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0
- 帖子
- 4889
- 获得点赞
- 309
- 声望
- 83
- 年龄
- 59
容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的穴位,古代称为禁针禁灸穴,现代尚无统一的称法,被称之为“意外穴位”或“易发生意外穴位”,亦有称“危险穴位“。
但古今二者之间对此类穴位的认识有一定差别。
古代禁针禁灸穴
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对人体有一定创伤性的非药物疗法,在科学水平普遍低下的我国古代,风险性相当之大。
当时的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针灸意外事故,并记载了大量有关的教训,其中,禁针禁灸穴的记载是一个重要方面。
禁针禁灸穴首见于《内经》,但《内经》一般不明确提出禁针或禁灸,而是强调如针刺或灸疗不当可发生事故,如《素问•剌禁论篇》:“剌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膺中为中府穴之别名,意为针中府穴过深易引起气胸,乃至气短窒息。
至《针灸甲乙经》始有禁针禁灸之说,如神阙“禁不可刺”,人迎“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刺”等。之后,禁针禁灸的穴位,从唐代的《外台秘要》到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类经图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载述禁针歌、禁灸歌各一首,基本上总结了古人有关穴位禁忌的体验与认识。清代的针灸著作,多沿袭前人之说。
一、禁针禁灸穴的古藉记载
我国针灸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甲乙经•针灸禁忌第一(下)》中,共载有禁针穴13穴,分别为:神庭、上关、颅息、人迎、云门、脐中、伏兔、三阳络、复溜、承筋、然谷、乳中、鸠尾。
其中,颅息、复溜、然谷三穴,属相对禁忌,要求“刺无见多血”;余穴则属绝对禁忌:“禁不可刺”。
除此之外,在各经穴项下又有所补充,如石门“女子不可剌灸”、手五里“禁不可刺”、缺盆“刺太深令人逆息”等。
另载禁灸穴24穴,分别为:头维、承光、脑户、风池、哑门、下关、耳门、人迎、丝竹空、承泣脊中、白环俞、乳中、石门、、气冲、渊液、经渠、鸠尾、阴市、(膝)阳关、天府、伏兔、地五会、瘛脉。
其中,耳门,“耳中有脓,禁区不可灸”;下关,“耳中有干扌适,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属相对禁忌。
余穴均为“禁不可灸。”
但,该书各经穴项下所载,略有出入,如耳门、瘛脉二穴,可灸三壮;而五处、心俞、素髎三穴列为禁穴。
明代《针灸大成•卷四》所载禁针穴歌介绍绝对禁针穴22个:脑户、聪(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承泣、神道、灵台、膻中、水分、神阙、会阴、横骨、气冲、箕门、手五里、三阳络、青灵。
另有一些穴位则是有条件禁忌和部位禁忌:“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腹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清代《针灸逢源》一书,绝对禁针穴又增加:角孙、急脉、会宗、乳中、犊鼻五穴。
这样绝对禁针穴达到26穴。
另载有禁灸穴歌,介绍禁灸穴达45个之多,分别为:哑门、风府、天柱、承光、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颧髎、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液、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 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
至清代,《针灸逢源》载脑户、耳门。
禁灸穴总计为47穴。
二、古代禁针禁灸穴的分析
经统计,古人总结的禁针禁灸穴,共有70多穴,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单纯禁针类:此类又可分为二类。一类为绝对禁忌,主要有24个(另有乳中穴和脑户为针灸皆禁忌)和躯体的某些部位的穴位:如脊间(位于督脉上)、阴股内,膝膑部、肾经的有些穴位;腋股之下各三寸及目眶、关节周围的穴区等。
其余的8个穴位,是有条件即相对禁忌的,如合谷、三阴交是针对孕妇的,石门是针对女子的,云门、缺盆、肩井是在针剌过深情况下易发生事故,冲阳则是针刺不当易造成出血。
禁针穴以头项部、腹部及上肢为主。
亦包括少量胸背及下肢穴。
古人之所以列为禁针穴,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其中一些穴位处于重要脏器或血管之上,针刺不当易发生事故,如某些头面部和胸腹的穴位,这是临床上必须重视的;其次是古代针具制作粗糙,在针刺过程中,易引起脏器特别是血管的损伤,如冲阳、承泣等穴的禁忌可能与此有关;另外,古代缺乏消毒的观念和方法,导致针刺感染而列为禁忌的也是重要的原因,如神阙穴的禁忌即与此有关。
古代流传下来的禁针穴位或部位,不论是绝对或相对禁忌的,从已有的临床实践来看,并不存在绝对禁忌穴位。
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相对禁忌,也就是容易出现针刺意外的穴位,即目前所称的危险穴,如承泣、肩井、缺盆及胸背腹部的一些穴位,这些穴位下面有较大或较重要的血管、神经主干或重要的脏器。
针刺深度或方向不当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关节部位,穴位注射进入关节腔可引起红肿等不良反应。
其次是,是否属于相对禁忌尚须进一步证实,如:合谷配三阴交在一定催产作用已得到初步证明,妇女经期针刺该二穴可引起阴道出血,亦有少量资料;但是否对孕妇有促使其流产等副作用,未见报道;三是不存在禁忌,这类最多。
特别是神阙穴,《针灸甲乙经》曾明确指出:“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
现代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只要消毒严密,完全可以针刺,不存在禁忌。
又如石门穴,是否如古人所说对女子有绝孕作用,现代有人曾观察过其避孕效果,并未能得以证实,所以也谈不上禁忌。
(二)、单纯禁灸类;古代医籍所载的单纯禁灸穴共45穴(另有乳中穴和脑户为针灸皆禁忌)。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为该穴区的深部有重要的脏器,灸后可能出现意外。
如风府、哑门穴深部为延髓和脊髓;人迎、委中等深部有重要血管;天府、周荣、渊液、鸠尾、腹哀等深部有重要的内脏。
由于古代以直接灸为主,虽然不如针刺可直接损及脏器,但也可能出现意外。
当然,对此类穴位是否属于禁忌古人记载也不尽相同,如风府穴,《针灸甲乙经》称:“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瘖”。
但《千金要方》以灸该穴治马痫等病,李东垣亦灸此穴治项疽。
一类为面部的穴位,如;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颧髎、下关等,如上所说,古代以产生瘢痕的直接灸作为灸疗的主要方式,面部肌肤娇嫩易受损伤,同时因为易产生瘢痕而影响美容,可能是禁灸的主要原因;第三类穴位位于手或足的掌侧,如中冲、少商、隐白,这类穴位的禁灸,可能与施灸时较疼痛,易造成损伤,以及容易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等有关,如少商、隐白三穴均可使怀孕妇女腹部松弛,胎动活跃。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穴位的禁灸记载古籍中并不一致,如少商穴,始见于《外台秘要》,在《针灸甲乙经》中则载为可“灸一壮”。
其它的一些穴位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随着灸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艾条灸的普遍使用,可以较好的控制受热的面积和温度,以及瘢痕灸使用的日益局限和方法的改进,灸疗所造成的损伤基本上都可避免,已经不存在绝对的禁灸之穴,相对禁灸的除面部及某些部位禁忌直接灸外,对一般灸法也已无意义。
(三)、针灸均禁类:全身共三个穴位属针灸均禁。
一为鱼际穴,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
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现代本穴早已解禁。
另一穴为乳中穴,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
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
表明亦非绝对禁忌。
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
三为脑户,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
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本穴现代已解除禁忌。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
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其三,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须引起警惕。
1.睛明(Jing Ming) BL1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总腱环、视神经孔等。血管分布: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部为眼动、静脉本干。神经分布: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支,上为鼻睫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和筛骨眶板之间。
【针剌方法】
令病人闭目,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将眼球略推向外侧,加大进针间隙,使眼球固定。以32号毫针点剌破皮,针体沿眼眶边缘缓缓剌入,一般进针0.3~0.5寸,如继续深刺,送针速度应更缓慢,如感到针尖有阻力,即使是十分轻微的,也应略加退出变换方向再刺。除非极有经验,针剌深度不可超过1寸。本穴严禁大幅度提插、捻转。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 尸体解剖显示,针刺深度如超过19mm,针尖可刺伤筛前动静脉,深度超过32mm时,可损及鼻侧部的脉络膜动脉或虹膜动脉;深度超过43mm时,就可能损伤视神经管前极。针剌深度超过50mm时可剌伤视神经孔内走行的视神经和眼动脉;针剌深度超过54mm时,在进针的直后方则易剌中围绕视神经孔的总腱环,并可累及神经。剌中时针后感粘滞,病人则感眼内火花闪烁,头痛、头晕、严重者恶心、呕吐。所以,本穴不宜深剌,以0.5寸以内较为安全;1寸内易刺破血管,引起眼内血肿。如超过1寸,就容易损伤眼内其它组织结构,引起严重后果。
针剌方向 进针后应直刺,如针尖偏向后外方,进针深度超过1.7寸时,有可能刺激入眶上裂,损伤颅中窝内的海绵窦,或三层脑膜以及大脑颞叶,造成颅内出血,病人可出现剧烈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以致休克死亡。
*图
2.承泣(Cheng qi)ST1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面部,两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血管分布:眶下动脉分支、静脉属支及眼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上颌神经眶下支,动眼神经下支之肌支及面神经颧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为填充分于眼球、眼球诸肌、眶内骨膜之间的脂肪团块,对眼球起固定作用)→下斜肌。
【针剌方法】
令病人双目正视或上视,持30~32号毫针,快速点刺破皮,针尖略朝上,缓缓进针,至0.5~1.2寸深,以有针感为宜。如无针感,可稍作留针即停针待气后再略加调整针剌的方向或深度。如再无针感,即应留针,不必强求。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 若深度超过1.5寸时,多可损伤眼动脉主干;超过1.9寸时,即深达眶上裂及其深部结构,可造成有关组织的损伤。
针剌方向 若针尖贴近眶下壁,当进针深度超过0.4寸时,即有剌入眶下沟之危险,可伤及眶下动、静脉,出血较严重。故当必须深剌时,针尖应稍改变方向,略朝内后上方,即朝眶尖方向,不可紧贴下壁剌入。
*图
3.攒竹(Cuan zhu)BL2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有额肌及皱眉肌,深部为额骨。血管分布:额动、静脉。神经分布:额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额肌、皱眉肌
据解剖学研究,眶上切迹存在变异现象。对1320例头颅调查:二侧出现切迹的为59.2%,而二侧均为眶上孔的占36.1%,一侧为切迹一侧为孔的占4.7%。所以,攒竹穴的定位为眶上切迹,实际上眶上孔的变异出现率为36.1%。同时,还发现眶上切迹或孔与眶上缘的位置关系也存在变异,眶上切迹或孔居眶上缘内1/3者为61.0%,居内、中1/3间者占33.7%[1]。故本穴在定位时要充分考虑变异的情况。
【针剌方法】
1、直剌:一般0.3~0.5寸,如解剖变异为眶上孔,可从眶上孔刺入,进针1~1.2寸。
2、斜刺:向下斜剌透睛明0.3~0.5寸,以疗眼疾。
3、平剌:用透刺法,透鱼腰0.8~1.2寸,治疗头痛、面瘫。
4、如无解剖变异,从眶上切迹向外下斜剌眶上孔0.3~0.5寸,治疗眶上神经痛。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一般浅刺,从眶上孔刺入时应用30号细毫针缓慢送针,如有阻力,不宜再进。如剌破深部血管可引起明显出血,严重者表现为局部肿胀,上眼睑下垂难以睁眼。
针刺方向 直剌时不进入眶上孔一般较安全,平剌时要操作熟练,以减轻疼痛;斜刺透睛明时,应避开血管,以防出血。
4.球后 (Qiu hou)EX-HN7 经外奇穴
【取穴】
在面部,当眶下缘外四分之一与内四分之三交界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眼轮匝肌中,深部为眼肌。血管分布:浅层为面动、静脉,深部为眶下动、静脉。神经分布:面神经颧支和眶下神经、结状神经结和视神经,深层有眼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
【针剌方法】令患者目上视可正视,用拇指轻托眼球固定,沿眶下缘针尖略向内上方,朝视神经方向缓慢进针,深度0.5~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 此穴不宜深剌,一般不可超过1.5寸,若超过2寸时,容易损伤视神经、海绵窦、颅内动脉及垂体等眶内和颅内的结构。更不宜提插、捻转。此穴因血管分布丰富,针剌易引起出血,患者可有眼球突胀感,局部呈现青紫。
针刺方向 本穴宜直刺。
5.下关 (Xiaguan) ST7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血管分布: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神经分布:面神经颧支、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或向耳侧斜刺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下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直刺过深可刺中该神经的主干或分支,引起损伤。所以如果病人感受到穴区疼痛、发热或触电感,即应将针上提,不可再深刺。
刺激方式 本穴多因穴位注射不慎而出现意外,故应避免使用浓度 过高或过低、酸碱度过高或刺激性较大的药液进行穴位注射。
6.四白 (Sibai)ST2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穴位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眼轮匝肌、上唇方肌。血管分布:面动、静脉支,眶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眶下神经、面神经颧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
【针刺方法】
直刺0.3~0.5寸,斜刺0.5~1寸,平刺1.5~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直剌深度在不超过0.5寸或进行平刺时一般不会发生损伤性意外(机械性损伤),但如针尖进入眶上孔(约在针刺深度超过0.5寸),并继续进入眶下管时,如进针深度超过1寸,即有可能损伤眼球,所以不宜过深。
针刺方向 当针尖进入眶下管时,应按45°角朝上,75°角朝外的方向进针。
另应注意:向眶下孔斜剌时,须选取30号或32号的细毫针,且要避免反复提插或捻转,以免刺破眶下动脉。
7.水沟 (Shuigou) DU26 督脉
【取穴】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口轮匝肌。血管分布:上唇动、静脉。神经分布: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
【针刺方法】
取仰卧位,直刺0.3寸或向上斜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是人体中针感反应最为强烈的穴区之一,临床上出现的意外多为诱发癔性发作。据观察,这类意外事件常发生于刺激过强之时,所以,本穴的针刺手法在一般情况下不宜过重(急救除外),对有癔病史者,尤应如此。另外,也有报道因针剌本穴,因间接反应,造成脑出血性中风。
8.哑门 (Ya men)DU15 督脉
【取穴】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项韧带和项肌中,学问为弓间韧带和脊髓,内上方正对延髓。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丝。神经分布:枕大神经和第3 颈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头半棘肌→项韧带→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
【针剌方法】
俯伏正坐位,头微前倾,项肌放松,经第2项椎棘突上缘向下颌方向垂直缓慢剌入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cm左右。因该穴深部有脊髓,故不可深剌,进针要缓慢,不可行重度提插捻转手法。进针深度最深不可超过1.5寸,否则可剌伤脊髓颈段。病人出现传向四肢的闪电麻木感,或头痛、头晕等症状。较重者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针剌方向 应向下颌方向针剌,切勿向上朝眼的方向针剌。因其深部正对延髓,可造成延髓损伤,有生命危险。哑门穴,以刺向耳垂最安全(男可刺46.34mm,女可刺至45.13mm),其次为针向口或下颌(男可刺至44.92mm和42.42mm,女分别为43.33mm和40.99mm)。若向后正中线直剌亦可从第一二颈椎之间剌入椎管。另外,也不可向左右任意偏斜,以防误伤椎动脉。
9.风府 (Fengfu)DU16 督脉
【取穴】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颈韧带、项肌中,深部寰枕后膜、硬膜、蛛网膜、软膜的延髓,上方为枕骨大孔,下为寰椎后结节。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丝。神经分布:为第三颈神经及枕大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头半棘肌→项韧带→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
【针剌方法】
向下颌方向垂直剌入0.5~1寸,缓慢进针,不可大幅度提插、捻转、不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5.3cm左右。因该穴深部有延髓,故针刺过深有生命危险,一般应控制在1.5寸内较为安全,其极限则不得超过2同身寸。若刺入延髓,针下有松软感,患者全身有触电感,恐慌惊叫,轻者可有头痛,眩晕、心慌,出汗等,重者呼吸困难,继而昏迷。
针刺方向 风府穴,以针尖指向口最安全(男可达45.43mm,女为44.46mm),其次为指向鼻尖(男可刺至42.22mm,女可刺至40.90mm),易发生危险的是直刺(男性不宜超过36.83mm,女性不宜超过30.96mm)。
*图
10.风池 (Fengchi)GB20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深部为头夹肌、头半棘肌、枕下三角、寰枕关节,上为枕骨髁,下为寰椎侧块。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枕小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针的内侧)和头上斜肌(针的外侧)。
【针剌方法】
有三法:向对侧眼睛内眦方向直剌0.8~1.2寸;向鼻尖方向斜刺1.5~2寸;向对侧风池穴透刺1.5~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cm左右。该穴深部重要结构为延髓和椎动脉,若向对侧眼睛内眦方向直剌过深,超过1.5寸时,可造成延髓下端或脊髓上端损伤,甚可危及生命,故针刺深度以小于1.5寸为宜。
针刺方向 针尖朝向对侧眼外眦,则其深面正对延髓,若针尖偏向同侧眼内眦,其深面正对同侧的椎动脉,故不可针刺过深,不能进行大幅度提插、捻转。经测定,风池穴,针向对侧眼球,进针25~50mm,向鼻尖或左右透刺50~75mm,以向鼻尖针刺及向对侧风池透刺最为安全。
11.安眠 (Anmian) EX 经外穴
【取穴】
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穴位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锁乳突肌、头夹肌。血管分布:枕动、静脉。神经分布:耳大神经、枕小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
【针剌方法】
取俯卧位或侧坐位,直刺1~1.5寸。
【针刺意外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一般针深0.5~1.2寸,以不超过1.5寸为宜,否则易伤及深处的枕动、静脉。另外该穴深处分布有迷走神经,针刺过深或电针刺激过强,可诱发迷走神经反应。
针刺方向 本穴应直刺,注意针尖不可向内上方斜刺,以免伤及深部的椎动脉,及脊髓、蛛网膜等重要组织。
12.翳风 (Yufeng) SJ17 手少阳三焦经
【取穴】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血管分布:耳后动、静脉和颈外浅静脉。神经分布:耳大神经,深层当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
【针刺方法】
向口角或对侧内眼角方向刺入1~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针刺深度一般不可超过1.5寸,过深可刺中迷走神经(迷走神经的位置较深,正常情况下不容易刺中),引起迷走神经反应。
针刺方向 针尖不可向下,以免刺中颈动脉窦,引起颈动脉窦综合征。
刺激方法 本穴不宜穴位注射,如必须作时,进针不可过深(1寸以内),药物要选择对神经刺激较小的药液。
13.天突 (Tiantu) BN22 任脉
