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国医大师能否拯救中医

caoxibai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4/16
帖子
73
获得点赞
18
声望
8
国医大师能否拯救中医
2009-07-07 10:11:46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跟贴 646 条 手机看新闻
出生在西医强势崛起时代的国医大师们,基于不同因缘,走上了中医之路,成为中国最后一代经过严格的“师带徒”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医传承人;而在他们年事已高、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时,“国医大师”这样空前高规格的国家级头衔,能否帮助他们拯救中医?



在他们年事已高、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时,这样空前高规格的国家级头衔,能否帮助他们拯救中医?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曹顺妮 | 北京报道

这30个人相当特殊。

他们平均年龄85岁,最长者裘沛然,生于1913年1月,96岁高龄;年龄最小的张学文,生于1935年10月,也已年逾古稀。其他28位老人,大多生于上世纪20年代左右。

他们身怀绝技,依靠古老传统的“师带徒”模式,继承了中医精华。其中,6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人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他们被称作“国宝”,行医制药都在55年以上,或独创医术,或研制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药剂,大都做过中央保健委员会的会诊专家,代表着当代中医的最高水平。

他们就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评出的首届“国医大师”。

有意思的是,这批“国医大师”出生之时,恰逢20世纪之初,西医强势崛起,中医命运逆转,究竟要从父辈手中继承下古老的中医医术,还是选择当时政府力推的“合于世界进化之大势”的西医?

裘沛然出生的1913年1月,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把“中医药”列在教育学科之外,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引发了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第一次中医存废之争由此而起。

1929年,强巴赤列出生在一个藏医世家。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废止旧医案”。当时的南京政府卫生部意欲实施废止中医的《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由此引发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中医存废之争。而37年后,在“破四旧”中,被称为“旧医”的中医也未能幸免。

20世纪初,西医在政府推动下,占据了教育先机,不少中医从业者被迫转向西医。

“中医百年坎坷,经历大半。”6月19日,首届“国医大师表彰会”在北京举行,卫生部北京医院90岁高龄的国医大师李辅仁,这样感叹。

30位国医大师,仅有19位到场,其余大多因年高体弱而缺席。就在表彰会举行一周前,87岁的国医大师张镜人离世。

出生在西医强势崛起时代的国医大师们,基于不同因缘,走上了中医之路,成为中国最后一代经过严格的“师带徒”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医传承人;而在他们年事已高、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时,“国医大师”这样空前高规格的国家级头衔,能否帮助他们拯救中医?

抢救中医

“要是再年轻10岁20岁,会觉得国医大师这个担子很重,可以好好挑起来,现在力不从心了。”研制出“太空养心丸”的王绵之有些憾然,他今年已86岁,此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已卧病在床,表彰会亦缺席。

“评出30位国医大师还远远不够,中医博大精深,社会需要更多的国医大师。”“中华养生第一人”、88岁高龄的路志正强调。

“国医大师的评选,是从国家层面上为中医振兴打气,树立中医标杆,给后人希望。”创立“贺氏针灸三通法”的83岁的国医大师贺普仁如此评价。

一生获得无数赞誉和称号的30位名老中医,把“国医大师”的头衔看作一种象征符号,它的背后是国家对中医药的认可和各种紧急抢救举措。

“我们一定要加快速度抢救中医,为大师们成立研究室,配备助手,保护和继承大师们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主持表彰会的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

“抢救”、“紧迫性”,这些字眼贯穿在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各种关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文件中。1990年6月23日,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鉴于当前有独到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老中医药专家年事已高,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予以继承,否则,这些经验和专长将会失传,从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由于时间紧迫,决定先在全国选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每人配备一至二名理论与实际均有一定基础的中年助手,以师承面授方式继承。”

随后,包括此次评选出的30名国医大师在内,500多位名老中医们担起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的担子,被忽略半个多世纪的中医特色传承模式---“师带徒”,重获肯定,抢救中医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 ‘首都国医名师’也好,‘国医大师’也好,这些名号对我来说,都是空的。”路志正谈起这些耀眼的称号说,“我更看重的,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的身份。”

2009年1月6日,在首次以北京市政府名义召开的首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王绵之、贺普仁、路志正等12位北京老中医,被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联合授予“首都国医名师”荣誉称号,并获得市政府10万元的奖励。同时,51位第三批全国及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获得了总额为466万元的奖励。

不能抛弃“师带徒”

“中医出徒,是建立在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和饱读经典医书的基础上。60岁到70岁这个年龄段,往往是中医成熟期。可惜的是,目前这个年龄档的老中医最紧缺。”贺普仁用“青黄不接”、“断档”表达他对中医“后继乏人”的忧虑。

中医走到今天急需抢救的地步,与上个世纪的那两次中医存废之争以及解放后“轻临床重理论”的医学院校培养方式不无关系。

“现在不少中医院校,中医课程成了选修课,而英语、政治、西医却是必修课。”王绵之的儿子王煦说。

他告诉本刊记者,章含之的一位美国朋友,在国外西医检查下要做换肾手术,经他父亲医治,10年过去了,肾至今没有切除。“不少急症、重症患者,在父亲医治好他们的病患后,纷纷登门道谢。这些成就感和中医的魅力,只有亲身经历后才知道。”

