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读伤寒之夜半杂谈

luolianhong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8/02/18
帖子
7
获得点赞
2
声望
1
年龄
42
所在地
重庆合川
此刻,《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基本完成。对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深感憾服。老祖宗对于人体自身抗病规律的总结,在当代仍然可以给予我们指导。
“病人欲吐之,不可下也。”这就是人体抗病机制自身欲将外邪从吐而解,如果误下,则引邪深入,产生更严重的变证。道理是一样的,邪欲从表解,欲从下解,我们只要顺从抗病机制的规律,就是掌握了治病的无上妙法。
这点西医都不会,他们更擅长以虎狼之药直接攻邪,这样做只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我曾见一黄疸病人,在西医院做了胆管手术,后面吃西药治疗,可是这人呀,越吃感觉越虚。黄疸是退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胃气虚了,人也渐渐浮肿起来。不过,西医的手术再救急方面确实有所长,很多危证,手术做了就能转危为安。对于人体的精细把握得更多师从西医。
胃气,《伤寒论》中执之之重。无论多么严重的疾病,只要有胃气,则可以不死。顺从人体抗病规律的同时,得注意保护和扶助胃气。一个强大的胃,则会有一个强大的身体。
胸中还有万千言语,欲与君说。
当代中医沦为西医陪衬,很大部分原因是中医人不思进取。西医一会一个发明,一会一个技术革新,中医人却还在抱残守缺。《内经》中的假想之学大行其道(个人认为《内经》将《易经》引入就是错误的,易经是一门哲学,哲学怎么说都能讲得通,医学却不行)。真正中医的精华,人体抗病规律的继续总结却止步不前,中医的临床止步于仲景。呜呼哀哉!
《伤寒杂病论》就是先人对于人体自身抗病规律的总结。仲景托名于六经,后世附会于《内经》六经,谬之远矣。
人体对于自身的安全,有一整套防御机制。所谓医门八法实际都是人体自身去除疾病的八法。我们只要掌握了人体自身的抗病规律,顺其道而行之,治病当然就高屋建瓴,应手而愈。之所以经方效若桴鼓,那就是古人已经总结出了部分人体抗病规律,找到了最佳切入点。后世的医书在哲学与医学的边缘徘徊,药味越用越多,效果则越来越差。
头为诸阳之会,为神明所居,全身之重。在论中为“里”,体现为少阴病。人体在供血津液会优先保证头部。其次,脏腑为神明之用,并为神明正常活动提供动能,参与各种化生。地位仅次于神明。在论中为半表半里。人体在供血液津液时处于第二梯队。当然脏腑这半表半里再细分仍然有三,1其他脏腑(少阳病),2胃家系统亢进(阳明病),3胃家系统沉衰(太阴病)。第三,四肢肌表为神明、脏腑所支配,为神明及脏腑提供护荫。在论中为表,病属太阳病。在人体供血津液中出于最末端。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组织协同,神志清晰,脏腑机能良好,肌肉强健,四肢有力。
在病态状况下,津液血液不足的状态下,人自身的防卫机制就体现出来了。它会优先保证大脑,其次脏腑,最后才是四肢的津液血液供给。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伤寒论》中,一般大下或者大发汗导致津液不足,这时人体会优先保障头部供血及津液,所以才有津液血液上行。人感觉就是冲逆,昏冒。血液津液向上冲引起的眩晕,不是不足,而是有余。桂枝汤实胃气,助运化,走表,让津液血液重新归于四肢肌表,则冲气自降。那么人体年老,津液血液生化不足,也会引起血液津液的向上冲逆(高血压&肝阳上亢)。这只是人体防卫动能使然。这种冲逆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治疗?我认为桂枝汤就可以治疗,但是本源是人体生化不足引起的,这还得加着些扶助胃气的药。现在的中医都把它当肝病在治,光用潛镇药是不足的。这又让我想起《金匮要略》中的侯氏黑散,胡老认为其不能治大风,此方非仲景方。我个人认为这个就是仲景的方子,思路是对的。这方剂就是托起胃气,走表,降冲逆的方剂(通过走表,来降头部冲逆)。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这种“风”就有治疗作用。
伤寒论外邪侵入中先四肢肌表、入脏腑、再到大脑(神明)是一个第次关系。少阴病也非什么表阴病,实打实的里阴病。但可以表里同病,里不足,同是再有外邪。老年感冒很多就是这种类型。治法当然温里解表同步进行。
我不知道厥阴病的定义是什么,如果把它定义为比少阴的但欲寐的更严重的证的话,可能就是太阴加少阴。下利无度加神明不明,死证就来了。这里能看出来胃家系统的重要性。在脏腑的表,半表半里,里中,胃家系统占其二。胃乃生化之源,在身体防卫机制中仅次于大脑。仲景在论中指出,大下,大发汗后,会虚其胃,引发吐逆。但吐逆这现象到底是不是水饮还值得思考。我认为人在血液津液不足的状态下,肌体会优先保证大脑,和胃的供给。吐逆,实际也是一种血液津液的向胃的冲逆。
半夜三更被鞭炮吵醒,絮絮叨叨的写了一大堆梦话。也不知写了些啥。有些东西注定要挨板砖的,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亦不必求同。
最后谈谈我对伤寒内经的一些看法:内经和伤寒一个属于养生系统,一个属于临床系统。古人对于人于自然,生老病死规律的认识这个好观察,也好总结;对于人体内部结构不好观察,其运作机制则有假想成分。养生和临床,不能等同。但有人硬把他俩揉和到一起。
 