【取穴】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本穴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深部为气管,再向下胸骨柄后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毗邻左颈总脉、头臂干,胸骨角水平为肺前缘。血管分布: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
【针刺方法】
先与皮肤成90°角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以押手扶持针体缓慢用弯刺法向下刺入0.5~1寸。刺时针下空松感,病人有咽喉紧张感。留针时嘱患者少作吞咽动作。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过深,因本穴区下为气管,且在胸骨上窝处肌层覆盖较浅,易刺中气管软骨,若刺入气管环间的韧带,易穿透气管壁,伤及气管壁,伤及气管粘膜。病人可自觉喉中作痒,引起剧烈咳嗽、血痰,针体随之强烈颤动。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2.5cm左右。
针刺方向 应沿胸骨柄后缘向下平刺或深刺。若深刺方向偏后,可刺中主动脉弓或无名动脉,造成出血。施术者针下有柔软而有弹力的阻力,针感搏动明显。病人有胸闷、疼痛感觉,涌吐血痰,剧烈咳嗽,面色苍白,肢冷汗出,甚至窒息死亡。若朝胸骨柄后面刺入过深或向两侧偏离,易刺伤肺前界引起气胸,肺气肿病人尤易发生,故不可深刺。一旦刺伤胸膜,病人可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图
14.人迎 (Renying)ST9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血管分布:本穴位于颈动脉三角内,深面为颈动脉鞘,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深层有椎动脉等;神经分布:迷走神经,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颈固有筋膜浅层和胸锁乳突肌→颈固有筋膜深层→咽缩肌
【针剌方法】
深部触压颈总动脉搏动,避开动脉在其前方或略向内直剌0.2~0.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3~1.5cm左右。故本穴针刺深度以不超过0.5寸为宜,其极限深度为1寸,否则易伤及迷走神经。另外,在进针时如有针尖粘滞感、明显的搏动感,表明已触及颈动脉,即应退针或变换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 人迎正确深刺方向应恰经过颈动脉鞘前内方,若偏向外侧,即有刺中颈总动脉的可能,若过于偏外,则可刺穿颈内静脉,以致刺中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中包含支配心脏活动的副交感纤维。患者可自觉心悸、胸闷,出现面色苍白,常可导致严重后果,乃到生命危险。因此,进针不可偏向外侧,不可过深,手法不宜过重。
*图
15.扶突 (Futu) LII8 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
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颈阔肌、胸锁乳突肌,深层为提肩胛肌起点。血管分布:内侧有颈升动脉,深面是颈血管鞘的后壁,鞘内包含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神经分布:迷走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深面为颈血管鞘的后壁。
【针剌方法】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进针针深度以0.5~1寸以内为宜,最深不可超过1.5寸,而且也不能行较大幅度的捻转提插手法,以免刺伤深部颈总动脉和血管鞘内的重要结构。
刺激方法 谨慎使用电针,脉冲频率不宜过高,因电针可诱使迷走神经反应性增强,引起心跳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16.廉泉 (Lianquan)RN23 任脉
【取穴】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本穴在甲状软骨和舌骨之间,深部为会厌,下方为喉门。肌肉分布:有甲状舌骨肌、舌肌;血管分布:颈前浅静脉,甲状腺上动、静脉。神经分布:颈皮神经、舌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二腹肌前腹之间→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针剌方法】
斜刺0.8~1.2寸,不留针。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不宜深剌,不可超过1.5寸。应选用28号或30号毫针,不可太粗,以防伤及咽喉。
针刺方向 向舌根部斜剌0.8~1.2寸或向二侧斜刺,或再分别向二侧斜刺。多不直刺并切忌大幅度捻转、捻转,以防出血。
17.缺盆 (Quepeng)ST12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颈阔肌、斜方肌、前锯肌。血管分布:肩胛上动、静脉。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肩胛下肌神经;深部为臂丛锁骨上部。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锁骨下肌。
【针剌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直刺0.2~0.4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针刺不宜过深,正常体格者不超过0.5寸。深刺可穿过前锯肌、肋间肌、壁胸膜、胸膜腔、脏胸膜,刺伤肺脏引发气胸。但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8cm左右,可作参考。
针刺方向 由于斜刺不易掌握深度,本穴应直刺,且在完成手法后即出针,不宜留针。
18.颈臂(Jingbi) EX 经外穴
【取穴】
仰卧,头转向对侧,于锁骨内1/3与2/3交点处直上1寸,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锁乳突肌,毗邻胸膜顶及肺尖。血管分布:颈外侧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深部为臂丛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
【针剌方法】
水平向后直刺0.3~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以1寸以内为限度,不可深刺。对肺气肿患者,尤须谨慎。另外,膈神经属颈丛,为一混合神经,从颈丛发出后下行正好经过本穴。因膈神经支配膈肌的运动和本体感觉及膈上、下胸、腹膜之感觉,其感觉纤维还在途中分布到纵隔胸膜和肋胸膜及心包。针刺过深可刺伤膈神经,而出现肩背刺痛,胸腔憋胀,呃逆等症状。
针刺方向 不可朝向斜下,更不可偏向内下方,否则易损伤胸膜顶及肺尖,造成气胸。
19.云门 (Yunmen)LU2 手太阴肺经
【取穴】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的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三角肌。血管分布:头静脉、胸肩峰动脉分支。神经分布:胸前神经、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喙锁韧带。
【针剌方法】
向外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据测定乳头以上胸壁组织厚度,成人为1.2~1.5cm。直刺如超过0.5寸时,即可能进入胸腔,不可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一般不宜直刺,可进针后,针尖向肋缘斜刺至肋骨,约0.5~0.8寸,略退针,施小幅度提插捻转之法。如必须直剌,以剌入0.2~0.3寸为宜。
*图
20.中府 (Zhongfu)LU1 手太阴肺经
【取穴】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深面为第1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第1肋间神经、胸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前缘→胸大肌→胸小肌→第1肋间内外肌。
【针剌方法】
取仰卧位或正坐位,向外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据测定乳头以上胸壁组织厚度,成人为1.2~1.5cm。直刺如超过0.5寸时,即可能进入胸腔,不可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一般不宜直刺,可进针后,针尖向肋缘斜刺至肋骨,约0.5~0.8寸,略退针,施小幅度提插捻转之法。如必须直剌,以剌入0.2~0.3寸为宜。
*图
21.气户 (Qihu)ST13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起始部,深层上方为锁骨下肌。血管分布:胸肩峰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胸前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锁骨下肌。
【针剌方法】
直剌0.2~0.4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云门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cm左右,可供参考。
22.俞府 (Shufu)K127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血管分布:胸内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
【针剌方法】斜剌或平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云门穴。经尸体解剖测量,本穴从体表至胸膜腔壁的厚度为2.6cm左右,可供参考。
23.库房 (Kufang)ST14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第1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肩峰动、静脉,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针剌方法】
向外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经尸体测定,本穴危险深度为2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肋间肌、壁胸膜、胸膜腔、脏胸膜而损伤肺脏引起气胸。
针刺方向 向外斜刺,注意避开血管,因针尖方向不当可刺伤腋静脉而引起出血。
24.*或中 (Yuzhong) KI26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1 肋间脉、静脉。神经分布:第1肋间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肋间神经、皮下有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 cm (0.5寸)左右。
25.周荣(Zhourong)SP20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下面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针剌方法】
平刺或斜刺0.8~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4cm(0.8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26.神藏(Shengcong)KI25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2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及肋间肌。血管分布:第2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2 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面为第2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发生气胸。
27.胸乡(Xing xiang)SP19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下层为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及第3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3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刺伤肺脏。
28.膺窗(Yingchuang)ST16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3 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深面为第3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
【针剌方法】
向内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左右。所以不可深刺和直刺,特别是左侧膺窗,上深面为心脏,深刺易导致心、肺损伤,发生针灸意外事故。
29.灵墟 (Lingxu) K124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3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3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3 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面为第3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3cm(0.4寸)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30.渊液 (Yuanye) GB22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前锯肌,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4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4肋间神经及胸长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31.天溪 (Tianxi)SP18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侧外胸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外下缘,下为前锯肌,再深面为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4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4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平刺或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32.天池 (Tian chi)PC1 手厥阴心包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4 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始端,深面为第4 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腹静脉,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支及第4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外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0.5寸)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否则易刺入胸腔。刺伤心、肺。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
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其三,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须引起警惕。
33.神封 (Shenfeng)KI23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4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4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0.5寸)左右。不可针刺太深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脏。
34.极泉 (Jiquan)HT1 手少阴心经
【取穴】
在腋窝顶点,腋动脉的后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腋筋膜、背阔肌腱、大圆肌。血管分布:腋动脉。神经分布:腋腔内臂丛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大圆肌。
【针剌方法】
以手扪住搏动的动脉,在指尖引导下,于动脉后缘直刺0.5~1.2寸。不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若刺中臂丛神经或其分支,患者可产生向前臂乃至手指放射的触电感,注意此时不可反复捣刺,宜于点刺三、四下后出针(此手法多用于中风偏瘫患者),以免损伤神经。
如深刺进入腋腔后,切忌大幅度插提,因其内组织疏松,并且腋静脉壁与深筋膜连系紧密,保持扩张状态,如不慎刺破血管,可造成血肿。
35.大包 (Dabao)SP21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前锯肌。血管分布:胸背动、静脉及第6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6肋间神经、胸长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0.5~0.6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8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伤心、肺。
36.乳根 (Rugen )ST18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下部,深部为肋间内、外肌。再深面为胸骨筋膜 、肋筋膜、肺脏。血管分布: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 。神经分布:肋间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外肌。
【针剌方法】
仰卧位,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cm(0.4寸)左右。穴区胸壁较薄,又因心脏前面膨隆,距皮肤表面较近。针刺左侧乳根穴过深可损伤心脏,须特别注意。
针刺方向 本穴宜斜刺不宜直刺,以针与皮肤夹角小于25。较为安全。否则易刺伤肺脏,造成气胸。
*图
37.步廊 (Bulang)KI22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起始部,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5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5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8cm(0.6寸)左右。不可直刺或深刺,以免伤及深部心、肺脏器。
38.鸠尾 (Jiuwei) RN15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神经分布:第6肋间神经。本穴深部为肝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直肌及腹直肌鞘。
【针剌方法】
向下斜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0.5寸)左右。不宜进针过深,以免刺伤肝、心等脏器。另外,肺气肿或者因肺过度膨胀,容积增加,横膈下降,故更须小心操作,以免刺伤肺脏,发生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一般不宜直刺或向上斜刺,可略向下斜刺,进针要慢,手法要轻,要避免往不同方向捣刺,大幅度提插。
*图
39.期门 (Qimen) LR14 足厥阴肝经
【取穴】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肋间肌。血管分布: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6、7肋间神经 。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寸)左右,不可深刺。左侧期门深部为胃或横结肠,右侧期门深部为肝脏。如果针刺过深,针尖可穿过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膈肌、腹膜腔,而刺伤内部器官。特别是针刺左侧期门,可造成肝脏损伤,引起肝脏出血,后果较为严重同时,针刺左侧期门还较容易刺伤胆囊。尤其是在结石、炎症、肿瘤等病理情况下,由于胆汁充盈,胆囊体积增大,表面粗糙,缺乏应有的弹性、张力,更易导致刺伤胆囊壁。
针刺方向 直刺过深或由于方向不正确,还可能刺伤肺脏,导致气胸发生。甚至可刺伤主动脉而导导致死亡。故本穴以斜刺至触及肋骨为宜,并应谨慎操作,切忌大幅度提插、捻转。
*图
40.不容 (Burong)ST19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鞘处,深层为腹横肌。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及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7肋间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腹横肌。
【针剌方法】
直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6cm(0.5寸)左右,不可进针太深,以免刺伤肺脏发生气胸,正常人进针直刺不超过1寸,肺气肿病人更须小心谨慎。针刺右侧不容,还有刺伤胆囊的可能。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
41.巨阙 (Juque)RN14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7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
【针刺方法 】
直剌 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cm(0.4寸)左右。本穴深部为肝脏,不可深剌。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注意不可向右斜刺,以免剌伤肝脏。
