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原创】太极图钩考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FONT=黑体]【原创】太极图钩考[/FONT]

[FONT=仿宋]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FONT]

[FONT=仿宋]金栋按:同道王锡民先生在互联网《中医药论坛》(2013-7-23)发文说:

“古中医学理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中只有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没有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始于宋代道教陈抟,不是中医的内容。所以,把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及后人炮制的太极图、河图、洛书等图,硬性塞进中医理论中,是毫无根据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篡改。应当引起中医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警惕。”

就上述王锡民先生所言“太极图”,本人不揣浅陋,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钩考如下。不当之处请拍砖![/FONT]


[FONT=宋体]传统观点认为,太极图始见于宋代。

相传由宋初道士陈抟(号希夷)将“无极图”(图1、5)传授给周敦颐(名濂溪,后人尊称周子),周氏“乃颠倒其序,更易其名,以附于《大传》……曰‘无极而太极’”(清·黄宗炎《图学辩惑》),从而有《太极图说》(图2)。此说后被清代治《易》学者否认。“无极图”并非陈抟自创,源于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金栋按:此书作者复杂,非魏伯阳一人所撰写)。此图乃汉唐(宋)方士、道士为了修炼求仙长生之术而画——“城仙真求长生之秘术也”。那么又是谁传予陈抟者?据清代治《易》学者考证,认为乃其师麻衣道者及相关道士等。[/FONT]
1陈氏无极图_看图王.jpg
2周敦颐无极而太极图_看图王.jpg

[FONT=仿宋]图1陈抟无极图(自下而上) [/FONT]图2周敦颐太极图(自上而下)
清·毛奇龄《毛奇龄易著四种·太极图说遗议》说:“太极无所为图也。况其所为图者,虽出自周子濂溪,为赵宋儒门之首,而实本之二氏之所传。张南轩曰:‘太极不可为图。’林黄中曰:‘太极无形,图于何有?’《太极图》一传自陈抟,抟,华山道士,号希夷,宋儒称希夷先生。朱子作《名臣言行录》,有《陈抟传》。朱内翰震《进易说表》谓:‘抟以《太极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周敦颐。’胡五峰作《通书序》云:‘敦颐得《太极图》于穆修,修得于种放,放得于陈抟。’一传自僧寿涯。或云:陈抟师麻衣,麻衣即寿涯也。则时稍相去,濂溪或不能从学,然其说则从来有之。乃其所传者,则又窃取魏伯阳《参同契》中‘水火匡廓’与‘三五至精’两图,而合为一图。”又说:“唐玄宗时则实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为《太极图》之所自始,而玄宗敕赐入《藏》,且御制以《序》,首称‘真元圣主,上方开化无极’宝号,所以阐太极先天而颂为真元无极之妙品。则此无极者……根氐《参同》,发源《道藏》,无极太极竟为此图所本来。”

原来《太极图》初名《无极图》,由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道士炼丹推演变化而来,后入《道藏》,名《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图)》。其师承关系如下:

魏伯阳《参同契》“水火匡廓”与“三五至精”两图合一(图3)→(《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图4)→(陈抟)无极图(图5)→(周敦颐)太极图(无极而太极,图6、7、8)。如下图。
(黄宗炎《图学辩惑》之师承关系:河上公→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陈抟←麻衣道者。陈抟→种放→穆修→周敦颐)
3魏伯阳参同契图_看图王.jpg
4唐真元品太极合一图_看图王.jpg
5陈抟无极图_看图王.jpg

[FONT=仿宋] 图3 图4 图5[/FONT]
6周敦颐无极而太极图_看图王.jpg
7周子太极原图_看图王.jpg
8朱熹传周敦颐太极新图_看图王.jpg

[FONT=仿宋]图6 图7 图8[/FONT]
然而上述这些图,乃道家之太极图,与现在我们熟悉的“易有太极”儒家之太极阴阳图不符。那么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说“朱熹获太极图并于《周易本义》首载太极图”,此说不当。因今本《周易本义》首载九图并无此图。究其因,或是因此图乃陈抟所传,源于《周易参同契》,非古之圣贤所为;亦或是因此图虽又名“天地自然之河图”,然与《系辞传》天地五十五数之河图不符,亦非圣贤所为。

