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妇人方上) 178方)
13 未有定仪,见物而化,是时男女未分妇人始觉有娠,养胎并转女为男丹参丸方。 丹参、 续断、芍药、白胶、白术、柏子人 (各二两)、人参、芎藭、干姜 (各三十铢) 、当归、橘皮、 吴茱萸 (各一两十八铢) 、白芷、冠缨烧灰 (各一两) 、芜弮 (十八铢) 、干地黄 (一两半) 、 甘草 (二两)、太(一具干) 、东门上雄鸡头 (一 枚)。右十九味末之,蜜和丸,酒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如梧子大。 又方、取原蚕矢一枚, 花水服,日三。
1、丹参
丹参,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瘕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
入药部位:植物的根。
性味:味苦,微寒。
归经: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主治: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瘕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
2、续断
续断,中药名。又名和尚头,为川续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因能“续折接骨”而得名。秋季采挖,除去根头及须根,用微火烘至半干,堆置“发汗”至内部变绿色时,再烘干。
补肝,强筋骨,定经络,止经中(筋骨)酸痛,安胎,治妇人白带,生新血,破瘀血,落死胎,止咳嗽咳血,治赤白便浊。
功能主治:补肝肾,续筋骨,调血脉。治腰背酸痛,足膝无力,胎漏,崩漏,带下,遗精,跌打损伤,金疮,痔漏,痈疽疮肿。
抗维生素E缺乏症。止血、镇痛作用,对痈疡有排脓、止血、镇痛、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
3、芍药
芍药不仅是名花,而且根可供药用。根鲜脆多汁,入药,赤芍、白芍是加工方法不同。根据分析,芍药根含有芍药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种而异。
中药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药的根,它是镇痉、镇痛、通经药。对妇女的腹痛、胃痉挛、眩晕、痛风、利尿等病症有效。一般都用芍药栽培种的根作白芍,因其根肥大而平直,加工后的成品质量好。
野生的芍药因其根瘦小,仅作赤芍出售。中药的赤芍为草芍药的根,有散淤、活血、止痛、泻肝火之效,主治月经不调、痰滞腹痛、关节肿痛、胸痛、肋痛等症。
4、白胶
白胶,即鹿角胶。鹿角胶是雄鹿已骨化的鹿角经水煮熬,浓缩制成固体胶。呈黄棕色或红棕色,半透明,上部有黄白色泡沫层。白胶是一种药品,有益肺滋肾、补脾阴的功效。
鹿角胶
气味:甘、平、无毒。
功效:益肺滋肾、补脾阴
归经:肺、脾
主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人血闭无子。止痛。久服轻身延年。
5、白术
白术(zhú),别名桴蓟,于术,冬白术,淅术,杨桴,吴术,片术、苍术等,属于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凉爽气候,以根茎入药,具有多项药用功能。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山区湿地。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性味归经: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6、柏子人
柏子仁,中药名。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冬二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除去种皮,收集种仁。生于湿润肥沃地,石灰岩石地也有生长。分布于东北南部,经华北向南过广东、广西北部,西至陕西、甘肃、西南至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的功效。用于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悸怔忡,肠燥便秘,阴虚盗汗。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种仁。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心、肾、大肠经。
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
主治:用于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悸怔忡,肠燥便秘,阴虚盗汗。
7、人参
人参的肉质根为著名强壮滋补药,适用于调整血压、恢复心脏功能、神经衰弱及身体虚弱等症,也有祛痰、健胃、利尿、兴奋等功效。
按产地可分成美国、中国东北、朝鲜人参。同一品种由于气候不同,前者的参面横纹比后者更明显,进口人参有效成分含量也较高。
药性:甘、微苦,平。
别名:人衔、黄参、玉精、血参、地精、棒锤。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主治:元气虚脱证、肺脾心肾气虚证、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
8、芎藭
川芎,栽培植物,主产于四川(灌县),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生长于温和的气候环境。是一种中药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主治: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9、干姜
干姜,中药名。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根茎。
性味:味辛,性热。
归经: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10、当归
当归,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主产甘肃东南部,以岷县产量多,质量好,其次为云南、四川、陕西、湖北等省,均为栽培。
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效。常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入药部位:干燥根。
性味:味甘、辛,性温。
