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0
- 帖子
- 4889
- 获得点赞
- 315
- 声望
- 83
- 年龄
- 59
痧胀玉衡
清·郭士遂(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序
自序
续序
凡例
卷之上 痧症发蒙论
玉衡要语 此下细述发蒙论所不尽
卷之中
遍身肿胀痧 闷痧 落弓痧 噤口痧 角弓痧
扑鹅痧 伤风咳嗽痧 痘前痧胀 痘后痧胀 胎前产后痧
胎前痧痛论 产后痧痛论 倒经痧 痧热 痧烦痧睡
老弱兼痧 疮症兼痧 弱症兼痧 痧变劳瘵 膨胀兼痧
痧变臌胀 半身不遂痧 内伤兼痧 紫痧 痰喘气急痧
痧疯 痧重 眼目痧 瘟痧 头眩偏痛痧
流火流痰痧 咳嗽呕哕痧
卷之下
霍乱痧 绞痛痧 胁痛痧 痧痢 蛔结痧
头痛痧 心痛痧 腰痛痧 小腹痛痧 痧块
痧变吐血鼻衄便红 吐蛔泻蛔痧 痧变肿毒 备用要方 药性便览
痧方余议 评半夏、藿香止吐 评荆芥、细辛、防风、独活
后卷
痧胀 看症法 放痧辨 痧胀麻疹不同辨 痧胀治犹麻疹论 痘麻秽触相同
兼痧伤寒不同辨 诸痛类痧辨 诸症不类痧辨 论胀 凝壅聚结辨
治痧救人脉论 痧筋统说 伤风痧脉辨 眩晕痧脉辨 痧胀舌胎论
麻疹兼痧胀 痧胀兼麻疹 痧胀类麻疹 麻疹后复痧胀 麻疹夹痧胀蛔结
伤寒黄兼痧 痧类阴症 呃逆痧 盘肠痧 自汗盗汗惊惶痧
痧类三疟 咽喉诸症兼痧 口舌兼痧 类疯痧 黄气病兼痧
翻胃噎膈痧 筋骨疼痛痧 鬼箭痧 久泻肉瘦痧 妇人隐疾痧
脚气痧 耳痛痧 手臂痛痧 肿毒夹痧辨 刺蝥瘟痧
地葡瘟痧 痧变发颐 急救逆痘要法 痫症兼痧 麻木酸痒
头虚足肿痧 黄胆痧 小儿夜啼痧 惊风痰热痧 死症痧
羊毛瘟痧 痧胀破迷论
序
忆昔癸未秋,余在燕都,其时疫病大作。患者胸腹稍满,生白毛如羊,日死人数千,竟不知所名。有海昌明经李君见之,曰∶“此痧也。”挑之以针,血出,病随手愈。于是城中舁而就医者,亦日以千计,皆得愈而去。顷之,症变而为嗽,嗽甚轻,不半日随毙。时李君已出都。有知者曰∶“此亦痧也。”用前法挑之,亦随愈焉。余时目击其事,归而与知医者言之,卒疑信交半,无何,则吾乡挑痧之法盛行矣。先是乡人有粪秽感痧,利用钱物蘸油而刮,及此多用挑。然行之大都妇人,以故为名医者不道,及考诸医书,古时未有论及,后人稍有青筋之说,仍略而不详,因而求人之信者少,疑者益多。用药之方,遂置之不论。人不幸犯是症,无得全者。噫!是可悯也。友人右陶郭君明理读书,旁搜医学,见近之患痧者日益众,而治瘀者不闻,乃精心殚思,推原于小儿痧疹之理,兼求之古方,多有不言痧而见痧之意者,且验之诸所救疗,无或爽,因以自信。遂发愿广之天下后世,为百千万人命之救,著有《玉衡》一书。右陶之心切矣,右陶之功大矣!右陶尝言∶“痧本无定脉,凡脉与所患之症不相应者,即为痧之脉;痧亦无定症,或感风、感食、感劳、感痰,而以本症治之不效者,皆为痧之症。”为立之方,使知遵也,为记之验,使知信也,后以药性终之,使知用之有宜不宜,不与它症同也。右陶治痧之法,于是书乎全,而世人将读其书以治痧,兼以治右陶之所不及治。右陶之心,于是大快。虽不欲居其功,功又安归哉!余既见痧之事,又信右陶之说,敢为之言,虽然不足为愚者道也。
时康熙十四年乙卯重阳日里人王庭题
自序
