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导致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病人群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6%,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从调查数据看,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已非常严峻,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并且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
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如何正确对待糖尿病,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治疗糖尿病,乃是当前医学界的一大课题。最新医学研究已经证实:很多患者服用降糖西药的用量越来越大,血糖却越来越难以控制,忽高忽低让人心惊。服用可损伤肠胃、损害肝肾,可出现手脚麻木、视力差,心脑血管、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长期注射胰岛素,又产生药物的依赖性,导致胰岛功能渐趋衰竭,药量掌控不准而时不时出现高血糖和低血糖反应,胰岛素注射量救治不及就危机生命等等。
患上了糖尿病并不只是为了降糖、控制血糖,而是如何治疗糖尿病,这才是我们的根本所在。治疗糖尿病首先要探讨其发病的病因,中、西医对糖尿病有不同的认识,因而,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我认为,西医是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病因解释较为科学。
现代医学认为:当人们食用的饮食物形成了葡萄糖时由肝脏吸收,葡萄糖聚合物以糖原的形式储存于肝脏,当机体需要时可分解成葡萄糖转化为能量,供给人体每天所需求的数量,维持身体脏腑的需要,这是肝脏在体内一系列的生化过程。
一般肝中糖原含量约100克。肝糖原的生成来源有:①食物在饭后由肠道消化吸收入血液,葡萄糖、果糖、乳糖被输入肝脏,有60%~70%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②空腹时糖原异生增加,即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脂肪分解成甘油在肝脏转化成糖原;肌肉收缩生成的乳酸,通过肝脏的代谢,亦可能转化为肌糖原。
胰腺是分泌胰岛素的一个腺体,糖尿病是由于胰腺分泌失调造成的,通过胰岛素恢复胰腺功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从现代医学理论上看,血糖是人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肝脏化生的结果,肝脏是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胰腺只能是调节和分泌胰岛素一个腺体,所以,恢复肝脏的生理功能,通过肝脏调节血糖才是至关重要的。
在近几年临床中,我曾接触到多例糖尿病患者,通过脉象观察患病的脏腑,他(她)们有一个共同点,病脉均发生在肝脏,由于长时间的肝郁,导致肝“疏泄”功能失调,胰腺分泌功能紊乱。做为现代医学,从理论上论述血糖的生化过程,比中医论述的更加清晰、透彻。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工厂”,在这个化工厂中肝脏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整个生化过程都在肝脏中进行的,因此,肝脏的工作状态决定人体的健康。现代医学虽然对肝脏的生理作用有明确的认识,但由于治疗手段的差异,在治疗糖尿病上却没有科学的方法,只能依靠药物“降”糖控制血糖的各项指标。药物降糖的本身并不是一种治疗,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以损伤身体为代价的。从当前降糖的方法来看,主要是药物和针剂两种,有人主张胰岛素更加有效、更加安全,这种主张是当今医疗界的误区。从生活中的现实来看,最好的东西实际上是最坏的。我们用换位思考来看待这个问题,比如,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的胡吃海喝,却把人吃坏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却把人呆坏了;大量的使用抗生素的药物,却把人治坏了等等。胰岛素降糖的作用最好,饭前一针就万事大吉了,但久而久之药量需要不断增加,不增加药量血糖便无法降低,这样在反复采用针剂同时,胰腺的功能也逐渐降低,当胰腺功能完全丧失,胰腺不能产生胰岛素时必然要危机生命,这是一个严重的现实。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医理病理虽然分析的科学、全面,但到具体临床应用与理论就完全脱节了,一味降糖并不是治疗,中医却弥补了西医的不足。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不同点,是它讲究“整体观”,一切从人的整体出发,坚持脏腑论治,经络论治,糖尿病的治疗亦应如此。