1991年,王煦和其他两名中医,成为王绵之以“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身份培养的第一批“师带徒”弟子,学习期限是3年。

“这3年,父亲出诊,我们都要在一旁观摩感受,还要负责抄药方、比较病案。”这种口传心授的方法,王煦说能让医术提高很快,“之前虽然也经过院校培养这一环节,但碰到病人还是不会看,只有亲眼见父亲如何诊治后,心里才算有了底。”他强调,师带徒是必须的。

但是,“师带徒”模式也曾被指责:珍秘医术不外传而形成中医门派独立、不能互相沟通。

“现在不是这种情况了,我们家族祖传的‘王氏保赤丸’儿科秘方,父亲早在50年代就献给了国家,从1990年到现在,父亲带了3批弟子,其中还有台湾中医,不分门里徒弟还是门外徒弟,全都一视同仁。”王煦说,学徒时,父亲经常会先让弟子开药方,然后再把自己开的药方让弟子揣摩,“一比较,方知其中差距。”

“我学西医,考试很容易拿到100分。但是中医博大精深,医书典籍1万多部,看都看不完,要掌握好,还要靠悟性加临床实践。”路志正说,中医讲究个体传授,而非西医那种规模化教育。

路志正向本刊记者介绍说,解放后,中国尚有50万名中医,在当时“学苏联、改造旧医”的国家指示下,按照苏联医学教育模式,建立起我国的高等中医教育体系,直接将西医的培养模式引入到中医教育当中。

“但是,按照西医模式培养出来的20万名中医,缺乏临床经验,不会看病。现在存在的怪现象就是中医学院不学中医,1/3时间学政治英语,1/3时间学西医。中西医课程比例不平衡、中医分流,是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他说。

路志正为了身体力行“师带徒”,就连接受记者采访,都安排在医院里,以便他的博士后学生能到场,“创造一切机会和学生多接触”。他随身的包里,都是学生上交的病案,上面有他的批改。

“路老的记忆力比我们都好,他一生从医的病案、医案全都保留着,好多疑难杂症的案例,都要求我们仔细研究。”在路志正面前,徒弟们毕恭毕敬,实际上,他们已经是国内有名的主任医师或某家医院的院长。尽管非常忙碌,但只要路老一声召集,再忙也要赶过来。

“真正师带徒学习很苦。”贺普仁的女徒弟张馨月,如今正在贺普仁诊所边学习边出诊,“我们达不到当年贺老那种程度。”近30岁才开始学习针灸、毫无医学背景的她迷上针灸,和当年贺老走上针灸之路一样,都是因为针灸治好了自己的病。

“我打小身体孱弱,每次生病,大都是靠针灸治好。”贺普仁说,当时给他扎针的,是村里没有读过书的老太太们,他想弄明白针灸治病的奥秘,老太太们却没法解释清楚。1940年,14岁的贺普仁从河北涞水县一个农村走出来,抱着搞清楚针灸奥秘的想法,师从1935年到北京挂牌行医的同乡牛泽华。

“吃住都和师傅在一起,师傅的医德医术就在点滴生活里,通过耳濡目染学习。只要师傅要求的,有一点做不到都不行。”贺普仁举例说,“当时师傅告诉我,要想学好针灸,必须学武术练真气。我因为偷懒,就没理会。后来发现扎针力道总比师傅差,才明白是真气不足。”

针灸外交

单凭国家出台规定抢救中医,王绵之认为还远远不够,“中医自身要争气,才能吸引更多人学习中医,传承中医。”

而争气的表现,就是在关键事件上,显露出中医独特的魅力。借机发力的思维要追溯到毛泽东时代的“针灸外交”。

“尼克松和田中角荣访华期间,我都曾为他们针灸过。”作为“针灸外交”的主角,贺普仁对中医扬名海外贡献巨大。也正因为尼克松,针灸正式传入美国,日本也多次邀请贺普仁前去讲学。

不仅国外政要领教了针灸的厉害,国内领导人也曾受益于针灸治疗。

“崴了脚无法走路的一位国家领导人,因为要出国访问,需在一周内恢复,经过针灸后,如期出访。”贺普仁回忆说,1999年,一位国家领导人到南方视察抗洪救灾,背部受凉疼痛难忍,经贺普仁亲自针灸后痊愈。

“贺老常说,中医不仅善于治疑难杂症,也善于治急症。贺老坚持了40多年的义诊,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治好的病人太多了。”张馨月介绍,贺普仁希望用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医和针灸。

而王绵之让中医争气的方式,则是“让古老的中医运用到最现代的科学事件上”。2008年,王绵之组方的防治太空病的中药“太空养心丸”与“神七”同时名扬天下。

“网上有人骂,说父亲拿航天员做实验,我要特别澄清一下,早在神五发射时,父亲就已经采用中医方法为杨利伟调养身体,神六上天前3个月和回到地面后,他也对费俊龙和聂海胜进行过中医调理保健。在此基础上,父亲和其他航天医学工作者,共同研发出太空养心丸。”王煦拿出了印着“保密”字样的关于航天员中药调养身体的医学报告,向记者证明。