42.日月 (Riyue) GB24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血管分布: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肋间内外肌。
【针刺方法】
向外斜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6cm(0.5寸)左右。穴区胸壁较薄,深面有重要脏器:左侧日月深层正对胃大弯近胃底处,右侧则正对肝之前缘,故不宜深刺。
针刺方向 本穴不宜直刺,斜刺以与皮肤夹角小于25°。较为安全。否则可刺穿胸壁进入胸腔。注意当毫针进入胸腔时,针下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空松感。另外,在操作时,切忌大幅度提插捻转。
43.承满 (Chang man) ST20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7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4cm(0.5寸)左右。注意不可深刺,毫针进入腹腔,可伤及胃腑,发生胃穿孔等意外。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向上斜刺时,特别是肺气肿患者,易刺伤胸膜、肺脏发生气胸。
44.上脘 (Shangwan) RN13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4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剌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本穴区深面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不可针剌过深,以免刺伤胃及肝脏。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向右斜刺易损及肝脏,特别是病理情况下,如肝脏肿大,由于肝组织脆弱,肝细胞变性,表面粗糙,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而当肝硬化时更易破裂,后果相当严重。
45.梁门 (Liangmen)ST21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及其鞘处,深面为腹横肌。血管分布:第7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3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但不可针刺过深,以免损伤内部重要器官,如导致胃穿孔等意外。
针刺方向 直刺为主,不宜斜刺。针刺左侧斜刺梁门穴过深,可刺伤脾脏。针右侧梁门穴斜刺,可刺伤胆囊。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更易伤及。
46.中脘 (Zhong wan)RN12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胸骨体下缘与脐中线连线中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腹直肌,深部为胃幽门,上方为肝前缘。血管分布:腹上动、静脉、神经分布:第7、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不可针刺过深,否则可剌破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而刺中胃,引起腹膜炎。特别是饱餐、饭后针剌尤其须注意。因为胃扩张时,胃、十二指肠体积增大,胃壁变薄,内压增高,针刺不当易导致胃穿孔、破裂,在慢性胃炎、胃溃疡、肿瘤等情况下,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也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
针剌方向 不可向上方深剌,否则可剌伤肝前缘,引起出血。肝、脾肿大患者尤须慎重。
47.腹哀 (Fuai)SP12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内、外斜肌、腹横肌。血管分布:第8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内外斜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直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针刺太深,以免损伤内部脏器。
针刺方向 本穴应直刺,特别是针剌左腹哀穴时不可向背部方向斜刺,以免剌伤脾脏。
48.建里 (Jianli)RN11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上动脉、静脉交界处分支。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本穴深部为横结肠,针刺过深,针尖可刺破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而进入腹腔,损伤深部脏器如横结肠、胃等。所以不可深剌。
针刺方向 本穴直刺为宜,无论向左或向右刺均易刺中脏器。
49.京门 (Jingmen)GB25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间骨游离端的下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血管分布:第11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1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内外斜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向肋骨游离端,斜刺0.8~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6cm(0.5寸)左右,供参考。不可深刺,否则易刺伤内部脏器。针刺左侧京门过深,可刺伤脾脏,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如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等使脾脏体积增大,游离度低于,正常脆性增加。更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不慎刺入腹腔,针尖触及脾脏被膜,医者手下可有阻力感,应立即退针,不可再进针、提插。
针刺方向 本穴宜斜刺,直刺易伤及脏器。
50.章门 (Zhang men)LR13 足厥阴肝经
【取穴】
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血管分布:肋间动脉末支。神经分布:第10、11肋间神经,左侧章门穴下当脾脏下缘,右章门当肝右叶前缘。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内外斜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侧卧位,斜刺0.8~1.2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6cm(0.5寸)左右。不可深剌,否则针尖可在腹横肌深面进入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到腹膜腔,剌伤内部脏器。左侧章门可刺伤脾脏。右侧章门可刺伤肝脏。如果针刺不慎,还可引起肋间动脉破裂。
针刺方向 本穴直刺易进入腹腔,故宜斜刺。
51.下脘 (Xiawan) RN10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上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本穴深面为横结肠。如过深直刺,针尖可刺破腹膜进入腹膜腔;若深刺超过1寸,可能损及胃下缘或横结肠。
针刺方向 本穴斜刺过深易伤及内脏,以直刺为宜。
52.水分 (Shui fen)RH9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8、9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面为小肠。不可深刺,以免损伤深部小肠。
针刺方向 本穴斜刺过深易伤及内脏,以直刺为宜。
53.天枢 (Tian shu)ST25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及其鞘膜处。血管分布:第10肋间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0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
【针刺方法】
直剌0.8~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否则可穿过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腔而刺中小肠,造成损伤。
针刺方向 本穴斜刺过深易伤及内脏,以直刺为宜。
54.神阙 (Shenque)RN8 任脉
【取穴】
在腹中部,脐中央。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深部为小肠。血管分布:腹壁上、下动静。神经分布:第10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
【针刺方法】
可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直剌0.5~0.8寸。多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为古代禁针穴区,目前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刺该穴,只要消毒严密、手法得当,并不禁忌。
针刺深度 针刺不宜过深,一般不超过1寸,否则易刺伤内脏小肠。必须严格消毒,以免感染。针前先用碘酊消毒穴位,75%脱碘,并擦净皱褶中污垢。进针时宜慢,可行捻转手法,幅度不宜大。针后不宜拔火罐,针后再涂以碘酊消毒针眼。
针刺方向 不宜斜刺。
*图
55.气海 (Qihai)RN6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11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为小肠,女性为子宫底部。不可深刺,如直刺超过1寸时,针尖可刺入腹膜腔,刺中空、回肠,女性深刺则可刺中子宫底部。妇女经期针刺应慎重,孕期不可针刺。如深度超过2.5寸,则可刺破腹部主动脉。
针刺方向 宜直刺。向下斜刺易刺破膀胱。
56.石门 (Shimen)RN5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11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古代为妇女禁穴,现代虽有文章探讨其的避孕作用,但未能证实并获得公认。
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为小肠,不可深刺,以免刺伤空肠造成肠穿孔。
针刺方向 宜直刺,不宜斜刺。
57.水道 (Shui dao)ST28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及鞘处。血管分布:第12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2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
【针刺方法】
直刺0.8~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深部膀胱,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膀胱。
58.关元 (Guan yuan)RN4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分布,腹壁下动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2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或向下透刺1.5~2寸。先排尿后针刺。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面为小肠,直刺深度不宜超过1.2寸。
针刺方向 本穴在膀胱充盈时,毗邻膀胱,所以一般应直刺,只可向下透刺而不宜斜刺。
59.归来 (Guilai)ST29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外缘,腹内斜肌,腹横腱膜。血管分布: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髂腹下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腹内斜肌。
【针刺方法】
直刺0.8~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尤其是在膀胱充盈时,以免刺伤膀胱。
针刺方向 不宜向腹中线方向斜刺,以免伤及膀胱。
60.中极 (Zhongji)RN3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胳腹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针前排尿。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为乙状结肠。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腹膜腔,刺中小肠。
针刺方向 本穴宜直刺,不可向下斜刺,以防膀胱充盈时被刺伤。另外,孕妇不宜针灸。
61.曲骨 (Qugu)RN2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神经分布:髂腹下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5cm(0.8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此穴深部为膀胱。针前宜先排小便,并不宜深刺,否则针尖可刺入腹膜腔,刺中膀胱或回肠壁。因小儿膀胱平时即高出于骨盆上方,贴腹前壁,故较成人更易发生意外。
针刺方向 本穴宜直刺。
另外,此穴孕妇不宜针。
62.气冲 (Qichong) ST30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外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髂腹股沟神经 。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内斜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直刺0.8~12寸,或由外向下外阴部斜刺1~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进针过深,可刺入腹股管中,在此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故不宜深刺,以免刺伤上述结构。
针刺方向 宜直刺,针尖应避开腹壁下动脉,不可向腹股管方向刺入。
63.大椎 (Dazhui) DU14 督脉
【取穴】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腱,棘上、棘间韧带。血管分布: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神经分布:第8颈神经后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针刺方法】
头向前倾,微斜向上直刺0.5~1寸。或沿皮下向下斜刺1~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相当胸Ⅰ、Ⅱ节段水平。不可深刺,否则可刺达黄韧带(此时针尖阻力突然消失,有空松感),进则刺穿硬脊膜,脊蛛网膜、软脊膜,伤及脊髓。病人被刺中脊髓时,可有触电感,向四肢放射,并出现惊恐感,应立即退针。
针刺方向 本穴以向下斜刺最为安全,患者往往有向下传导针感。另外,本穴在作穴位注射时,注意更不可直刺太深和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品。
*图
63.肩井 (Jianjing) GB21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前锯肌。血管分布:颈横动、静脉。神经分布:腋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前锯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经尸体解剖表明,针尖前下方深层为肋及肋间隙,壁胸膜及肺上叶,适对胸内之肺尖,针尖前方深层为胸膜顶及肺尖,针尖后下方为岗上肌及肩胛骨。针刺时,从皮肤至斜方肌深面的深度为2cm左右,至前锯肌表面约为4cm,达到肋骨或肋间隙表面的深度为5cm左右。
针刺深度 针刺时应十分小心,不可太深,本穴根据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5cm(0.8寸)左右,瘦弱者最好不超过1.5cm(0.5寸)供参考。以免发生晕针或气胸。该穴区同胸膜脏层有纤维小梁,活动范围极小。而右胸膜前界与右肺之间的间隙很小,加之胸膜囊的最上部胸膜顶,高出锁骨内侧端以上1~3cm,所以针刺该穴特别是右侧肩井过深,更易刺伤肺脏。
针刺方向 一般可用直刺或向后下方斜刺,而要避免向前下方或前内方深刺。若进针朝下方过深,有可能穿透第一肋间隙,伤及其深部的胸膜壁层及肺上叶;若进针朝前内方过深,经第一肋之上方,则可能刺穿胸膜顶及肺尖,均可引发气胸。进针角度以针体与刺入点处皮肤成小于67.5°为安全。
针剌强度 本穴对某些病人针感反应较强,易发生重度晕针。故对初诊病人,慎用强刺激手法。
64.肩中俞 (Jianzhongshu ) SI15 手太阳小肠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肩胛提肌。血管分布:颈横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胸神经分支,肩胛背神经和副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
【针刺方法】
直刺0.3~0.6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不可深刺,以免损伤肺脏,引起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应直刺。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
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其三,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须引起警惕。
65.陶道 (Taodao) DU13 督脉
【取穴】
在背部,当后下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腱,棘上、棘间韧带。血管分布:第1肋间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神经分布:第1胸神经。本穴深部为胸Ⅱ、Ⅲ节段水平,正处于颈膨大部。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棘上、棘间韧带。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先直刺针入0.2~0.3寸;再略向上刺入0.5~0.8寸。或向下斜刺1.0~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不可深刺,直刺进针在1寸以内,以免损伤脊髓。
针刺方向 同大椎穴。
66.大杼 (Dazhu) BL11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面为最长肌。血管分布:第1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胸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长肌。
【针刺方法】
斜刺0.5~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以免损伤肺脏。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6.5cm(2.2寸)左右,仅供参考。
针刺方向 宜向脊椎方向成45°~60°角斜刺。
67.风门 (Fengmen) BL12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2 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骶棘肌)。血管分布:第2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2、3胸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腱膜→竖脊肌(骶棘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该穴区深面及外侧肌肉较薄,直刺或向斜刺,可经肋间隙刺穿胸壁,刺伤肺脏,造成气胸。故深度不宜超过1寸。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8cm(1.6寸)左右,仅供参考。
针刺方向 该穴内侧肌肉丰富,故向内斜刺较安全。刺法同大杼穴。
68.肺俞 (Fei shu )BL13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血管分布:第3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3或第4胸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向脊柱刺入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经测量成年人的肺俞穴从体表至胸腔体壁,厚度约为4.3cm(1.4寸)左右,该穴深部有肺脏,故不可深刺。
针刺方向 垂直方向深刺,一般不可超过0.5寸。否则针尖可通过肋间肌,穿透胸膜壁层、胸膜腔伤及肺脏,造成气胸。宜向脊柱方向斜刺成45°~60°角斜刺。
*图
69.厥阴俞 (Jueyinshu)BL 14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4 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菱形肌、深面为骶棘肌。血管分布:第4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4、5胸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肺俞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4.0cm(约1.3寸)左右,供参考。
70.膏肓 (Gao huang)BL43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菱形肌,深面为髂肋肌。血管分布:第4肋间动、静脉,颈横动脉分支。神经分布:第3、4胸神经分支,深层为肩胛背神经,最深面为第4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髂肋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以免发生气胸。
