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论气(2)

王家祥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7/07
帖子
18225
获得点赞
357
声望
113
年龄
47
前几天和大家聊了一下气, 今天继续这个话题, 拓展一点到临床上来, 上次说到这个气是由我们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合和而来。先后天交感而来,合而为一气, 肾和脾. 那么在我们 临床中, 有不少患者,通过拨筋或者正骨,效果往往不理想其原因是什么?大家思考过吗?

今天这个话题,由我最近的一个患者谈起 这个患者是甘肃的,看了我的书后专程前来我处求治的 患者是什么情况呢?四年前的冬季,担抬重物汗出受凉, 出现双下肢疼痛, 在当地 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 该院与对症输液和理疗,病情有所缓解, 次年正月,复受凉致病情加重, 当地处理无效, 后找一医生予以针刀治疗, 症状无缓解,反而双下肢麻木, 继发腰部乏力,颈部疼痛,后又找某正骨名医正骨, 据说一个椎体正骨收800, 正骨后腰部与颈部乏力加重, 不能久站久坐,大多时间平躺, 站立行走五分钟头部腰部向左侧倾斜,颈下段,腰中段胀痛难耐, 前后四年,多处医治,花费二十多万,病情无任何改善,而逐渐加重, 十天前来我处治疗.

刻诊:患者不敢坐,坐一分钟即感颈腰部胀痛,站立两分钟颈腰就会向左侧倾斜,腰三部位,颈下段明显右凸, 站坐时间越长,颈腰胀痛越明显,颈腰向左侧倾斜也会越严重,且双下肢胀麻亦加重,约五分钟,患者必须下蹲症状方可缓解,, 与我交谈患者基本都是蹲着身体, 患者平躺时腰部肌肉柔软,两侧痞根及左侧肩胛骨下角有2*1cm的筋结. 颈七两侧僵硬, 其他部位都柔软, 腹部也柔软哈.关元部位及两侧大横穴部位有豆大的结,如果从症状来看,患者是腰椎椎管狭窄的症状.行走即要下蹲症状方可缓解---这是椎管狭窄的一大特点.患者四年来从来没出过汗.患者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微弱,如果你们处理如何治疗?对了,患者还有一个情况,双侧胫中有2*3的筋结。


四年前患者第一次疼痛时,感觉身如绳困,发病时是典型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虽然伤寒论提到的是发热,而身如绳困,也是寒不能外排的表现,说明当时患者表里两虚,搞疼痛必须明内治之理,患者四年来到处医治无果,就是因为很多医生凸显外治之法,也为什么针刀,正脊患者病情反而加重的原因,本来就虚,再针刀类泻其本,虚则筋无力束骨,再如何正脊亦是无用功。当时正了,第二天又错开,或者一会就又错开了。


中医有句话:“背屈肩随府将坏也”,背屈----身体前屈弧度加大,肩随---身体一边倒;那么,我们临床医生一看这体态,不用质疑,内脏已虚;府,这里做脏腑讲,不单纯讲腑,看古籍我们有时候要在“无”字中求。我们通过患者的体态,就知道患者已虚。再结合问,触、切。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外地来,煎药不便,没开方。问大家一个问题,背屈肩随----我们那一条筋的问题?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经,邪(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足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骨之下;并太阴之经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膂内挟脊,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这里的内外是指什么?肾筋一个阳面一个阴面?身外身内。外为阳,内为阴,脊柱外面部分为阳,脊柱里面这段为阴。外面这段有问提就不能俯,脊柱内---内部筋挛----背屈---不能仰。阴,内;阳,外,内外明白了没?阴阳,针对方向不同,表示的对象就不同。内外来讲,内为阴,外为阳。上下来讲,上为阳下为阴。脏腑来讲,脏为阴腑为阳。这里只是针对内外,肾筋在脊柱内和脊柱外的部分而言。脊柱内的肾筋摸的到不?这个图肾筋走向明白没?脊柱段为阴,为内,下肢段为阳,为外。脊柱段的筋出现问题---内部筋挛----背部屈曲---不能仰,明白了吗?


再说下一句,阴阳隐显,搞疼痛的这句话是一个要点哈。密不外传的,病在阴而显于阳,病在内而表现于外,病在上而表现于下,病在脊柱内,而表现于外(下肢麻木胀痛)。病在阴经而表现为阳经疼痛,这种情况临床多见,所以临床针灸治疗大法有一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解阴阳隐显,思过半矣。


手法,从下肢远端开始,重点松解肾经胫中筋结;然后有一个手法,大家觉得是什么手法?有人说是弹筋法,对就是弹筋。弹?弹哪里?






