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穴位运用 化脓灸

难忘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0
帖子
4889
获得点赞
309
声望
83
年龄
59
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称为直接灸。此法又分为两种:一为化脓灸,一为不化脓灸。
一、化脓灸
也称瘢痕灸、着肤灸、打脓灸。古代多用大炷施灸,一二次灸成,令发灸疮。效果虽好,但皮焦肉烂,痛苦不堪,现今多不使用,改为小炷多次的缓和方法,徐徐灸之,日久见功。
操作技巧:首先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安置体位,审定穴道,用75%的乙醇棉球消毒,也可以用紫药水或红药水点个小点,打个记号,取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小圆锥型之艾炷,将它直立放于穴位之上,再用线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燃,使之均匀向下燃烧。第1壮燃至一半,知热即用手指按灭或捏掉,第2壮仍在原处,燃至大半,知大热时按灭或捏掉,同时医师可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按摩或轻叩穴道周围,以减轻痛苦。经灸数次,然后再灸,就不太痛了。耐心灸至10余次后,感觉一热即过,却无甚痛苦了。连续施灸,不数日即能达到化脓之目的,若不化脓,只要长期灸下去同样有效。
用这种灸法,初灸之后,局部变黑、变硬、结痂。下次再灸就在痂上施灸。如果化脓,可以按压排除脓液再灸如果痂皮脱落,可用敷料覆盖,等结痂后再灸,或用艾绒烧成灰敷上再灸。
至于化脓灸,多属无菌性,无须顾虑。这和一般疖疮或创伤感染不同。只要溃疡面不弥漫扩大,只管连续施灸。如果化脓过多,溃疡不断发展,脓色由淡白稀薄变为黄绿色,或疼痛流血,即为继发性感染,可以用外科方法处理,很快就会痊愈。化脓灸属于良性刺激,能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千万不要一见化脓就忧心忡忡,影响施灸。通常灸疮不加治疗,20-30天就自然痊愈了。
化脓灸的适应症:体质虚弱、发育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肺结核、慢性乙肝、内科各种疑难杂症、顽固性疾病均可灸之。
施灸不良反应:一般无不良反应。由于体质和病状不同,开始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无须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以拉长间隔时间。如发生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可服中药加味增液汤。
处方:生地黄、麦冬、玄参、苁蓉各15克,水煎服。
禁忌:老年人、儿童、身体极度衰弱、血液病、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的病人禁用直接灸。
晕灸的防治:晕灸者虽然罕见,但一旦发生
会出现突然头晕、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出汗、甚至晕倒等症状;多系初次施灸、空腹疲劳、恐惧,体弱、灸炷过大、刺激过重所致。一经发现,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急灸足三里3-5壮可解,一般无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
灸后保养:要乐观愉快,心情开朗,静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以助疗效。附灸后调养口诀,应当牢记:
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
最相宜。
关于直接灸法,宋代名医闻人耆年在《备急灸法》上说:“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怒叱去,是盖自暴自弃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当坚壮此心,向前取活,以全体肤,不致枉夭,岂不诚大丈夫哉!”患有大病、顽固性疾病的人,要敢于使用此法。历代医家曾言:“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艾灸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针、药、汤、散皆所不及者,艾为最要。”“诸疗之要,火艾为良。要中之要,无过此术。”
 
