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经方桂枝煎法规律浅析(去皮与后下)

梦回杏林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13/11/15
帖子
17880
获得点赞
10021
声望
113
所在地
 
《经方桂枝煎法规律浅析(去皮与后下)》

梦回杏林 2017.06.08​


  与白芍赤芍不分,苍术白术混用一样,经方中是没有桂枝和肉桂之别的,《神农本草经》等早于《伤寒杂病论》成书年代的中药典籍中只记载有“桂”这味药。经方中桂枝药效的表里偏向,要看它的用法。


一、经方中使用的桂枝相当于现在的肉桂

  据了解“桂枝去皮是除去栓皮层,把留有韧皮部的枝条入药,干皮去掉表皮的部分称为肉桂心,粗枝皮称为官桂,形状为槽状或者卷筒状”。
  肉桂树属木本植物,其茎的横断面结构,从内到外依次是:“髓、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桂心)、栓皮层(去除)、表皮(去除)
  现在的桂枝是肉桂树的细嫩枝条,直径只有0.3cm 到1.0cm,整个皮部也只有1mm 左右,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去除栓皮的。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不是现在我们用的桂枝,而是肉桂(要去皮的方子则是用的桂心)。

肉桂树属木本植物,其茎的横断面结构,从内到外依次是:“髓、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桂心)、栓皮层(去除)、表皮(去除)”1.jpg


二、经方中桂枝煎煮时是否去皮和后下的规律

  大多数经方汤剂中的桂枝都是要去皮的,可见主要取其温里助阳(走里)的药性,只有少数需要强烈发表和通阳达郁的经方桂枝不去皮,以增强其通阳解表(走表,引药力到达肢末皮毛)的功效
  比如:
    1、[桂枝加黄芪汤](主寒湿黄汗)
    2、[黄芪芍桂苦酒汤](主湿热黄汗)
    3、[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血痹肢麻)
    4、[厚朴七物汤](主心阳虚表不解而又气滞腹满)
    5、[泽漆汤](热饮郁肺、脾虚痰盛,故用桂枝生姜半夏白前通阳化饮、用泽漆逐水消痰、用人参甘草健脾补肺以扶正、用黄芩兼清气分和血分的郁热。有人认为[泽漆汤]是治疗肺癌的古方,经查泽漆是“大戟科”的,紫参有“石见穿”的别称,[泽漆汤]组方上也是从脾胃治“咳而上气”,药物配伍攻补兼施、升降同调,看来这种观点不无道理。)
    6、[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行气、祛瘀化痰)
    7、[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化痰、平冲开结)
    8、[木防己汤]和[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膈间阳郁热饮证/心阳虚热饮郁膈证)
    9、[桂枝人参汤]->主“表里俱寒、表里不解”的[桂枝人参汤]用桂枝时不仅不去皮,而且还要另外单独切,煎药时后下,即为了保留其挥发油成分,主要是用其解表的功效。为何这样用呢,因为此方中没有生姜麻黄等其它解表药,只有桂枝这一味药可以走表解表。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古汉语没有“另”字,“另”的意义都用“别”字来表述。比如“《名医别录》”[桂枝人参汤]中的桂枝“别切”,不是说“不要切”,而是指“另外切、单独切”,因为桂枝要后下。)

  经方中的多数丸剂和散剂使用桂枝时都不去皮
    1、活血消瘕类:[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土瓜根散](腹满痛有定处兼热)
    2、祛风通络类:[侯氏黑散](中风后中虚寒肢重着)、[薯蓣丸](虚劳风气百疾)
    3、宣通阳气类:[蜘蛛散](温肝散寒通阳)、[竹皮大丸](清热和胃,补虚通阳)、[天雄散]、[肾气丸]
  用桂枝要去皮的经方丸散剂相对较少:[乌梅丸]、[半夏散及汤]、(茵陈)[五苓散]
    [半夏散及汤]用于寒客少阴的咽痛,主要用桂枝温阳散寒的功效;(茵陈)[五苓散]用于汗出而渴、外邪内饮,但重在健脾行水,主要取桂枝温阳化气的功效,故这两个散剂用桂枝均去皮。
    [乌梅丸]泄热疏肝、调和阴阳,主厥热胜复(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可用于肝热脾寒之久利,用桂枝可能主要是取其温中健脾、化饮止利的功效([理中丸]加减法:“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肾气动”为“水气动”之意)
  对比分析不难发现:因为久病必瘀、久病入络,而丸散剂主要用于调治慢性病,所以丸散剂中的桂枝一般要留皮,以用其通阳祛瘀的功效(疏通经络、改善微循环)



三、经方用药精准,其剂量剂型、配伍规律、煎服方法值得研究

  浅探经方用桂枝是否去皮和后下的规律,不禁感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药之精细。
  明晰脉证和理法固然重要,但最终疗效是由方药来实现的,经方如何配伍、加减何药、药各何量、用何剂型,怎样煎服,都有其简明而精确的规律。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仅有几万字,而据说专门研究它们且有一定影响的著作已经超过了1000部,普通论文更是不计其数,但仍然未能揭示与穷尽其真意,不知当中还蕴藏着多少脉证方药的秘密与阴阳转换的密码。
  恽铁樵认为:“凡研究药物,当从伤寒论方药入手,其次金匮,再次千金。不由此道,纵记千万验方,徙增魔障。”
  时方的药物数量多,每味药用量较小,药谱很宽,常用药可能有一两百味以上,记起来繁杂,疗效的对比、总结比较困难。而经方药物味数少,每味药用量稍多,药谱较窄,常用药只有三五十味,可以专注、透彻、深入的研究,以达到精准用药。


桂枝汤各药味的用量.jpg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