我以前讲过,还说到一把抓对那种腰痛效果最好?腰椎反弓。我们弹哪里?有人说弹髂腰肌,弹髂腰肌是指的弹带脉。我们弹的是裆筋;然后取背部就是拨痞根和背部筋结;予以弹拨手法后患者当即感觉双下肢很轻松。复振腹半小时---目的是修复脾的运化,促进气血恢复。再复灸关元四十分钟。灸关元,为什么?以前讲过多次;本来要给患者配方药,因不方便,取其意,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灸关元,相当于用附片。用黄芪和生脉注射液目的是补其气血。治疗第四天患者灸后下肢开始出汗,今天十天,患者自觉颈部腰部力量明显提升,下肢站立已经没有明显的麻木感觉。这个患者每天做法都基本一样。这个患者是先天后天都虚了,所以重点是扶先天之阳。


而在临床中,还有一类患者,腰痛日久者,腰部隐隐作痛,休息多无大的症状,久坐或者劳累腰部疼痛加重,此类患者,我们常常单纯手法无效。劳累加重----气虚。哪一种气虚?中气(宗气),就好像汽车轮胎气少,能承受汽车的重,但车上加货物就不行了,胎就瘪了,这种情况如何办?只有加气。加油行不行?不行。这种情况,大都是后天之气不足。后天什么气?脾胃之气,且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肌肉力量不够;所以劳累后病情加重。对,脾主肌肉,而且大家仔细去看这类患者,大都胃口不好,对,不少人还伴有忧虑. 为什么会伴有忧虑? 优思伤脾,这是情志影响脏腑,而脏腑病变亦可影响情绪,脾虚则思虑加重。


有人说肝也虚,说是土侮木所致,是不是呢?土侮木是土太硬了, 干旱土侮木;而脾虚就是土虚,木无所依, 石头表面一层土,可以长出参天大树吗?, 不能;这里的土虚不虚?苗壮不壮?虚,不壮.。所以肝也会出现问题, 肝主筋, 脾虚筋就什么?筋就松弛, 大家在看一句话:“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这是《内经》经脉别论里面的一句话, 肝的精气哪里来?木如何生存?离开土可以不?不行, 所以土虚木亦虚. 我们搞临床不要光盯着生克不放。中气虚,补中气入手,可以用补中益气汤或者补中益气丸给患者服用。


今天的课是让大家明白,我们临床不要盯着骨头和筋不放。病情久治无效,要考虑虚损问题。虚损从先后天之本入手。


今天的课的主题告于段落,继续讨论地球自传共转的问题,也就是一气周流的话题。


老师问:春夏秋冬太阳位置固定不?你看见的位置呢?固定吗?就以一个山头而言嘛,早上你看见的太阳升起的位置固定不?

学生答:不。

老师问: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吧?太阳偏移位置不同,我们称呼的季节一样吗?

学生答:不一样。

老师问:我们看见的太阳偏移位置不同,我们称呼的季节一样吗?

学生答:不一样。

老师问:我们称呼什么?

学生答:春、夏、秋、冬。

老师问:阳还是那个阳对不对?

学生答:对。

老师: 好,对应人体, 阳(气)在下焦叫什么?元阳,元气. 阳(气)在中焦叫什么?中焦叫中气。上焦呢?对,卫气, 如果这个气在五脏呢?肝心脾肺肾五脏之气。这个气(阳)这就好比天上一太阳,地上五方各放一盆水, 水中的太阳是同一个太阳吗?

学生:是。

老师: 明白这个一了没?明白这个一了没?太阳还是这个太阳, 照射的位置不同, 称呼不同而已我这个升降图明白了不?

桂枝入心, 干姜入脾,附子归肾,吴茱萸归肝, 黄芪入肺,一气周流,位置不同,气的名称不同,药归脏, 量为引, 桂枝小量走皮肤, 适量走心, 加大就到肾, 不管什么方,用药原理必须明白, 任何疾病后期都是虚劳,都是五脏皆虚..
 

附件

  • 208.1 KB 查看: 45
  • 198.5 KB 查看: 42
最后编辑:
前几天和大家聊了一下气, 今天继续这个话题, 拓展一点到临床上来, 上次说到这个气是由我们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合和而来。先后天交感而来,合而为一气, 肾和脾. 那么在我们 临床中, 有不少患者,通过拨筋或者正骨,效果往往不理想其原因是什么?大家思考过吗?