“西医善于借鉴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先进技术,比如利用X光进行透视等等,中医也要借其他学科优势为中医所用。”王绵之希望古老的中医不仅能运用到最现代化的科技事件上,同时也能采用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实现与时俱进。

“国医大师的荣誉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仅凭我们这些老人挽救中医还不够,”国医大师路志正告诉本刊记者,中医能坚持到今天,依赖的是良好的群众基础,不能忽略民间中医的力量,更要花力气搜集和保存民间药方,使国医大师和民间中医形成合力。

“未来10年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发展缓慢就意味着消亡。”经常上网寻求中医发展之策的“国医大师”郭子光说,“未来10年,应把有限的医疗资源集中到确定和提高疗效上,针对不同疾病形成一个个最佳治疗方案,这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医队伍中。”

对此,王国强承诺,未来3年,国家将投资133亿余元建立16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其中包括研究最佳治疗方案。
 
在他们年事已高、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时,这样空前高规格的国家级头衔,能否帮助他们拯救中医?
-------------------------------------
答案:不能!

邓铁涛大师都说了,他们是“一代完人”。这句话你听不懂吗?
我来给你解释一下吧:传统中医截止于邓铁涛这一代人就完了。

抬起头里看看历史的车轮已经碾到了什么地方了?
传统中医正在遵循着它自身的发展法则,日趋一日的走向自己的归宿。
大师挡得住吗?大师们能违背自然法则和中医发展法则吗?
大师们自己也要遵循自然法则,正在一个一个的驾鹤西去。
他们掌握的三脚猫技术,不可能让自己长生不老。

毛主席1950年9月就提出中西医结合创建新医学的中医发展道路。
这是中医走向未来的唯一一条生路,
大家为什么总是愿意在死路反复纠缠呢?
 
最后编辑:
我要是告诉大家,大师的中医技术水平很有限,根本没有一个人能达到“顶尖水平”,大家或许不相信。
中国的大师,只不过是国家摊派给行业、地区及单位的一个名额。谁争取上了,谁就是大师。头衔而已。
中医真正的人才,或许虽无大师头衔,却拥有顶尖水平。

其实,拥有顶尖水平的人易得,破解顶尖技术的人难求。
一旦破解了中医的顶尖技术,返回头一看,才知道现在拥有大师头衔的这批人,十有八成都是庸医。
而顶尖技术的破解者,不会出自不懂科学的那一代大师中,只能出自现代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新一代。
 
最后编辑:
没有科学理论的医疗技术是无法传承的。
这与能不能抛弃“师带徒”没有什么关系。
古语道:“富不过三代”;“名医只有一代”。
故称“一代名医”。
千古以来,名医们都是采用师带徒来培养下一代,
但遵循的逻辑却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现在是最后一窝了。如与不如,都结束了。
一个新的中医时代已经开启。
 
古脉法经验分享
钟知霖 师承联盟
望闻问切四诊当中,先贤们将切脉放在最后,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一般情况下,我基本上通过前面三诊就能够大概把握患者的情况,然后最后才进行脉诊,以确认前面的判断。一般情况下,脉诊的作用我就是将它作为确认与参考用,除非是出现了脉证不符或者特殊情况。比如有时候患者主诉病情的时候主次不清,然后当你进行问诊的时候,回答也很模糊,模棱两可的跟没回答没什么两样。比如你问他小便黄吗?回答是多喝水就不黄,少喝水就黄。又或者你问他胃口如何,回答是遇到好吃的胃口就好,不好吃得就没有什么胃口。遇到这种情况,脉诊就大有用处了。

首先说明的是,你准备用自己的哪只手来为患者把脉?我建议用自己平常写字与吃饭的那一只,相信大部分人都是用右手来写字与吃饭,所以大部分人都应该用右手,左撇子的话就应该用左手。这有什么关系吗?与保护自己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病邪不仅仅是物质性的,很多时候是能量性的,即俗称的邪气。自己平常写字与吃饭的那一只手,由于锻炼得多,自然就比较强健一些,对抵御外邪就更厉害一些。否则,当自己的身体不是那么强健的时候,而又刚好用到不强健的手来把脉,那么患者的病气就相对容易入侵我们。邪气是通过手上的穴位来入侵我们的,在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之下,当然要小心谨慎为好。而在精神的层面上,医者的医德是很重要的,如果医德很好,那么自身的浩然正气就很足,邪气就不那么容易侵犯我们。至于三部九候,浮沉细数之类的基本常识,在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接下来我要说的,是自己的一些经验。

一、阴阳分类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辨脉》中曾提到:“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此辨固是,但其说有所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过甚,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

各位,李东垣的辨脉是很正确的。右手的寸脉又叫“气口脉”,对应地,左手的寸脉叫做“人迎脉”。《内经》里面有将人体的颈动脉也叫做“人迎脉”,但是那个“人迎脉”与这里的“气口脉”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千万别混淆了。在阴阳的分类上,根据上述说明,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归纳:左手人迎脉盛大为阳病,右手气口脉盛大为阴病。

李东垣的辨脉依据又是从哪里来的,他的脉法有传承吗?当然有,并且还是很厉害很经典的精髓呢!那就是《脉法赞》。这一本与《内经》同一级别的古籍已经失传了,唯有一些篇章被王叔和摘录在《脉经》里面。