南宋大儒朱熹求图之说,尚有个公案。朱熹有个弟子兼学友名蔡季通(元定)者,对图册很了解,为了搞清“河图”、“洛书”之渊源流传及神秘情况,便让蔡季通去寻找。蔡氏顺长江三峡入蜀地,经搜寻遍访,不辞辛劳,不负所托,终于在蜀地隐者中找到。当时蔡氏得图(当是从彝族那里抄来的)共三张(幅),即“河图”、“洛书”与“天地自然之(河)图”。蔡氏将“河图”、“洛书”交给了朱熹(《周易本义》首载九图就有此二幅),而将“天地自然之(河)图”藏匿了。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有详述,感兴趣者可参看。

元·袁桷《谢仲直易三图·序》说:“朱文公属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今蔡氏所传书讫不著图藏,其孙抗秘不复出。”(清·胡渭《易图明辨·先天太极》)明·赵撝谦《六书本义》曰:“天地自然之图,伏羲氏龙马负图,出于荥河,八卦所由以画也。《易》曰‘河出图,圣人则之’,《书》曰:‘河图在东序’是也。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易图明辨·先天太极》)此所云即“河出图”之伏羲先天太极八卦图,又名天地自然之河图(龙图——龙马负图)。亦如《汉书·五行志》所说“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之河图。

胡渭说:“季通所得三图,一为先天太极图无疑矣。其二盖九宫图与五行生成图。”(《易图明辨·先天太极》)九宫图即宋以后所谓“洛书”,五行生成图即宋以后所谓“河图”,而先天太极图即“天地自然之河图”,又名“古太极图”。朱熹之所以未将此图列于卷首,胡渭说:“其终不以为《河图》而列诸经首者,盖以《图》出希夷,源自伯阳,不若根柢《大传》五十有五之数为得其正。非季通秘之而不与言也……其不曰《河图》,而谓之《古太极图》,何也?盖其时既从《启蒙》以五十五数为《河图》,而濂溪又自有所为《太极图》者,故不名《河图》,曰《太极图》而加‘古’以别之。”(《易图明辨·先天太极》)图如下:
9天地自然图(先天太极)_看图王.jpg
10古太极图_看图王.jpg

[FONT=仿宋]图9天地自然之(河)图 图10古太极图[/FONT]
胡渭说:“名曰先天图,亦曰太极图,取《参同契》之月体纳甲、二用、三五与九宫八卦混而一之者也。朱子发云陈抟以先天图授种放,三传而至邵雍,则康节之学实出于希夷。其所演以为《先天古易》者,悉本此图,可知也。后人谓之天地自然之图,又谓之太极真图。”(《易图明辨·先天太极》)

《参同契》月体纳甲:月体指月相(月亮明亮部分的不同形状,即晦朔弦望),用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代表每月月相的消息盈虚(阴阳消长)。纳,配属之义。甲,即干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代表每月日月地位。

[FONT=仿宋]《周易参同契·卷上》说:“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

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每月初三日,月开始生明,于黄昏之时,呈现在天空西方之庚位,其象如峨眉,以《周易》震卦象之,因震卦一阳处于二阴之下,合于汉易纳甲之法震卦纳庚之理。爽,明也。之所以以西方为庚位,是因为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配五行、五方。天干方面,如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地支方面,亥子为北方水,寅卯为东方木,巳午为南方火,申酉为西方金,辰戌丑未为中央土。此时,一阳震而动出。

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每月初八日,月相变为上弦月,于黄昏之时,呈现在天空南方之丁位,其象如弓之挂于墙壁,其弦平如绳索,以《周易》兑卦象之,兑卦一阴处于二阳之上,合于汉易纳甲之法兑卦纳定之理。此时,阴阳平分各半。

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每月十五日,月与日相望,月相变而为圆满,于黄昏之时,呈现在天空东方之甲位,以《周易》之乾卦象之,乾卦三阳,故汉易纳甲之法,以乾卦纳甲。此时,月既望而全受日光。

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月至于十五日,圆满出于东方,此时,卦备三阳,日、月二精之气双双焕明。蟾蜍,喻月之精。兔魄,喻日之光。月之蟾蜍与日之兔魄两气双明。或借“蟾”为“瞻”,借“兔”为“吐”,日吐其光、月则瞻日之光,指十五望夕之月,全受日光。或谓蟾蜍与兔都居月亮之中,其他日子则亏缺而不能见两兽之全貌;至十五日,两兽之气双双明于月亮之中。“蟾蜍”喻月,上半月为阳长,以《周易》卦爻象之,为震、兑、乾;下半月为阴长,以《周易》卦爻象之,为巽、艮、坤,故说“蟾蜍视卦节”;月为太阴,日为太阳,阳主吐而阴主纳,月本无光,受日之光而明,故说“兔者吐生光”。

