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单列一条:“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可以看出,如同[四逆散]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一样,[白通汤]用葱白的主要作用是治下利,“薤白”和“葱白”在性味和质地上颇为相似,止利功效应当相近。
叶天士说:“痛甚于下,浊结有形,非辛香无以入络,非秽浊无以直走至阴之域”(《临证指南医案,卷八,疝:林案》)。他认为,下焦为至阴之地,必须具有腥秽之气的药物如薤白、阿魏等,方能直入其域,且以腥秽宣泄浊阴之邪,有同气相求之用。
从“白通”之名中,可以推知:加葱白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通阳”,一般对葱白“通阳”功效的解释是“葱白既气辛通心阳,又质润滋肾阴,可以交通心肾”。这种说法有些不好理解。
我个人分析:“通阳”是借葱白辛温之性“疏醒肠胃以连接内外(吸收药效)、微扩脉管以勾通表里(引血归藏)”。
其一、下利特别严重的人胃肠道上皮应当是充血水肿、增生变厚,甚至变性坏死的。干姜、附子缺少挥发油成分,多热少辛,串走之力弱。而葱白含辛香的挥发油成分可以兴奋胃肠道,打通汤药从进入人体的途径,让姜附温里的药效更快的渗入血液和内脏以发挥其作用,不至于还没吸收就被拉出去了,确保服下去的汤药能真正有效的利用。
“白通汤证”下利这么严重,脉微欲绝了,干姜的用量却比[四逆汤]还轻,更不及[通脉四逆汤],而且去掉了甘草。原因很可能是干姜会加重胃肠道上皮的红肿充血,甘草又是甜而助湿的,皆不宜用于下利特别严重,胃肠道对药液吸收都出现严重问题的患者。
其二、“白通汤证”是“阴盛戴阳证”,“面色赤”是阴盛于内,戴阳于上的表现。葱白的辛香之气能较快的微扩内脏血管,让被阴寒格拒于外(头面)的气血返回体内,类似于“引火归原”。[通脉四逆汤]的加减法中“面色赤者,加葱九茎”是同样的道理。
葱白绝不是用来发汗,少阴病下利清谷、外热内寒、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是不能发汗的。
但胡希恕先生讲第317条[通脉四逆汤]的加减法时,认为加葱白9茎就“能够发法”而且是“为了发汗”。他原话是这样说的:“这个加减方呀,一点也没道理,这个时候你还加葱9茎,要是脉微欲绝,或者脉不出,你再发汗那还不是速其死吗?,所以他这个加减一点也没道理。”
这让我想到《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一书中记载过一则“瓜蒌薤白治遗精疑”的医案:“诊余,胡老谈及自己的老师一事,上中学时,胡老曾患遗精病,王详徵老师开了瓜蒌薤白加四逆散、山栀,服一剂即愈,至今百思不得其解。”
不知胡老对葱白药性的认识与此“薤白疑案”是否有某种关联。
对猪胆汁和人尿的药性,胡希恕先生是这样看的:“猪胆汁这个药是什么药呢,这个药是个苦味亢奋药,有亢奋作用……这个人尿大概也起亢奋作用吧……尿中含有荷尔蒙,就是激素……人尿的确可治人一时的虚脱。”
个人以为这两味药的主要作用可能是“引阳热之药入阴寒之脏”。
第317条讲的“通脉四逆汤证”阳衰欲脱、阴寒极重,已经出现了“里寒外热”的“阴盛格阳证”,有阴阳绝离的趋势了。
在这种状态下,微弱的阳气被体内极度的阴寒逼出来,浮于体表,所以“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胃肠道也是表皮组织,所以也会出现“假热”,如果服用单纯的热药,会加重胃肠道表皮的热,刺激人体本能的排斥反应,使药效吸收慢,不易进入血液和内脏发挥温里回阳的作用。
猪胆汁和人尿是苦寒、咸寒的药。它们可以麻痹人体胃肠道对热药的应激排斥反应,引“阳药”入“阴脏”,就像要打入敌人内部就要改穿敌人的衣服、学会敌方的暗号一样。[白通汤]加了猪胆汁和人尿,就好像安装了一个“寒性的弹头”,让药效能穿透胃肠道上皮的“热屏障”而进入血液。这种可以打破“阴阳格拒”的“反佐效应”,让我想到生物化学中的“双极性分子”,它们具有“双头基两亲结构”,一头是“亲水基”,一头是“亲脂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分子基础就是磷脂双分子层。
另外,据郝万山教授讲:刘渡舟先生曾说“人尿是天然的生理盐水”。下利到这种程度,真阳衰微,真阴也耗伤,电解质严重流失是必然存在的,猪胆汁和人尿还可以直接补充以救“竭阴”,有助于纠正电解质紊乱。
我觉得郝教授的分析很有道理,胡老的“激素推测”也可能是猪胆汁和人尿的药效之一。
胡希恕先生讲第315条时,认为“白通加猪胆汁,应该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理由是:“如果虚寒到了极点,想要去这种沉寒,扶阳,非用附子干姜,他这个书前后可以看出来,那么这个白通汤你看看这个干姜附子,用量比较轻,比四逆汤还轻,与通脉四逆更比不了,那么已经厥逆无脉而用这个分量就是不行,你再加上发汗那更不行了,所以这个我认为是一个很争论的一段,所以我注解这本书,把有的地方给改了。”