《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壳、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 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

所以,在阴阳的大分类上,我们在把脉的时候,首先就是确认患者左右两手的寸脉大小,进而根据“左手人迎脉盛大为阳病,右手气口脉盛大为阴病”来进行分类。注意,这里所说的寸脉,并不完全是寸脉,而是隶属于寸脉部位,其具体位置是“关前一分”,即高骨往手掌方向移动一点点(大约3.3毫米)。同时李东垣提醒,“大抵男子先诊左手,女子先诊右手;男子左脉大则顺,女子右脉大则顺。”他是根据《脉法赞》里面“左大顺男,右大顺女”这一句作为依据来说明的。

二、六经脉证

第一步是比较左右两手的寸脉大小来确定阴阳属性,第二步则是比较大小的倍数来确定严重程度。李东垣说:“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则病在厥阴,大于二倍,则病在少阴,大于三倍,则病在太阴。这种说法有什么依据吗?有。

《灵枢经·终始》:“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 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 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问题是,李东垣的说法似乎欠妥,因为“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哪里还有几倍的情况呢?所以这种分类我个人觉得是不妥的。并且里面有“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的说法,既然有“俱盛四倍”这种情况,就说明不是气口脉与人迎脉之间的比较了,所以可以确定李东垣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后来看到一篇文章,说是“关脉的大小为标准的两盛。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则为一盛;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则为二盛;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则为三盛。”这里的比较法并不是比较左右手的寸脉,而是比较阴阳分类情况下的寸脉与关脉。假如确认为气口脉大于人迎脉,则集中比较患者右手的寸脉(关前一分)与关脉,如果寸脉明显较小的,则病在厥阴,如果寸脉与关脉相差不多的,则病在少阴,如果是关脉明显较小的,则病在太阴。这种比较法在临床验证后,确实是操作性比较强的。

如果病人主诉为头晕,一摸脉整体脉也是弦脉,并且已经确认属于阴证,通过比较又确认寸脉(关前一分)与关脉相差不多的,我们便可初步判断为少阴病,再进行方向性的问诊如是否没精神、怕冷等,如果脉证相符的话,是否就可以应用真武汤加减呢?未必。因为这里的六经脉证并非是伤寒的的六经脉证。这里我们一直在说明的是内伤杂病的情况,它与仲景在《伤寒论》里面描述的伤寒有着千差万别。李东垣刚才不是说了么,“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伤寒类的六经辩证,其脉象往往反映在左手。即便是反映在右手,按照《伤寒论》的条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很明显,伤寒类的少阴病是有着特别指向的脉象的,千万别用错了方向。所以,即便得出病在少阴,由于这里是内伤杂病,我们还需要考虑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等关系。

三、脏腑生化

常规的说法是,左手的寸关尺分别对应心火、肝木与肾水,右手的寸关尺分别对应肺金、脾土与命门。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并且,这里还存在着生化关系,就是尺脉生关脉,关脉生寸脉。比如左手的尺脉对应肾水,关脉对应肝木,这就是水生木的关系,关脉对应的肝木进而生寸脉的心火。右手也一样,所谓的命门其实就是人身当中那先天的一点真火,此真火生脾土,脾土进而再生肺金。如此看来,尺脉其实可以说是根本所在了,并且尺脉往往要求沉取,这也很符合它所包含的这个意义。

接着上面的话题,假如已经确认患者病在少阴,由于少阴在脏腑的对应上与心肾对应,而心脉在左寸,肾脉在左尺,于是,我们还需要对患者的左手进行详细的诊查。假如他的脉象是左尺虚浮,左关沉弦,左寸散大,这是什么意思呢?说明此人肾水不足,肝木失养,一方面木生火的力度不大,造成心脉虚散,同时肾水也克制不了心火,多数已心病为害。怎么处理?先看缓急的情况,“急则治其标”。如果没有急证,这要看是男人还是女人,毕竟男女有别,男人能量中心在下焦,女子能量中心在上焦。如果是男人,着重处理肾的问题,如果是女人,则着重处理心的问题,用药的方向是有区别的,但无论如何,都要考虑肝木的情况。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辨脉》也说了很多关于脏腑生化方面的例子:“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搏肺。”如果出现“心脉变见于气口”,这是火克金的现象,什么是心脉?“洪大而数者”,如果右寸见此脉象,即知是“心火刑肺”。“代者,元气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脉。洪大而数者,心脉刑肺也。急者,肝木挟心火,而反剋肺金也。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如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先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宿食不消,则独右关脉沈而滑。经云:脉滑者,有宿食也。”如此等等。所以,《内外伤辨惑论·辨脉》是很值得研究的一本书,还有,王叔和的《脉经》也极其之好,里面保留了很多脉法精髓,李东垣的很多传承就是出自该书,《脉经》中说了很多极其实用的内容,钟知霖我强烈推荐各位研究一下。
 