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阳火自震而升,至于十五日,成纯阳之乾,则已满上半月之候;月满则亏,阳极则阴长,十六日以后,则开始退阳火、用阴符。七、八,指每月的十五日;十五日以后,月满之形渐渐消缺。

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月亮于十六日后,阳始消退而阴始生长,月亮由圆乍变而为亏缺,如纯乾得卦一阴而成巽卦。清晨时分,在天空西方辛位出没,其象如巽,合于汉易纳甲法以巽卦纳辛之理。或谓十六日后,月出于天空东南巽位,运行至天空西方辛位,即为清晨、平明时分。以丹道火候言之,此则为阳受阴禅、峰回路转之时。统,统领之义。十六日后,坤变乾一爻为巽卦,巽一阴爻生、伏于二阳之下,巽受乾统,故说“受统”。平明,清晨。

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月亮至二十三日,为下弦,光明半亏,清晨时分,在天空南方丙位出没,其象如艮,一阳爻在上,二阴爻在下,合于汉易纳甲法以艮卦纳丙之理。以丹道火候言之,此则为阴符下降至一半的时候。直,当值,即执行其职责之意。

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月亮至于三十日为晦,清晨没于天空东方之乙位,光明丧尽,其象如坤,合于汉易纳甲法以坤卦纳乙之理。以丹道火候言之,此则为阴符消尽阳火、阴符穷尽之时。

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一月之内,阳长阴消各居一半,三十日共分为六节:自朔旦至初五日为第一节,月相主要表现为娥眉月,以震卦象之;六日至十日为第二节,月相主要表现为上弦月,以兑卦象之;十一日至十五日为第三节,月相主要表象为圆月,以乾卦象之;十六日至二十日为第四节,月相主要表现为下缺之凸月,以巽卦象之;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为第五节,月相主要表现为下弦月,以艮卦象之;二十六日至三十日为第六节,月相逐渐消尽,以坤卦象之。一月六节既尽,则日月合朔之后,阳又受阴之禅,循环重复如初,复变为震,继阴之体,而复生阳,震为龙,一阳动于二阴之下,故说“继体复生龙”。节尽,指一月之终、六节皆尽。禅与,月终为阴、月初为阳,于下月之朔旦,阴让位于阳,即禅与之意。(章伟文译注《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以震、兑、乾、巽、艮、坤六卦表示一月中阴阳的消长,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表示一月中的日月地位。如震表示初三日的新月,受一阳之光,昏见于西方庚地;兑表示初八日的上弦月,受二阳之光,昏见于南方丁地;乾表示十五日的望月,受三阳之光,昏见于东方甲地。这叫做望前三候,象征阳息阴消。巽表示十六日的月象由圆而缺,始生一阴,平旦没于西方辛地;艮表示二十三日的下弦月,复生一阴,平旦没于南方丙地;坤表示三十日的晦月,全变三阴,伏于东北。这叫做望后三候,象征阳消阴息。坎离二卦配戊己,居中央代表日月本位,在丹道上则代表药物,这是较为通行的“纳甲法”。(百度)亦即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FONT]

见下图(金栋按:此图杨力《周易与中医学》P79有误,应左旋90度,坤居坎位为是):
11月体纳甲图_看图王.jpg

[FONT=仿宋]图11月体纳甲图[/FONT]
12伏羲八卦方位图_看图王.jpg
13八卦取象歌_看图王.jpg

[FONT=仿宋]图12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 图13八卦取象歌[/FONT]

胡渭说:“朱子谓希夷之学源出《参同契》,何以知其然乎?曰:即其阴阳盛衰之数,以推晦朔弦望之气,而知其理有若合符节者矣。阳气生于东北,而盛于正南,震、离、兑、乾在焉,即望前三候,阳息阴消之月象也。阴气生于西南,而盛于正北,巽、坎、艮、坤在焉,即望后三候,阳消阴息之月象也。阴极于北,而阳起薄之,阴避阳故回入中宫,而黑中复有一点之白。阳极于南,而阴来迎之,阳避阴故回入中宫,而白中复有一点之黑。盖望夕月东日西,坎、离易位;其黑中白点即是阳光,白中黑点即是阴魄。东西正对,交注于中,此二用之气所以纳戊己也。举《参同》千言万语之玄妙,而括之以一图。”(《易图明辨·先天太极》)见上“古太极图”及“天地自然之河图”。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儒家之太极阴阳图,据清代胡渭《易图明辨》等考证,乃由《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此图有阴阳八卦之义。赵撝谦《六书本义》说:“今得之陈伯敷氏,尝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易图明辨·先天太极》)

