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7/07
- 帖子
- 18225
- 获得点赞
- 357
- 声望
- 113
- 年龄
- 47
前几天和大家聊了一下气, 今天继续这个话题, 拓展一点到临床上来, 上次说到这个气是由我们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合和而来。先后天交感而来,合而为一气, 肾和脾. 那么在我们 临床中, 有不少患者,通过拨筋或者正骨,效果往往不理想其原因是什么?大家思考过吗?
今天这个话题,由我最近的一个患者谈起 这个患者是甘肃的,看了我的书后专程前来我处求治的 患者是什么情况呢?四年前的冬季,担抬重物汗出受凉, 出现双下肢疼痛, 在当地 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 该院与对症输液和理疗,病情有所缓解, 次年正月,复受凉致病情加重, 当地处理无效, 后找一医生予以针刀治疗, 症状无缓解,反而双下肢麻木, 继发腰部乏力,颈部疼痛,后又找某正骨名医正骨, 据说一个椎体正骨收800, 正骨后腰部与颈部乏力加重, 不能久站久坐,大多时间平躺, 站立行走五分钟头部腰部向左侧倾斜,颈下段,腰中段胀痛难耐, 前后四年,多处医治,花费二十多万,病情无任何改善,而逐渐加重, 十天前来我处治疗.
刻诊:患者不敢坐,坐一分钟即感颈腰部胀痛,站立两分钟颈腰就会向左侧倾斜,腰三部位,颈下段明显右凸, 站坐时间越长,颈腰胀痛越明显,颈腰向左侧倾斜也会越严重,且双下肢胀麻亦加重,约五分钟,患者必须下蹲症状方可缓解,, 与我交谈患者基本都是蹲着身体, 患者平躺时腰部肌肉柔软,两侧痞根及左侧肩胛骨下角有2*1cm的筋结. 颈七两侧僵硬, 其他部位都柔软, 腹部也柔软哈.关元部位及两侧大横穴部位有豆大的结,如果从症状来看,患者是腰椎椎管狭窄的症状.行走即要下蹲症状方可缓解---这是椎管狭窄的一大特点.患者四年来从来没出过汗.患者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微弱,如果你们处理如何治疗?对了,患者还有一个情况,双侧胫中有2*3的筋结。
四年前患者第一次疼痛时,感觉身如绳困,发病时是典型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虽然伤寒论提到的是发热,而身如绳困,也是寒不能外排的表现,说明当时患者表里两虚,搞疼痛必须明内治之理,患者四年来到处医治无果,就是因为很多医生凸显外治之法,也为什么针刀,正脊患者病情反而加重的原因,本来就虚,再针刀类泻其本,虚则筋无力束骨,再如何正脊亦是无用功。当时正了,第二天又错开,或者一会就又错开了。
中医有句话:“背屈肩随府将坏也”,背屈----身体前屈弧度加大,肩随---身体一边倒;那么,我们临床医生一看这体态,不用质疑,内脏已虚;府,这里做脏腑讲,不单纯讲腑,看古籍我们有时候要在“无”字中求。我们通过患者的体态,就知道患者已虚。再结合问,触、切。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外地来,煎药不便,没开方。问大家一个问题,背屈肩随----我们那一条筋的问题?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经,邪(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足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骨之下;并太阴之经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膂内挟脊,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这里的内外是指什么?肾筋一个阳面一个阴面?身外身内。外为阳,内为阴,脊柱外面部分为阳,脊柱里面这段为阴。外面这段有问提就不能俯,脊柱内---内部筋挛----背屈---不能仰。阴,内;阳,外,内外明白了没?阴阳,针对方向不同,表示的对象就不同。内外来讲,内为阴,外为阳。上下来讲,上为阳下为阴。脏腑来讲,脏为阴腑为阳。这里只是针对内外,肾筋在脊柱内和脊柱外的部分而言。脊柱内的肾筋摸的到不?这个图肾筋走向明白没?脊柱段为阴,为内,下肢段为阳,为外。脊柱段的筋出现问题---内部筋挛----背部屈曲---不能仰,明白了吗?
