》所指义同。
太者,大也。极者,无限之义。太极,就是无边、无际、无垠、无限,天极是也,故又有无极之称。
可见,太极一词的原始意义,既与《易》学无关,亦与阴阳说无缘。
现代有学者说:“‘太极’文字记载始出于《周易》,如《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当说始出于《易传》,因与《周易》之“经”相差好几百年。从此太极与《易》学结缘。
《易·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仪,匹配之义。在汉唐之前,两仪指天地。宋儒治《易》者广演其说,又以阴阳释两仪,并以太极之图象附会推演其说。
对于《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古今注家是如何解释的呢?
汉·虞翻说:“太极,太一。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李道平《疏》说:“《释诂》曰:‘仪,匹也。’天地相配,故称两仪。”
晋·韩康伯注:“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其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
唐·孔颖达《疏》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既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宋·朱熹《周易本义》说:“太极者,其理也。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上》说:“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动而生阳,亦只是理;静而生阴,亦只是理。”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说:“太极者,宇宙之本体也。宇宙之本体,《老子》名之曰‘一’,《吕氏春秋·大乐》篇名之曰‘太一’,《系辞》名之曰‘太极’。……两仪,天地也。……宇宙之本体太极分而为天地,故曰‘是生两仪’。”《吕氏春秋·大乐》篇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高诱注:“两仪,天地也。出,生也。”
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说:“太极是什么?前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许慎在《说文解字》的‘一’字下说:‘惟初太一,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虞翻也说:‘太极,太一。’这是对的。‘太极’就是‘太一’。太一是整体的、绝对的‘一’。
韩康伯注说:‘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其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这是用《老子》的观点来解释《周易》,是不对的。
因为《周易》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和《老子》是根本对立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所说的‘一’和‘有’,相当于《周易》的‘太极’。《老子》在‘一’与‘有’之前加上‘道’与‘无’,认为‘一’是由‘道’产生,‘有’是由‘无’产生,世界的本原是‘道’与‘无’,而不是‘一’与‘有’,这就与《周易》的观点大相径庭了。
恩格斯认为,判断一种思维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关键看它承认存在第一性还是承认意识第一性。对照这个标准,我么可以看出,《周易》的思想是唯物的,而《老子》的思想则是唯心的,二者相去甚远。宋人不明白这一点,试图用《老子》中的‘无’来解释《周易》中的‘太极’,如陈抟将太极画成圆圈。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都犯了与韩康伯所犯相同的错误。‘两仪’是什么?《诗·鄘风·柏舟》:‘实维我仪。’毛传:‘仪,匹也。’可见,‘仪’有匹配的意思。‘两仪’就是一对儿,就是事物对立统一着的两个方面。太极生两仪,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一分为二’。……在《易经》中,‘两仪’就是阴阳。”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说:“太极,易学术语。《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指原始混沌之气,由此气运动而分阴阳,由阴阳而生四时,进而出现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物质或现象,推衍为宇宙万事万物。”
(金栋按:当代学者张岱年认为,“《系辞传》的这部分文字应在《庄子·大宗师》之前”——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第二版P197转引)
纬书附会推演其说。[/FONT]《易纬·乾凿度》说:“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省略号之后的内容,《列子·天瑞篇》同。此书因有魏晋人之增补,故有学者认为《列子》一书乃后世伪托之作)
[FONT=仿宋]
《孝经钩命诀》说:“天地未分之前谓之一气,于中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谓五运。”
《乾凿度》将“易有太极”修改为“始有太极”,太极便成为最高范畴。那么,“太极”究竟是什么?
太极是有,易儒家谓之“一”,即一个整体、一团混沌之元气。冯时说:“原来它就是天体宇宙。……是天地未分之前的一团混沌元气。”(《中国天文考古学》)太易是无(道家之无,即宇宙本源,尚未形成元气的阶段,无形之时,虚豁寂寞,亦名太虚),而太初、太始、太素是三气未分、浑沦相连之混沌状态。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乃道家哲学中宇宙生成论之“先天五太”(五运)之说。原来天地万物是这样形成的,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由道家无极过渡到太极万物的开始,结合《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及《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认识,宇宙万物生成模式为:
[/FONT]
[FONT=仿宋]道、太易(无)→一、太极(气、有)→二、两仪(天地、阴阳)→三、(阴阳交感和合)→万物。[/FONT]
[FONT=仿宋]
虽虞翻说“太极,太一”,而《周易全解》亦遵之说“太极就是太一。太一是整体的、绝对的‘一’”,然与《内经》所说之“太一”不同。
在《内经》全书中,“太一”一词共11见,乃北极星之义,即北辰、北极。张介宾《类经二十七卷·运气类三十五》说:“太一,北辰也。……盖太者至尊之称,一者万数之始,为天元之主宰,故曰太一,即北极也。”即使《素问·六微旨大论》有“太一天符”之词,亦至尊为贵之称。刘温舒说:“太一者,所以遵(尊)之之号也。”(《素问运气论奥》)张介宾亦说:“太一者,至尊无二之称。”(《类经二十四卷·运气类七》)与本文“太极——太一”无关。
今本《内经》中无太极之词,怎么能说和中医学有关系呢?怎么能说和中医阴阳说有关系呢?因为有学者说“中国文化是阴阳文化,《周易》是阴阳文化的总源,太极文化是阴阳文化的代表。太极阴阳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株奇葩。……无论易儒或道家都视之为己学,无不以太极阴阳为正统宗传。太极阴阳被应用的极为广泛,包括哲学、易学、道学、古天文学、儒家、道家、医学等,皆无不涉及。”(杨力《周易与中医学》)所以,目前很多中医书籍附会《易》学就不足为奇了。
由上可知,太极并无图。因太极是有,易儒家谓之“一”,即一个整体、一团混沌之元气,故若硬要将太极画一个图,即是一个简单的空心圆圈而已(图1)。所以朱伯崑《周易通释·易图学》说:“无论把太极当成道、还是当成气、还是当成理,都是无形无象、看不见、听不到的存在物。既然无形无象,也就不可能被画成图。如果非要画成图不可,那就只能画个空心圆。”张介宾《类经图翼》谓之“太虚图”(图2)。而太极涵阴阳,或首见于宋·周敦颐《太极图说》(见另文“太极图”钩考)。[/FONT]
图1太极图 图2太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