然据当代学者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八章 天数发微》考证,此“天地自然之河图”与彝族传统图案“盘旋的龙蛇”演变有关。如下图:
14天地自然河图(冯时)_看图王.jpg
15彝族传统图案(盘旋的龙蛇)_看图王.jpg

[FONT=仿宋]图14天地自然河图 图15彝族传统图案“盘旋的龙蛇”[/FONT]
16彝族太极图_看图王.jpg

[FONT=仿宋]图16古彝文“太极图”[/FONT]
故冯时说:“用这种形式去衡量充斥于汉文文献中月体纳甲等说法,足证其荒诞无稽。”等于否定了太极阴阳图源于《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又说:“不难看出,早期‘太极图’所画的正是这样一条回环盘绕的巨龙。……‘太极图’就是‘河图’,它的本来面目终于被揭破了。”(《中国天文考古学·第八章 天数发微》)这里的河图,即指《汉书·五行志》所说“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之河图,非《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之一之河图。只不过彝族太极图与“月体纳甲”推演之太极图,所配八卦方位不一。彝族太极图所配是文王后天方位(金栋按: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P496此图有误,当旋转180度才是后天八卦方位图),而“月体纳甲”推演之太极图是与伏羲先天方位相配。如下图:
17彝族太极八卦图_看图王.jpg
18周易本义文王八卦方位_看图王.jpg

[FONT=仿宋]图17彝族太极图与后天八卦配合 图18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FONT]
冯先生认为,“彝文典籍之‘太极图’则与后天八卦方位相配……显然比汉籍传承的先天太极更为合理。……汉文典籍所记所谓先天太极配属明显带有刻意附会的色彩,它不仅有悖易理,而且即使运用阴阳相含的理论也很难找出与卦爻配属完全相合的比例。……由于后天太极的配置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理解,因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先天太极的配置乃是‘太极图’演变到一种基本对称的形式之后,人们配以先天八卦使其渐之精致的臆测作品。”(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八章 天数发微》)冯先生所说的“汉文典籍所记的太极图”,即指“月体纳甲”推演之太极图。因此图以八卦阴阳变化代表月相消长盈虚,推演比附而来,故伏羲先天图必须做到精致合理,且一直传承至今。以阴阳的变化而言,此图与先天八卦相配应是正确的太极图,与“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相合。

当代学者阿城《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说:“原来被后人精致化的太极阴阳图,原本只是一条盘旋的龙蛇,它的底色是黑红,即玄色,后来才形成相对的两条龙蛇,一黑,一白,形成一阴一阳的意思。再后来,到明清的时候,才规范为我们现在熟悉的太极阴阳图。赵撝谦称太极图为天地自然河图,也就是说,原来河图就是太极图(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我是替朱老夫子觉得冤枉死了,交友不慎,用人不察。”

又,当代著名易学大家、中国易医学创始人、中医学家杨力《周易与中医学》认为“至今的太极图则是在双鱼图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图如下:
19人面鱼目与双鱼追逐图_看图王.jpg
19阴阳鱼太极形成图_看图王(1).jpg
19阴阳鱼太极形成图_看图王(2).jpg
19阴阳鱼太极形成图_看图王(3).jpg

[FONT=仿宋]图19双鱼太极图之演变[/FONT]
故杨力说:“事实上,太极图既不是出自道家,亦非邵雍、周敦颐所创,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确系源自《道藏》所载《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但只不过是把道士的修炼图发挥为宇宙发生图而已。道家修炼的太极图,明显地是在《周易参同契》水火匡廓图的基础上为作道丹修炼目的而作画的,并非真正的太极图,而是儒道相合的产物。”(《周易与中医学》)

就上述周敦颐《太极图》之演变,与我们熟悉的太极阴阳图分析比较,真正的太极阴阳图当是后出(明清以后才出现)。故当代学者史幼波说“可以肯定的是,周敦颐先生的太极图问世在先,而伏羲先天图传之在后,应是后人伪托伏羲之名而作”(《新儒学的开山之作:史幼波<周子通书><太极图说>讲记》),很有道理。我们熟悉的太极阴阳图,由《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即来源于月相的消息盈虚,与月相晦朔弦望有关。

