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关于伤寒论中附子用量的两篇文章】

髙山流水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7/11/11
帖子
149
获得点赞
18
声望
18
年龄
53
所在地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
之一:《伤寒论的附子用量每服究竟多少克》(转)
由于度量衡之古今变异,对伤寒方之用量每多众说纷纭。而对以枚、个为量者则易于达成共识。
以附子而论,古今大小当无大差异,弄清每枚附子之重量,结合服用方法,则可知其实际使用之量。
余曾于药房检得附片,拚对成形称之,1枚约10克强。然此皆通货,大小不匀,不可为的据。
近查新版《伤寒》教材,其未附有各种药物每10枚重量一览表。将附子分大者,中大两项 (中小及小者未列入),大者每10枚200克,中大者每10枚150克。如此算来,大者每枚合20克,中大者每枚合15克,中小及小者其均量当在10克左右,与余在药房相称之数亦合。此可置之不论,且以中大者论之,仲景伤寒用附子多者两枚,少则一枚,若用大者,必明言之,并细述服法。今且分述之:
其一,通脉四逆汤标明用大者唯一方剂(含加胆汁),附子一枚用生,合20克,而方后是分温再服,即每服10克药量,其再服未标时间,示人药后斟酌掌握。可一日再服或次日再服,其一次服量较重的是干姜附子汤,虽同是一枚附子且未标明大者,但其要求顿服,故其一次用量为15克,其它四逆汤及加参汤皆普通附子一枚再服,其一次量为7.5克,茯苓四逆汤用生附一枚,其方后注是煮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两服,为两天多用量,每次服量仅3.5克,日量为7克,以上为生附子用量。
其次再谈炮附子,以真武汤为例。真武汤是一枚炮附煮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是一天多的药量,每次药量是3-5克,日量在10克左右。此外仲景用附子十分谨慎,如甘草附子汤,用炮附两枚,取三升,日三服,每服合10克用量,并不为多,但其方后注却谆谆告戒:恐一升多者,宜服6-7合为始。
查伤寒用附子方共17方,其用量大略如上述。其生附子用量多则10克,轻则3-5克,炮附重则15克,少则3-5克,且甚为谨慎。此外,仲景用附均去皮 (今也去之),若减去皮,量则益少。
 
之二:
《从“伤寒论”附子用量谈开去》(转)

•仲景用生附子均不超过一枚,主回阳救逆;用炮附子二到三枚,主止痛;用炮附子一枚,主温阳;用少量附子,主助气化。

•附子有毒之偏性正是能治病救人的关键所在,临证只要不离辨证论治之前提,并注意其炮制法、煎服法和配伍法,使用附子便可取得桴鼓之效。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及《药典》中附子用量有失仲景制方之旨,宜重新严谨编写。

纵观整部《伤寒论》,使用附子的方剂很多,且只要使用恰当,均可收桴鼓之效。然而,关于附子,笔者有些话要说,愿与同道商榷。

附子用量大有讲究

可以说,仲景是历史上最会使用附子的人。

综合来看,《伤寒论》中用生附子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和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其用量均不超过一枚,主要作用是回阳救逆。

用附子二到三枚的方剂有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和附子汤,主要作用是解决关节、骨节的痛症。

用炮附子的方剂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泻心汤、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和乌梅丸,除乌梅外,附子用量都是一枚,主要作用是温阳。

此外,还有《金匮要略》肾气丸,用少量附子,主要作用是助气化

使用附子重在辨证

对于附子的使用,后世医家亦各有发挥,尤其是近代的火神派医家,更是将附子使用之道发扬光大。然而,亦常有视附子为虎狼之药者。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受《药典》的束缚。《药典》规定,其附子用量极限为15克,显已成为临床医生使用附子的桎梏,也是教材中为何真武汤附子一枚用9克,附子汤附子二枚用15克的原因所在。