针刺方向 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71.心俞 (Xinshu) BL15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血管分布:第5肋间动、动脉。神经分布:第5或第6胸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刺1.2~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该穴深面有肺脏,故不可深刺,直刺以0.8寸以内为安全。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5cm(1.2寸)左右,供参考。
针刺方向 向脊柱方向成45°~60°角斜刺较为安全,针尖向外斜刺则可刺伤肺。引发气胸,也可刺伤心脏。因背部肌肉距心脏较远,中间隔肺,但如针刺较深亦可发生,即同时也造成了心肺的损伤,后果严重。作者经验:针刺时应使用押手,使针体能按要求的方向行进,一直至针尖触及硬物,表明已近脊椎,此时最为安全。
72.督俞 (Du shu) BL16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背阔肌肌腱、骶脊肌。血管分布;第6肋间动脉、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5、6胸神经分支,深面为第6肋间神经干。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
【针刺方法】
斜刺1.2~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与方向同心俞。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3cm(1.1寸)左右,供参考。
73.膈俞 (Ge shu)BL 17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下缘,背阔肌、骶棘肌。血管分布:第7肋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7或第8胸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与方向同心俞。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cm(1寸)左右,供参考。
74.膈关 (Geguan)BL 46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髂肋肌。血管分布: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6、7胸神经分支,深面为第7肋间神经干。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髂肋肌。
【针刺方法】
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以免刺伤内脏,特别是针刺左膈关穴,更易刺伤心脏,必须小心谨慎。
针刺方向 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75. 肝俞 (Ganshu)BL18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骶棘肌和髂肋肌之间。血管分布:第9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9、10胸神经分支,深层为第9胸神经外侧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否则可刺伤肺脏。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2cm(1.1寸)左右,供参考。
针刺方向 一般不宜直刺,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76.胆俞 (Dan shu)BL 19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骶脊肌和髂肋肌之间。血管分布:第10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0胸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0胸神经外侧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与方向同心俞。不可深刺,以免引起气胸。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2cm(1.1寸)左右,供参考。
77.阳纲 (Yang gang)BL48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髂肋肌。血管分布:第10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9、10胸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0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深层为第10胸神经干。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髂肋肌。
【针刺方法】
斜刺0.5~0.8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患者作中度呼吸时,肺下缘浮动较大,深刺可刺伤肺,引起气胸。肺气肿病人更应注意。
针刺方向 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78.脾俞 (Pishu)BL20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骶棘肌和髂肋肌之间。血管分布:第11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0胸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5胸神经外侧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穴位深层及外侧肌肉较薄,直刺或向外斜刺,易刺穿胸壁进入肋膈窦内,甚者可伤及肝、肾等重要脏器。所以不可深刺。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7cm(1.2寸)左右,供参考。
针刺方向 穴位内侧肌肉丰富,故向内刺较为安全。宜向脊柱方向斜刺成45°~60°角斜刺。
79.意舍 (Yishe)BL 49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髋肋肌。血管分布:第11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0、11胸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1胸神经干。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髋肋肌。
【针刺方法】
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该穴深部为肾脏,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肾脏。
针刺方向 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80. 胃俞 (Weishu)BL21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腰背筋膜,骶脊肌和髂肋肌之间。血管分布:肋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2胸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2胸神经外侧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竖脊肌。
【针刺方法】
斜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穴位深层为腹后壁,与肝、肾器官靠近。垂直深刺或向外斜刺过深时,易伤及内部器官。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4.2cm(1.4寸)左右,供参考。
针刺方向 宜向脊柱方向斜刺成45°~60°角斜刺。
81.胃仓 (Weicang)BL50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髂肋肌。血管分布:肋下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12、13胸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2胸神经干。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髂肋肌。
【针刺方法】
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该穴深部为肾脏,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肾脏。
针刺方向 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82.三焦俞 (Sanjianshu )BL22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腰背筋膜、骶脊肌、髂肋肌。血管分布:第1腰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10胸神经分支,深面为第1腰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竖脊肌。
【针刺方法】
直刺0.8~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该穴深部为肾脏,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肾脏。
针刺方向 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83.肓门 (Huang men )BL 51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腰方肌,深面有肾脏,左侧肓门正对左肾下端,右侧肓门正对右肾中部。血管分布:腰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2胸神经,第1腰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腰方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3cm(1.1寸)左右,供参考。因该穴深面为肾脏,针刺深度直刺以小于1寸为宜。否则可穿透腹后壁刺入肾脏。若刺中肾脏,医者针下有阻力增大感觉,病人可出现腰部酸痛或腹痛。若肾实质损伤,可见血尿,肾区血肿和包块。
针刺方向 以向内针刺为安全,内侧为骶棘肌,向上斜刺则透过肋膈隐窝、膈而刺伤肾,向下斜刺偏左可刺伤结肠,偏右仍可刺伤肾脏,应十分小心。
84.命门 (Mingmen)DU4 督脉
【取穴】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腰背筋膜,棘上、棘间韧带,黄韧带。血管分布:腰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神经分布:腰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腰背筋膜→棘上、棘间韧带→黄韧带。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或向下平刺1~2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脊髓。当刺过黄韧带后,医者针下有阻力突然消失的空落感,此时不可再深刺,否则针可透过硬脊膜、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若刺及蛛网膜下腔的马尾,可出现下肢强烈的触电感。
针刺方向 直刺或向下平刺。对经验不足者以平刺为宜。
85.肾俞 (Shenshu)BL 23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腰背筋膜,骶棘肌,髂肋肌之间。血管分布:第2 腰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1腰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腰丛。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腰背筋膜→骶棘肌→髂肋肌。
【针刺方法】
微向内直刺0.8~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穴位的深面为腹后壁,与肝脏肾脏等器官较邻近。故不可深刺。
针刺角度 以直刺或向内脊柱方向刺较为安全,不可向外斜刺,以免刺伤肾脏。
86.志室 (Zhishi)BL 52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髂肋肌。血管分布:第2 腰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12胸神经及第1腰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髂肋肌。
【针刺方法】
直刺0.8~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3cm(1.1寸)左右,供参考。不可深刺,直刺最大安全深度以不超过1寸为宜。
针刺方向 以呈45°向脊柱方向斜刺为最安全。因本穴区于肾区,针刺朝外呈外上、外下深刺均可能刺中肾脏,发生针灸意外事故。
87,长强 (Changqiang)DU 1 督脉
【取穴】
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肛门膈中,肛尾韧带,尾骨肌,提肛肌,直肠后壁。血管分布: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神经分布: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骶结节韧带→肛提肌
【针刺方法】
俯卧位或膝胸位,沿尾骨和直肠之间斜刺0.5~1寸,针尖与骶骨平行。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如针刺过深,再加提插、捻转等手法,针尖可在直肠壁上刺激成小孔,当排便腹压升高时,粪便可从针孔溢出,其深部感染可引起盆腔腹膜炎,浅部感染可引起坐骨肛门窝脓肿。
针刺方向 注意针刺时,针尖与骶骨平行。送针时必须十分小心,切不可刺破肠壁,以防感染。
88. 列缺 (lieque)LU 7 手太阴肺经
【取穴】
在前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双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的桡骨茎突上,食指尖所及凹陷处取穴。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血管分布: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前壁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拇长展肌腱→肱桡肌腱→旋前方肌。
【针刺方法】
直剌或向肘部斜刺0.2~0.3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针刺时要注意避免损伤桡神经,其症状表现为拇指外展上举功能受限,拇、食指皮肤痛、温觉丧失。
毫针刺激时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如出现穴区疼痛、发热或有上通下达的触电感时,应停止刺激并将针略向上提后留针或去针。
穴位注射时,注射针头用4号细针头,药液选刺激性小的,注入剂量宜小。
89. 合谷 (Hegu)LI4 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
在手背,第1 、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简便取穴法:嘱患者并拢拇、食指,手背部第1、2掌骨间肌肉隆起最高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第1掌骨间背侧肌中,深层为拇内收肌。血管分布:手背静脉网,近侧当桡动脉穿向手掌处。神经分布:桡神经浅支。深部为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穴区肌肉较娇嫩,特别是小儿,若针刺过深,提插、捻转幅度过大,电针电流强度过大或穴位注射药物刺激性过大等,均可损伤该穴区肌肉,发生瘢痕、挛缩病变,造成手部功能障碍。轻者局部红肿、疼痛,1周左右消失。重者渐渐呈现拇指内收状,外展功能明显障碍,部分病人可合并掌指关节屈曲或指关节过伸畸形,亦有人伴食指桡侧畸形。大多数患者可在拇收肌附近摸到条索状硬结,病程久者,大鱼际群可有不同程度萎缩。
本穴刺激过强时尚可出现迷走神经反应。另外,本穴孕妇慎用针刺,尤其是强刺激。
89. 神门 (Shen men)HT7
【取穴】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尺侧腕屈肌腱与指浅层肌之间,深面为指深屈肌。血管分布:尺动、静脉。神经分布: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针的尺侧有尺侧腕屈肌腱→针的桡侧有尺神经、尺动脉、尺静脉。
【针刺方法】
直刺0.3~0.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桡侧为尺神经,位置较浅,稍向桡侧即可刺中。产生向手尺侧及指端放射触电感,若造成尺神经损伤,日久可出现小鱼际萎缩,小指和无名指运动障碍。
本穴针刺时,以得气为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穴位注射时应谨慎,如必须应用,宜用细针头和刺激性小的药物。
90.内关 (Neiguan)PC6 手厥阴心包经
【取穴】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指深屈肌。血管分布:前臂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间动静脉。神经分布: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前臂掌侧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指浅屈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进针稍偏向桡侧可刺及正中神经干,产生向手指尖的触电感,若正中神经损伤,可影响拇指外展、屈曲和对掌,指端温、触、痛觉消失,桡动脉搏动减弱。
本穴针刺时,以得气为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穴位注射时应谨慎,如必须应用,宜用细针头和刺激性小的药物。
91. 曲池 (Quchi) LI11 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以手按胸,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肱桡肌的桡侧。血管分布:桡返动脉分支。神经分布: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肱桡肌。
【针刺方法】
直刺0.8~1.2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若刺及桡神经干,可产生前臂外侧、手背外侧并向指端放射的强烈触电感。如果造成桡神经损伤,可出现垂腕及桡神经支配区痛觉或丧失,严重损伤者可出现桡侧伸腕长肌以下或伸腕前肌以下完全或不完全麻痹。
本穴针刺时,以得气为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穴位注射时应谨慎,如必须应用,宜用细针头和刺激性小的药物。
92.环跳 (Huantiao) GB 30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下腿伸直,上腿屈曲,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与中三分之二交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臀大肌,梨状肌下缘。血管分布:臀下动、静脉。神经分布: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面为坐骨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坐骨神经→股方肌。
【针刺方法】
直刺2~2.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坐骨神经正当穴位处,刺中该神经,可产生强烈的向大腿、小腿直至足部放射的触电感 ,针尖偏向内侧 ,则可刺中股后皮神经,触电样感只放射到大腿后面和大腿上部。坐骨神经过敏损伤,可表现为沿坐骨神经通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出现疼痛、麻木及行走无力肌肉弛软等症状。
本穴针刺时,以得气为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穴位注射时应谨慎,如必须应用,宜用细针头和刺激性小的药物。
93.阳陵泉 (Yanglingquan)GB34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腓骨长、短肌。血管分布:膝下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处。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趾长伸肌。
【针刺方法】
直刺1~1.5寸,酸胀感向下扩散;或沿胫骨后缘水平垂直刺入透阴陵泉,可深达3寸,整个膝部酸胀。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刺激不当可造成腓神经损伤,表现为垂足,不能伸足、提足扬趾及伸足外翻,行走时足不能举起,呈跨阈步态。
本穴针刺时,以得气为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穴位注射时应谨慎,如必须应用,宜用细针头和刺激性小的药物。电针时电流强度不宜过大。
94.足三里 (Zusanli)ST36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胫骨前肌,外侧为趾长伸肌。血管分布:胫骨动、静脉。神经分布:腓肠外侧皮神经、隐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该穴若针刺过深(深度2寸以上),可刺中胫神经。由于针刺不当造成的胫神经损伤,可出现足与足趾不能屈曲,足内收受限,跟腱反向及跖反向消失,行走时以足跟着地,不能以足尖站立。
本穴针刺时,以得气为度,不宜针刺过深和作大幅度提插、捻转;穴位注射时应谨慎,如必须应用,宜用细针头和刺激性小的药物,临床上有因穴位注射不当引起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案例;电针时电流强度不宜过大。
95.涌泉(Yong quan)K1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根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的交点上。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跖腱膜中,内有屈趾短肌腱、屈趾长肌腱、第二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第二蚓状肌→骨间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针感较为强烈,且有一定的升高血压的作用,在治疗血压不稳定的中风病人,特别是脑出血病人时,不宜针刺过深,刺激过强,以免引起再度中风。