再说下一句,阴阳隐显,搞疼痛的这句话是一个要点哈。密不外传的,病在阴而显于阳,病在内而表现于外,病在上而表现于下,病在脊柱内,而表现于外(下肢麻木胀痛)。病在阴经而表现为阳经疼痛,这种情况临床多见,所以临床针灸治疗大法有一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解阴阳隐显,思过半矣。
手法,从下肢远端开始,重点松解肾经胫中筋结;然后有一个手法,大家觉得是什么手法?有人说是弹筋法,对就是弹筋。弹?弹哪里?
我以前讲过,还说到一把抓对那种腰痛效果最好?腰椎反弓。我们弹哪里?有人说弹髂腰肌,弹髂腰肌是指的弹带脉。我们弹的是裆筋;然后取背部就是拨痞根和背部筋结;予以弹拨手法后患者当即感觉双下肢很轻松。复振腹半小时---目的是修复脾的运化,促进气血恢复。再复灸关元四十分钟。灸关元,为什么?以前讲过多次;本来要给患者配方药,因不方便,取其意,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灸关元,相当于用附片。用黄芪和生脉注射液目的是补其气血。治疗第四天患者灸后下肢开始出汗,今天十天,患者自觉颈部腰部力量明显提升,下肢站立已经没有明显的麻木感觉。这个患者每天做法都基本一样。这个患者是先天后天都虚了,所以重点是扶先天之阳。
而在临床中,还有一类患者,腰痛日久者,腰部隐隐作痛,休息多无大的症状,久坐或者劳累腰部疼痛加重,此类患者,我们常常单纯手法无效。劳累加重----气虚。哪一种气虚?中气(宗气),就好像汽车轮胎气少,能承受汽车的重,但车上加货物就不行了,胎就瘪了,这种情况如何办?只有加气。加油行不行?不行。这种情况,大都是后天之气不足。后天什么气?脾胃之气,且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肌肉力量不够;所以劳累后病情加重。对,脾主肌肉,而且大家仔细去看这类患者,大都胃口不好,对,不少人还伴有忧虑. 为什么会伴有忧虑? 优思伤脾,这是情志影响脏腑,而脏腑病变亦可影响情绪,脾虚则思虑加重。
有人说肝也虚,说是土侮木所致,是不是呢?土侮木是土太硬了, 干旱土侮木;而脾虚就是土虚,木无所依, 石头表面一层土,可以长出参天大树吗?, 不能;这里的土虚不虚?苗壮不壮?虚,不壮.。所以肝也会出现问题, 肝主筋, 脾虚筋就什么?筋就松弛, 大家在看一句话:“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这是《内经》经脉别论里面的一句话, 肝的精气哪里来?木如何生存?离开土可以不?不行, 所以土虚木亦虚. 我们搞临床不要光盯着生克不放。中气虚,补中气入手,可以用补中益气汤或者补中益气丸给患者服用。
今天的课是让大家明白,我们临床不要盯着骨头和筋不放。病情久治无效,要考虑虚损问题。虚损从先后天之本入手。
今天的课的主题告于段落,继续讨论地球自传共转的问题,也就是一气周流的话题。
老师问:春夏秋冬太阳位置固定不?你看见的位置呢?固定吗?就以一个山头而言嘛,早上你看见的太阳升起的位置固定不?
学生答:不。
老师问: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吧?太阳偏移位置不同,我们称呼的季节一样吗?
学生答:不一样。
老师问:我们看见的太阳偏移位置不同,我们称呼的季节一样吗?
学生答:不一样。
老师问:我们称呼什么?
学生答:春、夏、秋、冬。
老师问:阳还是那个阳对不对?
学生答:对。
老师: 好,对应人体, 阳(气)在下焦叫什么?元阳,元气. 阳(气)在中焦叫什么?中焦叫中气。上焦呢?对,卫气, 如果这个气在五脏呢?肝心脾肺肾五脏之气。这个气(阳)这就好比天上一太阳,地上五方各放一盆水, 水中的太阳是同一个太阳吗?
学生:是。
老师: 明白这个一了没?明白这个一了没?太阳还是这个太阳, 照射的位置不同, 称呼不同而已我这个升降图明白了不?