尝论一元运化,升而为天,凝而为地,人生其中,道配三才,惟其克佐天地之所不及也。所以大之兵农礼乐,小之屠钓工商,缺一不可。而况炎帝肇创,尝药疗病,尤斯人生死所系者乎。历代相沿,神医迭出,载籍纷纷,惟救疾苦,孰意痧胀一症,时有悬命须臾,兆变顷刻者,竟置不论。如云林龚先生,所志诸书,历有年矣,迄今诵法不衰,时多宗之,然云青筋,所谓痧也。惜自古以来,从未论及,是以其疾往往不治。余窃以为生死甚大,望医如望拯溺,讵可听人之有是疾而不为之生全乎。余高曾以经术起家,箕裘累叶。余少列宫墙,读古惠鲜怀保,慨然有恫恤生民之志,尝愿为愁者解困,危者苏命。因遍阅仲景、东垣、丹溪诸先生论。而帖括所拘,有怀未展。鼎革以后,播迁不一,或羁留武水,或跋涉秦溪。每忆昔年寻章摘句,不过淹蹇一身,毫无裨益于世。既而旅食江淮,浪游吴越,所在时行痧胀,被祸不少。余心恻然,思得一术以济之,窃恐世人犯而不识,多有坐视其死者。故凡遇杏林先辈未尝不造而问焉;见松隐异人,未尝不就而请焉。即册籍所载,鲜不于晤对之间,互相参考,然于痧也,究不得一要旨。以后返棹 李,搜求高曾所遗前贤诸秘草,有其传变难治异症,或定于濂洛大儒,或议诸楚粤高士。虽篇页零星,各有同异,皆透参《灵》、《素》、《甲乙》诸经,以推展仲景先生之意,惜专籍无传,沉埋日久,而古人精秘尚未出也。余日夕究心,始悟痧胀变端,总其大纲,撮其要领,遂得历历措施,无不响验。余特虑斯疾勿辨,贻祸无穷,故为之推原其始,详究其终,深悯斯疾之为害,不忍不有斯集也。虽然医者治疾,尤百工治事,此握一规,彼挟一矩,有一定之法,无一定之用。故余虽获遗言,尤必酌量于累黍之度,而神明其治法焉。此非昔人无是疾,今人始有是疾也;抑非昔人之病可略,今人之病当独详也。余所以念兹在兹,日孜孜焉从事笔墨间,惟此救人是论。要不外夫推己之心,俾天下咸慰及人之愿斯已耳。昔人有言∶“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天下。”余独不敢云治身,与为天下有二也。盖医之为道,惟视人如己者乃可施。至于风气之强弱,年岁之多寡,精力之浓薄,必须以己为断,然后原疾量药,贯微彻幽,度节气而候温凉,参脉理而合轻重,始乃取应如神,捷于桴鼓。不然卤莽从事,是尤南辕而返北辙也,乌可得哉!
时大清康熙十四年岁次乙卯灯月檇李郭志邃右陶氏自序于裕贤堂
编者注:檇李,今浙江嘉兴一代。檇,音zuì
续序
尝稽古今医学,备悉万病,独不明痧,因而人鲜其传,无奈世之患者比比也。既有此病,不可不求有以治之。余因以治之所验,悉其症之所由。于甲寅岁着《玉衡》一书,偕同人互相参订,急而行之,亦济生之念所不得已也。书中凡叙痧说,似已具详,两年来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伤人最多,非为世所罕识。尤余前书之所未及,因又有痧刻之续。凡以因时所犯,略采异验为集,夫亦谋诸同人,非敢以自矜也,幸天下不以多赘而忽诸。
大清康熙十七年戊午岁季秋吉旦郭志邃右陶文载识
凡例
──言有不实,治有不效者,一句不载。
──药有不当,用有不明者,一味不入。
──据症用治,立方制宜,非痧不录。
──按脉阅筋,恐人有误,详之有据。
──砭刺痧筋,必须紫黑毒血,据为实见。
──载杂症,仅取兼痧,诸病虚实,悉在所略。
──心腹痧痛,刮放即愈。不烦医药者,不重加载。
──治验不过一二三四,惟略见治法为准,余不多赘。
──余近地气禀柔弱,故方中分两,从乎减少,便能取效。此虽传示四方,不敢多加。
──制方分两甚少,若遇西北,风高土燥之地,刚强勇壮之人,其分两必须加倍,或加二倍三倍,方能有效。
──饮汤规则∶云稍冷者,九分冷一分温也;云微冷者,八分冷二分温也;云微温者,冷者四分之三,温者四分之一也。