但古今二者之间对此类穴位的认识有一定差别。
古代禁针禁灸穴
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对人体有一定创伤性的非药物疗法,在科学水平普遍低下的我国古代,风险性相当之大。
当时的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针灸意外事故,并记载了大量有关的教训,其中,禁针禁灸穴的记载是一个重要方面。
禁针禁灸穴首见于《内经》,但《内经》一般不明确提出禁针或禁灸,而是强调如针刺或灸疗不当可发生事故,如《素问•剌禁论篇》:“剌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膺中为中府穴之别名,意为针中府穴过深易引起气胸,乃至气短窒息。
至《针灸甲乙经》始有禁针禁灸之说,如神阙“禁不可刺”,人迎“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刺”等。之后,禁针禁灸的穴位,从唐代的《外台秘要》到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类经图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载述禁针歌、禁灸歌各一首,基本上总结了古人有关穴位禁忌的体验与认识。清代的针灸著作,多沿袭前人之说。
一、禁针禁灸穴的古藉记载
我国针灸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甲乙经•针灸禁忌第一(下)》中,共载有禁针穴13穴,分别为:神庭、上关、颅息、人迎、云门、脐中、伏兔、三阳络、复溜、承筋、然谷、乳中、鸠尾。
其中,颅息、复溜、然谷三穴,属相对禁忌,要求“刺无见多血”;余穴则属绝对禁忌:“禁不可刺”。
除此之外,在各经穴项下又有所补充,如石门“女子不可剌灸”、手五里“禁不可刺”、缺盆“刺太深令人逆息”等。
另载禁灸穴24穴,分别为:头维、承光、脑户、风池、哑门、下关、耳门、人迎、丝竹空、承泣脊中、白环俞、乳中、石门、、气冲、渊液、经渠、鸠尾、阴市、(膝)阳关、天府、伏兔、地五会、瘛脉。
其中,耳门,“耳中有脓,禁区不可灸”;下关,“耳中有干扌适,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属相对禁忌。
余穴均为“禁不可灸。”
但,该书各经穴项下所载,略有出入,如耳门、瘛脉二穴,可灸三壮;而五处、心俞、素髎三穴列为禁穴。
明代《针灸大成•卷四》所载禁针穴歌介绍绝对禁针穴22个:脑户、聪(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承泣、神道、灵台、膻中、水分、神阙、会阴、横骨、气冲、箕门、手五里、三阳络、青灵。
另有一些穴位则是有条件禁忌和部位禁忌:“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腹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清代《针灸逢源》一书,绝对禁针穴又增加:角孙、急脉、会宗、乳中、犊鼻五穴。
这样绝对禁针穴达到26穴。
另载有禁灸穴歌,介绍禁灸穴达45个之多,分别为:哑门、风府、天柱、承光、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颧髎、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液、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 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
至清代,《针灸逢源》载脑户、耳门。
禁灸穴总计为47穴。
二、古代禁针禁灸穴的分析
经统计,古人总结的禁针禁灸穴,共有70多穴,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单纯禁针类:此类又可分为二类。一类为绝对禁忌,主要有24个(另有乳中穴和脑户为针灸皆禁忌)和躯体的某些部位的穴位:如脊间(位于督脉上)、阴股内,膝膑部、肾经的有些穴位;腋股之下各三寸及目眶、关节周围的穴区等。
其余的8个穴位,是有条件即相对禁忌的,如合谷、三阴交是针对孕妇的,石门是针对女子的,云门、缺盆、肩井是在针剌过深情况下易发生事故,冲阳则是针刺不当易造成出血。
禁针穴以头项部、腹部及上肢为主。
亦包括少量胸背及下肢穴。
古人之所以列为禁针穴,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其中一些穴位处于重要脏器或血管之上,针刺不当易发生事故,如某些头面部和胸腹的穴位,这是临床上必须重视的;其次是古代针具制作粗糙,在针刺过程中,易引起脏器特别是血管的损伤,如冲阳、承泣等穴的禁忌可能与此有关;另外,古代缺乏消毒的观念和方法,导致针刺感染而列为禁忌的也是重要的原因,如神阙穴的禁忌即与此有关。
古代流传下来的禁针穴位或部位,不论是绝对或相对禁忌的,从已有的临床实践来看,并不存在绝对禁忌穴位。
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相对禁忌,也就是容易出现针刺意外的穴位,即目前所称的危险穴,如承泣、肩井、缺盆及胸背腹部的一些穴位,这些穴位下面有较大或较重要的血管、神经主干或重要的脏器。
针刺深度或方向不当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关节部位,穴位注射进入关节腔可引起红肿等不良反应。
其次是,是否属于相对禁忌尚须进一步证实,如:合谷配三阴交在一定催产作用已得到初步证明,妇女经期针刺该二穴可引起阴道出血,亦有少量资料;但是否对孕妇有促使其流产等副作用,未见报道;三是不存在禁忌,这类最多。
特别是神阙穴,《针灸甲乙经》曾明确指出:“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
现代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只要消毒严密,完全可以针刺,不存在禁忌。
又如石门穴,是否如古人所说对女子有绝孕作用,现代有人曾观察过其避孕效果,并未能得以证实,所以也谈不上禁忌。
(二)、单纯禁灸类;古代医籍所载的单纯禁灸穴共45穴(另有乳中穴和脑户为针灸皆禁忌)。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为该穴区的深部有重要的脏器,灸后可能出现意外。
如风府、哑门穴深部为延髓和脊髓;人迎、委中等深部有重要血管;天府、周荣、渊液、鸠尾、腹哀等深部有重要的内脏。
由于古代以直接灸为主,虽然不如针刺可直接损及脏器,但也可能出现意外。
当然,对此类穴位是否属于禁忌古人记载也不尽相同,如风府穴,《针灸甲乙经》称:“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瘖”。
但《千金要方》以灸该穴治马痫等病,李东垣亦灸此穴治项疽。
一类为面部的穴位,如;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颧髎、下关等,如上所说,古代以产生瘢痕的直接灸作为灸疗的主要方式,面部肌肤娇嫩易受损伤,同时因为易产生瘢痕而影响美容,可能是禁灸的主要原因;第三类穴位位于手或足的掌侧,如中冲、少商、隐白,这类穴位的禁灸,可能与施灸时较疼痛,易造成损伤,以及容易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等有关,如少商、隐白三穴均可使怀孕妇女腹部松弛,胎动活跃。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穴位的禁灸记载古籍中并不一致,如少商穴,始见于《外台秘要》,在《针灸甲乙经》中则载为可“灸一壮”。
其它的一些穴位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随着灸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艾条灸的普遍使用,可以较好的控制受热的面积和温度,以及瘢痕灸使用的日益局限和方法的改进,灸疗所造成的损伤基本上都可避免,已经不存在绝对的禁灸之穴,相对禁灸的除面部及某些部位禁忌直接灸外,对一般灸法也已无意义。
(三)、针灸均禁类:全身共三个穴位属针灸均禁。
一为鱼际穴,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
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现代本穴早已解禁。
另一穴为乳中穴,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
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
表明亦非绝对禁忌。
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
三为脑户,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
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本穴现代已解除禁忌。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
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其三,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须引起警惕。
1.睛明(Jing Ming) BL1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总腱环、视神经孔等。血管分布: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部为眼动、静脉本干。神经分布: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支,上为鼻睫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和筛骨眶板之间。
【针剌方法】
令病人闭目,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将眼球略推向外侧,加大进针间隙,使眼球固定。以32号毫针点剌破皮,针体沿眼眶边缘缓缓剌入,一般进针0.3~0.5寸,如继续深刺,送针速度应更缓慢,如感到针尖有阻力,即使是十分轻微的,也应略加退出变换方向再刺。除非极有经验,针剌深度不可超过1寸。本穴严禁大幅度提插、捻转。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 尸体解剖显示,针刺深度如超过19mm,针尖可刺伤筛前动静脉,深度超过32mm时,可损及鼻侧部的脉络膜动脉或虹膜动脉;深度超过43mm时,就可能损伤视神经管前极。针剌深度超过50mm时可剌伤视神经孔内走行的视神经和眼动脉;针剌深度超过54mm时,在进针的直后方则易剌中围绕视神经孔的总腱环,并可累及神经。剌中时针后感粘滞,病人则感眼内火花闪烁,头痛、头晕、严重者恶心、呕吐。所以,本穴不宜深剌,以0.5寸以内较为安全;1寸内易刺破血管,引起眼内血肿。如超过1寸,就容易损伤眼内其它组织结构,引起严重后果。
针剌方向 进针后应直刺,如针尖偏向后外方,进针深度超过1.7寸时,有可能刺激入眶上裂,损伤颅中窝内的海绵窦,或三层脑膜以及大脑颞叶,造成颅内出血,病人可出现剧烈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以致休克死亡。
*图
2.承泣(Cheng qi)ST1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面部,两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血管分布:眶下动脉分支、静脉属支及眼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上颌神经眶下支,动眼神经下支之肌支及面神经颧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为填充分于眼球、眼球诸肌、眶内骨膜之间的脂肪团块,对眼球起固定作用)→下斜肌。
【针剌方法】
令病人双目正视或上视,持30~32号毫针,快速点刺破皮,针尖略朝上,缓缓进针,至0.5~1.2寸深,以有针感为宜。如无针感,可稍作留针即停针待气后再略加调整针剌的方向或深度。如再无针感,即应留针,不必强求。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 若深度超过1.5寸时,多可损伤眼动脉主干;超过1.9寸时,即深达眶上裂及其深部结构,可造成有关组织的损伤。
针剌方向 若针尖贴近眶下壁,当进针深度超过0.4寸时,即有剌入眶下沟之危险,可伤及眶下动、静脉,出血较严重。故当必须深剌时,针尖应稍改变方向,略朝内后上方,即朝眶尖方向,不可紧贴下壁剌入。
*图
3.攒竹(Cuan zhu)BL2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有额肌及皱眉肌,深部为额骨。血管分布:额动、静脉。神经分布:额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额肌、皱眉肌
据解剖学研究,眶上切迹存在变异现象。对1320例头颅调查:二侧出现切迹的为59.2%,而二侧均为眶上孔的占36.1%,一侧为切迹一侧为孔的占4.7%。所以,攒竹穴的定位为眶上切迹,实际上眶上孔的变异出现率为36.1%。同时,还发现眶上切迹或孔与眶上缘的位置关系也存在变异,眶上切迹或孔居眶上缘内1/3者为61.0%,居内、中1/3间者占33.7%[1]。故本穴在定位时要充分考虑变异的情况。
【针剌方法】
1、直剌:一般0.3~0.5寸,如解剖变异为眶上孔,可从眶上孔刺入,进针1~1.2寸。
2、斜刺:向下斜剌透睛明0.3~0.5寸,以疗眼疾。
3、平剌:用透刺法,透鱼腰0.8~1.2寸,治疗头痛、面瘫。
4、如无解剖变异,从眶上切迹向外下斜剌眶上孔0.3~0.5寸,治疗眶上神经痛。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一般浅刺,从眶上孔刺入时应用30号细毫针缓慢送针,如有阻力,不宜再进。如剌破深部血管可引起明显出血,严重者表现为局部肿胀,上眼睑下垂难以睁眼。
针刺方向 直剌时不进入眶上孔一般较安全,平剌时要操作熟练,以减轻疼痛;斜刺透睛明时,应避开血管,以防出血。
4.球后 (Qiu hou)EX-HN7 经外奇穴
【取穴】
在面部,当眶下缘外四分之一与内四分之三交界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眼轮匝肌中,深部为眼肌。血管分布:浅层为面动、静脉,深部为眶下动、静脉。神经分布:面神经颧支和眶下神经、结状神经结和视神经,深层有眼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
【针剌方法】令患者目上视可正视,用拇指轻托眼球固定,沿眶下缘针尖略向内上方,朝视神经方向缓慢进针,深度0.5~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 此穴不宜深剌,一般不可超过1.5寸,若超过2寸时,容易损伤视神经、海绵窦、颅内动脉及垂体等眶内和颅内的结构。更不宜提插、捻转。此穴因血管分布丰富,针剌易引起出血,患者可有眼球突胀感,局部呈现青紫。
针刺方向 本穴宜直刺。
5.下关 (Xiaguan) ST7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血管分布: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神经分布:面神经颧支、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或向耳侧斜刺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下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直刺过深可刺中该神经的主干或分支,引起损伤。所以如果病人感受到穴区疼痛、发热或触电感,即应将针上提,不可再深刺。
刺激方式 本穴多因穴位注射不慎而出现意外,故应避免使用浓度 过高或过低、酸碱度过高或刺激性较大的药液进行穴位注射。
6.四白 (Sibai)ST2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穴位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眼轮匝肌、上唇方肌。血管分布:面动、静脉支,眶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眶下神经、面神经颧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
【针刺方法】
直刺0.3~0.5寸,斜刺0.5~1寸,平刺1.5~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直剌深度在不超过0.5寸或进行平刺时一般不会发生损伤性意外(机械性损伤),但如针尖进入眶上孔(约在针刺深度超过0.5寸),并继续进入眶下管时,如进针深度超过1寸,即有可能损伤眼球,所以不宜过深。
针刺方向 当针尖进入眶下管时,应按45°角朝上,75°角朝外的方向进针。
另应注意:向眶下孔斜剌时,须选取30号或32号的细毫针,且要避免反复提插或捻转,以免刺破眶下动脉。
7.水沟 (Shuigou) DU26 督脉
【取穴】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口轮匝肌。血管分布:上唇动、静脉。神经分布: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
【针刺方法】
取仰卧位,直刺0.3寸或向上斜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是人体中针感反应最为强烈的穴区之一,临床上出现的意外多为诱发癔性发作。据观察,这类意外事件常发生于刺激过强之时,所以,本穴的针刺手法在一般情况下不宜过重(急救除外),对有癔病史者,尤应如此。另外,也有报道因针剌本穴,因间接反应,造成脑出血性中风。
8.哑门 (Ya men)DU15 督脉
【取穴】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项韧带和项肌中,学问为弓间韧带和脊髓,内上方正对延髓。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丝。神经分布:枕大神经和第3 颈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头半棘肌→项韧带→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
【针剌方法】
俯伏正坐位,头微前倾,项肌放松,经第2项椎棘突上缘向下颌方向垂直缓慢剌入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cm左右。因该穴深部有脊髓,故不可深剌,进针要缓慢,不可行重度提插捻转手法。进针深度最深不可超过1.5寸,否则可剌伤脊髓颈段。病人出现传向四肢的闪电麻木感,或头痛、头晕等症状。较重者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针剌方向 应向下颌方向针剌,切勿向上朝眼的方向针剌。因其深部正对延髓,可造成延髓损伤,有生命危险。哑门穴,以刺向耳垂最安全(男可刺46.34mm,女可刺至45.13mm),其次为针向口或下颌(男可刺至44.92mm和42.42mm,女分别为43.33mm和40.99mm)。若向后正中线直剌亦可从第一二颈椎之间剌入椎管。另外,也不可向左右任意偏斜,以防误伤椎动脉。
9.风府 (Fengfu)DU16 督脉
【取穴】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颈韧带、项肌中,深部寰枕后膜、硬膜、蛛网膜、软膜的延髓,上方为枕骨大孔,下为寰椎后结节。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丝。神经分布:为第三颈神经及枕大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头半棘肌→项韧带→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
【针剌方法】
向下颌方向垂直剌入0.5~1寸,缓慢进针,不可大幅度提插、捻转、不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5.3cm左右。因该穴深部有延髓,故针刺过深有生命危险,一般应控制在1.5寸内较为安全,其极限则不得超过2同身寸。若刺入延髓,针下有松软感,患者全身有触电感,恐慌惊叫,轻者可有头痛,眩晕、心慌,出汗等,重者呼吸困难,继而昏迷。
针刺方向 风府穴,以针尖指向口最安全(男可达45.43mm,女为44.46mm),其次为指向鼻尖(男可刺至42.22mm,女可刺至40.90mm),易发生危险的是直刺(男性不宜超过36.83mm,女性不宜超过30.96mm)。
*图
10.风池 (Fengchi)GB20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深部为头夹肌、头半棘肌、枕下三角、寰枕关节,上为枕骨髁,下为寰椎侧块。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枕小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针的内侧)和头上斜肌(针的外侧)。
【针剌方法】
有三法:向对侧眼睛内眦方向直剌0.8~1.2寸;向鼻尖方向斜刺1.5~2寸;向对侧风池穴透刺1.5~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cm左右。该穴深部重要结构为延髓和椎动脉,若向对侧眼睛内眦方向直剌过深,超过1.5寸时,可造成延髓下端或脊髓上端损伤,甚可危及生命,故针刺深度以小于1.5寸为宜。
针刺方向 针尖朝向对侧眼外眦,则其深面正对延髓,若针尖偏向同侧眼内眦,其深面正对同侧的椎动脉,故不可针刺过深,不能进行大幅度提插、捻转。经测定,风池穴,针向对侧眼球,进针25~50mm,向鼻尖或左右透刺50~75mm,以向鼻尖针刺及向对侧风池透刺最为安全。
11.安眠 (Anmian) EX 经外穴
【取穴】
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穴位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锁乳突肌、头夹肌。血管分布:枕动、静脉。神经分布:耳大神经、枕小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
【针剌方法】
取俯卧位或侧坐位,直刺1~1.5寸。
【针刺意外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一般针深0.5~1.2寸,以不超过1.5寸为宜,否则易伤及深处的枕动、静脉。另外该穴深处分布有迷走神经,针刺过深或电针刺激过强,可诱发迷走神经反应。
针刺方向 本穴应直刺,注意针尖不可向内上方斜刺,以免伤及深部的椎动脉,及脊髓、蛛网膜等重要组织。
12.翳风 (Yufeng) SJ17 手少阳三焦经
【取穴】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血管分布:耳后动、静脉和颈外浅静脉。神经分布:耳大神经,深层当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
【针刺方法】
向口角或对侧内眼角方向刺入1~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针刺深度一般不可超过1.5寸,过深可刺中迷走神经(迷走神经的位置较深,正常情况下不容易刺中),引起迷走神经反应。
针刺方向 针尖不可向下,以免刺中颈动脉窦,引起颈动脉窦综合征。
刺激方法 本穴不宜穴位注射,如必须作时,进针不可过深(1寸以内),药物要选择对神经刺激较小的药液。
13.天突 (Tiantu) BN22 任脉
【取穴】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本穴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深部为气管,再向下胸骨柄后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毗邻左颈总脉、头臂干,胸骨角水平为肺前缘。血管分布: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
【针刺方法】
