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阴三阳不是指经脉或经络
三阴三阳最容易使人与经脉说相联系,加之《素问·热论》确实是按经脉说推演的伤寒病理,更使人认为三阴三阳应该是经脉。况且,《伤寒论》中有许多“经”字,甚至有“经脉”字样,不过,古今学者也认识到仲景的三阴三阳——六经说与《内经》的经脉说之间有许多矛盾。
首先,经脉说虽同样有太阳到厥阴六个名词,但经脉的主体十二条,再加上冲、任、督、带等,共有二十多条,实在难与六经合拍。为弥缝这一矛盾,学者们便说,伤寒传足不传手。何以传足不传手?因为足经长,手经短。这种理解之不可靠,一望而知!
这样说并不完全否认六经与经脉有关。今《伤寒论》经文中仍未完全清除经脉说。简述如下。
[FONT=仿宋]1.第160条中有“经脉动惕”之说。《伤寒论》中,经脉二字连写的仅此一处。经脉何以会动惕?怎样动惕?讲不通。故完全可以将该二字删除(动惕实指应为局部肌肉抖动,略同瞤动或筋惕——见第38、82条)。其余脉字无一例外地指脉象之脉,可切之脉。只有86条“额上陷脉急紧”似乎是静脉。
2.今经文中有针刺治法,理应遵经脉说。有关条文号为第8、16、24、29、108、109、117、118、119、142、143、153、171、216、221、231、267、340等共18条。其中第16、29、117、118、119、153、221、267共8条系指明烧针的不良作用。仲景不赞成烧针,也不以经脉说解释烧针的原理。第108、109、142、143、221计5条只讲刺期门,因其疗效不可靠,古人已淘汰之。第8条在理论和实践上均不可通。第340条讲病位时涉及膀胱、关元。只有第24条至今尚偶或用之。总之,针刺法完全可以从《伤寒论》中清除。如曰不然,试看古今伤寒学者,极少报道针刺治疗验案,可知针刺治伤寒效不佳。
3.今经文中有灸法。见第115、116、292、325、343、349、362共7条。其中第292条明言“灸少阴七壮”,第343条明言“灸厥阴”,伤寒病在阳,不用灸法,如第115、116条所示。在阴而且属虚寒者可灸,古今均有验案。所以,如何把有关条文纳入伤寒体系,尚有待解决。[/FONT]
前人一见三阴三阳便联想到经脉,是由于人们只知道经脉曾与三阴三阳相联系,以为只有经脉可分三阴三阳,而不知道三阴三阳作为公理可以规范一切生命现象。六经(即三阴三阳)不是经脉说的专用术语,更不是其附属物,而是比经脉更高级、更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其实,《内经》中已有关于三阴三阳的朴素说明。
[FONT=仿宋]《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帝曰: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天元纪大论》)[/FONT]
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对十二经脉(络)中的三阴三阳术语印象很深,看见“经”字就联想到经络,无法理解仲景用三阴三阳说规范的人体生理病理与十二经脉生理之间发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同在中医体系中,它们应互相统一。笔者认为,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赵洪钧、马堪温《伤寒论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