桂枝入心, 干姜入脾,附子归肾,吴茱萸归肝, 黄芪入肺,一气周流,位置不同,气的名称不同,药归脏, 量为引, 桂枝小量走皮肤, 适量走心, 加大就到肾, 不管什么方,用药原理必须明白, 任何疾病后期都是虚劳,都是五脏皆虚..
今天这个话题,由我最近的一个患者谈起 这个患者是甘肃的,看了我的书后专程前来我处求治的 患者是什么情况呢?四年前的冬季,担抬重物汗出受凉, 出现双下肢疼痛, 在当地 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 该院与对症输液和理疗,病情有所缓解, 次年正月,复受凉致病情加重, 当地处理无效, 后找一医生予以针刀治疗, 症状无缓解,反而双下肢麻木, 继发腰部乏力,颈部疼痛,后又找某正骨名医正骨, 据说一个椎体正骨收800, 正骨后腰部与颈部乏力加重, 不能久站久坐,大多时间平躺, 站立行走五分钟头部腰部向左侧倾斜,颈下段,腰中段胀痛难耐, 前后四年,多处医治,花费二十多万,病情无任何改善,而逐渐加重, 十天前来我处治疗.
刻诊:患者不敢坐,坐一分钟即感颈腰部胀痛,站立两分钟颈腰就会向左侧倾斜,腰三部位,颈下段明显右凸, 站坐时间越长,颈腰胀痛越明显,颈腰向左侧倾斜也会越严重,且双下肢胀麻亦加重,约五分钟,患者必须下蹲症状方可缓解,, 与我交谈患者基本都是蹲着身体, 患者平躺时腰部肌肉柔软,两侧痞根及左侧肩胛骨下角有2*1cm的筋结. 颈七两侧僵硬, 其他部位都柔软, 腹部也柔软哈.关元部位及两侧大横穴部位有豆大的结,如果从症状来看,患者是腰椎椎管狭窄的症状.行走即要下蹲症状方可缓解---这是椎管狭窄的一大特点.患者四年来从来没出过汗.患者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微弱,如果你们处理如何治疗?对了,患者还有一个情况,双侧胫中有2*3的筋结。
四年前患者第一次疼痛时,感觉身如绳困,发病时是典型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虽然伤寒论提到的是发热,而身如绳困,也是寒不能外排的表现,说明当时患者表里两虚,搞疼痛必须明内治之理,患者四年来到处医治无果,就是因为很多医生凸显外治之法,也为什么针刀,正脊患者病情反而加重的原因,本来就虚,再针刀类泻其本,虚则筋无力束骨,再如何正脊亦是无用功。当时正了,第二天又错开,或者一会就又错开了。
中医有句话:“背屈肩随府将坏也”,背屈----身体前屈弧度加大,肩随---身体一边倒;那么,我们临床医生一看这体态,不用质疑,内脏已虚;府,这里做脏腑讲,不单纯讲腑,看古籍我们有时候要在“无”字中求。我们通过患者的体态,就知道患者已虚。再结合问,触、切。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外地来,煎药不便,没开方。问大家一个问题,背屈肩随----我们那一条筋的问题?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经,邪(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足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骨之下;并太阴之经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膂内挟脊,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这里的内外是指什么?肾筋一个阳面一个阴面?身外身内。外为阳,内为阴,脊柱外面部分为阳,脊柱里面这段为阴。外面这段有问提就不能俯,脊柱内---内部筋挛----背屈---不能仰。阴,内;阳,外,内外明白了没?阴阳,针对方向不同,表示的对象就不同。内外来讲,内为阴,外为阳。上下来讲,上为阳下为阴。脏腑来讲,脏为阴腑为阳。这里只是针对内外,肾筋在脊柱内和脊柱外的部分而言。脊柱内的肾筋摸的到不?这个图肾筋走向明白没?脊柱段为阴,为内,下肢段为阳,为外。脊柱段的筋出现问题---内部筋挛----背部屈曲---不能仰,明白了吗?
再说下一句,阴阳隐显,搞疼痛的这句话是一个要点哈。密不外传的,病在阴而显于阳,病在内而表现于外,病在上而表现于下,病在脊柱内,而表现于外(下肢麻木胀痛)。病在阴经而表现为阳经疼痛,这种情况临床多见,所以临床针灸治疗大法有一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解阴阳隐显,思过半矣。
手法,从下肢远端开始,重点松解肾经胫中筋结;然后有一个手法,大家觉得是什么手法?有人说是弹筋法,对就是弹筋。弹?弹哪里?