二是对附子的适应症不理解。何时用大量?何时用中量?何时用小量?何时用生附子?很少有人刨根问底。

三是对煎煮时间和服药量的误解。纵观《伤寒论》全书,附子煎煮方法及服药量与桂枝汤并无明显差别。而近代医案中用附子,多要求先煮沸一小时或几小时,笔者认为,有失仲景之旨。

四是药物质量参差不齐。笔者在临床中谨遵仲景之法运用附子,一枚用20克而无需先煎,只要求每付头煎煮沸40分钟以上,从未出现不适症状。但有持处方到别处配方后出现口、舌、肢体麻木或恶心呕吐者,说明附子炮制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附子有毒是不争的事实,其毒性的大小与用量并无绝对的关系。正如火神派鼻祖郑软安在《医法圆通》中所说:“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人参、黄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

可见,附子有毒,其有毒之偏性正是能治病救人的关键所在,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其偏性,却又不致毒,关健在于辨证的准确。临证只要不离辨证论治的前提,并注意其炮制法、煎服法和配伍法,使用附子便可取得桴鼓之效。

教材编写有失严谨

《伤寒论》中,真武汤证有两条原文,分别是太阳病篇第82条和少阴病篇第316条,其方药物组成为:“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附子一枚炮,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中,附子证也有两条原文,即少阴病篇第304条和305条,其方药组成为:“附子二枚炮,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真武汤与附子汤在组成上,只有生姜与人参一味之别;在药量上,则有附子一枚与二枚、白术二两与四两之差;在病机上,真武汤为阳虚水泛,附子汤则是少阴阳虚,寒湿凝滞。正如柯韵伯所说:“附子汤与真武汤似同而实异,此倍术附去姜而用参,全是温补以壮元阳,真武汤用姜而不用参,当是温散以逐水气。”

附子汤中,附子、白术用量均比真武汤多一倍。但“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中,真武汤中白术二两用6克,附子一枚用9克,而附子汤中白术四两用12克,附子二枚却用15克。更有甚者(《伤寒论方证精解》杨洁红编著),附子汤附子用6克,真武汤附子用9克,完全有失仲景制方之旨。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中,回阳救逆类方中的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及白通汤中用生附子各一枚是15克,通脉四逆汤中用生附子大者一枚是20克,但在附子汤的二枚炮附子却只有15克——麻黄附子细辛汤等一枚附子都用9克,可见教材编写有失严谨。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药物剂量是取得临床良好疗效的关健。追本溯源,还原仲景本源剂量,严谨编写中医教科书和《药典》,是振兴中医药的首要任务。同时,加强药品质量管理,是提高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这个论坛里,难得有你这样的明白人,值得称颂!看到论坛里许多以:李时珍"一两=一钱"剂量为标准,采用经方治病,还吹嘘屡效者,让人笑掉大牙。1981年在湖南大司马墓中出土了东汉铜权,柯雪帆、李可、郝万山随后进行了研究,推算出了东汉仲景时代和现在剂量的转换。近期,河南出土的曹操儿子曹休墓中的蒜瓣铜权,也进一步证实了东汉时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0克。附子大者一枚相当于20--30克。我经常用附子治病,用量15--90克不等。注意煎煮时间和方法,没有一例出现问题。
 
在这个论坛里,难得有你这样的明白人,值得称颂!看到论坛里许多以:李时珍"一两=一钱"剂量为标准,采用经方治病,还吹嘘屡效者,让人笑掉大牙。1981年在湖南大司马墓中出土了东汉铜权,柯雪帆、李可、郝万山随后进行了研究,推算出了东汉仲景时代和现在剂量的转换。近期,河南出土的曹操儿子曹休墓中的蒜瓣铜权,也进一步证实了东汉时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0克。附子大者一枚相当于20--30克。我经常用附子治病,用量15--90克不等。注意煎煮时间和方法,没有一例出现问题。
感谢老师的关注和点评!俺学习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