由上可见,我们熟悉的太极阴阳图,其源有三:传统观点认为源于①明清时期由月体纳甲推演而来,现代观点认为源于②盘旋的龙蛇和③双鱼图之演化。然而,无论是“盘旋的龙蛇”,还是“双鱼图”之演化,以及《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之太极图,这些图从战国至唐朝皆未有之。而《内经》乃战国秦汉时期之文章,与此等太极图无缘,并无启程关系。自宋朝有了太极图,明清以后之医家如张介宾等,便以之推演附会《内经》理论。从此便有了医易同源之说。清·高世栻《素问直解》说:“阴阳之理,本于太极”,乃宋儒附会推演《易》学之说。以图演示了太极生两仪(阴阳)等宇宙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殊不知,战国秦汉时之阴阳,源于太阳,“太阳崇拜是汉代开始明确的”(阿城《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

阴阳的原始概念是朴素的,最初含义指日光的向背,与太阳(日)的照射有关。凡日之所照之处为阳(向日者),日之未照之处为阴(背日者)。
[FONT=仿宋]《说文·阜部》说:“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段注:“闇,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故以为高、明之反。《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注曰:‘日之所照为阳,然则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可知矣。’《水经注》引服虔曰:‘水南曰阴。’《公羊》桓十六年传曰:‘山北曰阴。’”又说:“阳,高明也。”段注:“不言山南曰昜者,阴之解可错见也。山南曰阳,故从阜。毛《传》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FONT]

王庆其《黄帝内经文化专题研究》说:
[FONT=仿宋]原始的阴阳概念只是日常观念,与生产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不涉及宇宙观和人生观。它的基本意义是阳光照射到与否,由此繁衍出阴晴、地形方位、明暗、冷暖等意思。春秋后期,人们对阴阳的认识逐渐超越原有范围,成为普适性概念。[/FONT]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
[FONT=仿宋]阴阳,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本义是指日照的向背。《说文通训定声》:“侌(阴)者见云不见日,昜(阳)者云开而见日。”后遂用以指两种相互对立的气或气的两种状态。《国语·周语上》:“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战国时阴阳概念则进一步被用来称谓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凡动的、热的、在上的、向外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壮的等为阳,凡静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晦暗的、减退的、虚弱的等为阴,并认识到阴阳的相互作用对万物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意义。[/FONT]

高校教参程士德《内经》说:
[FONT=仿宋]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由自然界实指之实物演变而来。作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阴阳主要代表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用以说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古人认为,阴阳的运动变化,决定着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自然界的总规律。[/FONT]

若“日之所照之处为阳”(云开而见日)——向日者,则“日之未照之处为阴”(云遮不见日)——背日者,当是阳、阴的原始概念。若“由自然界实指之实物演变而来”的话,这个实物即是“日”——太阳,故有“日为阳”之称。因“天有日月”(《灵枢·邪客》)且“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易·系辞》)及《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之袭精为阴阳……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者阳之主也……月者阴之宗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故当时儒生、智者或医家受“日为阳”之启示,增补演绎“月为阴”对举为文。有人认为“月为阴”是错误的,殊不知,此乃取象比类推演而来——由太阳之“日”对举推演。何错之有?虽非“阴”之本义或原始之义,然《内经》已取象比类而演绎传承。如《素问·阴阳离合论》、《六节藏象论》及《灵枢·阴阳系日月》篇所说“日为阳,月为阴”与篇名等,不正是说阴阳就是日月吗!《系辞上》亦说:“阴阳之义配日月。”此时尚未有以月相的消息盈虚推演而成的太极阴阳图。

《灵枢·刺节真邪》说:“阴阳者,寒暑也。”《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系辞下》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由此可见,日月、阴阳、寒暑对举为文,其原始之义即一年四时气象之变化规律。所以胡天雄《素问补识》说:“阴阳之原始意义,寒暑而已。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是谓四时阴阳。”