今天这个话题,由我最近的一个患者谈起 这个患者是甘肃的,看了我的书后专程前来我处求治的 患者是什么情况呢?四年前的冬季,担抬重物汗出受凉, 出现双下肢疼痛, 在当地 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 该院与对症输液和理疗,病情有所缓解, 次年正月,复受凉致病情加重, 当地处理无效, 后找一医生予以针刀治疗, 症状无缓解,反而双下肢麻木, 继发腰部乏力,颈部疼痛,后又找某正骨名医正骨, 据说一个椎体正骨收800, 正骨后腰部与颈部乏力加重, 不能久站久坐,大多时间平躺, 站立行走五分钟头部腰部向左侧倾斜,颈下段,腰中段胀痛难耐, 前后四年,多处医治,花费二十多万,病情无任何改善,而逐渐加重, 十天前来我处治疗.

刻诊:患者不敢坐,坐一分钟即感颈腰部胀痛,站立两分钟颈腰就会向左侧倾斜,腰三部位,颈下段明显右凸, 站坐时间越长,颈腰胀痛越明显,颈腰向左侧倾斜也会越严重,且双下肢胀麻亦加重,约五分钟,患者必须下蹲症状方可缓解,, 与我交谈患者基本都是蹲着身体, 患者平躺时腰部肌肉柔软,两侧痞根及左侧肩胛骨下角有2*1cm的筋结. 颈七两侧僵硬, 其他部位都柔软, 腹部也柔软哈.关元部位及两侧大横穴部位有豆大的结,如果从症状来看,患者是腰椎椎管狭窄的症状.行走即要下蹲症状方可缓解---这是椎管狭窄的一大特点.患者四年来从来没出过汗.患者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微弱,如果你们处理如何治疗?对了,患者还有一个情况,双侧胫中有2*3的筋结。


四年前患者第一次疼痛时,感觉身如绳困,发病时是典型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虽然伤寒论提到的是发热,而身如绳困,也是寒不能外排的表现,说明当时患者表里两虚,搞疼痛必须明内治之理,患者四年来到处医治无果,就是因为很多医生凸显外治之法,也为什么针刀,正脊患者病情反而加重的原因,本来就虚,再针刀类泻其本,虚则筋无力束骨,再如何正脊亦是无用功。当时正了,第二天又错开,或者一会就又错开了。


中医有句话:“背屈肩随府将坏也”,背屈----身体前屈弧度加大,肩随---身体一边倒;那么,我们临床医生一看这体态,不用质疑,内脏已虚;府,这里做脏腑讲,不单纯讲腑,看古籍我们有时候要在“无”字中求。我们通过患者的体态,就知道患者已虚。再结合问,触、切。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外地来,煎药不便,没开方。问大家一个问题,背屈肩随----我们那一条筋的问题?


640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经,邪(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足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骨之下;并太阴之经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膂内挟脊,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这里的内外是指什么?肾筋一个阳面一个阴面?身外身内。外为阳,内为阴,脊柱外面部分为阳,脊柱里面这段为阴。外面这段有问提就不能俯,脊柱内---内部筋挛----背屈---不能仰。阴,内;阳,外,内外明白了没?阴阳,针对方向不同,表示的对象就不同。内外来讲,内为阴,外为阳。上下来讲,上为阳下为阴。脏腑来讲,脏为阴腑为阳。这里只是针对内外,肾筋在脊柱内和脊柱外的部分而言。脊柱内的肾筋摸的到不?这个图肾筋走向明白没?脊柱段为阴,为内,下肢段为阳,为外。脊柱段的筋出现问题---内部筋挛----背部屈曲---不能仰,明白了吗?


再说下一句,阴阳隐显,搞疼痛的这句话是一个要点哈。密不外传的,病在阴而显于阳,病在内而表现于外,病在上而表现于下,病在脊柱内,而表现于外(下肢麻木胀痛)。病在阴经而表现为阳经疼痛,这种情况临床多见,所以临床针灸治疗大法有一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解阴阳隐显,思过半矣。


手法,从下肢远端开始,重点松解肾经胫中筋结;然后有一个手法,大家觉得是什么手法?有人说是弹筋法,对就是弹筋。弹?弹哪里?