先与皮肤成90°角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以押手扶持针体缓慢用弯刺法向下刺入0.5~1寸。刺时针下空松感,病人有咽喉紧张感。留针时嘱患者少作吞咽动作。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过深,因本穴区下为气管,且在胸骨上窝处肌层覆盖较浅,易刺中气管软骨,若刺入气管环间的韧带,易穿透气管壁,伤及气管壁,伤及气管粘膜。病人可自觉喉中作痒,引起剧烈咳嗽、血痰,针体随之强烈颤动。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2.5cm左右。
针刺方向 应沿胸骨柄后缘向下平刺或深刺。若深刺方向偏后,可刺中主动脉弓或无名动脉,造成出血。施术者针下有柔软而有弹力的阻力,针感搏动明显。病人有胸闷、疼痛感觉,涌吐血痰,剧烈咳嗽,面色苍白,肢冷汗出,甚至窒息死亡。若朝胸骨柄后面刺入过深或向两侧偏离,易刺伤肺前界引起气胸,肺气肿病人尤易发生,故不可深刺。一旦刺伤胸膜,病人可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图
14.人迎 (Renying)ST9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血管分布:本穴位于颈动脉三角内,深面为颈动脉鞘,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深层有椎动脉等;神经分布:迷走神经,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颈固有筋膜浅层和胸锁乳突肌→颈固有筋膜深层→咽缩肌
【针剌方法】
深部触压颈总动脉搏动,避开动脉在其前方或略向内直剌0.2~0.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3~1.5cm左右。故本穴针刺深度以不超过0.5寸为宜,其极限深度为1寸,否则易伤及迷走神经。另外,在进针时如有针尖粘滞感、明显的搏动感,表明已触及颈动脉,即应退针或变换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 人迎正确深刺方向应恰经过颈动脉鞘前内方,若偏向外侧,即有刺中颈总动脉的可能,若过于偏外,则可刺穿颈内静脉,以致刺中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中包含支配心脏活动的副交感纤维。患者可自觉心悸、胸闷,出现面色苍白,常可导致严重后果,乃到生命危险。因此,进针不可偏向外侧,不可过深,手法不宜过重。
*图
15.扶突 (Futu) LII8 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
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颈阔肌、胸锁乳突肌,深层为提肩胛肌起点。血管分布:内侧有颈升动脉,深面是颈血管鞘的后壁,鞘内包含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神经分布:迷走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深面为颈血管鞘的后壁。
【针剌方法】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进针针深度以0.5~1寸以内为宜,最深不可超过1.5寸,而且也不能行较大幅度的捻转提插手法,以免刺伤深部颈总动脉和血管鞘内的重要结构。
刺激方法 谨慎使用电针,脉冲频率不宜过高,因电针可诱使迷走神经反应性增强,引起心跳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16.廉泉 (Lianquan)RN23 任脉
【取穴】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本穴在甲状软骨和舌骨之间,深部为会厌,下方为喉门。肌肉分布:有甲状舌骨肌、舌肌;血管分布:颈前浅静脉,甲状腺上动、静脉。神经分布:颈皮神经、舌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二腹肌前腹之间→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针剌方法】
斜刺0.8~1.2寸,不留针。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不宜深剌,不可超过1.5寸。应选用28号或30号毫针,不可太粗,以防伤及咽喉。
针刺方向 向舌根部斜剌0.8~1.2寸或向二侧斜刺,或再分别向二侧斜刺。多不直刺并切忌大幅度捻转、捻转,以防出血。
17.缺盆 (Quepeng)ST12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颈阔肌、斜方肌、前锯肌。血管分布:肩胛上动、静脉。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肩胛下肌神经;深部为臂丛锁骨上部。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锁骨下肌。
【针剌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直刺0.2~0.4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针刺不宜过深,正常体格者不超过0.5寸。深刺可穿过前锯肌、肋间肌、壁胸膜、胸膜腔、脏胸膜,刺伤肺脏引发气胸。但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8cm左右,可作参考。
针刺方向 由于斜刺不易掌握深度,本穴应直刺,且在完成手法后即出针,不宜留针。
18.颈臂(Jingbi) EX 经外穴
【取穴】
仰卧,头转向对侧,于锁骨内1/3与2/3交点处直上1寸,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锁乳突肌,毗邻胸膜顶及肺尖。血管分布:颈外侧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深部为臂丛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
【针剌方法】
水平向后直刺0.3~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以1寸以内为限度,不可深刺。对肺气肿患者,尤须谨慎。另外,膈神经属颈丛,为一混合神经,从颈丛发出后下行正好经过本穴。因膈神经支配膈肌的运动和本体感觉及膈上、下胸、腹膜之感觉,其感觉纤维还在途中分布到纵隔胸膜和肋胸膜及心包。针刺过深可刺伤膈神经,而出现肩背刺痛,胸腔憋胀,呃逆等症状。
针刺方向 不可朝向斜下,更不可偏向内下方,否则易损伤胸膜顶及肺尖,造成气胸。
19.云门 (Yunmen)LU2 手太阴肺经
【取穴】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的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三角肌。血管分布:头静脉、胸肩峰动脉分支。神经分布:胸前神经、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喙锁韧带。
【针剌方法】
向外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据测定乳头以上胸壁组织厚度,成人为1.2~1.5cm。直刺如超过0.5寸时,即可能进入胸腔,不可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一般不宜直刺,可进针后,针尖向肋缘斜刺至肋骨,约0.5~0.8寸,略退针,施小幅度提插捻转之法。如必须直剌,以剌入0.2~0.3寸为宜。
*图
20.中府 (Zhongfu)LU1 手太阴肺经
【取穴】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深面为第1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第1肋间神经、胸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前缘→胸大肌→胸小肌→第1肋间内外肌。
【针剌方法】
取仰卧位或正坐位,向外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据测定乳头以上胸壁组织厚度,成人为1.2~1.5cm。直刺如超过0.5寸时,即可能进入胸腔,不可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一般不宜直刺,可进针后,针尖向肋缘斜刺至肋骨,约0.5~0.8寸,略退针,施小幅度提插捻转之法。如必须直剌,以剌入0.2~0.3寸为宜。
*图
21.气户 (Qihu)ST13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起始部,深层上方为锁骨下肌。血管分布:胸肩峰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胸前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锁骨下肌。
【针剌方法】
直剌0.2~0.4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云门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cm左右,可供参考。
22.俞府 (Shufu)K127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血管分布:胸内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
【针剌方法】斜剌或平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云门穴。经尸体解剖测量,本穴从体表至胸膜腔壁的厚度为2.6cm左右,可供参考。
23.库房 (Kufang)ST14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第1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肩峰动、静脉,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针剌方法】
向外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经尸体测定,本穴危险深度为2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肋间肌、壁胸膜、胸膜腔、脏胸膜而损伤肺脏引起气胸。
针刺方向 向外斜刺,注意避开血管,因针尖方向不当可刺伤腋静脉而引起出血。
24.*或中 (Yuzhong) KI26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1 肋间脉、静脉。神经分布:第1肋间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肋间神经、皮下有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 cm (0.5寸)左右。
25.周荣(Zhourong)SP20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下面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针剌方法】
平刺或斜刺0.8~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4cm(0.8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26.神藏(Shengcong)KI25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2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及肋间肌。血管分布:第2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2 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面为第2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发生气胸。
27.胸乡(Xing xiang)SP19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下层为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及第3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3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刺伤肺脏。
28.膺窗(Yingchuang)ST16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3 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深面为第3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
【针剌方法】
向内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左右。所以不可深刺和直刺,特别是左侧膺窗,上深面为心脏,深刺易导致心、肺损伤,发生针灸意外事故。
29.灵墟 (Lingxu) K124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3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3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3 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面为第3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3cm(0.4寸)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30.渊液 (Yuanye) GB22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前锯肌,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4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4肋间神经及胸长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31.天溪 (Tianxi)SP18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侧外胸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外下缘,下为前锯肌,再深面为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4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4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平刺或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32.天池 (Tian chi)PC1 手厥阴心包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4 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始端,深面为第4 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腹静脉,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支及第4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外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0.5寸)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否则易刺入胸腔。刺伤心、肺。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
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其三,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须引起警惕。
33.神封 (Shenfeng)KI23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4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4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0.5寸)左右。不可针刺太深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脏。
34.极泉 (Jiquan)HT1 手少阴心经
【取穴】
在腋窝顶点,腋动脉的后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腋筋膜、背阔肌腱、大圆肌。血管分布:腋动脉。神经分布:腋腔内臂丛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大圆肌。
【针剌方法】
以手扪住搏动的动脉,在指尖引导下,于动脉后缘直刺0.5~1.2寸。不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若刺中臂丛神经或其分支,患者可产生向前臂乃至手指放射的触电感,注意此时不可反复捣刺,宜于点刺三、四下后出针(此手法多用于中风偏瘫患者),以免损伤神经。
如深刺进入腋腔后,切忌大幅度插提,因其内组织疏松,并且腋静脉壁与深筋膜连系紧密,保持扩张状态,如不慎刺破血管,可造成血肿。
35.大包 (Dabao)SP21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前锯肌。血管分布:胸背动、静脉及第6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6肋间神经、胸长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0.5~0.6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8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伤心、肺。
36.乳根 (Rugen )ST18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下部,深部为肋间内、外肌。再深面为胸骨筋膜 、肋筋膜、肺脏。血管分布: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 。神经分布:肋间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外肌。
【针剌方法】
仰卧位,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cm(0.4寸)左右。穴区胸壁较薄,又因心脏前面膨隆,距皮肤表面较近。针刺左侧乳根穴过深可损伤心脏,须特别注意。
针刺方向 本穴宜斜刺不宜直刺,以针与皮肤夹角小于25。较为安全。否则易刺伤肺脏,造成气胸。
*图
37.步廊 (Bulang)KI22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起始部,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5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5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8cm(0.6寸)左右。不可直刺或深刺,以免伤及深部心、肺脏器。
38.鸠尾 (Jiuwei) RN15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神经分布:第6肋间神经。本穴深部为肝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直肌及腹直肌鞘。
【针剌方法】
向下斜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0.5寸)左右。不宜进针过深,以免刺伤肝、心等脏器。另外,肺气肿或者因肺过度膨胀,容积增加,横膈下降,故更须小心操作,以免刺伤肺脏,发生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一般不宜直刺或向上斜刺,可略向下斜刺,进针要慢,手法要轻,要避免往不同方向捣刺,大幅度提插。
*图
39.期门 (Qimen) LR14 足厥阴肝经
【取穴】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肋间肌。血管分布: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6、7肋间神经 。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寸)左右,不可深刺。左侧期门深部为胃或横结肠,右侧期门深部为肝脏。如果针刺过深,针尖可穿过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膈肌、腹膜腔,而刺伤内部器官。特别是针刺左侧期门,可造成肝脏损伤,引起肝脏出血,后果较为严重同时,针刺左侧期门还较容易刺伤胆囊。尤其是在结石、炎症、肿瘤等病理情况下,由于胆汁充盈,胆囊体积增大,表面粗糙,缺乏应有的弹性、张力,更易导致刺伤胆囊壁。
针刺方向 直刺过深或由于方向不正确,还可能刺伤肺脏,导致气胸发生。甚至可刺伤主动脉而导导致死亡。故本穴以斜刺至触及肋骨为宜,并应谨慎操作,切忌大幅度提插、捻转。
*图
40.不容 (Burong)ST19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鞘处,深层为腹横肌。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及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7肋间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腹横肌。
【针剌方法】
直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6cm(0.5寸)左右,不可进针太深,以免刺伤肺脏发生气胸,正常人进针直刺不超过1寸,肺气肿病人更须小心谨慎。针刺右侧不容,还有刺伤胆囊的可能。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
41.巨阙 (Juque)RN14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7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
【针刺方法 】
直剌 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cm(0.4寸)左右。本穴深部为肝脏,不可深剌。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注意不可向右斜刺,以免剌伤肝脏。
42.日月 (Riyue) GB24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血管分布: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肋间内外肌。
【针刺方法】
向外斜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6cm(0.5寸)左右。穴区胸壁较薄,深面有重要脏器:左侧日月深层正对胃大弯近胃底处,右侧则正对肝之前缘,故不宜深刺。