归经: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11、橘皮
橘皮,又称为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橘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区。10至12月果实成熟时,摘下果实,剥取果皮,阴干或通风干燥。广橘皮(陈皮)剥取时多割成3至4瓣。橘皮(陈皮)药材分“陈皮”和“广陈皮”。
药用部位:果皮。
性味归经:味辛而微苦,温,入脾、肺经。
功能主治: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呕吐,或湿浊中阻所致胸闷、纳呆、便溏,但阴津亏损,内有实热者慎用。
12、吴茱萸
吴茱萸,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吴茱萸炮制方法:1、吴茱萸:除去杂质。
2、制吴茱萸: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每l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性味:味辛、苦,性热。
归经:归肝、脾、胃、肾经。
功能: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
主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13、白芷
白芷,中药名。为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圆柱形,茎基部径2-5厘米,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主要变种有杭白芷、祁白芷、白芷(原变种)、台湾独活。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
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14、冠缨烧灰(玉竹)
玉竹,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茎。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台湾等地。
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效。常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15、芜弮(芜菁)
芜荑
来源:榆科榆属植物大果榆的种子经加工后的成品。
性状:药材呈扁平方块状。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有多数孔洞和孔隙,杂有多数纤维及种子。质地松脆而粗糙,易起层剥离。具特异的恶骚臭气。
炮制:夏季果实成熟采下,晒干,搓去膜翅取出种子。取种子55斤浸入温水中,待发酵后,加入榆树皮面10斤,红土30斤,菊花末5斤,加适量温开水混合均匀,如糊状,摊平约4分厚,切约2寸方块,晒干,即为成品。另一用法是在5月间采果,阴干。性味:辛、苦,平。归经:入脾、胃经。
芜菁
芜菁,中药名。为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芜菁的根或叶。植物芜菁,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具有消食下气,解毒消肿之功效。主治宿食不化,心腹冷痛,咳嗽,疔毒痈肿。
入药部位:根或叶。性味:味辛、甘、苦,性温。归经:入胃、肝经。功效:消食下气,解毒消肿。
16、干地黄
干地黄,中药名。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主要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具有滋阴清热,凉血补血之功效,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骨蒸劳热,温病发斑,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血少经闭。
入药部位:块根。
性味:甘、苦,微寒。
归经:心、肝、肾经。
功效:滋阴清热,凉血补血。
17、甘草
甘草,中药名。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等地。
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入药部位:干燥根和根茎。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18、太(萆薢)
萆薢,中药名。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和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生理特性:1、绵萆薢:为不规则的斜切片,边缘不整齐,大小不一,厚2~5mm。外皮黄棕色至黄褐色,有稀疏的须根残基,呈圆锥状突起。质疏松,略呈海绵状,切面灰白色至浅灰棕色,黄棕色点状维管束散在。气微,味微苦。
2、粉萆薢:为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大小不一。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黄白色或淡灰棕色,维管束呈小点状散在。质松,略有弹性,易折断,新断面近外皮处显淡黄色。气微,味辛、微苦。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根茎。
性味:苦,平。归经:归肾、胃经。
功效:利湿去浊,祛风除痹。主治: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19、东门上雄鸡头(芡实)
芡实,中药名。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分布于从黑龙江至云南、广东等地。
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之功效。常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别名:鸡头米、卵菱、鸡瘫、鸡头实、雁喙实、鸡头、雁头、乌头、鸿头、水流黄、水鸡头、刺莲蓬实、刀芡实、鸡头果、苏黄、黄实
入药部位:干燥成熟种仁。
性味:味甘、涩,性平。
归经:归脾、肾经。
功效: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主治: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附件
-
9.9 KB 查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