由版主最后编辑:
古脉法经验分享
钟知霖 师承联盟
望闻问切四诊当中,先贤们将切脉放在最后,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一般情况下,我基本上通过前面三诊就能够大概把握患者的情况,然后最后才进行脉诊,以确认前面的判断。一般情况下,脉诊的作用我就是将它作为确认与参考用,除非是出现了脉证不符或者特殊情况。比如有时候患者主诉病情的时候主次不清,然后当你进行问诊的时候,回答也很模糊,模棱两可的跟没回答没什么两样。比如你问他小便黄吗?回答是多喝水就不黄,少喝水就黄。又或者你问他胃口如何,回答是遇到好吃的胃口就好,不好吃得就没有什么胃口。遇到这种情况,脉诊就大有用处了。

首先说明的是,你准备用自己的哪只手来为患者把脉?我建议用自己平常写字与吃饭的那一只,相信大部分人都是用右手来写字与吃饭,所以大部分人都应该用右手,左撇子的话就应该用左手。这有什么关系吗?与保护自己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病邪不仅仅是物质性的,很多时候是能量性的,即俗称的邪气。自己平常写字与吃饭的那一只手,由于锻炼得多,自然就比较强健一些,对抵御外邪就更厉害一些。否则,当自己的身体不是那么强健的时候,而又刚好用到不强健的手来把脉,那么患者的病气就相对容易入侵我们。邪气是通过手上的穴位来入侵我们的,在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之下,当然要小心谨慎为好。而在精神的层面上,医者的医德是很重要的,如果医德很好,那么自身的浩然正气就很足,邪气就不那么容易侵犯我们。至于三部九候,浮沉细数之类的基本常识,在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接下来我要说的,是自己的一些经验。

一、阴阳分类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辨脉》中曾提到:“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此辨固是,但其说有所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过甚,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

各位,李东垣的辨脉是很正确的。右手的寸脉又叫“气口脉”,对应地,左手的寸脉叫做“人迎脉”。《内经》里面有将人体的颈动脉也叫做“人迎脉”,但是那个“人迎脉”与这里的“气口脉”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千万别混淆了。在阴阳的分类上,根据上述说明,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归纳:左手人迎脉盛大为阳病,右手气口脉盛大为阴病。

李东垣的辨脉依据又是从哪里来的,他的脉法有传承吗?当然有,并且还是很厉害很经典的精髓呢!那就是《脉法赞》。这一本与《内经》同一级别的古籍已经失传了,唯有一些篇章被王叔和摘录在《脉经》里面。

《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壳、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 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

所以,在阴阳的大分类上,我们在把脉的时候,首先就是确认患者左右两手的寸脉大小,进而根据“左手人迎脉盛大为阳病,右手气口脉盛大为阴病”来进行分类。注意,这里所说的寸脉,并不完全是寸脉,而是隶属于寸脉部位,其具体位置是“关前一分”,即高骨往手掌方向移动一点点(大约3.3毫米)。同时李东垣提醒,“大抵男子先诊左手,女子先诊右手;男子左脉大则顺,女子右脉大则顺。”他是根据《脉法赞》里面“左大顺男,右大顺女”这一句作为依据来说明的。

二、六经脉证

第一步是比较左右两手的寸脉大小来确定阴阳属性,第二步则是比较大小的倍数来确定严重程度。李东垣说:“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则病在厥阴,大于二倍,则病在少阴,大于三倍,则病在太阴。这种说法有什么依据吗?有。

《灵枢经·终始》:“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 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 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问题是,李东垣的说法似乎欠妥,因为“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哪里还有几倍的情况呢?所以这种分类我个人觉得是不妥的。并且里面有“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的说法,既然有“俱盛四倍”这种情况,就说明不是气口脉与人迎脉之间的比较了,所以可以确定李东垣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后来看到一篇文章,说是“关脉的大小为标准的两盛。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则为一盛;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则为二盛;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则为三盛。”这里的比较法并不是比较左右手的寸脉,而是比较阴阳分类情况下的寸脉与关脉。假如确认为气口脉大于人迎脉,则集中比较患者右手的寸脉(关前一分)与关脉,如果寸脉明显较小的,则病在厥阴,如果寸脉与关脉相差不多的,则病在少阴,如果是关脉明显较小的,则病在太阴。这种比较法在临床验证后,确实是操作性比较强的。

如果病人主诉为头晕,一摸脉整体脉也是弦脉,并且已经确认属于阴证,通过比较又确认寸脉(关前一分)与关脉相差不多的,我们便可初步判断为少阴病,再进行方向性的问诊如是否没精神、怕冷等,如果脉证相符的话,是否就可以应用真武汤加减呢?未必。因为这里的六经脉证并非是伤寒的的六经脉证。这里我们一直在说明的是内伤杂病的情况,它与仲景在《伤寒论》里面描述的伤寒有着千差万别。李东垣刚才不是说了么,“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伤寒类的六经辩证,其脉象往往反映在左手。即便是反映在右手,按照《伤寒论》的条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很明显,伤寒类的少阴病是有着特别指向的脉象的,千万别用错了方向。所以,即便得出病在少阴,由于这里是内伤杂病,我们还需要考虑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等关系。