针刺方向 本穴不宜直刺,斜刺以与皮肤夹角小于25°。较为安全。否则可刺穿胸壁进入胸腔。注意当毫针进入胸腔时,针下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空松感。另外,在操作时,切忌大幅度提插捻转。
43.承满 (Chang man) ST20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7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4cm(0.5寸)左右。注意不可深刺,毫针进入腹腔,可伤及胃腑,发生胃穿孔等意外。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向上斜刺时,特别是肺气肿患者,易刺伤胸膜、肺脏发生气胸。
44.上脘 (Shangwan) RN13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4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剌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本穴区深面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不可针剌过深,以免刺伤胃及肝脏。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向右斜刺易损及肝脏,特别是病理情况下,如肝脏肿大,由于肝组织脆弱,肝细胞变性,表面粗糙,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而当肝硬化时更易破裂,后果相当严重。
45.梁门 (Liangmen)ST21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及其鞘处,深面为腹横肌。血管分布:第7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3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但不可针刺过深,以免损伤内部重要器官,如导致胃穿孔等意外。
针刺方向 直刺为主,不宜斜刺。针刺左侧斜刺梁门穴过深,可刺伤脾脏。针右侧梁门穴斜刺,可刺伤胆囊。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更易伤及。
46.中脘 (Zhong wan)RN12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胸骨体下缘与脐中线连线中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腹直肌,深部为胃幽门,上方为肝前缘。血管分布:腹上动、静脉、神经分布:第7、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不可针刺过深,否则可剌破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而刺中胃,引起腹膜炎。特别是饱餐、饭后针剌尤其须注意。因为胃扩张时,胃、十二指肠体积增大,胃壁变薄,内压增高,针刺不当易导致胃穿孔、破裂,在慢性胃炎、胃溃疡、肿瘤等情况下,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也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
针剌方向 不可向上方深剌,否则可剌伤肝前缘,引起出血。肝、脾肿大患者尤须慎重。
47.腹哀 (Fuai)SP12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内、外斜肌、腹横肌。血管分布:第8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内外斜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直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针刺太深,以免损伤内部脏器。
针刺方向 本穴应直刺,特别是针剌左腹哀穴时不可向背部方向斜刺,以免剌伤脾脏。
48.建里 (Jianli)RN11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上动脉、静脉交界处分支。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本穴深部为横结肠,针刺过深,针尖可刺破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而进入腹腔,损伤深部脏器如横结肠、胃等。所以不可深剌。
针刺方向 本穴直刺为宜,无论向左或向右刺均易刺中脏器。
49.京门 (Jingmen)GB25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间骨游离端的下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血管分布:第11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1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内外斜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向肋骨游离端,斜刺0.8~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6cm(0.5寸)左右,供参考。不可深刺,否则易刺伤内部脏器。针刺左侧京门过深,可刺伤脾脏,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如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等使脾脏体积增大,游离度低于,正常脆性增加。更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不慎刺入腹腔,针尖触及脾脏被膜,医者手下可有阻力感,应立即退针,不可再进针、提插。
针刺方向 本穴宜斜刺,直刺易伤及脏器。
50.章门 (Zhang men)LR13 足厥阴肝经
【取穴】
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血管分布:肋间动脉末支。神经分布:第10、11肋间神经,左侧章门穴下当脾脏下缘,右章门当肝右叶前缘。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内外斜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侧卧位,斜刺0.8~1.2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6cm(0.5寸)左右。不可深剌,否则针尖可在腹横肌深面进入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到腹膜腔,剌伤内部脏器。左侧章门可刺伤脾脏。右侧章门可刺伤肝脏。如果针刺不慎,还可引起肋间动脉破裂。
针刺方向 本穴直刺易进入腹腔,故宜斜刺。
51.下脘 (Xiawan) RN10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上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cm(0.4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本穴深面为横结肠。如过深直刺,针尖可刺破腹膜进入腹膜腔;若深刺超过1寸,可能损及胃下缘或横结肠。
针刺方向 本穴斜刺过深易伤及内脏,以直刺为宜。
52.水分 (Shui fen)RH9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8、9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面为小肠。不可深刺,以免损伤深部小肠。
针刺方向 本穴斜刺过深易伤及内脏,以直刺为宜。
53.天枢 (Tian shu)ST25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及其鞘膜处。血管分布:第10肋间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0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
【针刺方法】
直剌0.8~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否则可穿过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腔而刺中小肠,造成损伤。
针刺方向 本穴斜刺过深易伤及内脏,以直刺为宜。
54.神阙 (Shenque)RN8 任脉
【取穴】
在腹中部,脐中央。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深部为小肠。血管分布:腹壁上、下动静。神经分布:第10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
【针刺方法】
可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直剌0.5~0.8寸。多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为古代禁针穴区,目前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刺该穴,只要消毒严密、手法得当,并不禁忌。
针刺深度 针刺不宜过深,一般不超过1寸,否则易刺伤内脏小肠。必须严格消毒,以免感染。针前先用碘酊消毒穴位,75%脱碘,并擦净皱褶中污垢。进针时宜慢,可行捻转手法,幅度不宜大。针后不宜拔火罐,针后再涂以碘酊消毒针眼。
针刺方向 不宜斜刺。
*图
55.气海 (Qihai)RN6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11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为小肠,女性为子宫底部。不可深刺,如直刺超过1寸时,针尖可刺入腹膜腔,刺中空、回肠,女性深刺则可刺中子宫底部。妇女经期针刺应慎重,孕期不可针刺。如深度超过2.5寸,则可刺破腹部主动脉。
针刺方向 宜直刺。向下斜刺易刺破膀胱。
56.石门 (Shimen)RN5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11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古代为妇女禁穴,现代虽有文章探讨其的避孕作用,但未能证实并获得公认。
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为小肠,不可深刺,以免刺伤空肠造成肠穿孔。
针刺方向 宜直刺,不宜斜刺。
57.水道 (Shui dao)ST28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及鞘处。血管分布:第12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2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
【针刺方法】
直刺0.8~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深部膀胱,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膀胱。
58.关元 (Guan yuan)RN4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分布,腹壁下动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2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或向下透刺1.5~2寸。先排尿后针刺。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面为小肠,直刺深度不宜超过1.2寸。
针刺方向 本穴在膀胱充盈时,毗邻膀胱,所以一般应直刺,只可向下透刺而不宜斜刺。
59.归来 (Guilai)ST29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外缘,腹内斜肌,腹横腱膜。血管分布: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髂腹下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腹内斜肌。
【针刺方法】
直刺0.8~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尤其是在膀胱充盈时,以免刺伤膀胱。
针刺方向 不宜向腹中线方向斜刺,以免伤及膀胱。
60.中极 (Zhongji)RN3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胳腹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针前排尿。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为乙状结肠。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腹膜腔,刺中小肠。
针刺方向 本穴宜直刺,不可向下斜刺,以防膀胱充盈时被刺伤。另外,孕妇不宜针灸。
61.曲骨 (Qugu)RN2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神经分布:髂腹下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5cm(0.8寸)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此穴深部为膀胱。针前宜先排小便,并不宜深刺,否则针尖可刺入腹膜腔,刺中膀胱或回肠壁。因小儿膀胱平时即高出于骨盆上方,贴腹前壁,故较成人更易发生意外。
针刺方向 本穴宜直刺。
另外,此穴孕妇不宜针。
62.气冲 (Qichong) ST30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外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血管分布: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神经分布:髂腹股沟神经 。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内斜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直刺0.8~12寸,或由外向下外阴部斜刺1~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进针过深,可刺入腹股管中,在此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故不宜深刺,以免刺伤上述结构。
针刺方向 宜直刺,针尖应避开腹壁下动脉,不可向腹股管方向刺入。
63.大椎 (Dazhui) DU14 督脉
【取穴】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腱,棘上、棘间韧带。血管分布: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神经分布:第8颈神经后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针刺方法】
头向前倾,微斜向上直刺0.5~1寸。或沿皮下向下斜刺1~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相当胸Ⅰ、Ⅱ节段水平。不可深刺,否则可刺达黄韧带(此时针尖阻力突然消失,有空松感),进则刺穿硬脊膜,脊蛛网膜、软脊膜,伤及脊髓。病人被刺中脊髓时,可有触电感,向四肢放射,并出现惊恐感,应立即退针。
针刺方向 本穴以向下斜刺最为安全,患者往往有向下传导针感。另外,本穴在作穴位注射时,注意更不可直刺太深和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品。
*图
63.肩井 (Jianjing) GB21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前锯肌。血管分布:颈横动、静脉。神经分布:腋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前锯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经尸体解剖表明,针尖前下方深层为肋及肋间隙,壁胸膜及肺上叶,适对胸内之肺尖,针尖前方深层为胸膜顶及肺尖,针尖后下方为岗上肌及肩胛骨。针刺时,从皮肤至斜方肌深面的深度为2cm左右,至前锯肌表面约为4cm,达到肋骨或肋间隙表面的深度为5cm左右。
针刺深度 针刺时应十分小心,不可太深,本穴根据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5cm(0.8寸)左右,瘦弱者最好不超过1.5cm(0.5寸)供参考。以免发生晕针或气胸。该穴区同胸膜脏层有纤维小梁,活动范围极小。而右胸膜前界与右肺之间的间隙很小,加之胸膜囊的最上部胸膜顶,高出锁骨内侧端以上1~3cm,所以针刺该穴特别是右侧肩井过深,更易刺伤肺脏。
针刺方向 一般可用直刺或向后下方斜刺,而要避免向前下方或前内方深刺。若进针朝下方过深,有可能穿透第一肋间隙,伤及其深部的胸膜壁层及肺上叶;若进针朝前内方过深,经第一肋之上方,则可能刺穿胸膜顶及肺尖,均可引发气胸。进针角度以针体与刺入点处皮肤成小于67.5°为安全。
针剌强度 本穴对某些病人针感反应较强,易发生重度晕针。故对初诊病人,慎用强刺激手法。
64.肩中俞 (Jianzhongshu ) SI15 手太阳小肠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肩胛提肌。血管分布:颈横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胸神经分支,肩胛背神经和副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
【针刺方法】
直刺0.3~0.6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不可深刺,以免损伤肺脏,引起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应直刺。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
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其三,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须引起警惕。
65.陶道 (Taodao) DU13 督脉
【取穴】
在背部,当后下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腱,棘上、棘间韧带。血管分布:第1肋间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神经分布:第1胸神经。本穴深部为胸Ⅱ、Ⅲ节段水平,正处于颈膨大部。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棘上、棘间韧带。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先直刺针入0.2~0.3寸;再略向上刺入0.5~0.8寸。或向下斜刺1.0~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不可深刺,直刺进针在1寸以内,以免损伤脊髓。
针刺方向 同大椎穴。
66.大杼 (Dazhu) BL11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面为最长肌。血管分布:第1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胸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长肌。
【针刺方法】
斜刺0.5~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以免损伤肺脏。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6.5cm(2.2寸)左右,仅供参考。
针刺方向 宜向脊椎方向成45°~60°角斜刺。
67.风门 (Fengmen) BL12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2 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骶棘肌)。血管分布:第2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2、3胸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腱膜→竖脊肌(骶棘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该穴区深面及外侧肌肉较薄,直刺或向斜刺,可经肋间隙刺穿胸壁,刺伤肺脏,造成气胸。故深度不宜超过1寸。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8cm(1.6寸)左右,仅供参考。
针刺方向 该穴内侧肌肉丰富,故向内斜刺较安全。刺法同大杼穴。
68.肺俞 (Fei shu )BL13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血管分布:第3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3或第4胸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向脊柱刺入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经测量成年人的肺俞穴从体表至胸腔体壁,厚度约为4.3cm(1.4寸)左右,该穴深部有肺脏,故不可深刺。
针刺方向 垂直方向深刺,一般不可超过0.5寸。否则针尖可通过肋间肌,穿透胸膜壁层、胸膜腔伤及肺脏,造成气胸。宜向脊柱方向斜刺成45°~60°角斜刺。
*图
69.厥阴俞 (Jueyinshu)BL 14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4 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菱形肌、深面为骶棘肌。血管分布:第4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4、5胸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肺俞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4.0cm(约1.3寸)左右,供参考。
70.膏肓 (Gao huang)BL43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菱形肌,深面为髂肋肌。血管分布:第4肋间动、静脉,颈横动脉分支。神经分布:第3、4胸神经分支,深层为肩胛背神经,最深面为第4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髂肋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以免发生气胸。
针刺方向 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71.心俞 (Xinshu) BL15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血管分布:第5肋间动、动脉。神经分布:第5或第6胸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刺1.2~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该穴深面有肺脏,故不可深刺,直刺以0.8寸以内为安全。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5cm(1.2寸)左右,供参考。