我以前讲过,还说到一把抓对那种腰痛效果最好?腰椎反弓。我们弹哪里?有人说弹髂腰肌,弹髂腰肌是指的弹带脉。我们弹的是裆筋;然后取背部就是拨痞根和背部筋结;予以弹拨手法后患者当即感觉双下肢很轻松。复振腹半小时---目的是修复脾的运化,促进气血恢复。再复灸关元四十分钟。灸关元,为什么?以前讲过多次;本来要给患者配方药,因不方便,取其意,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灸关元,相当于用附片。用黄芪和生脉注射液目的是补其气血。治疗第四天患者灸后下肢开始出汗,今天十天,患者自觉颈部腰部力量明显提升,下肢站立已经没有明显的麻木感觉。这个患者每天做法都基本一样。这个患者是先天后天都虚了,所以重点是扶先天之阳。
而在临床中,还有一类患者,腰痛日久者,腰部隐隐作痛,休息多无大的症状,久坐或者劳累腰部疼痛加重,此类患者,我们常常单纯手法无效。劳累加重----气虚。哪一种气虚?中气(宗气),就好像汽车轮胎气少,能承受汽车的重,但车上加货物就不行了,胎就瘪了,这种情况如何办?只有加气。加油行不行?不行。这种情况,大都是后天之气不足。后天什么气?脾胃之气,且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肌肉力量不够;所以劳累后病情加重。对,脾主肌肉,而且大家仔细去看这类患者,大都胃口不好,对,不少人还伴有忧虑. 为什么会伴有忧虑? 优思伤脾,这是情志影响脏腑,而脏腑病变亦可影响情绪,脾虚则思虑加重。
有人说肝也虚,说是土侮木所致,是不是呢?土侮木是土太硬了, 干旱土侮木;而脾虚就是土虚,木无所依, 石头表面一层土,可以长出参天大树吗?, 不能;这里的土虚不虚?苗壮不壮?虚,不壮.。所以肝也会出现问题, 肝主筋, 脾虚筋就什么?筋就松弛, 大家在看一句话:“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这是《内经》经脉别论里面的一句话, 肝的精气哪里来?木如何生存?离开土可以不?不行, 所以土虚木亦虚. 我们搞临床不要光盯着生克不放。中气虚,补中气入手,可以用补中益气汤或者补中益气丸给患者服用。
今天的课是让大家明白,我们临床不要盯着骨头和筋不放。病情久治无效,要考虑虚损问题。虚损从先后天之本入手。
今天的课的主题告于段落,继续讨论地球自传共转的问题,也就是一气周流的话题。
老师问:春夏秋冬太阳位置固定不?你看见的位置呢?固定吗?就以一个山头而言嘛,早上你看见的太阳升起的位置固定不?
学生答:不。
老师问: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吧?太阳偏移位置不同,我们称呼的季节一样吗?
学生答:不一样。
老师问:我们看见的太阳偏移位置不同,我们称呼的季节一样吗?
学生答:不一样。
老师问:我们称呼什么?
学生答:春、夏、秋、冬。
老师问:阳还是那个阳对不对?
学生答:对。
老师: 好,对应人体, 阳(气)在下焦叫什么?元阳,元气. 阳(气)在中焦叫什么?中焦叫中气。上焦呢?对,卫气, 如果这个气在五脏呢?肝心脾肺肾五脏之气。这个气(阳)这就好比天上一太阳,地上五方各放一盆水, 水中的太阳是同一个太阳吗?
学生:是。
老师: 明白这个一了没?明白这个一了没?太阳还是这个太阳, 照射的位置不同, 称呼不同而已我这个升降图明白了不?
桂枝入心, 干姜入脾,附子归肾,吴茱萸归肝, 黄芪入肺,一气周流,位置不同,气的名称不同,药归脏, 量为引, 桂枝小量走皮肤, 适量走心, 加大就到肾, 不管什么方,用药原理必须明白, 任何疾病后期都是虚劳,都是五脏皆虚..
附件
-
208.1 KB 查看: 45
-
198.5 KB 查看: 42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