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唐丨白居易《池上》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今天,我们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保健专家提示说,此时节气温下降明显,天气由凉转寒,早晚温差大,公众要注意保暖,尤其脚部保暖,谨防感冒等的发生。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即为寒露节气。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
气象资料显示,进入“寒露”后,冷空气的入侵频率和强度都会加大,气温降得快是此时节的一大特点。
《孝经纬》曰:"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谓露冷寒而将欲凝结矣。"寒露时节,秋高气爽,远山可瞩,正是登山赏景的佳期。
寒露是气温由凉变寒的转折点。相对于白露,寒露代表气温更低,民谚有"先白后寒"之说。同样是结在地面的露水,寒露更冷,即将成霜。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分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初候,鸿雁来宾。时至寒露,鸿雁南迁,有种说法是宾同"滨",是水边的意思,鸿雁都飞往江南水滨。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三候,菊始黄华,菊花此时已经盛开。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
吃花糕
寒露节气一般与重阳节在时间上相近,因而九九登高之后,有吃花糕的习俗。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干果。
观红叶
寒露节气,北京市民有到香山赏红叶的习俗。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催红了枫叶,金秋的香山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
我国幅员辽阔,跨越纬度范围比较大,各地的红叶在辽阔的大地上呈现的时间是不同的。适合寒露观红叶的是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以北。
登高
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逐渐地,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
寒露登高习俗在北京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斗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蟋蟀儿的高潮期。蟋蟀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蟋蟀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秋钓边
在我国南方,寒露节气,炎热已退,阳光和煦,正是出游的好时节,人们纷纷外出赏花、吃螃蟹或钓鱼。因寒露时节,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饮菊花酒
寒露节气,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就有饮“菊花酒”的习俗。
菊花酒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养生
寒露脚不露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因此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同时夏季的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以防“寒从足生”。
可以养成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的习惯,这样能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
朝盐晚蜜汤
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秋季的开始。在秋天里,秋燥是让人烦恼的一件事。养生专家提出,对付秋燥的最 佳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秋季很多人会发现皮肤越来越干燥,以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补充水分。实际上,光喝白开水,水分反而易流失。不过,如果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情况就大不同了,这种方法,与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
适时添衣物
寒露过后,天气寒凉,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悦“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
在起居上,要合理安排。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强。为了及时预防感冒,要适时添衣。
美文
寒露一到,最迟的鸿雁,也急急地从北方飞了过来。一两只失群孤雁的鸣叫,把一座又一座村庄从睡梦中惊醒。
奶奶拍拍围裙上柴草的碎叶,掀开锅盖——早饭已经烧好。“寒露种麦正当时。”吃过早饭,天还没有大亮,爷爷牵着牛走在前面,父亲扛着犁和轭跟着。妈妈肩上背着一袋子的麦种,手里拎着圆篓。孩子们舞着九齿的钉钯打打闹闹,蹦跳着往前。乡间小路上的草叶长得十分的茂密,上面浓浓的露水,很快就把孩子们的裤腿衣衫打湿了大片。妈妈在后面喊着,要他们当心:到了寒露节,露水落在身上太重了,会肚子疼。
……
《周书》上说:寒露,后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古人看到黄雀千百成群地飞往大海,在海面上一番盘旋飞舞之后,消失了,不见了,然而不久,却在海里发现了与它们纹路相似的蚌蛤。于是认为黄雀变成了蚌蛤。“雀化为蛤”虽然只是古人的一种诗意想象,然而这一想象,却像是对“归隐田园”的一种隐喻。
——节选自申赋渔《光阴》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唐丨白居易《池上》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今天,我们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保健专家提示说,此时节气温下降明显,天气由凉转寒,早晚温差大,公众要注意保暖,尤其脚部保暖,谨防感冒等的发生。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即为寒露节气。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
气象资料显示,进入“寒露”后,冷空气的入侵频率和强度都会加大,气温降得快是此时节的一大特点。
《孝经纬》曰:"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谓露冷寒而将欲凝结矣。"寒露时节,秋高气爽,远山可瞩,正是登山赏景的佳期。
寒露是气温由凉变寒的转折点。相对于白露,寒露代表气温更低,民谚有"先白后寒"之说。同样是结在地面的露水,寒露更冷,即将成霜。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分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初候,鸿雁来宾。时至寒露,鸿雁南迁,有种说法是宾同"滨",是水边的意思,鸿雁都飞往江南水滨。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三候,菊始黄华,菊花此时已经盛开。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
吃花糕
寒露节气一般与重阳节在时间上相近,因而九九登高之后,有吃花糕的习俗。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干果。
观红叶
寒露节气,北京市民有到香山赏红叶的习俗。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催红了枫叶,金秋的香山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
我国幅员辽阔,跨越纬度范围比较大,各地的红叶在辽阔的大地上呈现的时间是不同的。适合寒露观红叶的是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以北。
登高
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逐渐地,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
寒露登高习俗在北京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斗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蟋蟀儿的高潮期。蟋蟀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蟋蟀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秋钓边
在我国南方,寒露节气,炎热已退,阳光和煦,正是出游的好时节,人们纷纷外出赏花、吃螃蟹或钓鱼。因寒露时节,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饮菊花酒
寒露节气,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就有饮“菊花酒”的习俗。
菊花酒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养生
寒露脚不露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因此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同时夏季的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以防“寒从足生”。
可以养成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的习惯,这样能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
朝盐晚蜜汤
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秋季的开始。在秋天里,秋燥是让人烦恼的一件事。养生专家提出,对付秋燥的最 佳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秋季很多人会发现皮肤越来越干燥,以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补充水分。实际上,光喝白开水,水分反而易流失。不过,如果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情况就大不同了,这种方法,与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
适时添衣物
寒露过后,天气寒凉,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悦“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
在起居上,要合理安排。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强。为了及时预防感冒,要适时添衣。
美文
寒露一到,最迟的鸿雁,也急急地从北方飞了过来。一两只失群孤雁的鸣叫,把一座又一座村庄从睡梦中惊醒。
奶奶拍拍围裙上柴草的碎叶,掀开锅盖——早饭已经烧好。“寒露种麦正当时。”吃过早饭,天还没有大亮,爷爷牵着牛走在前面,父亲扛着犁和轭跟着。妈妈肩上背着一袋子的麦种,手里拎着圆篓。孩子们舞着九齿的钉钯打打闹闹,蹦跳着往前。乡间小路上的草叶长得十分的茂密,上面浓浓的露水,很快就把孩子们的裤腿衣衫打湿了大片。妈妈在后面喊着,要他们当心:到了寒露节,露水落在身上太重了,会肚子疼。
……
《周书》上说:寒露,后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古人看到黄雀千百成群地飞往大海,在海面上一番盘旋飞舞之后,消失了,不见了,然而不久,却在海里发现了与它们纹路相似的蚌蛤。于是认为黄雀变成了蚌蛤。“雀化为蛤”虽然只是古人的一种诗意想象,然而这一想象,却像是对“归隐田园”的一种隐喻。
——节选自申赋渔《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