最后编辑:
谢锡亮灸法三字经

人之身,价无边。若有疾,体难安。去病法,有多端。用艾火,最简便。取艾叶,日曝干。
搓成球,名艾炷。捻成条,叫艾卷。家常备,解急难。艾炷灸,着肤燃。虽苦痛,力拔山。
得脓坏,功效显。顽痞症,方可痊。艾条灸,甚舒坦。温通经,热驱寒。虚可补,实可泻。
陷可拔,凸可按。闭可开,脱可敛。治百病,反掌间。
寒暑易,邪风传。起病急,症状险。速灸治,病不掀。高热危,灸大椎。怕风寒,风门关。
痰咳喘,肺俞痊。食不洁,易腹泻。肠绞痛,苦不堪。急灸脐,肚中暖。不间断,便自干。
脓疮疖,肿热痛。灸患处,自然平。治肺痈,灸前胸。脓血去,肺气通。心有疾,灸后背。
气血开,诸症退。肝血淤,寻肝俞。黄疸消,肋痛除。脾胃虚,食纳减。免疫低,灸中脘。
肾病重,灸腰眼。浮肿退,周身暖。便不舒,灸天枢。溲淋漓,寻中极。精不固,关元堵。
带不止,暖小腹。乳有痞,乳根取。经不调,三阴交。婴幼儿,苗初长。擅投药,易受伤。
灸身柱,健神经。除百疾,保安康。治乙脑,百会烤。火力足,疗效好。结核病,甚烦心。
对患处,日日薰。乙肝病,颇难愈。灼肝俞,配三里。气不足,气海补。血不旺,膈俞畅。
肝气上,太冲降。肾水寒,烤涌泉。灸风隆,痰饮行。崩漏恼,隐白好。休息痢,肠俞愈。
肠痈凶,阑俞攻。畏寒人,补命门。头眩晕,百会薰。拔气陷,力千钧。上星专,清鼻渊。
迎香攻,嗅自通。曲池穴,清血毒。诸般疹,一灸无。胸中闷,寻内关。艾火近,立时安。
命将休,关元灸。气欲散,神阕敛。诸般癌,最耗人。常著艾,正气存。欲长寿,灸三里。
保健康,功无比。灸从久,莫间断。此一言,值万贯。艾火香,上古传。护万民,登鹤年。
 
最后编辑:
余喜欢灸之,常在自己身上做化脓灸,使己心平气和。然他人难接受!奈何!
 
直接灸手法
1操作方法
先将施术部位(穴位)涂少许凡士林或植物油,以增加粘附作用,再将艾绒搓成锥状如麦粒大之艾炷粘附在穴位上,引燃(熟练者可将艾炷粘附在施术者的食指尖,引燃后粘附在患者的穴位上),当艾炷燃至患者感觉可以接受的灼痛时(嘱患者叫“嘘”以表示之)即可施以手法。
1.1补法
(1)重补(亦称封补、按补):医生用拇指或食指将燃着的艾炷(待患者叫嘘时)呈90度垂直按下,按灭时速度要快,力度要适宜(否则会烧灼皮肤起泡或灼伤医生手指),按住穴位约3~5秒后缓慢离开。
(2)平补(亦称温补):用拇指与食指将艾炷捏灭后用食指或拇指轻按穴位约5~10秒即可。
L.2泻法
(1)推泻:待艾炷燃至患者叫“嘘”时用食指或拇指将艾炷轻轻向四肢末端方向推灭(速度不宜太快,压力不宜太重,以防皮肤擦伤,但速度也不宜太慢,以免灼伤皮肤)。
(2)抽泻:用拇指和食指将穴位皮肤及艾炷捏住轻轻向体外呈90度抽出(不宜捏的太紧以免拉伤皮肤)。
1.3平补平泻法(亦称和法)
(1)施术者用拇指与食指将艾炷捏灭后(不能捏及皮肤)轻轻离开穴位。
(2)待艾炷燃至灼痛时用口将艾炷快速吹离穴位(注意:采用此法不能涂粘附剂,吹离的艾炷不要烧伤其它部位或衣物)。
1.4注意事项
灸法手法可与针刺手法相媲美,应用面广,疗效迅速。但在应用时对素体阴虚者、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采用。头、面、五官、胸、背尽量少采用补法(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或泻法中的第2种手法)。此外在施灸时应掌握程序:从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一般采用本法1个穴位仅L~3壮即可。
 