640




我以前讲过,还说到一把抓对那种腰痛效果最好?腰椎反弓。我们弹哪里?有人说弹髂腰肌,弹髂腰肌是指的弹带脉。我们弹的是裆筋;然后取背部就是拨痞根和背部筋结;予以弹拨手法后患者当即感觉双下肢很轻松。复振腹半小时---目的是修复脾的运化,促进气血恢复。再复灸关元四十分钟。灸关元,为什么?以前讲过多次;本来要给患者配方药,因不方便,取其意,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灸关元,相当于用附片。用黄芪和生脉注射液目的是补其气血。治疗第四天患者灸后下肢开始出汗,今天十天,患者自觉颈部腰部力量明显提升,下肢站立已经没有明显的麻木感觉。这个患者每天做法都基本一样。这个患者是先天后天都虚了,所以重点是扶先天之阳。


而在临床中,还有一类患者,腰痛日久者,腰部隐隐作痛,休息多无大的症状,久坐或者劳累腰部疼痛加重,此类患者,我们常常单纯手法无效。劳累加重----气虚。哪一种气虚?中气(宗气),就好像汽车轮胎气少,能承受汽车的重,但车上加货物就不行了,胎就瘪了,这种情况如何办?只有加气。加油行不行?不行。这种情况,大都是后天之气不足。后天什么气?脾胃之气,且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肌肉力量不够;所以劳累后病情加重。对,脾主肌肉,而且大家仔细去看这类患者,大都胃口不好,对,不少人还伴有忧虑. 为什么会伴有忧虑? 优思伤脾,这是情志影响脏腑,而脏腑病变亦可影响情绪,脾虚则思虑加重。


有人说肝也虚,说是土侮木所致,是不是呢?土侮木是土太硬了, 干旱土侮木;而脾虚就是土虚,木无所依, 石头表面一层土,可以长出参天大树吗?, 不能;这里的土虚不虚?苗壮不壮?虚,不壮.。所以肝也会出现问题, 肝主筋, 脾虚筋就什么?筋就松弛, 大家在看一句话:“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这是《内经》经脉别论里面的一句话, 肝的精气哪里来?木如何生存?离开土可以不?不行, 所以土虚木亦虚. 我们搞临床不要光盯着生克不放。中气虚,补中气入手,可以用补中益气汤或者补中益气丸给患者服用。


今天的课是让大家明白,我们临床不要盯着骨头和筋不放。病情久治无效,要考虑虚损问题。虚损从先后天之本入手。


今天的课的主题告于段落,继续讨论地球自传共转的问题,也就是一气周流的话题。


老师问:春夏秋冬太阳位置固定不?你看见的位置呢?固定吗?就以一个山头而言嘛,早上你看见的太阳升起的位置固定不?

学生答:不。

老师问: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吧?太阳偏移位置不同,我们称呼的季节一样吗?

学生答:不一样。

老师问:我们看见的太阳偏移位置不同,我们称呼的季节一样吗?

学生答:不一样。

老师问:我们称呼什么?

学生答:春、夏、秋、冬。

老师问:阳还是那个阳对不对?

学生答:对。

老师: 好,对应人体, 阳(气)在下焦叫什么?元阳,元气. 阳(气)在中焦叫什么?中焦叫中气。上焦呢?对,卫气, 如果这个气在五脏呢?肝心脾肺肾五脏之气。这个气(阳)这就好比天上一太阳,地上五方各放一盆水, 水中的太阳是同一个太阳吗?

学生:是。

老师: 明白这个一了没?明白这个一了没?太阳还是这个太阳, 照射的位置不同, 称呼不同而已我这个升降图明白了不?

桂枝入心, 干姜入脾,附子归肾,吴茱萸归肝, 黄芪入肺,一气周流,位置不同,气的名称不同,药归脏, 量为引, 桂枝小量走皮肤, 适量走心, 加大就到肾, 不管什么方,用药原理必须明白, 任何疾病后期都是虚劳,都是五脏皆虚..
 
论中医之“气”
□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用以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概念,通常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源。《庄子》中提出的“通天下一气”的观点,即气一元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古代认识世界的自然观。引入中医学后,在哲学层面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气的概念应用得以具体化,形式与内容都得到了空前的充实与拓展,并与阴阳、五行一起,构成了中医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用以阐明人的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结构与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规律等,进而成为中医学最具标志意义的几个核心概念之一。
但不可讳言的是,气在中医学中存在着概念纷繁、指意含混、一词多义、义界不清,甚而有悖逻辑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理解与应用。兹对由气构成的概念加以初步归纳梳理,以期利于把握其在中医学中的概貌与内蕴。

概而言之,气在中医学中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自然之“气”

天地间为气所充,因气而动。如云与雨的形成,即是天地之气交互作用的产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此释言:“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人居其中,一方面属于抽象意义的“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素问·天元纪大论》)之类,即“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另一方面作为具体的万物之一又自然会受到天地之气,诸如地域环境、季节气候、昼夜晨昏等因素的影响,即“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灵枢·邪客》),或“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提倡的“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观,其最重要的体现是合于“气”,也即“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素问·六微旨大论》)。