若问什么是阴阳、阴阳长得什么样子、阴阳有形还是无形?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这样明确:阳有形,其形状性质只有一种,即“日”——白昼“太阳”是也。阴是由“日之未照之处”、“云遮不见日”对举产生,取象推演则“月”——夜晚“月亮”为阴是也。由“日为阳,月为阴”取象比类再推演,可以有千千万万。《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易·系辞传下》说:“象者,像也。”故日月是阴阳,天地是阴阳,水火是阴阳,寒暑是阴阳,四时有阴阳,五行分阴阳,人体亦有阴阳之分——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如此而已。不明于此,开口动手便错。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类经附翼·大宝论》说:“天地之和者,惟此日也;万物之生者,亦惟此日也。设无此日,则天地虽大,一寒质耳,岂非六合尽冰壶,乾坤皆地狱乎!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这是因为太阳能提供自然界万物生长的能量。阳(日)气如此重要,可为什么流传至今、习惯上仍称“阴阳”而不是“阳阴”?或与殷朝母系时代崇阴有关。

郭扬《易经求正解》说:
[FONT=仿宋]《归藏》以纯坤为首卦,《周易》以纯乾为首卦。乾为天,坤为地,所谓“天尊而地卑”,贵贱有别。乾为父,坤为母。乾健而坤顺,故坤必承乾,如同说女必须从男。乾为阳,坤为阴。庄子说:“《易》以道阴阳。”但是在《易系传》中有一段话说:“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和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既称乾坤,下文就应称“阳”、“阴”,才与天地、刚柔等词组的顺序相一致。称“阴”、“阳”既与上下文的词组顺序不合,那么,其中必有原因。我们认为:称坤、乾,乃与“阴”、“阳”相一致,这是《归藏》卦的提法,反映“殷道亲亲”崇重母系。周代既然“尊尊”重父系,照《易系传》第五章的“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明明是乾在上,而坤在下。何以不少的地方称“阴”、“阳”而不称“阳”、“阴”呢?依我们推测,称阴阳是夏殷代以来的用语,在社会间已有了根深蒂固的基础,周朝虽抬乾抑坤,但一些习用术语还没有全部改过来。后代易学家又往往因为“阴”、“阳”的提法有更悠久的历史根源,不便轻易,才出现了《易传》中词组顺序不一致的矛盾。[/FONT]

《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核心理论,用阴阳(五行)说解释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及宇宙事物的变化,与先秦诸子百家、两汉典籍如《老子》、《庄子》、《吕氏春秋》、《易传》、《淮南子》、《礼记》、《春秋繁露》、《史记》、《汉书》及《白虎通》等比较,《内经》运用的最为成功。所不同者,《内经》不以“推天道以论人事”为政治目的及处世哲学,乃以论人体生命医学科学为最终目的。现在我们熟悉的太极阴阳图,是明清以后才有的,《内经》时代未见有之。殊不知,以《内经》之阴阳说,完全可以推演出太极阴阳图,为什么不说现在的太极阴阳图是由《内经》推演而来、而硬要将其塞进《内经》及中医理论呢?
金栋诊室近照2017年10月13日.jpg

金栋近照

河间市人民医院.JPG

花园式医院5.JPG

河间市人民医院 花园式医院院景
 
河间金栋先生:
你先把我几天前的问题回答了,再考证别的。

中医人,是以自己的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的,而河间金栋先生却大玩起八卦乌龙术了。
如果一个病人找你看病,告诉你:他的右胁部位发胀已有较长一段时间了,并且时不时的隐隐作痛。你会跟他说“根据面南而立定方位、天人合一推五脏的原理,肝在左,你这不是肝病,应该是肺病”吗?
如果又有一个病人找你看病,告诉你:他的肝肿大已比较严重了,手能在右边肋骨下明显摸得到。你会跟他说“根据面南而立定方位、天人合一推五脏的原理,肝在左,你这不是肝肿大,应该是肺气肿”吗?
如果还有一个病人找你看病,告诉你:他的肝腹水已比较严重了,右上腹部鼓鼓的。你会跟他说“根据面南而立定方位、天人合一推五脏的原理,肝在左,你这不是肝腹水,应该是肺积液”吗?