对糖尿病病因做出正确的诊断,仅仅是临床当中一个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治疗。当前治疗糖尿病可有好多方法,我认为治疗糖尿病采用非药物疗法-----经络调整疗法为好。中医认为,经络有行气血的功能,只要经络气血畅通,脏腑阴阳平衡,血糖的分泌就趋于正常了。同时,经络也是排泻废物的重要通道,通过经络的转运将废物及时排出体外,经络传输正常了,血糖自然就降低了,所以,糖尿病的形成与经络传导淤阻有直接关系。
我根据现代医学理论,中医经络辩证的方法,把调整肝的功能做为治疗的主攻点,选择了中医的外治法------经络调整疗法治疗糖尿病。调整通往肝、胆的经络,以扩充经络,消除瘀滞,加快通往肝、胆的气血循环,通过穴位的主动转运,提高”肝主疏泄”的功能,有利于糖的代谢。
从我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得知,搞清糖尿病的寒热的性质,是治疗糖尿病至关重要的一个条件。糖尿病属于一种热症,正因为糖尿病病因为热症,所以患糖尿病病的人多肝气郁结,因日久化火,气火上逆,肝火旺盛,所以脾气暴躁易怒。针对肝为热症的特性,在治疗肝脏时要根据“实则泻之”的原则以心相泻,才能使肝脏的阴阳平衡,肝脏的疏泄功能增强。下面通过一个治疗糖尿病的实例,看确定糖尿病性质的重要性。
我们听听来诊的这位糖尿病患者对病情的叙述便可略知一二了。她说,我平时血糖在7毫摩/升,为了使血糖再降低求助于一位中医,这位中医诊脉后说,从脉象上你的心脏有问题,治疗糖尿病应该治疗心脏,心脏的功能好了,糖尿病就能得到控制,吃几付药血糖就能往下降。
血糖能降下来当然是好事,这是病人的正常心理。刚吃了几付药身体就感觉不适,我估计可能是血糖升高了?结果一侧血糖发现血糖上升了,由原来7毫摩/升,一下子上升到13毫摩/升,治病治病血糖怎么越治越高呢?这时我立即停止服药,想来想去还是不服药为好,所以又到你这里来了。
听完叙述后知道了她治疗的前后情况,为了慎重起见还要重新为她诊脉,观察体内脏器之间的变化。经诊脉,左右两手脉象均出现大、盛、而数,寸脉稍强。脉象只表明病在心,按照八纲辨证来说,脉象应属于热症,血糖之所以升高的病因,是确定寒热的性质有误,糖尿病应属于热症,中医的治则应为“实则泻之”,药方的配伍应泻未泻反为补,所以,造成血糖极度升高。我对她病情的判断正确与否,根据我选用经络调整疗法治疗后,还要通过治疗后血糖的指标来验证。
按照病因运用经络调整疗法为她治疗,根据病因选择了通往心脏的心、小肠、心包经、三焦经,点按这几条经络上的穴位,使之脏腑的阴阳平衡;然后,又根据“实则泻之”的原则,以及五行生克的属性,又选择脾胃经络,然后点按脾胃经络上的穴位泻下心中之火,治疗后再次诊脉,脉象却稍发生了变化,这说明通过经络的调整,体内脏腑已经发生了变化。我按照这种思路和方法治疗一周,再次测血糖时,血糖值由13毫摩/升下降到9毫摩/升。血糖值大幅度下降说明,对病因的判断以及确定寒热性质是正确的。
心脏经过治疗一段时间治疗心气平和后,糖尿病的本脉肝脉出现了,这时治疗上调整为以治肝为主的思路,选择了肝胆经络,点按肝胆上的穴位,使之脏腑的阴阳平衡,然后,又根据热症的性质,“实则泻之”的原则,调整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使之相泻,这样使肝气逐渐平和,疏泄功能增强,血糖逐渐稳定------。
为什么服用中药治疗心脏血糖不降反而升高,选择经络调整疗法也调整心脏血糖反而下降了呢?从阴阳辩证和五行生克属性上看,根据脉象治疗心脏本应无可厚非,但恰恰忽视了机体的寒热性质,寒热性质在临床当中非常重要,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她左右两手脉象均出现大、盛、而数,左寸脉稍强,这种脉象病在心,属于热症,因心气过盛,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从肝与心的关系上看,肝与心二者在生理功能上是相辅相成的,心主血,肝藏血,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液运行正常,而肝才能有血可藏;肝藏血充足,并随着人体动静之不同进行调节,而有利于心推动血液运行。正如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血随气行,运行可畅通无阻,而肝血的贮藏和血量的调节,与肝气的舒畅密切相关,肝的气血充盈可以使心与血脉得以濡养,肝的藏血与调节血量的功能正常,又可使心与血脉得到充足的能量共给,所以,肝的疏泄通畅,藏血功能正常,是心主血脉的根本保证。如果心血不充盈,或心运行气血功能失司,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就难以正常运行肝脏所藏之血,久而久之,使肝气郁结,变得急躁易怒。肝脏长期疏泄不畅通,影响气血运行,可导致糖尿病病人血糖升高。
回忆经我治疗多个糖尿病患者病愈后的情况看,他(她)们有的逐渐减药,有的从不服药,一般治疗到二、三个月以后,血糖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可见按照现代医学理论认识糖尿病,按照中医诊断方法确定糖尿病,按照经络调整疗法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临床的一种新思路和有益的尝试,此方法仍在探讨之中,有待于逐步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