卷之上
清·郭士遂(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序
自序
续序
凡例
卷之上 痧症发蒙论
玉衡要语 此下细述发蒙论所不尽
卷之中
遍身肿胀痧 闷痧 落弓痧 噤口痧 角弓痧
扑鹅痧 伤风咳嗽痧 痘前痧胀 痘后痧胀 胎前产后痧
胎前痧痛论 产后痧痛论 倒经痧 痧热 痧烦痧睡
老弱兼痧 疮症兼痧 弱症兼痧 痧变劳瘵 膨胀兼痧
痧变臌胀 半身不遂痧 内伤兼痧 紫痧 痰喘气急痧
痧疯 痧重 眼目痧 瘟痧 头眩偏痛痧
流火流痰痧 咳嗽呕哕痧
卷之下
霍乱痧 绞痛痧 胁痛痧 痧痢 蛔结痧
头痛痧 心痛痧 腰痛痧 小腹痛痧 痧块
痧变吐血鼻衄便红 吐蛔泻蛔痧 痧变肿毒 备用要方 药性便览
痧方余议 评半夏、藿香止吐 评荆芥、细辛、防风、独活
后卷
痧胀 看症法 放痧辨 痧胀麻疹不同辨 痧胀治犹麻疹论 痘麻秽触相同
兼痧伤寒不同辨 诸痛类痧辨 诸症不类痧辨 论胀 凝壅聚结辨
治痧救人脉论 痧筋统说 伤风痧脉辨 眩晕痧脉辨 痧胀舌胎论
麻疹兼痧胀 痧胀兼麻疹 痧胀类麻疹 麻疹后复痧胀 麻疹夹痧胀蛔结
伤寒黄兼痧 痧类阴症 呃逆痧 盘肠痧 自汗盗汗惊惶痧
痧类三疟 咽喉诸症兼痧 口舌兼痧 类疯痧 黄气病兼痧
翻胃噎膈痧 筋骨疼痛痧 鬼箭痧 久泻肉瘦痧 妇人隐疾痧
脚气痧 耳痛痧 手臂痛痧 肿毒夹痧辨 刺蝥瘟痧
地葡瘟痧 痧变发颐 急救逆痘要法 痫症兼痧 麻木酸痒
头虚足肿痧 黄胆痧 小儿夜啼痧 惊风痰热痧 死症痧
羊毛瘟痧 痧胀破迷论
序
忆昔癸未秋,余在燕都,其时疫病大作。患者胸腹稍满,生白毛如羊,日死人数千,竟不知所名。有海昌明经李君见之,曰∶“此痧也。”挑之以针,血出,病随手愈。于是城中舁而就医者,亦日以千计,皆得愈而去。顷之,症变而为嗽,嗽甚轻,不半日随毙。时李君已出都。有知者曰∶“此亦痧也。”用前法挑之,亦随愈焉。余时目击其事,归而与知医者言之,卒疑信交半,无何,则吾乡挑痧之法盛行矣。先是乡人有粪秽感痧,利用钱物蘸油而刮,及此多用挑。然行之大都妇人,以故为名医者不道,及考诸医书,古时未有论及,后人稍有青筋之说,仍略而不详,因而求人之信者少,疑者益多。用药之方,遂置之不论。人不幸犯是症,无得全者。噫!是可悯也。友人右陶郭君明理读书,旁搜医学,见近之患痧者日益众,而治瘀者不闻,乃精心殚思,推原于小儿痧疹之理,兼求之古方,多有不言痧而见痧之意者,且验之诸所救疗,无或爽,因以自信。遂发愿广之天下后世,为百千万人命之救,著有《玉衡》一书。右陶之心切矣,右陶之功大矣!右陶尝言∶“痧本无定脉,凡脉与所患之症不相应者,即为痧之脉;痧亦无定症,或感风、感食、感劳、感痰,而以本症治之不效者,皆为痧之症。”为立之方,使知遵也,为记之验,使知信也,后以药性终之,使知用之有宜不宜,不与它症同也。右陶治痧之法,于是书乎全,而世人将读其书以治痧,兼以治右陶之所不及治。右陶之心,于是大快。虽不欲居其功,功又安归哉!余既见痧之事,又信右陶之说,敢为之言,虽然不足为愚者道也。
时康熙十四年乙卯重阳日里人王庭题
自序