河间金栋先生的诸多考证就像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所描写的:

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

  二诸葛忌讳“不宜栽种”,三仙姑忌讳“米烂了”。这里边有两个小故事:有一年春天大旱,直到阴历五月初三才下了四指雨。初四那天大家都抢着种地,二诸葛看了看历书,又掐指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初五日是端午,他历年就不在端午这天做什么,又不曾种;初六倒是个黄道吉日,可惜地干了,虽然勉强把他的四亩谷子种上了,却没有出够一半。后来直到十五才又下雨,别人家都在地里锄苗,二诸葛却领着两个孩子在地里补空子。邻家有个后生,吃饭时候在街上碰上二诸葛便问道:“老汉!今天宜栽种不宜?”二诸葛翻了他一眼,扭转头返回去了,大家就嘻嘻哈哈传为笑谈。

  三仙姑有个女孩叫小芹。一天,金旺他爹到三仙姑那里问病,三仙姑坐在香案后唱,金旺他爹跪在香案前听。小芹那年才九岁,晌午做捞饭,把米下进锅里了,听见她娘哼哼得很中听,站在桌前听了一会,把做饭也忘了。一会,金旺他爹出去小便,三仙姑趁空子向小芹说:“快去捞饭!米烂了!”

而河间金栋先生不管肝脏事实上到底在哪儿,偏偏要从荒唐的故纸堆中考证出“肝生于左”来。

用老百姓的俗话说:是脱裤子放屁!

简直的荒唐得无以复加了,还有人叽叽喳喳的吗?

.
 
河间金栋先生:
你先把我几天前的问题回答了,再考证别的。

中医人,是以自己的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的,而河间金栋先生却大玩起八卦乌龙术了。
如果一个病人找你看病,告诉你:他的右胁部位发胀已有较长一段时间了,并且时不时的隐隐作痛。你会跟他说“根据面南而立定方位、天人合一推五脏的原理,肝在左,你这不是肝病,应该是肺病”吗?
如果又有一个病人找你看病,告诉你:他的肝肿大已比较严重了,手能在右边肋骨下明显摸得到。你会跟他说“根据面南而立定方位、天人合一推五脏的原理,肝在左,你这不是肝肿大,应该是肺气肿”吗?
如果还有一个病人找你看病,告诉你:他的肝腹水已比较严重了,右上腹部鼓鼓的。你会跟他说“根据面南而立定方位、天人合一推五脏的原理,肝在左,你这不是肝腹水,应该是肺积液”吗?

河间金栋先生的诸多考证就像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所描写的:

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

  二诸葛忌讳“不宜栽种”,三仙姑忌讳“米烂了”。这里边有两个小故事:有一年春天大旱,直到阴历五月初三才下了四指雨。初四那天大家都抢着种地,二诸葛看了看历书,又掐指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初五日是端午,他历年就不在端午这天做什么,又不曾种;初六倒是个黄道吉日,可惜地干了,虽然勉强把他的四亩谷子种上了,却没有出够一半。后来直到十五才又下雨,别人家都在地里锄苗,二诸葛却领着两个孩子在地里补空子。邻家有个后生,吃饭时候在街上碰上二诸葛便问道:“老汉!今天宜栽种不宜?”二诸葛翻了他一眼,扭转头返回去了,大家就嘻嘻哈哈传为笑谈。

  三仙姑有个女孩叫小芹。一天,金旺他爹到三仙姑那里问病,三仙姑坐在香案后唱,金旺他爹跪在香案前听。小芹那年才九岁,晌午做捞饭,把米下进锅里了,听见她娘哼哼得很中听,站在桌前听了一会,把做饭也忘了。一会,金旺他爹出去小便,三仙姑趁空子向小芹说:“快去捞饭!米烂了!”

而河间金栋先生不管肝脏事实上到底在哪儿,偏偏要从荒唐的故纸堆中考证出“肝生于左”来。

用老百姓的俗话说:是脱裤子放屁!

简直的荒唐得无以复加了,还有人叽叽喳喳的吗?

.
用现代解剖生理学的知识,去验证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正确性,乃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或会南辕北辙!
 
《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此与解剖何干?
 
太极图,仅能表达太极内涵的某个侧面,不能表达太极概念全部;《内难》也是人写的,是人就有错误,并非字字珠玑;至于“肝”,张仲景也有关于黄疸性肝炎的论述:“脾色必黄”,岂非在他认为,“黄疸”是个“脾炎”?
中医自有其世界观、物质观,也自有其逻辑结构。考古不是咬文嚼字,而是明白古人的世界观、物质观、逻辑结构。并且明白之后也不是照般原样,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我们使用中药,是吸收入血,运行到一切器官的。所以解剖结构具体在哪,可能不如疾病的性质和治则更为关键。只是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当求其甚解。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楼主没少研究啊。
冯时,在考古界还不够牛,最牛的是伊世同,建议看看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