三、脏腑生化

常规的说法是,左手的寸关尺分别对应心火、肝木与肾水,右手的寸关尺分别对应肺金、脾土与命门。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并且,这里还存在着生化关系,就是尺脉生关脉,关脉生寸脉。比如左手的尺脉对应肾水,关脉对应肝木,这就是水生木的关系,关脉对应的肝木进而生寸脉的心火。右手也一样,所谓的命门其实就是人身当中那先天的一点真火,此真火生脾土,脾土进而再生肺金。如此看来,尺脉其实可以说是根本所在了,并且尺脉往往要求沉取,这也很符合它所包含的这个意义。

接着上面的话题,假如已经确认患者病在少阴,由于少阴在脏腑的对应上与心肾对应,而心脉在左寸,肾脉在左尺,于是,我们还需要对患者的左手进行详细的诊查。假如他的脉象是左尺虚浮,左关沉弦,左寸散大,这是什么意思呢?说明此人肾水不足,肝木失养,一方面木生火的力度不大,造成心脉虚散,同时肾水也克制不了心火,多数已心病为害。怎么处理?先看缓急的情况,“急则治其标”。如果没有急证,这要看是男人还是女人,毕竟男女有别,男人能量中心在下焦,女子能量中心在上焦。如果是男人,着重处理肾的问题,如果是女人,则着重处理心的问题,用药的方向是有区别的,但无论如何,都要考虑肝木的情况。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辨脉》也说了很多关于脏腑生化方面的例子:“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搏肺。”如果出现“心脉变见于气口”,这是火克金的现象,什么是心脉?“洪大而数者”,如果右寸见此脉象,即知是“心火刑肺”。“代者,元气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脉。洪大而数者,心脉刑肺也。急者,肝木挟心火,而反剋肺金也。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如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先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宿食不消,则独右关脉沈而滑。经云:脉滑者,有宿食也。”如此等等。所以,《内外伤辨惑论·辨脉》是很值得研究的一本书,还有,王叔和的《脉经》也极其之好,里面保留了很多脉法精髓,李东垣的很多传承就是出自该书,《脉经》中说了很多极其实用的内容,钟知霖我强烈推荐各位研究一下。
文章说人迎寸口脉法是假的,摸不到几倍。
现实是人迎寸口几倍的患者遍地都是。
这文章的作者真是可怕,不懂非要装懂。可见是没有读过内经和脉经的。
 
文章说人迎寸口脉法是假的,摸不到几倍。
现实是人迎寸口几倍的患者遍地都是。
这文章的作者真是可怕,不懂非要装懂。可见是没有读过内经和脉经的。
请教。可否细说一二?
 
不要随意读现代专家的书,不靠谱的太多了,除非是传统中医路子,靠谱点。
 
在他们年事已高、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时,这样空前高规格的国家级头衔,能否帮助他们拯救中医?
-------------------------------------
答案:不能!

邓铁涛大师都说了,他们是“一代完人”。这句话你听不懂吗?
我来给你解释一下吧:传统中医截止于邓铁涛这一代人就完了。


抬起头里看看历史的车轮已经碾到了什么地方了?
传统中医正在遵循着它自身的发展法则,日趋一日的走向自己的归宿。
大师挡得住吗?大师们能违背自然法则和中医发展法则吗?
大师们自己也要遵循自然法则,正在一个一个的驾鹤西去。
他们掌握的三脚猫技术,不可能让自己长生不老。

毛主席1950年9月就提出中西医结合创建新医学的中医发展道路。
这是中医走向未来的唯一一条生路,
大家为什么总是愿意在死路反复纠缠呢?
就说中西医结合,现在证明行不通,只是赚钱上行得通,很多中医学院开始取消这个专业了,足见情况了。毛爷爷说中西医结合是为了发展中医,提高中医水平,能够和西医交流,而不是中医说的话,西医听不懂,西医说的话中医也听不懂,这才是当时中西医结合的真意。目的是为了促进医学进步,与创造新医学没关系,因为之后妄图创造新医学的尝试全部失败了。包括废医验药,包括西医领导中医。包括中西医结合。基本上都没有振兴中医,也没有创造出新医学,现在中西医结合类都归属中医类,早就说明中西医结合是什么医了。不懂的肯定把中西医结合认为是一门很牛逼的医学了,其实还是老酒装新瓶。中医戴个帽子有新医学的格调,中医本质不变,当初制定中西医结合时,没有一个中医主动愿意学西医,最终没办法找西医来学中医,然后让这样的医生编写中医统编教材,导致了今天的衰落。
 
最后编辑:
请教。可否细说一二?
原文怎么说的,你就真实的去摸人迎寸口好了,有一二十个病人,你就明白几倍的说法其实非常朴实。不过最好,你已经具备同过寸口独立脉诊的水平,不然你没有办法验证几倍这个结果的准确性。
 
原文怎么说的,你就真实的去摸人迎寸口好了,有一二十个病人,你就明白几倍的说法其实非常朴实。不过最好,你已经具备同过寸口独立脉诊的水平,不然你没有办法验证几倍这个结果的准确性。
谢谢
 