也算一家之言,祝春节快乐。
 
此刻,《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基本完成。对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深感憾服。老祖宗对于人体自身抗病规律的总结,在当代仍然可以给予我们指导。
“病人欲吐之,不可下也。”这就是人体抗病机制自身欲将外邪从吐而解,如果误下,则引邪深入,产生更严重的变证。道理是一样的,邪欲从表解,欲从下解,我们只要顺从抗病机制的规律,就是掌握了治病的无上妙法。
这点西医都不会,他们更擅长以虎狼之药直接攻邪,这样做只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我曾见一黄疸病人,在西医院做了胆管手术,后面吃西药治疗,可是这人呀,越吃感觉越虚。黄疸是退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胃气虚了,人也渐渐浮肿起来。不过,西医的手术再救急方面确实有所长,很多危证,手术做了就能转危为安。对于人体的精细把握得更多师从西医。
胃气,《伤寒论》中执之之重。无论多么严重的疾病,只要有胃气,则可以不死。顺从人体抗病规律的同时,得注意保护和扶助胃气。一个强大的胃,则会有一个强大的身体。
胸中还有万千言语,欲与君说。
当代中医沦为西医陪衬,很大部分原因是中医人不思进取。西医一会一个发明,一会一个技术革新,中医人却还在抱残守缺。《内经》中的假想之学大行其道(个人认为《内经》将《易经》引入就是错误的,易经是一门哲学,哲学怎么说都能讲得通,医学却不行)。真正中医的精华,人体抗病规律的继续总结却止步不前,中医的临床止步于仲景。呜呼哀哉!
《伤寒杂病论》就是先人对于人体自身抗病规律的总结。仲景托名于六经,后世附会于《内经》六经,谬之远矣。
人体对于自身的安全,有一整套防御机制。所谓医门八法实际都是人体自身去除疾病的八法。我们只要掌握了人体自身的抗病规律,顺其道而行之,治病当然就高屋建瓴,应手而愈。之所以经方效若桴鼓,那就是古人已经总结出了部分人体抗病规律,找到了最佳切入点。后世的医书在哲学与医学的边缘徘徊,药味越用越多,效果则越来越差。
头为诸阳之会,为神明所居,全身之重。在论中为“里”,体现为少阴病。人体在供血津液会优先保证头部。其次,脏腑为神明之用,并为神明正常活动提供动能,参与各种化生。地位仅次于神明。在论中为半表半里。人体在供血液津液时处于第二梯队。当然脏腑这半表半里再细分仍然有三,1其他脏腑(少阳病),2胃家系统亢进(阳明病),3胃家系统沉衰(太阴病)。第三,四肢肌表为神明、脏腑所支配,为神明及脏腑提供护荫。在论中为表,病属太阳病。在人体供血津液中出于最末端。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组织协同,神志清晰,脏腑机能良好,肌肉强健,四肢有力。
在病态状况下,津液血液不足的状态下,人自身的防卫机制就体现出来了。它会优先保证大脑,其次脏腑,最后才是四肢的津液血液供给。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伤寒论》中,一般大下或者大发汗导致津液不足,这时人体会优先保障头部供血及津液,所以才有津液血液上行。人感觉就是冲逆,昏冒。血液津液向上冲引起的眩晕,不是不足,而是有余。桂枝汤实胃气,助运化,走表,让津液血液重新归于四肢肌表,则冲气自降。那么人体年老,津液血液生化不足,也会引起血液津液的向上冲逆(高血压&肝阳上亢)。这只是人体防卫动能使然。这种冲逆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治疗?我认为桂枝汤就可以治疗,但是本源是人体生化不足引起的,这还得加着些扶助胃气的药。现在的中医都把它当肝病在治,光用潛镇药是不足的。这又让我想起《金匮要略》中的侯氏黑散,胡老认为其不能治大风,此方非仲景方。我个人认为这个就是仲景的方子,思路是对的。这方剂就是托起胃气,走表,降冲逆的方剂(通过走表,来降头部冲逆)。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这种“风”就有治疗作用。
伤寒论外邪侵入中先四肢肌表、入脏腑、再到大脑(神明)是一个第次关系。少阴病也非什么表阴病,实打实的里阴病。但可以表里同病,里不足,同是再有外邪。老年感冒很多就是这种类型。治法当然温里解表同步进行。
我不知道厥阴病的定义是什么,如果把它定义为比少阴的但欲寐的更严重的证的话,可能就是太阴加少阴。下利无度加神明不明,死证就来了。这里能看出来胃家系统的重要性。在脏腑的表,半表半里,里中,胃家系统占其二。胃乃生化之源,在身体防卫机制中仅次于大脑。仲景在论中指出,大下,大发汗后,会虚其胃,引发吐逆。但吐逆这现象到底是不是水饮还值得思考。我认为人在血液津液不足的状态下,肌体会优先保证大脑,和胃的供给。吐逆,实际也是一种血液津液的向胃的冲逆。
半夜三更被鞭炮吵醒,絮絮叨叨的写了一大堆梦话。也不知写了些啥。有些东西注定要挨板砖的,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亦不必求同。
最后谈谈我对伤寒内经的一些看法:内经和伤寒一个属于养生系统,一个属于临床系统。古人对于人于自然,生老病死规律的认识这个好观察,也好总结;对于人体内部结构不好观察,其运作机制则有假想成分。养生和临床,不能等同。但有人硬把他俩揉和到一起。
先生说:“最后谈谈我对伤寒内经的一些看法:内经和伤寒一个属于养生系统,一个属于临床系统。”等于说——《内经》属于养生系统!有失偏颇!
今本《内经》中有“养生”的内容是对的,但是将《内经》说成是养生系统,这就不对了!
 