针刺方向 向脊柱方向成45°~60°角斜刺较为安全,针尖向外斜刺则可刺伤肺。引发气胸,也可刺伤心脏。因背部肌肉距心脏较远,中间隔肺,但如针刺较深亦可发生,即同时也造成了心肺的损伤,后果严重。作者经验:针刺时应使用押手,使针体能按要求的方向行进,一直至针尖触及硬物,表明已近脊椎,此时最为安全。
72.督俞 (Du shu) BL16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背阔肌肌腱、骶脊肌。血管分布;第6肋间动脉、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5、6胸神经分支,深面为第6肋间神经干。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
【针刺方法】
斜刺1.2~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与方向同心俞。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3cm(1.1寸)左右,供参考。
73.膈俞 (Ge shu)BL 17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斜方肌下缘,背阔肌、骶棘肌。血管分布:第7肋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7或第8胸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与方向同心俞。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cm(1寸)左右,供参考。
74.膈关 (Geguan)BL 46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髂肋肌。血管分布: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6、7胸神经分支,深面为第7肋间神经干。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髂肋肌。
【针刺方法】
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以免刺伤内脏,特别是针刺左膈关穴,更易刺伤心脏,必须小心谨慎。
针刺方向 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75. 肝俞 (Ganshu)BL18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骶棘肌和髂肋肌之间。血管分布:第9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9、10胸神经分支,深层为第9胸神经外侧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否则可刺伤肺脏。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2cm(1.1寸)左右,供参考。
针刺方向 一般不宜直刺,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76.胆俞 (Dan shu)BL 19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骶脊肌和髂肋肌之间。血管分布:第10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0胸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0胸神经外侧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与方向同心俞。不可深刺,以免引起气胸。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2cm(1.1寸)左右,供参考。
77.阳纲 (Yang gang)BL48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髂肋肌。血管分布:第10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9、10胸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0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深层为第10胸神经干。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髂肋肌。
【针刺方法】
斜刺0.5~0.8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患者作中度呼吸时,肺下缘浮动较大,深刺可刺伤肺,引起气胸。肺气肿病人更应注意。
针刺方向 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78.脾俞 (Pishu)BL20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骶棘肌和髂肋肌之间。血管分布:第11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0胸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5胸神经外侧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
【针刺方法】
向内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穴位深层及外侧肌肉较薄,直刺或向外斜刺,易刺穿胸壁进入肋膈窦内,甚者可伤及肝、肾等重要脏器。所以不可深刺。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7cm(1.2寸)左右,供参考。
针刺方向 穴位内侧肌肉丰富,故向内刺较为安全。宜向脊柱方向斜刺成45°~60°角斜刺。
79.意舍 (Yishe)BL 49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髋肋肌。血管分布:第11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0、11胸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1胸神经干。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髋肋肌。
【针刺方法】
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该穴深部为肾脏,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肾脏。
针刺方向 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80. 胃俞 (Weishu)BL21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腰背筋膜,骶脊肌和髂肋肌之间。血管分布:肋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2胸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2胸神经外侧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竖脊肌。
【针刺方法】
斜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穴位深层为腹后壁,与肝、肾器官靠近。垂直深刺或向外斜刺过深时,易伤及内部器官。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4.2cm(1.4寸)左右,供参考。
针刺方向 宜向脊柱方向斜刺成45°~60°角斜刺。
81.胃仓 (Weicang)BL50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髂肋肌。血管分布:肋下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12、13胸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2胸神经干。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髂肋肌。
【针刺方法】
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该穴深部为肾脏,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肾脏。
针刺方向 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82.三焦俞 (Sanjianshu )BL22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腰背筋膜、骶脊肌、髂肋肌。血管分布:第1腰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10胸神经分支,深面为第1腰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竖脊肌。
【针刺方法】
直刺0.8~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该穴深部为肾脏,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肾脏。
针刺方向 宜成30°~45°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83.肓门 (Huang men )BL 51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腰方肌,深面有肾脏,左侧肓门正对左肾下端,右侧肓门正对右肾中部。血管分布:腰动、静脉。神经分布;第12胸神经,第1腰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腰方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3cm(1.1寸)左右,供参考。因该穴深面为肾脏,针刺深度直刺以小于1寸为宜。否则可穿透腹后壁刺入肾脏。若刺中肾脏,医者针下有阻力增大感觉,病人可出现腰部酸痛或腹痛。若肾实质损伤,可见血尿,肾区血肿和包块。
针刺方向 以向内针刺为安全,内侧为骶棘肌,向上斜刺则透过肋膈隐窝、膈而刺伤肾,向下斜刺偏左可刺伤结肠,偏右仍可刺伤肾脏,应十分小心。
84.命门 (Mingmen)DU4 督脉
【取穴】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腰背筋膜,棘上、棘间韧带,黄韧带。血管分布:腰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神经分布:腰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腰背筋膜→棘上、棘间韧带→黄韧带。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或向下平刺1~2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脊髓。当刺过黄韧带后,医者针下有阻力突然消失的空落感,此时不可再深刺,否则针可透过硬脊膜、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若刺及蛛网膜下腔的马尾,可出现下肢强烈的触电感。
针刺方向 直刺或向下平刺。对经验不足者以平刺为宜。
85.肾俞 (Shenshu)BL 23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腰背筋膜,骶棘肌,髂肋肌之间。血管分布:第2 腰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1腰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腰丛。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腰背筋膜→骶棘肌→髂肋肌。
【针刺方法】
微向内直刺0.8~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穴位的深面为腹后壁,与肝脏肾脏等器官较邻近。故不可深刺。
针刺角度 以直刺或向内脊柱方向刺较为安全,不可向外斜刺,以免刺伤肾脏。
86.志室 (Zhishi)BL 52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背阔肌,髂肋肌。血管分布:第2 腰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12胸神经及第1腰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髂肋肌。
【针刺方法】
直刺0.8~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3cm(1.1寸)左右,供参考。不可深刺,直刺最大安全深度以不超过1寸为宜。
针刺方向 以呈45°向脊柱方向斜刺为最安全。因本穴区于肾区,针刺朝外呈外上、外下深刺均可能刺中肾脏,发生针灸意外事故。
87,长强 (Changqiang)DU 1 督脉
【取穴】
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肛门膈中,肛尾韧带,尾骨肌,提肛肌,直肠后壁。血管分布: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神经分布: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骶结节韧带→肛提肌
【针刺方法】
俯卧位或膝胸位,沿尾骨和直肠之间斜刺0.5~1寸,针尖与骶骨平行。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如针刺过深,再加提插、捻转等手法,针尖可在直肠壁上刺激成小孔,当排便腹压升高时,粪便可从针孔溢出,其深部感染可引起盆腔腹膜炎,浅部感染可引起坐骨肛门窝脓肿。
针刺方向 注意针刺时,针尖与骶骨平行。送针时必须十分小心,切不可刺破肠壁,以防感染。
88. 列缺 (lieque)LU 7 手太阴肺经
【取穴】
在前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双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的桡骨茎突上,食指尖所及凹陷处取穴。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血管分布: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前壁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拇长展肌腱→肱桡肌腱→旋前方肌。
【针刺方法】
直剌或向肘部斜刺0.2~0.3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针刺时要注意避免损伤桡神经,其症状表现为拇指外展上举功能受限,拇、食指皮肤痛、温觉丧失。
毫针刺激时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如出现穴区疼痛、发热或有上通下达的触电感时,应停止刺激并将针略向上提后留针或去针。
穴位注射时,注射针头用4号细针头,药液选刺激性小的,注入剂量宜小。
89. 合谷 (Hegu)LI4 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
在手背,第1 、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简便取穴法:嘱患者并拢拇、食指,手背部第1、2掌骨间肌肉隆起最高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第1掌骨间背侧肌中,深层为拇内收肌。血管分布:手背静脉网,近侧当桡动脉穿向手掌处。神经分布:桡神经浅支。深部为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穴区肌肉较娇嫩,特别是小儿,若针刺过深,提插、捻转幅度过大,电针电流强度过大或穴位注射药物刺激性过大等,均可损伤该穴区肌肉,发生瘢痕、挛缩病变,造成手部功能障碍。轻者局部红肿、疼痛,1周左右消失。重者渐渐呈现拇指内收状,外展功能明显障碍,部分病人可合并掌指关节屈曲或指关节过伸畸形,亦有人伴食指桡侧畸形。大多数患者可在拇收肌附近摸到条索状硬结,病程久者,大鱼际群可有不同程度萎缩。
本穴刺激过强时尚可出现迷走神经反应。另外,本穴孕妇慎用针刺,尤其是强刺激。
89. 神门 (Shen men)HT7
【取穴】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尺侧腕屈肌腱与指浅层肌之间,深面为指深屈肌。血管分布:尺动、静脉。神经分布: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针的尺侧有尺侧腕屈肌腱→针的桡侧有尺神经、尺动脉、尺静脉。
【针刺方法】
直刺0.3~0.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桡侧为尺神经,位置较浅,稍向桡侧即可刺中。产生向手尺侧及指端放射触电感,若造成尺神经损伤,日久可出现小鱼际萎缩,小指和无名指运动障碍。
本穴针刺时,以得气为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穴位注射时应谨慎,如必须应用,宜用细针头和刺激性小的药物。
90.内关 (Neiguan)PC6 手厥阴心包经
【取穴】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指深屈肌。血管分布:前臂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间动静脉。神经分布: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前臂掌侧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指浅屈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进针稍偏向桡侧可刺及正中神经干,产生向手指尖的触电感,若正中神经损伤,可影响拇指外展、屈曲和对掌,指端温、触、痛觉消失,桡动脉搏动减弱。
本穴针刺时,以得气为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穴位注射时应谨慎,如必须应用,宜用细针头和刺激性小的药物。
91. 曲池 (Quchi) LI11 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以手按胸,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肱桡肌的桡侧。血管分布:桡返动脉分支。神经分布: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肱桡肌。
【针刺方法】
直刺0.8~1.2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若刺及桡神经干,可产生前臂外侧、手背外侧并向指端放射的强烈触电感。如果造成桡神经损伤,可出现垂腕及桡神经支配区痛觉或丧失,严重损伤者可出现桡侧伸腕长肌以下或伸腕前肌以下完全或不完全麻痹。
本穴针刺时,以得气为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穴位注射时应谨慎,如必须应用,宜用细针头和刺激性小的药物。
92.环跳 (Huantiao) GB 30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下腿伸直,上腿屈曲,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与中三分之二交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臀大肌,梨状肌下缘。血管分布:臀下动、静脉。神经分布: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面为坐骨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坐骨神经→股方肌。
【针刺方法】
直刺2~2.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坐骨神经正当穴位处,刺中该神经,可产生强烈的向大腿、小腿直至足部放射的触电感 ,针尖偏向内侧 ,则可刺中股后皮神经,触电样感只放射到大腿后面和大腿上部。坐骨神经过敏损伤,可表现为沿坐骨神经通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出现疼痛、麻木及行走无力肌肉弛软等症状。
本穴针刺时,以得气为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穴位注射时应谨慎,如必须应用,宜用细针头和刺激性小的药物。
93.阳陵泉 (Yanglingquan)GB34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腓骨长、短肌。血管分布:膝下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处。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趾长伸肌。
【针刺方法】
直刺1~1.5寸,酸胀感向下扩散;或沿胫骨后缘水平垂直刺入透阴陵泉,可深达3寸,整个膝部酸胀。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刺激不当可造成腓神经损伤,表现为垂足,不能伸足、提足扬趾及伸足外翻,行走时足不能举起,呈跨阈步态。
本穴针刺时,以得气为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穴位注射时应谨慎,如必须应用,宜用细针头和刺激性小的药物。电针时电流强度不宜过大。
94.足三里 (Zusanli)ST36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胫骨前肌,外侧为趾长伸肌。血管分布:胫骨动、静脉。神经分布:腓肠外侧皮神经、隐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该穴若针刺过深(深度2寸以上),可刺中胫神经。由于针刺不当造成的胫神经损伤,可出现足与足趾不能屈曲,足内收受限,跟腱反向及跖反向消失,行走时以足跟着地,不能以足尖站立。
本穴针刺时,以得气为度,不宜针刺过深和作大幅度提插、捻转;穴位注射时应谨慎,如必须应用,宜用细针头和刺激性小的药物,临床上有因穴位注射不当引起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案例;电针时电流强度不宜过大。
95.涌泉(Yong quan)K1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根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的交点上。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跖腱膜中,内有屈趾短肌腱、屈趾长肌腱、第二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第二蚓状肌→骨间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针感较为强烈,且有一定的升高血压的作用,在治疗血压不稳定的中风病人,特别是脑出血病人时,不宜针刺过深,刺激过强,以免引起再度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