最后编辑:
2.病例举隅
2.1血晕
1982年秋,笔者下乡遇一产妇出血不止(约已失血1500~2000MI),面色苍白,目合气微,不省人事,触之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此乃失血过多,气随血脱,血晕之危证。惜我下乡途中身无针药,若送村卫生所,则山路颠簸,路途亦远。苦思之时忽见端阳节悬门之艾,急命众人收取搓成艾绒,急灸水沟(补)、合谷(补)、足三里(补)、三阴交(补)各3壮,当灸至三阴交则头摇足动,约5分钟见血凝固成块,出血已止,喜有生机,嘱将鸡汤投入生艾1撮3沸后频频喂服,少顷目开如缝,呼能会意,血止晕平。事后查询,母子俱安。
2.2腹痛泄泻(急性胃肠炎)
例1:林某,女,38岁,阵发性腹痛半日,伴水样泄泻8次,曾服氟呢酸、阿托品、霍香正气水等未效。诊其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证属腹受风寒,中阳被困,运化失常,治宜温中散寒,疏调气机,增强运化功能。取内关(平补平泻)、腹哀(泻,向中脘推泻)。中脘(向脐方向推泻)、足三里(平补平泻),以上诸穴各3壮,灸后逐渐痛止泻停。
例2:叶某,男,13岁,食隔夜不洁食物后水样泄泻10余次。症见眼眶微陷,口干,神疲,苔白腻,脉濡。取止泻特效穴(经验穴,位于内踝至脚底正中线1/2处)补3壮,20分钟后泻出量及次数逐渐减少,嘱服淡盐开水数次,而愈。
2.3腰痛
陈某,男,32岁,腰痛10余日。曾服西药炎痛喜康、维生素B1;等无效。见腰部疼痛重着,拘急不能转侧,尿短色黄,舌苔腻而微黄,脉濡。此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之证,治宜利湿泻热,兼以通络。取肾俞(平补平泻3壮)、殷门(往承山穴推泻)、承山(往足跟方向推泻)各3壮。每日1次,连灸5次而愈。
2.4痹证
陈某,女,46岁,干部。右肩疼痛、酸痛重着已2月余,经中、西医治疗时愈时发,近来疼痛加剧,抬举不便,遇阴雨或寒冷则痛甚,舌苔白腻,脉弦滑。此属寒湿客于肩部经络,气血闭阻之候,不通则痛,治宜祛湿温经通络,取肩髃(补)、巨骨(平补平泻)、臑俞(补)、曲池(往手三里推泻)、血海(补)各3壮。每日1次,经治8次而愈。
2.5盗汗
陈某,女,10岁,睡后汗出浸衣已有半年(经查无结核病灶),曾服止盗汗片、钙片、中药六黄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等求效。症见面色无华,神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此属气阴虚弱,汗液外泄。穴取合谷(补)、后溪(抽泻)各3壮。连治5次(每晚1次),汗止神复。
2.6哮喘(慢支急性发作)
胡某,男,58岁,经某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每逢感受风寒则发作。来诊症见呼吸急促,不能平卧,咳嗽痰多,苔白腻,脉浮缓。此为内伏痰饮,外感风寒,气因痰阻,升降不利。治宜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取天突(平补平泻2壮)、肺俞(补3壮)、列缺(平补平泻2壮)、太溪(平补平泻2壮),灸治3日(日2次),喘咳俱平。
3体会
直接灸的手法应用是灸疗中的一朵奇葩,它进一步体现灸的特色和极大地发挥灸的功能,弥补了灸法长期以来无手法的空白,而且使原有灸法的壮数大大减少,且不需烧至艾灭,灸的疼痛减轻,使患者可以接受,一般无化脓,无遗留癫痕。笔者认为灸手法中的补泻,对艾炷火温的调控及火力的走向与穴位、经络的效应有关。据分析补法对穴位刺激的深度、温度、幅宽、渗透力等相对偏大偏强,具有温与补的特性,适用于临床中的寒证、虚证;泻法的艾温相 对偏低、幅宽较小、渗透力弱,主要是利用艾温刺激穴位后运用手法来引导经气,从而达到“其气可聚,邪气可散”的目的,故具有泻和导热的功能,适用于临床中的实证、热证;平补平泻系介于前两者之间,其特性以平和为特点。临床中在辩证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其疗效尤为快捷,正如《医学入门》所说的:“寒热虚实皆可灸之”。总之,灸手法具有简便易学,疗效快捷,无交叉感染,临床应用面广等特点。应该加以推广,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最后编辑:
淋洗灸疮法(黄帝明堂灸经)
属性:凡着灸治病,才住火,便用赤皮葱、薄荷二味煎汤,温温淋洗灸疮周回约一、二尺以来,驱令逐风气于疮口内出,兼令经脉往来不滞于疮下,自然疮坏疾愈。若灸疮退火痂后,用桃树东南枝梢,青嫩柳皮二味,等分煎汤,温温淋洗灸疮,此二味,偏能护灸疮中诸风。若疮内黑烂溃者,加胡荽三味,等分煎汤,温温淋洗,灸疮自然生好肉也。若灸疮疼痛不可忍,多 时不较者,加黄连四味,等分煎汤淋洗,立有神效。
 
谢谢分享,收藏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