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可以治心脏病,杨某,45岁,17年3月来诊,
面色暗红,心悸,易怒,纳差,16年在医院住院诊断房颤
脉弦数
诊断:肝气郁结
治疗原则:疏肝里气
1柴胡疏肝加减
2针期门,章门,太冲,肝俞,环跳
3针至阳,大陵,内关,心平穴
4胸二至五段处理,二十多天愈
肝是心的妈,疏肝就治心
治病不讲五行再好也是闭目行走的大夫,治好病只不过路行多了,驾轻就熟而己.当一条新路出现时就会迷茫.
“肝是心的妈,疏肝就治心”
中医五行生克理论不是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吗?
“脉弦数”明显是个实证,怎么推出疏肝治心的方法来的?
按五行生克来推演,能治心的途径多了:
肝木生心火 -> 平肝木可以抑心火;
心火生脾土 -> 疏脾土可以降心火;
肾水克心火 -> 补肾水可以制心火;
肺金反克心火 -> 清肺金可以泻心火。
如果不注重实证而着眼于哲学推理,
不做踏踏实实的望闻问切,不分析实实在在的脉象、舌象、症状、病史、服药反应等情况,
如何知道具体的病因病机,如何确定主要的治疗方向,如何开具准确的药物和穴位处方?
如果中医治病主要靠五行推演,那学起来真简单,很快就能治百病了。
所以笼统而泛泛的哲学理论,对解决临床具体病症的指导是不精确的。
总是简单的将“肝火犯肺”用五行生克理论解释为“肝木反克肺金”,而不去深究肝经肺经的客观联系,不明晰“足厥阴肝经的肝部支脉,从肝分出,过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就会自障眼目,阻碍医术的精进。
还有中医常说“胆热扰心”,西医1909年也提出“胆心综合征”的概念,1933年临床证明扩张胆囊可致心绞痛。
如果粗浅的解释为“肝是心的妈”、“胆是肝的妻”,那只能固步自封于哲学层面了,
要知道足少阳胆经的别支,入胸、贯心、上挟于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
才能深入理解肝胆疾病与心胸疾病的关系,才能理解为何少阳病会“口苦、咽干、目眩”。
再看本案例所取的章门,虽然是肝经上的穴位,
但它主治的是脾胃,偏于胀满积滞,也可说成“疏脾土泻心火、实则泻其子”。
五行生克理论真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这也不难理解,
因为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本来就有密切的关联、相互影响嘛。
不依据真实脉证来明晰具体是如何影响的,在哲学层面上泛泛而谈,用处不大。
======
章门穴[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