按照常理,病情危重用药剂量也应该加大,但在极端或者特殊的情况下,是否需要打破这种常规,是否需要考虑到严重下利、厥逆无脉的人,胃肠道对药液的吸收能力,以及大剂量的姜附,尤其是干姜,会不会对胃肠黏膜产生不良刺激呢?这个问题值得探究……
叶天士说:“痛甚于下,浊结有形,非辛香无以入络,非秽浊无以直走至阴之域”(《临证指南医案,卷八,疝:林案》)。他认为,下焦为至阴之地,必须具有腥秽之气的药物如薤白、阿魏等,方能直入其域,且以腥秽宣泄浊阴之邪,有同气相求之用。
从“白通”之名中,可以推知:加葱白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通阳”,一般对葱白“通阳”功效的解释是“葱白既气辛通心阳,又质润滋肾阴,可以交通心肾”。这种说法有些不好理解。
我个人分析:“通阳”是借葱白辛温之性“疏醒肠胃以连接内外(吸收药效)、微扩脉管以勾通表里(引血归藏)”。
其一、下利特别严重的人胃肠道上皮应当是充血水肿、增生变厚,甚至变性坏死的。干姜、附子缺少挥发油成分,多热少辛,串走之力弱。而葱白含辛香的挥发油成分可以兴奋胃肠道,打通汤药从进入人体的途径,让姜附温里的药效更快的渗入血液和内脏以发挥其作用,不至于还没吸收就被拉出去了,确保服下去的汤药能真正有效的利用。
“白通汤证”下利这么严重,脉微欲绝了,干姜的用量却比[四逆汤]还轻,更不及[通脉四逆汤],而且去掉了甘草。原因很可能是干姜会加重胃肠道上皮的红肿充血,甘草又是甜而助湿的,皆不宜用于下利特别严重,胃肠道对药液吸收都出现严重问题的患者。
其二、“白通汤证”是“阴盛戴阳证”,“面色赤”是阴盛于内,戴阳于上的表现。葱白的辛香之气能较快的微扩内脏血管,让被阴寒格拒于外(头面)的气血返回体内,类似于“引火归原”。[通脉四逆汤]的加减法中“面色赤者,加葱九茎”是同样的道理。
葱白绝不是用来发汗,少阴病下利清谷、外热内寒、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是不能发汗的。
但胡希恕先生讲第317条[通脉四逆汤]的加减法时,认为加葱白9茎就“能够发法”而且是“为了发汗”。他原话是这样说的:“这个加减方呀,一点也没道理,这个时候你还加葱9茎,要是脉微欲绝,或者脉不出,你再发汗那还不是速其死吗?,所以他这个加减一点也没道理。”
这让我想到《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一书中记载过一则“瓜蒌薤白治遗精疑”的医案:“诊余,胡老谈及自己的老师一事,上中学时,胡老曾患遗精病,王详徵老师开了瓜蒌薤白加四逆散、山栀,服一剂即愈,至今百思不得其解。”
不知胡老对葱白药性的认识与此“薤白疑案”是否有某种关联。
对猪胆汁和人尿的药性,胡希恕先生是这样看的:“猪胆汁这个药是什么药呢,这个药是个苦味亢奋药,有亢奋作用……这个人尿大概也起亢奋作用吧……尿中含有荷尔蒙,就是激素……人尿的确可治人一时的虚脱。”
个人以为这两味药的主要作用可能是“引阳热之药入阴寒之脏”。
第317条讲的“通脉四逆汤证”阳衰欲脱、阴寒极重,已经出现了“里寒外热”的“阴盛格阳证”,有阴阳绝离的趋势了。
在这种状态下,微弱的阳气被体内极度的阴寒逼出来,浮于体表,所以“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胃肠道也是表皮组织,所以也会出现“假热”,如果服用单纯的热药,会加重胃肠道表皮的热,刺激人体本能的排斥反应,使药效吸收慢,不易进入血液和内脏发挥温里回阳的作用。
猪胆汁和人尿是苦寒、咸寒的药。它们可以麻痹人体胃肠道对热药的应激排斥反应,引“阳药”入“阴脏”,就像要打入敌人内部就要改穿敌人的衣服、学会敌方的暗号一样。[白通汤]加了猪胆汁和人尿,就好像安装了一个“寒性的弹头”,让药效能穿透胃肠道上皮的“热屏障”而进入血液。这种可以打破“阴阳格拒”的“反佐效应”,让我想到生物化学中的“双极性分子”,它们具有“双头基两亲结构”,一头是“亲水基”,一头是“亲脂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分子基础就是磷脂双分子层。
另外,据郝万山教授讲:刘渡舟先生曾说“人尿是天然的生理盐水”。下利到这种程度,真阳衰微,真阴也耗伤,电解质严重流失是必然存在的,猪胆汁和人尿还可以直接补充以救“竭阴”,有助于纠正电解质紊乱。
我觉得郝教授的分析很有道理,胡老的“激素推测”也可能是猪胆汁和人尿的药效之一。
胡希恕先生讲第315条时,认为“白通加猪胆汁,应该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理由是:“如果虚寒到了极点,想要去这种沉寒,扶阳,非用附子干姜,他这个书前后可以看出来,那么这个白通汤你看看这个干姜附子,用量比较轻,比四逆汤还轻,与通脉四逆更比不了,那么已经厥逆无脉而用这个分量就是不行,你再加上发汗那更不行了,所以这个我认为是一个很争论的一段,所以我注解这本书,把有的地方给改了。”
按照常理,病情危重用药剂量也应该加大,但在极端或者特殊的情况下,是否需要打破这种常规,是否需要考虑到严重下利、厥逆无脉的人,胃肠道对药液的吸收能力,以及大剂量的姜附,尤其是干姜,会不会对胃肠黏膜产生不良刺激呢?这个问题值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