自然之气主要涉及了以下概念:①六气,又称六元,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②四时之气,指春之风、夏之暑、秋之燥、冬之寒。③五行之气,《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对此,张景岳释言:“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④五运六气,是依据五行生克理论,研究推断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运”指天干与五行相配后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种气候的转变。此外,气还是时令名,如“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素问·六节脏象论》)。

生理之“气”

中医学视气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即如《难经·八难》言:“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因此可言,人体是气的聚合体,并由气主司着生命活动,而气具有物质与功能的,或阴阳的双重属性。

中医学认为,人体之气是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来源于水谷的精微之气及自然界之清气,通过肾、脾胃及肺等脏腑生成的(“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类证治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以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气机),弥散、充斥于全身上下内外,可谓无所不到,无处不在,发挥着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在生命活动中,脏腑的功能(即脏腑之气)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脏腑之气的概念所指内容非常丰富也相当复杂,有广义、狭义,也有实指、虚指,既可指其相应的功能,也可指属于正气成分(气、血、阴、阳)的一种状态。如胃气,既可指脾胃的纳化升降,也可单指胃的纳与降,还可指胃的气的状态。

由于构成成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有异,气又有着各种不同的名称。

元气 又名原气、真气,由受之于父母的肾中精气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难经·三十六难》),即言元气根于肾。肾中精气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它以三焦为通道,内至脏腑,外达肌腠,起着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

宗气 又称“大气”,是积于胸中之气,是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合而成。其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或“膻中”。宗气的主要功能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故,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

营气、卫气 营气是富于营养、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故又称“荣气”,或“营血”并称。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即如《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也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具有“剽疾滑利”的特性,故不受脉的结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灵枢·本藏》)。营卫二气相对,营属于阴而称之“营阴”,卫属于阳而称为“卫阳”。

经气 所指繁杂,观点不一,如《中国医学大辞典》(谢观)有“犹言正气”“诸经之气”“大经之气”等义项,并按云:“水谷精气行于经脉中者为脉气,由脉气总会于大经以输肺者为经气。”《中医大辞典》(李经纬等)释言:“运行于经脉中之气,亦称脉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但指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

此外,尚有“动气”一词,一指脉搏跳动时的动态和气势,可反映脏腑状况;二指脐周的搏动。

病理之“气”

在病变状态下,气之为病极为普遍,相关形式可见于病因、病机、病证等多个方面。

病因 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均称为“邪气”。张景岳对此论之尤当:“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外来的致病因素(客气)中,主要包括六淫与疠气。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即反常之六气;疠气则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疫气、戾气、异气、毒气、瘴气、时行之气等。内伤的病因中,有情志异常之怒气,脏腑异常之肝气等。

尚有“浊气”一名,词意较为杂乱,包括:①饮食水谷精微的浓浊部分;②阴寒之邪;③污浊之气,如呼出的废气等;④与清气相对的重浊物质,如湿浊、痰浊等。

病机 无论外感内伤,病之于气都有直接关联,如《素问·举痛论》记述了九气为病,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概言之,气之失调可因于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气的运行失常及气的功能减退等,具体表现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气闭、气脱等形式。

病证 气的异常可直接导致疾病的发生,且致病非常广泛,一些病证径以“气”命名,如气呕、气呃、气泄、气痢、气秘、气淋、气厥、气膈、气积、气臌、气瘿、气瘤、气肿、气痈、气翳、逆气、伏气、水气、痰气、痞气、肥气、梅核气、奔豚气、疳气、胎气、癖气、疝气等等。

除上述之外,气还有多种应用,如:①身体部位,如气口(寸口),气门(鬼门、汗孔),气轮等;②药物四气(寒热温凉); ③温热病的一个阶段(卫分、气分、营分、血分);④根据气的走行所处,穴位中有气冲、气会、气关、气海、气街、气街等名称;⑤针刺时的候气(针入穴位后用留针来促使气至的一种方法)、得气(气至而有针感),等等。

气之于人,既是物质,又是能量,可谓至要至重。“行医不识气,治法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类经》载王应震言),可谓中的之言、贴切之语。换言之,对气的理解是开启中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可以说,中医学中没有任何一个概念象气一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但同时又模糊甚而神秘。因此,对气的研究,首先应着力于概念的规范、严谨,明晰其内涵与外延,否则,关于气的各种角度的所谓本质或实质研究,都无多少实际意义。(朱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