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龙丸本是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的一张方剂,主治瘰疬,痰毒,攻坚。因其药物配比与控涎丹一致,故自古以来多认为二者是同一种药,其实错了,主要区别是在炮制上。 控涎丹的配比是这样,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食后及临卧时用姜汤成熟水送下5~10丸。如疾猛气实,酌加用量。主治,攻逐痰饮。治痰涎内伏,胸背、手脚、颈项、腰胯突然痛不可忍,内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走易不定,或头痛不可举,昏倦多睡,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多有锯声,及手脚沉重,腿冷痹麻,气脉不通等。《丹溪心法》卷四:控涎丹里的甘遂用面裹煨炮制。大戟未炮制。这药吃了2小时后大泻8次 ,还有恶心感,本人亲试。 子龙丸的配比。甘遂,大戟,必要按法精细法制为粉,白芥子炒磨为末,等分,炼蜜为丸,日服三次,淡姜汤送服三分,忌与甘草同日服。可见此药服后不会大泻,要不就不会让日服3次了。此药的关键是“甘遂,大戟,必要按法精细法制为粉“上。方法在《外科全生集》的后面有。大戟,去副枝,水煮透,去骨切晒干。甘遂,每斤用甘草四两,浸三日,汤黑去汤,河水淘洗,取清水日淘日浸,每日换水数次,三日后去心再淘,浸四五日,取一撮,入白瓷盆内,隔一夜,次日盆中水无异色乃妥。再淘三四次,沥干,以面裹如团,入糠火煨,煨至面团四面皆黄,内药熟透,取出晒干,入锅炒透磨粉。其苦寒之毒,经制则净,不苦而甜,不寒而温。专消坚结痰块、毒核。甘遂,大戟,经炮制后,泻下之力减弱,削坚之力增强,尤其是甘遂用甘草炮制后,相反相激之力更强。 《外科大成》卷四的消瘤二反膏,主治。瘿瘤,瘰疬,结核。先用甘草煎浓膏,笔蘸涂瘤四围,待干再涂,凡三次。次以大戟、芫花、甘遂等分为末,以醋调,另用笔蘸药涂其中,不得近着甘草处。次日则缩小些,又以甘草膏涂四围,比先小些,中涂照前。瘤自然渐渐缩小而消矣。就是利用甘草与甘遂的相反之力消瘤。总而言之,控涎丹削坚之力不如子龙丸,子龙丸泻水之力不如控涎丹。子龙丸本人也服过,头一天泻3次,而后又用连服两天,均未泻,还有些排便费力。 借用王洪绪的一段话收尾。夫用药如用兵也,兵有勇猛,药有燥烈。烈药经制则纯,勇兵经练则精。兵精破贼不难,药纯治病易愈。苟炮制不妥,犹勇兵之武艺未备也。今人不精于制,而视性之烈燥者畏之如蛇蝎,反诿之曰∶非徒无益,惟恐有害。予初读药性,继攻炮制,然药之性,古今之议未远,炮制之法却有不同。予留心四十余年,深得其法,用之功灵效速,万无一失,始悉烈药之力如勇兵,制药之方如演武也。