古脉法经验分享
钟知霖 师承联盟
望闻问切四诊当中,先贤们将切脉放在最后,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一般情况下,我基本上通过前面三诊就能够大概把握患者的情况,然后最后才进行脉诊,以确认前面的判断。一般情况下,脉诊的作用我就是将它作为确认与参考用,除非是出现了脉证不符或者特殊情况。比如有时候患者主诉病情的时候主次不清,然后当你进行问诊的时候,回答也很模糊,模棱两可的跟没回答没什么两样。比如你问他小便黄吗?回答是多喝水就不黄,少喝水就黄。又或者你问他胃口如何,回答是遇到好吃的胃口就好,不好吃得就没有什么胃口。遇到这种情况,脉诊就大有用处了。

首先说明的是,你准备用自己的哪只手来为患者把脉?我建议用自己平常写字与吃饭的那一只,相信大部分人都是用右手来写字与吃饭,所以大部分人都应该用右手,左撇子的话就应该用左手。这有什么关系吗?与保护自己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病邪不仅仅是物质性的,很多时候是能量性的,即俗称的邪气。自己平常写字与吃饭的那一只手,由于锻炼得多,自然就比较强健一些,对抵御外邪就更厉害一些。否则,当自己的身体不是那么强健的时候,而又刚好用到不强健的手来把脉,那么患者的病气就相对容易入侵我们。邪气是通过手上的穴位来入侵我们的,在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之下,当然要小心谨慎为好。而在精神的层面上,医者的医德是很重要的,如果医德很好,那么自身的浩然正气就很足,邪气就不那么容易侵犯我们。至于三部九候,浮沉细数之类的基本常识,在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接下来我要说的,是自己的一些经验。

一、阴阳分类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辨脉》中曾提到:“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此辨固是,但其说有所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过甚,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

各位,李东垣的辨脉是很正确的。右手的寸脉又叫“气口脉”,对应地,左手的寸脉叫做“人迎脉”。《内经》里面有将人体的颈动脉也叫做“人迎脉”,但是那个“人迎脉”与这里的“气口脉”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千万别混淆了。在阴阳的分类上,根据上述说明,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归纳:左手人迎脉盛大为阳病,右手气口脉盛大为阴病。

李东垣的辨脉依据又是从哪里来的,他的脉法有传承吗?当然有,并且还是很厉害很经典的精髓呢!那就是《脉法赞》。这一本与《内经》同一级别的古籍已经失传了,唯有一些篇章被王叔和摘录在《脉经》里面。

《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壳、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 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

所以,在阴阳的大分类上,我们在把脉的时候,首先就是确认患者左右两手的寸脉大小,进而根据“左手人迎脉盛大为阳病,右手气口脉盛大为阴病”来进行分类。注意,这里所说的寸脉,并不完全是寸脉,而是隶属于寸脉部位,其具体位置是“关前一分”,即高骨往手掌方向移动一点点(大约3.3毫米)。同时李东垣提醒,“大抵男子先诊左手,女子先诊右手;男子左脉大则顺,女子右脉大则顺。”他是根据《脉法赞》里面“左大顺男,右大顺女”这一句作为依据来说明的。

二、六经脉证

第一步是比较左右两手的寸脉大小来确定阴阳属性,第二步则是比较大小的倍数来确定严重程度。李东垣说:“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则病在厥阴,大于二倍,则病在少阴,大于三倍,则病在太阴。这种说法有什么依据吗?有。

《灵枢经·终始》:“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 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 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问题是,李东垣的说法似乎欠妥,因为“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哪里还有几倍的情况呢?所以这种分类我个人觉得是不妥的。并且里面有“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的说法,既然有“俱盛四倍”这种情况,就说明不是气口脉与人迎脉之间的比较了,所以可以确定李东垣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后来看到一篇文章,说是“关脉的大小为标准的两盛。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则为一盛;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则为二盛;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则为三盛。”这里的比较法并不是比较左右手的寸脉,而是比较阴阳分类情况下的寸脉与关脉。假如确认为气口脉大于人迎脉,则集中比较患者右手的寸脉(关前一分)与关脉,如果寸脉明显较小的,则病在厥阴,如果寸脉与关脉相差不多的,则病在少阴,如果是关脉明显较小的,则病在太阴。这种比较法在临床验证后,确实是操作性比较强的。

如果病人主诉为头晕,一摸脉整体脉也是弦脉,并且已经确认属于阴证,通过比较又确认寸脉(关前一分)与关脉相差不多的,我们便可初步判断为少阴病,再进行方向性的问诊如是否没精神、怕冷等,如果脉证相符的话,是否就可以应用真武汤加减呢?未必。因为这里的六经脉证并非是伤寒的的六经脉证。这里我们一直在说明的是内伤杂病的情况,它与仲景在《伤寒论》里面描述的伤寒有着千差万别。李东垣刚才不是说了么,“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伤寒类的六经辩证,其脉象往往反映在左手。即便是反映在右手,按照《伤寒论》的条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很明显,伤寒类的少阴病是有着特别指向的脉象的,千万别用错了方向。所以,即便得出病在少阴,由于这里是内伤杂病,我们还需要考虑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等关系。

