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youmaan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7/06/04 帖子 363 获得点赞 47 声望 28 所在地 贵州贵阳 2017/06/26 #1 知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六欲仅知食欲,性欲,不知后四个是何欲,望老师指教
仁心妙手 声名远扬 版主 注册 2011/01/22 帖子 5429 获得点赞 993 声望 113 年龄 79 2017/06/26 #2 中医学中只有七情、六淫和六郁的术语,七情六欲不是中医学中的术语,而是一个与儒家有关的成语。简述如下: 中医学中的七情,一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态活动。《素问·宣明五气篇》称:“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为五并,虚而相并者也。”又《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二是指药物配位的七种不同作用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见《神农本草经》)。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邪气。六郁,是气、血、湿、火、痰、食等六可郁证的总称。郁,原字为繁体“鬱”,实行简化字后一律用郁字,但共含义是不同的,本应用“鬱”,是壅滞不通畅或鬱结不舒的意思。元代朱丹溪论此最详,并创立主治六鬱的六鬱汤。 七情六欲一词只是一个成语,各类汉语成语词典都有收载。其词义解释有两种:1、七情:引用了中医学中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七种感情表现或心理运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2、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指死、生、及耳、目、口鼻、所产生的欲念。七情六欲泛指人的一切感情和欲望。例句:人非草木,谁没有七情六欲呢?其典故就与儒家和佛教有关,典出以下儒家着作: 《礼记·礼运》:“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而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六欲: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又见于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五福》:“捐去三纲五常,绝去七情六欲,费其半菽,如失金珠,拔其一毛,有关痛痒。”
中医学中只有七情、六淫和六郁的术语,七情六欲不是中医学中的术语,而是一个与儒家有关的成语。简述如下: 中医学中的七情,一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态活动。《素问·宣明五气篇》称:“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为五并,虚而相并者也。”又《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二是指药物配位的七种不同作用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见《神农本草经》)。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邪气。六郁,是气、血、湿、火、痰、食等六可郁证的总称。郁,原字为繁体“鬱”,实行简化字后一律用郁字,但共含义是不同的,本应用“鬱”,是壅滞不通畅或鬱结不舒的意思。元代朱丹溪论此最详,并创立主治六鬱的六鬱汤。 七情六欲一词只是一个成语,各类汉语成语词典都有收载。其词义解释有两种:1、七情:引用了中医学中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七种感情表现或心理运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2、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指死、生、及耳、目、口鼻、所产生的欲念。七情六欲泛指人的一切感情和欲望。例句:人非草木,谁没有七情六欲呢?其典故就与儒家和佛教有关,典出以下儒家着作: 《礼记·礼运》:“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而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六欲: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又见于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五福》:“捐去三纲五常,绝去七情六欲,费其半菽,如失金珠,拔其一毛,有关痛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