尝论一元运化,升而为天,凝而为地,人生其中,道配三才,惟其克佐天地之所不及也。所以大之兵农礼乐,小之屠钓工商,缺一不可。而况炎帝肇创,尝药疗病,尤斯人生死所系者乎。历代相沿,神医迭出,载籍纷纷,惟救疾苦,孰意痧胀一症,时有悬命须臾,兆变顷刻者,竟置不论。如云林龚先生,所志诸书,历有年矣,迄今诵法不衰,时多宗之,然云青筋,所谓痧也。惜自古以来,从未论及,是以其疾往往不治。余窃以为生死甚大,望医如望拯溺,讵可听人之有是疾而不为之生全乎。余高曾以经术起家,箕裘累叶。余少列宫墙,读古惠鲜怀保,慨然有恫恤生民之志,尝愿为愁者解困,危者苏命。因遍阅仲景、东垣、丹溪诸先生论。而帖括所拘,有怀未展。鼎革以后,播迁不一,或羁留武水,或跋涉秦溪。每忆昔年寻章摘句,不过淹蹇一身,毫无裨益于世。既而旅食江淮,浪游吴越,所在时行痧胀,被祸不少。余心恻然,思得一术以济之,窃恐世人犯而不识,多有坐视其死者。故凡遇杏林先辈未尝不造而问焉;见松隐异人,未尝不就而请焉。即册籍所载,鲜不于晤对之间,互相参考,然于痧也,究不得一要旨。以后返棹 李,搜求高曾所遗前贤诸秘草,有其传变难治异症,或定于濂洛大儒,或议诸楚粤高士。虽篇页零星,各有同异,皆透参《灵》、《素》、《甲乙》诸经,以推展仲景先生之意,惜专籍无传,沉埋日久,而古人精秘尚未出也。余日夕究心,始悟痧胀变端,总其大纲,撮其要领,遂得历历措施,无不响验。余特虑斯疾勿辨,贻祸无穷,故为之推原其始,详究其终,深悯斯疾之为害,不忍不有斯集也。虽然医者治疾,尤百工治事,此握一规,彼挟一矩,有一定之法,无一定之用。故余虽获遗言,尤必酌量于累黍之度,而神明其治法焉。此非昔人无是疾,今人始有是疾也;抑非昔人之病可略,今人之病当独详也。余所以念兹在兹,日孜孜焉从事笔墨间,惟此救人是论。要不外夫推己之心,俾天下咸慰及人之愿斯已耳。昔人有言∶“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天下。”余独不敢云治身,与为天下有二也。盖医之为道,惟视人如己者乃可施。至于风气之强弱,年岁之多寡,精力之浓薄,必须以己为断,然后原疾量药,贯微彻幽,度节气而候温凉,参脉理而合轻重,始乃取应如神,捷于桴鼓。不然卤莽从事,是尤南辕而返北辙也,乌可得哉!
时大清康熙十四年岁次乙卯灯月檇李郭志邃右陶氏自序于裕贤堂
编者注:檇李,今浙江嘉兴一代。檇,音zuì
续序
尝稽古今医学,备悉万病,独不明痧,因而人鲜其传,无奈世之患者比比也。既有此病,不可不求有以治之。余因以治之所验,悉其症之所由。于甲寅岁着《玉衡》一书,偕同人互相参订,急而行之,亦济生之念所不得已也。书中凡叙痧说,似已具详,两年来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伤人最多,非为世所罕识。尤余前书之所未及,因又有痧刻之续。凡以因时所犯,略采异验为集,夫亦谋诸同人,非敢以自矜也,幸天下不以多赘而忽诸。
大清康熙十七年戊午岁季秋吉旦郭志邃右陶文载识
凡例
──言有不实,治有不效者,一句不载。
──药有不当,用有不明者,一味不入。
──据症用治,立方制宜,非痧不录。
──按脉阅筋,恐人有误,详之有据。
──砭刺痧筋,必须紫黑毒血,据为实见。
──载杂症,仅取兼痧,诸病虚实,悉在所略。
──心腹痧痛,刮放即愈。不烦医药者,不重加载。
──治验不过一二三四,惟略见治法为准,余不多赘。
──余近地气禀柔弱,故方中分两,从乎减少,便能取效。此虽传示四方,不敢多加。
──制方分两甚少,若遇西北,风高土燥之地,刚强勇壮之人,其分两必须加倍,或加二倍三倍,方能有效。
──饮汤规则∶云稍冷者,九分冷一分温也;云微冷者,八分冷二分温也;云微温者,冷者四分之三,温者四分之一也。
卷之上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