三、脏腑生化

常规的说法是,左手的寸关尺分别对应心火、肝木与肾水,右手的寸关尺分别对应肺金、脾土与命门。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并且,这里还存在着生化关系,就是尺脉生关脉,关脉生寸脉。比如左手的尺脉对应肾水,关脉对应肝木,这就是水生木的关系,关脉对应的肝木进而生寸脉的心火。右手也一样,所谓的命门其实就是人身当中那先天的一点真火,此真火生脾土,脾土进而再生肺金。如此看来,尺脉其实可以说是根本所在了,并且尺脉往往要求沉取,这也很符合它所包含的这个意义。

接着上面的话题,假如已经确认患者病在少阴,由于少阴在脏腑的对应上与心肾对应,而心脉在左寸,肾脉在左尺,于是,我们还需要对患者的左手进行详细的诊查。假如他的脉象是左尺虚浮,左关沉弦,左寸散大,这是什么意思呢?说明此人肾水不足,肝木失养,一方面木生火的力度不大,造成心脉虚散,同时肾水也克制不了心火,多数已心病为害。怎么处理?先看缓急的情况,“急则治其标”。如果没有急证,这要看是男人还是女人,毕竟男女有别,男人能量中心在下焦,女子能量中心在上焦。如果是男人,着重处理肾的问题,如果是女人,则着重处理心的问题,用药的方向是有区别的,但无论如何,都要考虑肝木的情况。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辨脉》也说了很多关于脏腑生化方面的例子:“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搏肺。”如果出现“心脉变见于气口”,这是火克金的现象,什么是心脉?“洪大而数者”,如果右寸见此脉象,即知是“心火刑肺”。“代者,元气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脉。洪大而数者,心脉刑肺也。急者,肝木挟心火,而反剋肺金也。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如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先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宿食不消,则独右关脉沈而滑。经云:脉滑者,有宿食也。”如此等等。所以,《内外伤辨惑论·辨脉》是很值得研究的一本书,还有,王叔和的《脉经》也极其之好,里面保留了很多脉法精髓,李东垣的很多传承就是出自该书,《脉经》中说了很多极其实用的内容,钟知霖我强烈推荐各位研究一下。
配方与中医之路

一开始就错 , 后面冗长的文章我都不想看.....

以我治疗我老婆眼压高来说 , 症状只有一种 : 就是恶心想吐 和 眼睛痛 ;

两寸浮或洪 , 就用治目汤 ( 治上之药 ) ; 两关沉或细 , 就用胜昌归脾汤 ( 温中焦之药 ) ; 左关沉或细 , 就用小柴胡汤 ; 右关沉或细 , 就用附子理中汤 ; 两尺浮或洪 , 就用五苓散 .....同一个症状 , 就是有那么多种脉象 , 几乎都是一匙药治好.....
脉象掌握了 , 用药寒热和经脉都正确时 , 就算没有采用针对症状的特定药 , 多少也有点治疗效果 ; 不确定主病的经脉与寒热时 , 风险就大多了 ...

每个人都想成为名医没错 , 精进症状判断很难 , 需要博学强记 , 加经验 ; 偏偏就是没有几只小猫 , 愿意正视中药配方配合经脉治疗效果的强大...

只要有优质的中药配方 , 无论谁来用 , 效果都和名医一样...

让一部分人 , 专精研发 疗效 , 经脉部位 , 寒热 , 兼顾的中药配方研发 , 就是易行的中医承续之路 .....
 
最后编辑:
原文怎么说的,你就真实的去摸人迎寸口好了,有一二十个病人,你就明白几倍的说法其实非常朴实。不过最好,你已经具备同过寸口独立脉诊的水平,不然你没有办法验证几倍这个结果的准确性。
请教。没体会出什么来?还是人迎大寸口小,左右手有大小不同的。
 
这个你到临床上找患者摸就是了啊。力度大小差几倍摸不出来?我不信。
左右寸脉大小不一样的人,这种情况不少,但是力度俱体差几倍,是比较难的,一倍还能好感觉,二倍和三倍,三倍和四倍就难区别了……。少一倍的诊断就不一样,而且按楼主文中说,到底是两寸之间对比,还是同一边寸关之间的对比都不确定。有如另一种,三菽,六菽……这种是一样的,难度更大,为何这类脉法传不下来推广不了?都是有其不好的因素在里面。
 
心血管科常见寸脉左右不一样,凡是左寸强于右寸太多的,这是很危险的。宁愿二手寸脉虚弱无力。这是患者的心声吧
 
文章说人迎寸口脉法是假的,摸不到几倍。
现实是人迎寸口几倍的患者遍地都是。
这文章的作者真是可怕,不懂非要装懂。可见是没有读过内经和脉经的。
文章说人迎寸口脉法是假的,摸不到几倍。这个不是假的,张仲景那时的脉法是全身的脉,现在已经失传了,我们现在的脉是高度简化的。
 
我们当地的二级医院中医(中医大本科出身),看病只按一只手脉,我问她:“中医脉诊不是按两只手的吗?”,她说,现在有医学设备检测不需要了“。病人求诊,问病人开什么药(中成药)?长此以往,中医历代常用成方久而久之因不用必将大多忘记了,只会开有药无方之方(即针对症状的药物堆积的汤方,或者面面俱到的贵重药膏方)。这都是打着中医旗号的”合法中医“呢!。靠这样的中医医师,中医会振兴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