先生说:“最后谈谈我对伤寒内经的一些看法:内经和伤寒一个属于养生系统,一个属于临床系统。”等于说——《内经》属于养生系统!有失偏颇!
今本《内经》中有“养生”的内容是对的,但是将《内经》说成是养生系统,这就不对了!
《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

《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两千余年来,历代医家正是在《内经》所提供的理论原理、应用技术及其所采用的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使中医学术得到持续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内经》之所以被历代奉为“医家之宗”的重要缘由。及至今日,《内经》对中医学术的研究发展及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当前我们重新审视这部古老的经典,它的学术价值又在哪里呢?

一、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内经》作者自觉地吸收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哲学思想(按: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作为理论的支柱,并与医疗经验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之升华,形成了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学说及疾病防治学说,为中医学奠定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二、确立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遭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内经》三才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

三、《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

《内经》所阐述的中医学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这是中医理论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治疗方面,《内经》提出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因势利导、治病求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标本缓急、补虚泻实、寒热温清、预防与早治等原则。在治法方面,除了针灸和药治外,还广及精神疗法、按摩、导引、药熨、渍浴、术数等方法。这些说明了《内经》治法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其中有些疗法,如针灸、按摩、导引、精神疗法、饮食疗法等,已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

正基于此,金元时代的医家张子和曾说:《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

四、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总览《内经》,其内容远不止涉及医学一个学科,它还广泛吸收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对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内经》对中医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汇集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而且也为我们展示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五、创建经络学说,发明针灸疗法

当前国际医学界出现了一股“中医热”,与其说是“中医热”,不如说是“针灸热”,中国医学走向世界是以针灸为先导。由“针灸热”进而引发了探索经络实质的研究热点。经络学说的提出和针灸疗法的发明,是《内经》的一大学术成就。

对于经络实质的探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有学者认为,经络是独立存在的一套联络调节系统,经络是迄今为止未被认识的人体特殊结构。也有学者认为,经络没有特殊的物质结构,而是综合人体一切解剖系统来经营生活的综合系统。至今经络的本质还是个迷,这与其说是中医落后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不如说现代科学远远不能胜任理解与阐释中华祖先发现的瑰宝。

六、《内经》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被中世纪医学界推崇为“医学之父”,可见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其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和《内经》相比,有两方面相似:两者著作的时代相差不远,它们的编辑性质相同,都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也不是成于一个时代的作品。

遗憾的是,《内经》的医学成就尚未写进世界医学史,但是《内经》的学术对世界医学史的贡献不可低估。我们确信,随着中医学走向世界,《内经》的学术价值必将逐步被学术界所认识,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终将占有一席之地。

[FONT=仿宋](以上内容摘引自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王庆其主编《内经选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2版)[/FONT]
 
以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为据,《内经》属于医经家,《伤寒论》属于经方家,二者不是一个学(流)派。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